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斯人已去---纪念马三立(1) -- 赵侗

共:💬24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斯人已去---纪念马三立(1)

    马三立驾鹤西去以后, 对相声来说,是个里程碑般的人物的逝去.可惜的是,这个位置的填补不是那么容易.

    对听惯了马三立相声的人来说,听别人的相声总觉得不够味.总觉得和马三立的相声相比完全, 打一点儿都不一样.

    马三立的相声代表着中国传统幽默的精华,我觉得马三立在中国幽默文化上的地位可比”笑林广记”.

    讲起幽默,我到有个小插曲.我大学时,有个英文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知识分子. 有一点崇洋媚外.讲到humor这个单词的时候,他说这个词是林语堂首先翻译的,翻译得很贴切. 然后,他顿了顿说,可想而知,中国人是什么时候才知道幽默的,台下一片哗然。幽默是种根植于文化的东西. 具体到中国的幽默来讲,我个人觉得最大的特点是含蓄,是微言大义. 这点儿需要花些时间去体会一下.

    马三立绝对是中国传统幽默文化 的集大成者,并且他又是个中国相声的锐意创新者. 我个人对马三立当然有崇敬的心情, 但首先是种感激的心情.感激他能把这么好的幽默艺术带给我们.

    不知道大家感兴趣吗?先写这么多

    关键词(Tags): #马三立#幽默元宝推荐:履虎尾,
    • 家园 兄弟十二我行七,推倒四六二十一

      想起了这个人名谜语

    • 家园 【原创】纪念马三立(3)谈谈给马三立捧哏的几位大师

      在对口相声中,捧哏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老话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说,可见捧哏的重要性。对马三立而言,捧哏的作用显得更重要。这主要是马三立的艺术风格所决定的。马三立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含蓄,这点秉承了传统幽默文化的精髓,让人回味无穷。有人说马三立的相声让人想起来就笑,就是这个道理。这种风格对捧,逗的演员要求都极高。捧,逗演员必须互相配合,把铺垫作得四平八稳。捧哏演员得抓住马三立话中故意漏出了破绽,穿针引线,把矛盾引出来,然后激化矛盾、引起争论,推动情节进展。有人把这种作用称为递火点鞭。确保马三立的包袱能抖得掷地有声。等抖开了包袱,然后再火上浇油。确保马三立包袱的含义能准确无误地传递到听众的耳朵里。这段程序是相当复杂的,所以马三立的相声都很长。你得跟着他们走,然后才能品得出味道,急脾气的人还听不了。相声虽然说是大众艺术,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尤其是马三立的相声。我注意到有的朋友逮不住马三立的包袱,该笑的时候没有笑,不该笑的时候倒笑了。这就是没听懂。这有点象看京戏,叫好叫得不是时候也不行。

      马三立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合作。其实还有不少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马三立61年写得检讨。我只有听过马三立和张庆森,赵佩茹,王凤山三位大师的录音。也只能讲讲这三位大师的特点了。

      马三立重要的相声我每个听了都不下50遍。这可不是夸张。前30遍听马三立的,后来也开始听捧哏的。虽然是个外行,但多少听出些心得。

      侯一尘离开以后,马三立和张庆森开始合作。这还是在解放前。有种说法是张庆森够哥们义气,前去解燃眉之急,后来合作愉快,也合作了很多年,直到张庆森双目失明。我所听过的张庆森捧哏的代表作有“开粥场”,“文章会”等。这两个段子绝对是精品中的精品。我一写下这两个段子名儿就想笑。具体内容也不赘述了。张庆森的捧哏比较夸张。有的行家在评论他时,一笔带过。这个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敢瞎品论,但是从一个普通听众的角度来说,他们两位的组合是很搭配的。马三立在台上是个秀才,文绉绉的,配上一个火爆夸张的张庆森是相得益彰的。“开粥场”,“文章会”这两个段子我没有听过马三立和别人的录音,比较也就比从谈起。如果将捧哏演员比作三国演义中的武将,以张庆森的风格和水准而言,他可以比作五虎将中的猛张飞。

