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独立的生活和智能产品 (1) -- 柚子

共:💬24 🌺9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独立的生活和智能产品 (1)

    新奥尔良的飓风中,有很多老年人和残障者因为撤离不及时, 而成为遇难者。 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困惑, 为什么在梦想中的理想王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我打开了一本叫做为老年, 残障者设计聪明产品的书。在第一章立面,我逐渐了明白, 在世界的任何地方,残障者, 老者,都是弱势群体, 美国也不例外。随着年级的增大, 我们身体的各个器官开始老化, 很多疾病也开始产生,我们需要借助器材来接触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眼睛开始老花,听力下降, 关节容易疼痛, 动作不再敏捷, 我们的记忆开始衰退,讲话变得罗索。如果按照日常生活能力(ADLs), 日常事务处理能力(IADLs), 还有娱乐活动能力来评判我们老时的生活质量。 毫不意外, 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这些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在来看一下,美国老年人的生活能力和年龄的关系。 进入老年(65岁以上)年轻的老年人中每5年为一个年龄组来看,65-69岁组中9.2%需要帮助, 70-74岁组上升至11%, 75-79岁组为19.5%, 80-84岁组为31.2%, 85岁组以上组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外界长期的介乎。但现实却是在2000年的统计表明 30%的老年人独居, 仅有4.5%的美国老年人选择住养老院, 原因和经济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入住养老院, 每年最低的消费额是4万2千美金, 但根据福利署的统计, 仅有1/4的老年人年收入超过2万5千美金,10%的老年人靠救济金生活)。再看老年人的居住条件,虽然有80%的老年人居住的房子为自己所有, 但是这些房子中的一半以上建于1962年之前, 根据建筑法的规定非混凝土构架的房子应每隔10-15年进行整修,这点就老年人的经济和体力来说都是很难做到的(从这点也很容易解释, 为什么飓风到达新奥尔良的时候, 很多房子这么的不堪一击)。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 心脏病, 肾病, 骨质疏松引起的骨裂,不明疼痛),他们需要就医的可能性是年轻的3.5倍。而医疗费支出占老年人日常支出的11%。美国政府提供免费相关辅助设施仅限于视力和听力, 其他辅助设施的相关法令根据州的不同而不同, 但相较于北欧和澳大利亚, 福利条款和设施还是远远的不足。最大的缺陷是一线的介护人员的严重人手不足, 很多老年人是由他们已经进入老年的子女来照顾。 介护过程中的最大问题是财力,沟通,介护人员的体力和精力的不足(介护人员/家庭成员主要是女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研究者期望能够借助科技和政策来完成。

    关键词(Tags): #老年#残障#产品设计元宝推荐:ArKrXe,
    • 家园 献花献花

      不知道柚子mm是做什么工作的?我倒是做工业设计的,很不错的系列文章,期待ing

    • 家园 【原创】第二章 智慧屋

      2.1过去的和现在的预言

      1933年的芝加哥万博会上展出了一座“明日之屋”的模型, 在这个模型里面有了声控电灯开关,中央空调, 电子锁等。 在1939年的纽约万博会上, 电视机和其他今天已经非常普及的家用电器被作为未来家庭布置的一部分来展示。 1964年的纽约博览会上, 通用汽车公司展示了明日之城,一座由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楼构架的城市。 今天, 我们预言在未来的5年里面我们可以做到的“智慧屋”---我们 房子和里面的设备将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

      它将:

      1. 能够提供最基本的人机交流功能;

      2. 能够提供远程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

      3. 自动开启功能;

      4. 可以确定我们在家中的位置;

      5. 自动分析数据,建立信息库, 方便我们计划日常生活;

      6. 回答简单的问题, 帮助我们记忆

      2.2 史密斯太太的一天--- 2010 的生活

      史密斯太太: 81岁,独居, 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刚刚动过手术, 有关节炎, 有点健忘, 但是喜欢和她社区的一些人玩桥牌。 她的女儿, 萨利居住在12哩之外,陪她购买日常用品和区医院检查身体, 她和邻居, 朋友一起去教堂和社区活动中心。 她的儿子唐米住在800里之外,通过电话和她保持日常的联系, 每三个月来看她一次。最近在儿女的帮助下,史密斯太太搬进了智慧屋。

