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淘客

主题:名场面:犹太教授芬克尔斯坦怒斥圣母婊视频 -- 淡淡忧伤

共:💬39 🌺309 🌵13 新:
分页 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名场面:犹太教授芬克尔斯坦怒斥圣母婊视频

    这段视频来自2009年拍摄的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犹太人教授诺曼·芬克尔斯坦(Norman Finkelstein)在滑铁卢大学的演讲。

    当时一位女学生:在你刚才的演讲里,你把很多犹太人,包括在座的一些犹太人称为纳粹主义者,这是非常无理的。(此时女学生痛哭)包括在座的某些德国人。你冒犯了曾遭纳粹军队迫害的人们。

    芬克尔斯坦:我不喜欢你这种鳄鱼的眼泪。

    我不喜欢在观众面前摆出犹太人大屠杀这张感情牌,但现在我认为有必要,我已故的父亲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我已故的母亲在马吉达内克集中营。我父母家两边除了他们全都被屠杀了。我父母都参加了华沙犹太人区起义。

    正是我父母的苦难经历和他们对我两兄弟的教诲,当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犯下罪行时,我不能保持沉默。

    我认为世上没有比这个更可耻的行为,就是利用我们犹太人父辈曾经的苦难做借口,把以色列每天对巴勒斯坦人实施的暴行和罪恶给正义化。

    所以我不会被这种眼泪所绑架和胁迫。如果你还有怜悯之心,你应该为巴勒斯坦人哭泣,而不是你们自己的所作所为哭泣!

    我很喜欢看此时那名女学生的表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犹太教授芬克尔斯坦怒斥圣母婊视频地址1

    犹太教授芬克尔斯坦怒斥圣母婊视频地址2

    通宝推:青青的蓝,河兮兮,五峰,心有戚戚,桥上,凤兮凤兮,大眼,玉米菜,潜望镜,onlookor,
    • 家园 名场面:白右网红夏皮罗怒斥牛津学生视频

      来,对冲一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84y1Q7Zx/?vd_source=6c1fea032b727f732888c12a061e0dc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9014500/answer/3286933723

      此辩论发生于牛津大学,犹太人一方的Ben Shapiro是著名的保守派法学精英/媒体人。这场辩论的所有巴勒斯坦方辩手都在事实上否认了以色列的合法存在权。

      这个视频里,每位选手面对最终Ben Shapiro的那个问题:以色列是否有合法生存权,就是辩论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命题。

      Ben非常清楚,在巴勒斯坦族群内部(无论是否人在巴勒斯坦),“The entirety of Palestine”是一个必须的、不容置疑的答案(即“从河到海”from the rive to the sea),不接受任何其他说法,这决定了对面的两位女生,无论是否真的认同The entirety of Palestine,都必须口头上宣称The entirety of Palestine——当年戴维营协议流产后,阿拉法特不但没有被指责反而声望大增就是这个原因,哪怕巴拉克给的条件在今天看来如此优厚,巴勒斯坦人在内心里也不能接受这片土地上有任何一丁点以色列的存在。

      因此什么1967年线、181决议、两国方案,统统都是不存在的。

      打人道主义牌、苦情牌、伤亡人数牌,只是弱势下的掩护,一种“塔基亚原则”下的权宜之计而已。事实上整个民族都不认为自己应该遵循国际法,而是教义至上,教法说我们要有全部的巴勒斯坦就得有全部的巴勒斯坦。

      简直不亚于拿本《临高启明》去海南岛建国。

      问题是你们整个族群还在靠国际援助和去死对头以色列打工维生啊朋友,别说什么有人迫害你们了,全世界差不多1/4~1/3的国际援助都是给到你们的,而且已经75年过去了啊,不是7年是75年,你们自力更生到现在都没解决,是哪来的信心要地图开疆的啊?

      经过了几十年的仇恨教育和民族叙事,巴勒斯坦人唯一接受的两国方案,仍然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建国。

      可以说,任何巴勒斯坦辩手,站在台上的那一刻就注定赢不了,这是宗教和法学的本质差异。这还是处牛津的巴勒斯坦族群的精英,连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智力资源都这个鬼样子,一无财源二无武装的巴勒斯坦人几十年来的悲惨处境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通宝推:翼德,
      • 家园 猜猜你那个主题能不能发出来

        铁手的民主机制在起作用!

