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张结海: 透视中国人的病态装修心理 -- 山形依旧枕寒流

共:💬19 🌺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张结海: 透视中国人的病态装修心理
    透视中国人的病态装修心理 
    □ 
    
      装修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只有20年,但就这短短20年,装修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血液,烙上了中国人的印记。我和你打一个赌:任何一张居家装修的照片,我只要看一眼(不超过0.5秒),就能告诉你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家,还是一个外国人的家。 
      我怎么会这么厉害呢? 
       
      新阿房宫现象 
       
      我住的这栋房子,入住时是新房,各家装修敲敲打打的声音前前后后持续了大约两年。我以为从此就可以过上安静的幸福生活了。 
      几年之后一天,楼道里传来了冲击钻的声音。一打听,得知一户人家把房子卖了搬出去了,冲击钻的声音是新房主二次装修发出来的。这之后,大楼里时不时地又传出装修的声音,或是发现电梯里一塌糊涂,或是有拆下来的门窗、浴缸堆在走廊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此刻,还能听到远处墙壁的敲打声。 
      有过装修经验的人都知道,装修是一件费钱、费时、费力的事情,如果说毛坯房装修一下完全必要,那么这些二手房的房主为什么都会千篇一律地重新装修一次?尤其是在我看来许多房子原本装修得很不错,稍加收拾完全可以直接入住,可他们为什么还要把原有的装修拆掉再重新装修一遍呢? 
      太旧了?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原因可能是,房子住了一阵子,整体状况下降了:油漆没有光泽了,墙壁脏了等等。也确实,有些二手房不大修一下实在住不进去,再说,墙面重新粉刷一下也是完全必要的。不过我所看到的情况整个是另外一回事。以我左邻右舍为例,卫生间是清一色的高档TOTO产品,厨房和宜家最新的宣传册上的照片没有什么差异。这么说吧,如果将他们家的标准定为“最低生活线”,那么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就是贫困了。 
      可是新来的房主还是毫不留情地将原来的一切拆掉,我楼上的那家甚至把原来的窗户也换了。看到被扔在垃圾堆里八成新的浴缸、瓷砖、门窗,真让人一时不敢相信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大量的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风格不吻合?中国人装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吗?几年前流行宾馆加会议室式的装修,这两年开始流行宜家,整齐划一的北欧风情。上海的宜家离我家很近,我偶尔去那里买个小配件,哪次里面都是人山人海,人流量一点也不输给大百货商店,就是工作日也不例外。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宜家在国外是低档商品,目标对象是实力不雄厚的年轻人和低收入家庭,所以宜家的家具总是在节省空间和利用空间上做文章,双层床和沙发床正是它的代表作。 
      实际上,中国的绝大多数老百姓住房并不很宽敞,收入也有限,恰恰需要更多低成本、高利用率的家具供应商,只是宜家一到中国却丢了价格只剩“风格”。根据我的了解,外国人其实更强调个人风格,不过他们是通过软装潢来体现这一点的,重点在窗帘、桌布、地毯、画、照片、饰品、灯光等上做文章。 
      外国人也装修二手房,但是和中国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第一,外国人通常是原房主来装修,装修的目的是提高房子的吸引力,以便在出售时卖个好价钱。而在中国,前面的装修,在二手房销售中通常无法进入成本,“我不让你出钱来拆掉就算便宜你了”。第二,顺带提一下,许多外国人装修不像中国人请装修队,而是自己动手,美其名曰Do-it-by-yourself。外国人业余生活过于单调,只能在这些低级的体力活中寻找乐趣。 
      那么,中国人到底为什么一定要把二手房重新彻底装修一遍呢? 
      原因很简单,中国人不喜欢别人用过的东西,哪怕再好也必除之而后快。 
      我的一位朋友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他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从外地的学校里回家,问他父亲:“你们单位又换头了?”他父亲大为惊讶,“你怎么知道?谁告诉你的?他刚来没多久。”“没人告诉我。我只是刚刚进来的时候,看到你们单位去年才修过的新大门现在又在重新修。” 
       