      再讲讲王凤山。王凤山本来是说快板书的,并且是说快板书里的大师级人物。他的名声鹊起却是因为他和马三立的相声。王凤山和马三立搭档的时候已经是白发人了。这就象三国演义中的黄忠。出场时就已经是老当益壮了。垂暮之年能打平鼎盛时期的关羽,刀劈魏国八虎之一的夏侯渊。给诸位看官无限的遐想。如果黄忠壮年就出场,能否力战吕布呢?捧哏界中的“黄忠“王凤山壮年时期在专攻快板儿书。我有时也有这个好奇,假设王凤山壮年时期就和马三立合作,他们是否能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马三立的风格“清新隽永”应该指的是和王凤山合作时期。(和赵佩茹搭档时,秀才有时都被逼得“气急败坏”了,决无半点清新隽永”的样子)。

      讲个王凤山捧哏的实例。 我先摘录一个网友的一段话。

      “…..在是白事会….(王凤山是这样),使活的:清风登侍郎王太公讳致和……王老的处理是轻声说:我爸爸叫王志和……同样这个地方,马树春的处理,郭德刚使得是马加爵,马树春轻声:我爸爸腕还够响!虽然是同一个包袱但是两个量活的用的技法是不一样的,王老选择了缝,海青用了翻(决不是番),于是同样的包袱,郭德刚使出来就是二上楼,马三立使出来就有点瘟了,您说捧哏的重要吗?“

      这里王凤山是个反面例子。这点我绝对是不同意的。王凤山这样捧完全是取决于他和马三立“ 清新隽永”的风格。王凤山和马三立之间的配合是秀才碰上秀才。在这里低调处理有可能现场不一定火爆,但是绝对是绕梁三日,回味无穷。你叫王凤山来说“我爸爸腕还够响!”,这就不是文哏了。马三立的相声如果让你笑过就忘了,他就不是马三立了,诸位说是吗?

      王凤山的捧哏呢不是完全随着马三立走,他有他的秀才思路。这和他本身是快板儿宗师级人物是有关的。所幸的是他的秀才思路和马三立的秀才思路是殊途同归的。王凤山的捧哏中透着长者的宽厚,幽默,有着他大师级快板儿的底蕴。一般人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如果说有人捧哏捧得比他好,我个人认为只有赵佩茹一人堪当此誉。即便如此,他们俩人也是在伯仲之间的。他们的风格迥异,各有千秋。再拿三国武将开比。赵佩茹当仁不让是天下第一条好汉吕布,王凤山可以比作典韦。两人都是使戟的好手,只是一个是端在手里的长戟,另一个则是插在背后的两把短戟。

      下次再讲赵佩茹。

      关键词(Tags): #马三立#捧哏
      • 家园 秃然想起个事儿

        相声演员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学说各地的方言。偶觉得他们一定是有诀窍的,相信他们掌握一门方言的时间最慢不会超过一个礼拜。不知老兄对这方面有些了解没有?

        • 家园 方言问题

          棋人鲁大耍兄提的相声中的方言问题。我不太清楚。上海独角戏演员也有不少学江浙一带方言的。上海有江浙血统的人占大多数。很多人本来就会不少方言。不少方言之间相通,稍加训练就能对付几句,当然也离不开演员的努力揣摩。还有一点,就是相声演员学方言,并不是要求学得惟妙惟肖。主要还是为了找笑料。比如,侯宝林学的上海话,没有人关心他说的是不是准确,关键的是他能给大家带来欢笑

    • 家园 www.xiangsheng.org
    • 家园 【原创】斯人已去---纪念马三立(2) 马三立的贯口艺术

      相声中的贯口是个看似容易,其实不好掌握的东西.我记得有年春节联欢晚会, 久违的杨振华先生讲了个新创作的贯口”八字谜”. 相当不错的作品. 有的南方的观众不能欣赏.上海有位观众写稿品论说是那个相声通篇象是在背书. 这位观众这么讲就把相声贯口这门艺术看易了.