      • 家园 巴勒斯坦人都不如达赖喇嘛宽容

        达赖喇嘛起码允许汉人居住,只是驱逐党员、军队和兵团性质的半军事化机构。支持巴勒斯坦和分裂祖国是等价的。

      • 家园 这还算对冲?建筑在谎言之上漏洞百出的帖子

        事实上整个民族都不认为自己应该遵循国际法,而是教义至上,教法说我们要有全部的巴勒斯坦就得有全部的巴勒斯坦。

        ——撒谎。

        经过了几十年的仇恨教育和民族叙事,巴勒斯坦人唯一接受的两国方案,仍然是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之外的地方建国。

        ——撒谎。

      • 家园 以色列拿到了多少捐赠和援助

        巴勒斯坦被诟病的一个地方在于它们依靠国际援助生存。且不说巴勒斯坦人无法谋生,一个相对应的问题是:以色列拿到了多少捐增和援助?西方政府的无偿援助以及犹太人的海外捐赠。那些强占巴勒斯坦人家园土地的定居者,他们能够自给自足吗?还是说干脆就是犹太富翁雇来强占土地的流氓无产者。

        今天是感恩节,以色列人会不会为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点一支蜡烛?

        • 家园 简直是胡说八道

          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庇护下才能吃饱饭,何谈强占?以色列治下巴勒斯坦人,无论是政治权利还是经济水平,都是阿拉伯人的顶峰。哪怕不在以色列治下的加沙和西岸,底层巴勒斯坦人生活也长期高于中国(世界银行脱贫数据为证),就是靠以色列援助。

          以色列自己的发展,靠的是借款和自己人的钱。全世界犹太人爱以色列,关其他人毛事?

          那些替巴勒斯坦人喊冤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潜藏的疆独,没有例外。他们的逻辑和海外世维会的逻辑一摸一样。只说自己是土地主人,去闭口不谈中国先进生产力给普通维族群众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不是真想给维族群众自由,而是想恢复自己作为封建领主欺压普通维族人的旧秩序。

        • 家园 是啊,这些年美国支持了以色列多少援助有人算过没?不说欧洲了

          就单单说美国。

          然后又说以色列为了世界作出了啥贡献呢?

          巴勒斯坦那点国际援助值以色列几分之几?

    • 家园 如果犹大的政治家有教授一半的智慧

      芬克尔斯坦教授才是犹大民族内真正的智者。

      相比之下那些自以为是,整天怼天怼地那些犹大政治家简直是疯子、脑残。如果犹大们稍稍有点慧根,也不至于弄到千年流浪,现在人人喊打的地步。所以网传犹大们如何如何聪明智慧,看来也只是一个神话传说而已。

      如果这些人不改弦更张,自己民族再次被屠,再次流浪天涯也只是时间问题。

    • 家园 老犹在没有军队时是够惨的

      但那些人明白光财富是没意义的时候,跟其它国家一样使用军队和特工。指责以军没有意义,因为同时还该指责那个冠为世界头几的特工部门。

      • 家园 这辩解无力,希特勒也是“跟其它国家一样使用军队和特工”吗?

        且犹太武装在没建国的时候,已经在巴勒斯坦暗杀爆炸恐怖袭击了,大卫王酒店爆炸案正是直接导致了英国放弃巴勒斯坦。

    • 家园 诺曼·芬克尔斯坦简历

      机器翻译,人工修改于维基词条诺曼·芬克尔斯坦

      诺曼·芬克尔斯坦于1953年12月8日出生在纽约市,是哈利·芬克尔斯坦和玛丽拉·芬克尔斯坦的儿子。芬克尔斯坦的父母是犹太人。他的母亲在华沙长大,在华沙犹太人区和马伊达内克集中营幸存下来。他的父亲是华沙犹太人区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战争结束后,他们在奥地利林茨的一个难民营相遇,然后移民到美国,他的父亲成为一名工厂工人,他的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后来成为一名簿记员。芬克尔斯坦的母亲是一位热心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父母都于1995年去世。

      芬克尔斯坦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博罗公园和米尔盆地长大,并在那里上了詹姆斯·麦迪逊高中。他的回忆录中说他的母亲目睹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族灭绝暴行,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造成的大屠杀感到非常愤怒。一位儿时的朋友回忆说,他母亲“对左翼人道主义事业的情感投入近乎歇斯底里”。他“内化了(她的)愤慨”,他承认,在谈论越南战争时,这种性格使他人对他“难以忍受”,并使他养成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现在他后悔了。但芬克尔斯坦认为,他对母亲观点的吸收——拒绝为了继续自己的生活而把道德义愤放在一边——是一种美德。随后,阅读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作品,使他学会了将母亲留给他的道德激情运用到知识的严谨上