      皮沙发情节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观念,变化的一个特点是中国人开始大胆追求纯粹的主观享受。传统的中国文化将享受当作罪过,你到故宫参观就会发现皇帝坐的龙椅,尽管看上去很气派,但坐起来并不舒服。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沙发永远也不可能被发明出来。甚至在沙发引进中国之前,连沙发的雏形都没有。因此,中国人只能用音译沙发(sofa)来称呼这种又柔软又舒适的椅子。 
      中国人居家观点的这种转变可以典型地从电视机的摆放高度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以前中国的家庭总是把电视机放在高于视平线的位置,观看时必须抬着头“瞻仰”,一晚上看下来肩疼脖子酸。而新的装修理念无一不把电视机的“地位”降低到视平线以下。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注意装修中的“人体工学”,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依然很普遍,装修的目的是炫耀这一指导思想依然是中国人装修的主旋律。我将这种现象称为“皮沙发情节”。 
      欧洲家庭使用皮沙发的不多,参观他们的皇宫和贵族的城堡也极少发现那些奢华的房间里有皮沙发,当然不是因为皮沙发贵他们买不起,而是因为:第一,与布相比,皮在印染上受到很大的限制,颜色很单调,不外乎红绿黑白灰棕,色彩也很难看,还不能染花。第二,由于加工工艺的限制,皮沙发在舒适度上与布沙发仍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中国生产的皮沙发,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坐到过一款能称得上舒适的中国皮沙发。最后,在清洁上,由于皮沙发不能拆下来洗,在清洁上也有麻烦。 
      尽管皮沙发有这些不足,但是在中国依然很受欢迎。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人认为皮沙发看上去要比布沙发“气派”,而这种思想不过是中国人认为装修的目标是为了炫耀而不是居住的观念的一次无意识抬头。至于皮沙发被认为比布沙发气派,源于中国人相信,坐在动物的皮(最好是老虎皮)上面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中国人装修病在哪里?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一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看一眼就能判断出一张居家的照片拍的是中国的家庭还是外国的家庭?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 
      第一,中国的家里没有人。为了验证我这个论断,我找来所有我能找到的居家杂志。果然,外国人的照片中大部分里面有人,或者坐在沙发上,或者趴在地上,或者小朋友在玩游戏。而中国人的照片里没有一张里面有人,就是那些“名人家居”,大部分做法是将名人的一张单独的照片“贴”在边上。 
      我这个论断另一个更重要的含义是,外国人的照片里面即使没有人,但你能明显感觉到,照片里的这个房子在拍照之前里面一直住着人,而中国人的房子,给你的感觉是,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里面从来没有人住过。所以一张照片,如果里面没有人,房子看上去又像是刚刚装修完毕还从来没有人住过,那就一定是出自中国的设计师之手。 
      第二,中国的家里没有色。中国人讲究中庸,一般人害怕鲜艳的颜色,中国的设计师也不擅长运用。但是另一方面,敢于用色并不等于将家里涂成大红、大黄、大蓝,因为,家毕竟是家,整天住在大红大紫的屋子里恐怕用不了多久就会得高血压,用色的关键是如何把握红花绿叶的平衡关系。比如,这样的一个客厅,整个墙面是白色的,但是采用红色地毯、红色沙发靠垫、红色的花瓶、再挂上几幅红色基调的画。说起来很简单,却搭配得赏心悦目,那多半是外国人的家。 
      第三,中国的家里没有温馨。大家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纪念碑有两个特征,一是高高在上,须抬头仰视方能瞻仰。第二,底座前总是有一段长长的台阶要登,走得你气喘吁吁、心跳加速,目标是让你误以为那是你见到纪念碑心情激动所致。 
      中国家庭装修哲学和纪念碑的设计一脉相传,要保持人在建筑物面前的敬畏。所以一所房子,如果墙壁是花的,窗帘是花的、沙发是花的、桌布是花的,甚至连卫生间都贴着花的墙纸,看上去忍不住让人亲近,那准是外国人的家。  
    • 家园 真是病态,特别是乱拆乱挖