    • 家园 答HR- 关于康复工程就业的问题

      很抱歉, 拖了这么久才给你回复。因为你问的问题, 是个很难的问题。在健康介护这个领域里面, 很多事情值得去做也需要人做。

      你说的就业难, 我有点糊涂, 因为据我知道的在北美和欧洲, 急需一线的康复和介护人员, 但是仍然不足。 不足的原因很简单, 这个行业的精神压力太大了(跑一下题, 对于长者和障害人士,除了一般的医疗知识以外, 耐心变得非常重要,可是因为交流的问题,矛盾也极其容易产生, 长者和障害人士认为介护人员都是专业人士,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懂得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来帮助他们, 过高的期待和偶然的失误使得彼此间会有隔阂,加上目前一线人员的不足, 实际上介护人员的精神压力往往超出我们知道的, 也就引发了一些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犯罪事件; 本地人员的不足, 美国放宽了绿卡政策, 好像是从事介护更容易得到签证和绿卡, 但是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在于除了对语言的要求之外, 对于文化历史背景的要求也很高, 介护不仅仅是帮助他们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交流; 还有一点就是经济不景气使得政府对于福利和医疗的拨款大幅减少, 这也造成了这一行业很多必须设备的更新不足)。

      不知道你具体是学习康复工程的哪一块。 只能泛泛的谈一下, 如果你是从事研究康复器械研究的, 我建议你可以继续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俄亥俄大学, 西北大学里面的研究中心继续进学, 他们的器械设计已经是世界第一而且和很多的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你是康复护理这一块, 我给的建议是直接就业, 毕竟在北美这个方向还是很容易的,然后可以和国内的一些合作单位保持联系, 将来有助于你回国; 如果你是心理学这一块,那么建议你取得资格证, 然后在一些公共福利署下的单位做一些义工, 这对你工作就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很抱歉, 对于北美的情况的了解只有这么多。 祝你学习愉快, 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 家园 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希望能看到下文。

      在德国,为老年人以及行动有障碍的人士提供的各种设施非常周到全面。一般的公共场所都有无障碍通道和专用洗手间。公交车可以很巧妙的把车身向车门一侧倾斜,并且放下一个跳板,以供轮椅上下。在大部分场合,一个行动有障碍的人都可以很独立地尽可能在不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生活。我想一个社会能作到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做到让残障人士感觉不到自己和一个普通人的差别。

      • 家园 【文摘】用我老哥的文章回答你吧

        加州归来之瞎比较

        7月去了加州开会,因为一大帮同学在加州,都是有很多年(十年以上)未见了,一路陪同,等于是把加州从北到南走了一趟,也没有机会表达我的谢意(这个说起来就惭愧了,呵呵,因为不会使用美国的公用电话),就在这里感谢他们吧。

        前几日跟朋友聊天,问起我对美日的比较,其实我只是在美国待了10天,即使在日本也不过2年,让我做这样的比较简直是贻笑大方,呵呵,但不想让好朋友失望,就随便写几句吧。

        年初的时候看新闻说,北京的地铁西单,天安门,复兴门等几个站开始安装电梯了,其中哪个站好像因为实在找不到地方,所以安装了自动楼梯机,另外还把原来的盲道修到了站外(当时在北京的时候就对这个很奇怪,不懂为什么只有站内有盲道)。确实很有进步了。

        在日本主要是坐电车通学,上班族也是大多利用电车通勤,但每个车站都是无障碍的,一般如果有残障人坐电车,站口的工作人员(接送残障人士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会首先把你从电梯送到站台上,然后拿出一个连接站台和车厢的斜坡铺在地上,在问清你的目的地后把你送进车厢(车厢里有专门残障人士使用的位置,一般每趟车都会有1-2节这样的车厢),当到达目的地后,早有一个工作人员等在车厢门口,把你一直送到站外,并感谢你使用了电车。

        美国之行,我在San Diego也乘坐了火车,不过遗憾的是我未看到残障人士,倒是在坐Bus的时候看到了一幕,每辆BUS的前门都有一个特殊装置,可以伸出车,然后将轮椅推进该装置,再升起后收回车内,这样一个过程大约需要5-10分钟左右,整个过程所有的人都默默地等着,没有一个人催促,直到轮椅放好后,排在后面的人才上车。开完会最后一天,我离开的时候在车站等火车,因为时间比较早站上没什么人,车站的保安闲着无聊跟我搭话,我就问他车准不准时,他说不一定,他解释说因为有可能有残障人士或孩子上车,就会比较花时间,所以可能会影响火车在每站的停留时间,所以也就可能没有那么准时。