      芬克尔斯坦于1974年在纽约宾厄姆顿大学完成本科学业,之后于1979年在巴黎École高等学院Études学习。他从十几岁起就是一名狂热的毛主义者,1976年“四人帮”受审的消息让他“彻底崩溃”,这让他认定自己被误导了,他说,他在床上躺了三个星期。

      他于1980年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他是Phi Beta Kappa的成员(美国最古老学术团体)。他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犹太复国主义的。在获得学术工作之前,芬克尔斯坦是纽约的一名兼职社会工作者,为辍学的青少年提供服务

      据芬克尔斯坦说,他参与巴以冲突始于1982年,当时他和其他几个犹太人在纽约抗议以色列入侵黎巴嫩。他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个华沙犹太人起义、奥斯威辛集中营、迈伊德内克幸存者的儿子不会沉默:以色列纳粹——停止在黎巴嫩的大屠杀!”

      在加沙第一次起义期间(始于1987),从1988年起,他每年夏天都在西岸的希伯伦和拜特萨赫的巴勒斯坦家庭做客,并在当地的一所学校教英语。芬克尔斯坦写道,他是犹太人的事实并没有困扰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典型的反应是不在乎。我‘不坏’的报告传到了shebab(应该是阿拉伯人的政治组织)那里,一般说来,事情就到此为止了。"他在1996年出版的《巴勒斯坦的兴衰》一书中讲述了他的起义经历。

      芬克尔斯坦最初在罗格斯大学担任国际关系兼职讲师(1977-78),随后在布鲁克林学院(1988-1991)、亨特学院(1992-2001)、纽约大学(1992-2001)和德保罗大学(2001-2007)任教。据《纽约时报》报道,芬克尔斯坦于2001年离开亨特学院,因为学院管理部门“减少了他的教学负担和薪水”。他说他很喜欢在亨特学院教书,在请求学院以每年1.2万美元的价格让他每学期只上两门课后,他被“毫无体面地开除了”。亨特学院提出的条件是要求他每周花四天时间教学,他认为这是不可接受的。2014 - 2015年,芬克尔斯坦在土耳其萨卡里亚大学中东研究所任教。

      从他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论文开始,芬克尔斯坦的著作就一直备受争议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法医”学者,致力于揭开他所认为的伪学术论点的神秘面纱。他对几位著名作家和学者发表了严厉的学术评论,指责他们为了捍卫以色列的政策和做法而歪曲事实。他的作品涉及政治话题,如犹太复国主义、巴勒斯坦的人口历史,以及他对存在“大屠杀产业”的指控,该产业利用对大屠杀的记忆来促进以色列的经济利益。他还称自己是“一个老派的共产主义者”,因为他“认为国家没有任何价值”。

      芬克尔斯坦的著作受到了劳尔·希尔伯格、阿维·施莱姆和诺姆·乔姆斯基(三人都是犹太人)等学者的赞扬,他的支持者和批评者都对他的辩论风格发表了评论。

      芬克尔斯坦的博士论文考察了琼·彼得斯(Joan Peters)的《远古时代》(From Time Immemorial)一书中提出的观点,这是当时的畅销书。彼得斯的书中”以色列的历史与防御“论述了巴勒斯坦的人口历史。人口统计学研究倾向于断言,奥斯曼帝国控制下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口在世纪之交占94%的多数,由于大规模的犹太复国主义移民,已经减少到相若水平。彼得斯从根本上挑战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巴勒斯坦人的很大一部分是19世纪早期以来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移民的后裔。因此,对彼得斯和她的许多读者来说,巴勒斯坦本土人口被犹太移民淹没的画面只不过是一种宣传。芬克尔斯坦称这本书是一个“巨大的骗局”。他后来认为,彼得斯的书在美国获得了广泛的兴趣和认可,但对其欺骗性和不可靠性的学术论证却很少引起注意。在《理解力量》一书中,乔姆斯基写道,芬克尔斯坦把他的初步发现发给了大约30个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但除了他之外没有人回复,他们就是这样成为朋友的。根据乔姆斯基的说法,围绕芬克尔斯坦研究的争议导致他推迟了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乔姆斯基写道,芬克尔斯坦无法让导师阅读他的论文,普林斯顿大学最终只是“出于尴尬”才授予芬克尔斯坦博士学位,但拒绝给他任何进一步的专业支持。在1996年的《外交事务》评论中,威廉·b·匡特称芬克尔斯坦对《远古时代》的批评是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有助于证明彼得斯的“劣质学术”。以色列历史学家阿维·施莱姆后来称赞了芬克尔斯坦的论文,说这篇论文在他还是博士生的时候就确立了他的资历。在施莱姆看来,芬克尔斯坦用“无可辩驳的证据”制造了一个“无可辩驳的案例”,证明彼得斯的书是“荒谬和毫无价值的”。