      改变结构的行为尤其恶劣,国家对这个应该有法律规定。

    • 家园 中国人在装修中丢了中国的风格,倒是真的

      抛开这个作者的文章不论,好象太少中国人的家象中国人的家。不乏有人在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公寓房中安个吧台或壁炉的,让人哭笑不得。中国人不喝那么多混合酒,公寓建筑里有真烟真火也太危险,又呛人,还没处找松柴。

      张爱玲曾经说过:她想要一间纯中国式的房间:红木家具和大床,大红椅垫,桌上一叠雪白的糕团,中间用胭脂点个红点儿。墙上挂朱红洒金的对联。这样纯中国的审美,多么可爱。谁说没有温馨?我觉得连“俏皮”都有。如果嫌红木高背椅太硬,可以选半躺半坐的杨妃榻。《红楼梦》里黛玉初进贾府时看见的各正房、偏房的家具装置也值得欣赏。香港有很多简洁又舒服的改良中式家具,还有很多中国风格的装饰品如椅垫,纸灯。在G.O.D和“上海滩”都可以看到。当然有人一定会说这是拿着中国元素取悦外国人。然而把中国的美加以发扬了让外国人欣赏,有什么不好?同时也是在取悦自己,跟血液中的中国式审美产生共鸣。总比恶心外国人强吧?恶心外国人,自己也不见得好受了。红漆马桶就没人发扬。

      这个作者有些地方说得还在理,有些实在缺乏调查研究,是想当然写出来的。我觉得他说的“外国人”就是说的北美。或者说,是美国。这样笼统概括,不光中国人不愿意,外国人也会很不愿意的。北美缺乏业余生活?他们的业余生活不是下馆子和卡拉OK罢了。我去过一个漫画节,里边充斥着各种年龄段的热爱漫画,动画和电子游戏的人们,身穿自己做的动画人物的服装,我只觉得他们真不嫌麻烦啊。小爱同学也跃跃欲试来着,打算穿成“火影忍者”里Rock Lee的样子,一个大男人,自己用缝韧机做。结果买错了料子,未遂,只好流着口水看别人的。还有很多人忙着刨地种花,烹调,做百衲被,忙得很呢。如果说自己装修是“低级”的体力劳动,我看不出唱K的高级之处来。要说高级沙发,皮的和布的都免谈,要丝绒的。我个人喜欢布沙发,因为老觉得套子可以拆下来扔进洗衣机,看两年不喜欢了,又可以另做套子。北美的家庭里用皮沙发的也很多,原因同晨枫所讲,是另一种意义的容易清洁。北美有些家庭还真是到处是花的,只是看了让人头晕,不禁慨叹:小市民无处不在。配搭在中国要讲究,别处也要的。

      作者没有指出的一个装修问题是有些人不顾楼体设计,野蛮装修,打掉承重墙,后果非常危险。这样的人还不在少数,我从父母处听来的就有几起,还是大学从业人员,一点常识和公德心都没有。这样的行为应该重罚严管。北美的房子大都是木结构,爱谁谁,如果装修坏了被风刮走,活该自己倒霉。

      • 家园 唉,真正中国的,又现代化的,哪里找啊

        上次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倒是看到一个现代化的但又是传统的江南红木大床样式

        可惜,却是人家的试验品,没处生产

        • 家园 象我文中说的,香港就遍地都是啊

          台湾也有很多,特别是瓷器、摆设,都很精雅。大陆需要迎头赶上才行了。

          • 家园 倒,包括外滩的那些不能算装潢家具,顶多是装饰品啊

            我指的是床柜桌椅等等

            • 家园 家具也一样多

              中环的Shanghaitang主要做衣服和装饰品,但是九龙塘有分店的G.O.D住好口的(口和的共同组成一个字,意思是“些“)就有很多中国风格的家具,非常值得一看。北角的渣华道附近很多装修公司和家具店,漂亮的中式家具也很多。从中环到上环的荷里活道有旧货有新货,家具摆设都有。这些是我记得见过的,其它地方可能还有,不过就要请教更懂行的人了。

              • 家园 有图片吗?能不能贴一些上来?