        说了这么多,如果说区别的话,在美国无论是残障人士本身还是其他人都是把残障人看为正常的人,从设计时就是以避免残障人的不便,而且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为前提的;而在日本,则是仍然把残障人当作残障人来对待的,也就是说,当作特殊群体来看待的。我想这是最主要的区别,所谓“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我想应该是以当事人为本,作为残障人士来说,也许他最需要的不是帮助,而是这个社会不仅没有抛弃他,而且处处都以不让他有机会感觉自己是残障人为出发点,让他有自尊,能自立,就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没有一丁点刻意的感觉,就是那么的自然。

        其次我想就是包容心了,无论怎么样的情况下,都可以处之泰然,这不仅仅是人的素质,更是社会的素质。

        因此我的感觉就是,在美国,宽容也好,帮助也好,自然而然的;在日本,则有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那种感觉。就像问路,在美国看到你在那茫然马上就有人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在日本曾经有个旅行指南说,日本人虽然冷漠,但如果你去问他路,他会热情地帮你,因为他的感觉是:当你问上他时,这就变成他的责任了,他就有责任完成好这个任务;而如果你没找上他,他是不会主动搭理你的。

        我来假设一下:如果我是个残疾人,在中美日三国我会怎么样呢?

        在美国,我会买个轮椅,想去哪就去哪;

        在日本,出去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没什么大事就在家呆着吧;

        在中国,一般不出去,出去坐上一次地铁还活着回来了的话,记着写封感谢信给报纸寄去。

        哈哈,开开玩笑。

        摘自 salmon 老哥的文章。

        备注:

        老哥的在河里潜水很久,他的文字很好看,不过他的话题大部分是关于汽车和战斗机的。

        • 家园 为残疾人设计是个大问题

          比如北京的地铁,是比较挤,

          我想象中日本地铁也是沙丁鱼,

          巴黎的地铁,跟北京也不相上下,要是碰到罢工减少班次,那更是一车车罐头。

          这样的情况,无法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残疾人设施(呵呵,是我没想到),因为么,本来地铁的运行就是为了舒缓地面交通地。

          这样,地面的公交系统相应的残疾人设施应该更方便,我看到法国的公车是有气压系统的,当停靠车站时,司机将车身倾斜靠车站一边,使车内的地面和车站地面相平(大概),然后有一个板伸出,好使残疾人上下车(也包括老年人),我听说德国也是这样。

          国内还没有听说这样的状况,但我印象中这些年的公交车的上下车门都变大了好多,也从折叠式变成向两边的滑动式门,这都是改变。

          残疾人(包括老年群体)设计是个涵盖很广的课题,需要多方面的联系,需要社会各个部门的合作。现在中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多,如何使这个群体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已越来越紧迫的摆在人们面前。

      • 家园 是啊,一老哥还专门比较过欧美和日本的差别呢。等我国两天请他贴过来
    • 家园 1.2 尊严高质量的生活需要的产品

      生活中长者和残障者需要的产品按功能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大类:

      1. 移动辅助设备:除了最容易想到的行走辅助设备例如拐杖, 助动车以外, 还包括声光遥控设施, 骨骼肌肉防护设施(护膝, 颈架之类), 还有公众产所得特殊坡行通道, 公共厕所内部的助动支架都属于这一范畴, 在下面的章节里面, 辉分别介绍。

      2. 视觉辅助设施:有很多低端产品能过做到校正视力的功效, 最普遍的就是眼镜, 放大镜, 大一号的产品(如大按键的遥控器。 大文字的扑克牌, 盲道,危险状况时候的蜂鸣器, 语音闹钟, 语音温度计, 语音公共将同系统等等)。 也有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如口袋大小的Pico(http://www.telesensory.com/Pico/) 可以帮助你自动放大书报上的字

      3. 听力辅助设施, 听力辅助设施里面比较常见的除了助听器,闪光安全灯光之类低端产品之外高端的诸如语音文字转换电话系统一类的高端产品。

      4. 认知辅助设备:10%的65岁以上的人在不同程度上有认知障害, 需要帮助。一般来说能够做的就是康复训练和机器人介护仪器。

      5. 疼痛:85%的老年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疼痛的困扰,53%的是肌肉疼痛, 51%的是关节炎症, 43%的来自消化系统, 对付这些疼痛除了药物治疗和理疗之外, 食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好了, 今天先写到这里, 希望大家不会觉得太枯燥。 要是大家在方面有所研究或者心得, 希望能够切磋。 毕竟我们的父母们在国内/海外都需要我们的帮助。

      元宝推荐:ArKrXe,
      • 家园 【原创】1.3 AAPR美国退休协会年度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 我们看到进入中老年时期, 我们将会:

        1. 和住养老院相比,我们更加乐意住在自己的家中,如果身体条件允许, 我们更加乐意直接动手打理自己的事物;

        2. 对许多残障者来说,他们需要许多针对个人的帮助,护理服务。

        3. 一般来说,年长者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的便利和满意程度的评价是中, 但是大多数的身体行动不便的年长者对社区的评价很差。

        4. 长期的介护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只有1/3弱的年长者雇佣临时的家庭服务人员。

        5. 医疗保险是绝大多数50岁以上人员感到头痛的问题。

        6. 尽管已经有了改善,长期介护和社会保障系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最突出的依然是缺乏一线专职介护人员和资金短缺。

        1.4 长者需要的低端介护和生活制品

        在我们研究究竟怎么样的制品能够满足长者和障害者的日常生活的需要之前, 我们先要知道究竟他们需要什么, 到底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和年轻的时候相比到底缺失了什么。

        根据美国残障和康复研究院 (NIDRR)1991-2001十年间的追踪研究报告,发现残障者和长者感到最大的缺失是运动和娱乐活动的减少甚至是没有。同时美国消费者协会研究发现, 尽管对13大类低端介护和生活制品, 大多数的用户表示了满意, 但是, 这些满意的反馈根据障害的不同有很大程度的区别。下面大致罗列了用户对于一些产品的感受:

        成年人用尿片:根据保洁公司的一项研究报告, 发现1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禁问题, 特别是女性, 30岁之后, 有30% 的女性开始有面临微量的失禁问题。 对65岁以上的人, 36。3% 得人有严重的失禁问题,每4个当中有3个是女性。除了尿片以外,虽然有其他制品和药物可以治疗和解决失禁问题, 但是, 因为价位的问题,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使用尿片。

        (这里, 想到了暑假看《顺风妇产科》, 里面的妈妈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一笑就失禁, 因为怕尴尬, 所以就用了医院给婴儿的音乐尿片, 然后偷偷去看妇产科大夫, 搞得家里人以为她怀孕了, 最后是大家支持她做高龄产妇表了态, 结果她大笑, 音乐尿片想起音乐,大家才恍然大悟, 虽然只是电视剧, 但是也反映了大多的 失禁患者害怕被家人和熟人知道自己这方面的问题的尴尬心理)。

        助动用品: 拐杖,助行器和轮椅是肢体行动不便者最长接触的助动产品,但是他们有可能在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中受到伤害。用户表示虎口和拇指因为长期使用拐杖和助行器而感到疼痛,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过跌倒。还有的表示在外出时候,这些产品会带来不便,无法进入汽车, 有时候会因为使用助行器成为犯罪者的目标等等。40%的轮椅使用者认为轮椅的车胎太容易磨损,更换车胎和零部件的时候不方便等问题。

        卫浴设备:对卫浴设备如卫浴防护杆之类, 用户认为太占地方, 而且多数年长者认为泡浴比坐浴,淋浴要舒服, 但是很多为他们设计的安全的卫浴设备采用淋浴来减少进入浴缸过程中产生的危险。而对于洗浴类的小制品, 最多的抱怨是对搓背器, 使用者认为太难握且纤维过于硬,或者容易打滑。

        电器控制品:用户认为电器控制开关, 是他们遇到麻烦最多的地方, 电池的安装, 按键的标示的意思等等。

        我们可以总结如下:

        1. 制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比如, 尿片不能达到瞬间吸收大量的体液。

        2. 制品不能在不同的环境发挥同等的功效。比如拐杖, 在大理石路面,使用拐杖反而会使用者跌倒。

        3. 使用者不希望因为使用制品而引起周围的人的注意。比方拐杖,比如便座加高器, 使用者更愿意周围的人竟自己视为正常人, 不需要帮助的人。

        4. 制品的价钱太贵

        5. 制品有时会带来危险, 比如2中提到的拐杖。

        6. 制品会使使用者觉得身体的不适。

        7. 制品不容易修理。

        8. 制品在家以外的地方不方便使用。

        9. 制品太占空间

        10. 储存和保存制品太困难。

        11. 制品太难使用,使用的时候还要别人的帮助。

      • 家园 呵呵 菜单已经下了

        口水流了一摊,就希望菜能上快点。

      • 家园 献花表支持

        家里老人年纪大了。想从国外买些比较实用,而国内没有的设备,请在这方面多做介绍。。

        “公众场所的特殊坡行通道”? 国内疗养院好像也只是楼梯,缺少电梯

        或坡道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