      1996年,芬克尔斯坦出版了《巴勒斯坦的兴衰:起义年代的个人记录》,记录了他在第一次起义期间对西岸的访问。通过个人叙述,他将生活在占领下的巴勒斯坦人的困境与纳粹的恐怖进行了比较。乔斯特·希特勒曼(Joost Hiltermann)对这本书的评价不太好,他反对芬克尔斯坦的“粗暴、正义的愤怒、夸张、扭曲和毫无根据的概括”,也反对他对西岸巴勒斯坦人的概括:

      【芬克尔斯坦犯了一个错误,认为他在约旦河西岸的旅行中看到了所有可以看到的东西,他所看到的代表了现实。这导致了荒谬的观察。例如,他声称“许多巴勒斯坦人说流利的英语”(第4页),他访问的“许多”家庭“配备了最新的宽屏彩色电视机”(第6页),“妇女在海滩上穿着比基尼”(第18页)】

      希特勒写道,虽然“有很多理由为巴勒斯坦人遭受的可怕的不公正感到痛苦”,但芬克尔斯坦的“大棒”风格不会说服新的支持者。

      《大屠杀工业:对剥削犹太人苦难的反思》出版于2000年。在这本书中,芬克尔斯坦认为埃利·威塞尔和其他人利用大屠杀的记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武器”。他写道,他们的目的是让以色列——“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强国之一,有着可怕的人权记录——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受害者国家”;也就是说,使以色列"免于批评"。他声称,“一群令人讨厌的富豪、流氓和小贩”向德国和瑞士寻求巨额的法律赔偿和经济和解,这些钱随后流向了参与撮合他们的律师和机构,而不是真正的大屠杀幸存者。在为宣传这本书而接受的电视采访中,他说,“少数美国犹太人实际上劫持了纳粹大屠杀来勒索欧洲”,以“转移人们对巴勒斯坦人所做的事情的注意力”。这本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负面的评价,批评者指责它缺乏研究和/或允许其他人利用它来达到反犹目的。德国历史学家汉斯·蒙森(Hans Mommsen)将第一版贬低为“一本最琐碎的书,很容易激起反犹太主义偏见”。以色列大屠杀历史学家以色列·古特曼(Israel Gutman)称这是“一种讽刺,它把一个严肃的主题歪曲成不正当的目的。”我甚至认为它不应该被当作一本合法的书来评论或批评。布朗大学教授Omer Bartov、芝加哥大学教授Peter Novick和其他评论家也严厉批评了大屠杀产业,他们指责芬克尔斯坦有选择性或可疑的证据,并错误解释历史。这本书在德国出版时,《明镜周刊》(Der Spiegel)报道称,德国“陷入了大屠杀的疯狂之中。芬克尔斯坦受到了重视。他所说的与许多不了解事实的人的想法一致。”芬克尔斯坦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屠杀是一种政治武器。德国人有正当理由保护自己不受这种虐待。”在2000年8月接受瑞士国家广播电台采访时,大屠杀历史学家劳尔·希尔伯格说,这本书表达了希尔伯格的观点,他也认为世界犹太人大会等组织对大屠杀的利用是“可恶的”。当被问及芬克尔斯坦的分析是否会被新纳粹分子利用来达到反犹目的时,希尔伯格回答说,“好吧,即使他们以这种方式使用它,我担心当涉及到真相时,它必须公开说出来,而不考虑任何不受欢迎的、令人尴尬的后果。”恩佐·特拉弗索(Enzo Traverso)在《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评论中称,这本书“充满争议和暴力”,但“在很多方面都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特拉弗索对芬克尔斯坦关于瑞士银行和欧洲反应的观点表达了许多保留意见。特拉弗索同意(希尔伯格的)芬克尔斯坦对一些美国犹太人机构的指控可能是正确的。他还提到芬克尔斯坦的书在《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上受到的好评,称其为“欢迎的夸大其词”。但特拉弗索批评芬克尔斯坦忽视了此事的欧洲方面,并表示芬克尔斯坦的分析过于简单化,过于唯物主义。他总结道:“芬克尔斯坦的书包含了一个必须承认的真理核心,但由于其风格和几个主要论点,它本身就被最糟糕的用途和工具化了。”