                很想看看。贝聿铭造香山饭店时,中国曾经兴起过一阵明式家具现代化的风,可惜太短了。

                • 家园 我现在不在香港了,不然就去转一圈儿

                  大陆很多游客到香港走马观花,看中环吃海鲜买电器买SKII买黄金钻石,有心思慢慢逛的人很少。我在香港住了四年,发现香港的消费主义好在想要什么的人都能得到满足,还是精品质量的满足,而非一味求“洋“,求“贵“。这方面,国内的购物商场还要有很长的路走。

                  说到明式家具,前两天去一间多伦多的饭馆吃饭,那间饭馆的场地本来是做台球桌的,所以现在里面也有很多精雕细刻的台球桌,当然一看也是贵得要命。偏有一张茶几就是明式的,纤巧灵动,萧然可爱。

                  中式家具,或者说,中式审美,非要“出口转内销“后国人才恍然大悟,看出其中的美来,真是令人扼腕。房龙在“艺术的故事“里说过,欧洲在二十世纪初期狠流行过一阵子中国风,到竹子和菊花的茶馆里喝茶,而且是“倒在碟子里喝“(可能是盖碗之讹)。我非阿Q,并不是要从中找出中华文明从此要发扬光大的证据,只是觉得有些元素外国人一旦见了都惊为天人,中国人守着资源,却麻木不仁。祖上留下来的集权,拍马,迷信和官官相护,有人指责一点还要先摆一摆“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不然有被骂为崇洋媚外的危险;祖上留下来精华如翎毛丹青,织物和瓷器工艺,还有更血脉的审美观,它们或丧失或沦陷,却没人说半个不字。我觉得太不公平了。

      • 家园 非常同意对于沙发的观点

        厚厚的红色窗帘,淡黄的墙壁,金黄丝绒的沙发配上茶木色的扶手,白色大理石的茶几和烟灰缸,一个茶木色的书柜,几个水晶杯和酒瓶,气氛就出来了

      • 家园 小爱同学很有趣么,

        期待你们的故事ing...

      • 家园 慢慢来吧

        毕竟用纯中国风味的早没了,全欧美也一下学不会,两种风味的比较和融合是需要时间的,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是渐进式的。

        • 家园 啊哈

          纯中国式的可能要到海外找,这里唐人街(China Town)到处都是“中国红木家具展销”,全是老地主家的东东。传统是传统了,实在不舒服。而且真正的中式家具要求极端的精工制作,现代流水线生产方式(包括广东农村用大批人力的家具作坊)在成本和产量上无法达到“真正的中国家具”所要求的水平,否则谁也买不起。

          纯西方式家具也是一个misnomer,什么算纯西方式的呢?所谓北欧风格,也有北欧乡村风格和北欧现代风格,前者还有一点传统的意思,后者则是很不传统了。北美流行的橡木家具基本都是简化的传统家具,即使所谓仿维多利亚式、爱德华式、乔治式、路易式,也都是简化了很多的。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在短时间内就要“一步到位”,没有耐性等工匠们精雕细刻,也没有必要一用就是几辈子。要求不一样了,很多传统家具里的要素就变味了,也就传统不起来了。

          • 啊哈
            家园 是啊,很多都在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中挣扎

            装修风格,服饰文化、语言文字都是如此。

    • 家园 作者的心理状态就值得商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