      贯口活儿是一气呵成出一大段长篇的,长串式的段子. 讲究的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要给人“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要 起到渲染书情、展示技巧乃至产生笑料的作用.

      满汉全席这个词儿,不少人是通过相声中的贯口知道的. 这段词儿的背诵一个小学生绝对能拿下了.但是能说好这段相声就不容易. 我听过常宝霆童声时期的满汉全席,是常连安和常宝坤给捧的,水平相当高. 这科班出身,不服不行.

      好些相声演员掌握不好贯口的节奏, 通篇是说出来了.讲得上气不接下气,急得满头大汗,形象上,语言上都毫无美感. 看得观众,提心吊胆. 说贯口说得观众象看高空飞人了,也就是失败了.

      贯口要说得有美感.我这里要提一个代表人物. 他就是赵振铎. 赵振铎的”八扇屏”是我听过所有”八扇屏”中讲得最好的. 说来奇怪,马家的贯口那么好.我从来没听过马家父子讲过”八扇屏”.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如果, 有网友知道, 请补充一下. 赵振铎的”八扇屏”可以用气贯长虹,掷地有声来形容. 在运用“贯口”的部分语言节奏感强,流畅有力,一气呵成, 加之文本内容精彩,顿有气势如宏的感觉,令人拍案称快。他的贯口能一下子就能把人拉到那些战争场面中去. 体验到那金戈铁马之气. 我有时想如果让马三立来演绎这段”八扇屏”,以他特有的文哏风格,恐怕会是别有洞天.

      赵振铎的贯口给人的感觉,就是个气功大师,运足了气,单掌开砖,获得个满堂彩声.

      再看马三立的贯口,你就感觉不到他运了气. 有种举手投足尽是文章的意思.

      何谓潇洒?就是别人作来费很大劲的事情, 他做来胜似闲庭信步. 这就是马三立的贯口. 这有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 好几十句,上百句的贯口,说出来,那么地自然. 好些不熟悉马三立的朋友有时根本不觉得马三立是贯口的行家.这才真是绝顶高手啊

      关键词(Tags): #马三立#贯口
      • 家园 送给赵侗一小纸包鼓励一下

        里面写着俩字:挠挠。花一个。

        • 家园 花赵侗收到了,小纸包收到了吗?

          俺一翻牌子,倆字--没有

          (切,俺早猜到了)

          也送一花。

          • 家园 【翻牌子?】地主改皇帝了?
            • 家园 逗你玩儿。。。

              《算卦》 

               

              他写好了俩字“没有”,把石板扣那儿了,“几位,我这个玩意儿——就是灵!老兄,你做事没做事?”

              “哦,我做事呢。”

              “给别人做事自己的买卖?”

              “我…给别人做事。”

              “自己有买卖吗?”

              “哦,有!”

              “…你有手艺吗?”

              “我有。”

              “哦……父母怎么样?老爷子、老太太硬朗?有吗?”

              “哦,有!”

              “你…你有小孩吗?”

              “小孩我也有。”

              “你有…你有几个小孩儿?有…有男孩儿呵…女孩儿也有吗?”

              “哦——一样一个。”

              “哦,一样一个……岳父岳母…有吗?”

              “哦,有!”

              ……

              “…大舅子呢?”

              “有!”

              “……大舅子也有!……这个…天…天凉啦,你有…皮猴吗?”

              那位说了“我没皮猴。”

              “哦!——没有!!!几位,看见没有,‘没有’!!!我这个玩意儿——就是灵!”

        • 家园 行走到底是个什么官衔?

          听到行走这个官衔,就能想起李伯祥的一段相声。

          “你外祖父是行走?”

          “对,是行走”

          “哪里的行走?”

          “在大街上行走”

          “对啊,房上不让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