      在关于他的纪录片中,他训斥德国女学生的片段受到许多中国观众追捧。影片中女学生反对他称呼在场不同意他的意见的学生是”纳粹“,尽管很多人是纳粹的牺牲品。他的反应是: 我不接受这样的鳄鱼眼泪。这无谓的人身攻击十足表现他的性格。性格界定命运。美国和西方研究这段历史的不是他一个人。

      • 家园 看看视频,再看看这句话。

        这无谓的人身攻击十足表现他的性格。

        ——看看视频,再看看这句话。

        影片中女学生反对他称呼在场 不同意他的意见 的学生是”纳粹“。

        ——再看看这句谎话。

        通宝推:心有戚戚,
        • 家园 2005年芬克尔斯坦与艾伦·德肖维茨的争辩及后续

          艾伦·德肖维茨(英語:Alan Morton Dershowitz,1938年9月1日—),美国律师和法律学者,以其对美国宪法和美国刑法的学术而闻名。他也是公民自由倡导者。从1964年到2013年,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并于1993年被任命为菲利克斯·法兰克福法学院的法学教授。学术界大佬。

          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将德肖维茨的著作《以色列的案例》(the Case for Israel)出版后不久,芬克尔斯坦声称这本书是“欺诈、伪造、抄袭和胡说八道的集合”。芬克尔斯坦进一步嘲笑这本书,他说:“哪怕德肖维茨的书是用布做的,我都不会把它来作麻衣(苦行穿着)……他的书真是垃圾。“ 芬克尔斯坦指控德肖维茨在引用琼·彼得斯的著作《远古时代》时涉嫌抄袭。德肖维茨否认了这些指控。在时任哈佛法学院院长埃琳娜·卡根的要求下,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 Bok)进行了审查,认定没有抄袭行为。

          在2005年8月28日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超越查兹帕:关于反犹太主义的错用和对历史的滥用》一书中,芬克尔斯坦旨在揭穿《以色列的案例》。德肖维茨曾致信新出版社和加州大学出版社,要求阻止该书出版,声称该书含有大量的诽谤而不应出版。德肖维茨在他的书《和平的理由》中回应说,芬克尔斯坦、诺姆·乔姆斯基和亚历山大·考克伯恩带头发起了一场有政治动机的诽谤运动,反对几位亲以色列的学者。

          《超越查兹帕》的大部分内容包括一篇批评“新反犹主义”的文章,以及较长的章节,将德肖维茨在《以色列的案例》中的论点与主流人权组织(如人权观察和大赦国际)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声称德肖维茨撒谎、歪曲和捏造了许多观点,以保护以色列并掩盖其所谓的侵犯人权的记录。芬克尔斯坦坚持认为,“真正的问题是以色列的人权记录。”

          此外,芬克尔斯坦声称德肖维茨复制了彼得斯在引用原始资料时的错误。他认为这是德肖维茨没有检查他引用的原始资料的证据,因此表现出抄袭行为。这一说法被德肖维茨坚决否认。

          芬克尔斯坦说,他找到了20个例子,它们都出现在同样多的页面中。德肖维茨使用了一些来自琼·彼得斯使用的相同来源的相同单词,而且顺序基本相同。这两本书共用的几段引文在同一位置都有省略号。芬克尔斯坦声称,在一个例子中,德肖维茨引用的页码与彼得斯相同,尽管他引用的是同一来源的不同版本(1996年),其中的单词出现在不同的页面上。芬克尔斯坦说:“读者可以决定德肖维茨是否犯了哈佛大学定义的剽窃行为——‘通过省略引用而将来源的信息、观点或文字冒充为自己的’。” 迈克尔·c·德施(Michael C. Desch)教授在《美国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上发表的一篇书评中说,“芬克尔斯坦并没有指责德肖维茨全盘抄袭别人的话,但他确实有力地证明,德肖维茨违反了哈佛禁止前三种形式抄袭的精神,如果不是完全违反的话。”

          在电视节目《现在民主!》主持人艾米·古德曼对两人的采访中,芬克尔斯坦还暗示,德肖维茨可能没有写过这本书,甚至没有读过这本书。后来,他在批评该书引用了不严肃的参考资料,如索尼电影公司网站上凯文·麦克唐纳的纪录片《九月的一天》,以及罗纳德·斯托克顿教授的《教导巴以冲突:高中生的一个单元》的在线高中教学大纲。

          德肖维茨威胁要对加州大学出版社提起法律诉讼,以回应芬克尔斯坦在《超越查兹帕》一书中的指控。德肖维茨声称《以色列的案例》的每一个字都是手写的,并把他的手稿寄给了加州大学出版社。他说,书中没有一个短语或句子是抄袭的,并指责芬克尔斯坦知道这一点还提出指控以获得公众注意。德肖维茨提出提供他的手写草稿(他不打字),以揭穿《以色列的案例》是代写的说法,并声称芬克尔斯坦没有要求看这些草稿。德肖维茨还要求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出面干预,以阻止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然而,施瓦辛格的法律顾问回应说,州长不会干涉学术自由问题。

          因此,当《超越查兹帕》出版时,它不再使用“剽窃”这个词来论证德肖维茨不恰当地借用了另一部作品,也没有包括德肖维茨没有写《以色列的案例》的说法。出版商说, “[芬克尔斯坦]无法证明这一点。“ 德肖维茨说他引用了正确的消息来源,试图核实所有的主要消息来源,并在彼得斯是他唯一的参考来源时引用了她。

          德肖维茨说,芬克尔斯坦捏造了不实指控,以败坏以色列支持者的名声:“攻击的方式是一致的。乔姆斯基选择了目标,并指示芬克尔斯坦仔细调查这些作品的细节,并得出结论:作者实际上并没有写这部作品,它是剽窃的,这是一个骗局和欺诈”,声称芬克尔斯坦对许多其他人提出了同样的指控,称至少10名“杰出的犹太人”是“小贩”、“骗子”、“小偷”、“勒索者”,甚至更糟。 “

          德肖维茨随后出版的关于巴以冲突的书《和平的理由》(the Case for Peace)中有一章反驳了芬克尔斯坦的指控,德肖维茨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了这一章节。

          -------------------------------------------------------------------------------

          芬克尔斯坦对德肖维茨的批评是有根据的,但是指责对方”剽窃“将事情搞到不可收拾。作为学术界前辈和大佬,德肖维茨气愤之余,写信给芬克尔斯坦执教的德保罗大学,要求拒绝给芬克尔斯坦终身教职。他的要求被理所当然拒绝了。2007年4月,德保罗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委员会一致投票决定致信哈佛大学,表达“委员会对德肖维茨教授干涉芬克尔斯坦的任期和晋升一事感到失望”。

          2007年初,德保罗大学政治科学系以9比3、文理学院人事委员会以5比0的投票结果,支持芬克尔斯坦获得终身教职。三位持反对意见的教员随后提交了一份少数派报告,反对终身教职,并得到了学院院长查克·苏查尔(Chuck Suchar)的支持。苏查尔表示,他反对终身教职,因为芬克尔斯坦“对艾伦·德肖维茨、本尼·莫里斯以及大屠杀作者伊莱·维塞尔和耶日·科辛斯基的贬低人格和名誉的攻击与德保罗的“文森特派(一个天主教教育机构,是德保罗大学的拥有者)”价值观不符。2007年6月,德保罗大学晋升和终身教职委员会以4比3的投票结果否决了芬克尔斯坦的终身教职,并得到了校长丹尼斯·霍兹施奈德牧师的肯定。芬克尔斯坦在2007-2008学年(他与德保罗大学合同的剩余时间)被勒令行政休假,他唯一的课程也被取消了。然而,在宣布他的决定时,霍兹施奈德表示,外界的关注“是不受欢迎和不恰当的,对此案的过程和结果都没有影响。”2007年9月5日,芬克尔斯坦在与大学达成和解后辞职。他们发表了一份关于解决冲突的联合声明。用芬克尔斯坦自己的话:”(我辞职)对所有人都方便。 “ 辞职的财经安排是秘密的。

分页 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