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共:💬112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感谢好文,听说

        战斗机打直升机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二者速度差太大。更有甚者,直升机可以前飞、倒飞、侧飞、悬停,并且可以飞得非常低。

        面对战斗机时,直升机快速地变换上述几个飞行状态,就够战斗机喝一壶的。

        如果我没记错,美国海军Top Gun专门有战斗机打直升机的训练,可见重视程度。

        • 家园 谢夸奖,战斗机打直升机确实不容易

          用航炮打肯定不容易,直升机作点特技,炮就打歪了。用导弹打也不容易,直升机的发动机排气被旋翼吹散,不好瞄准,雷达制导的导弹受到地面杂波影响,而且多普勒的设定可能是针对高速目标的,速度太低的目标反而是个“睁眼瞎”。

      • 家园 沙发献花,并纠正一点点

        马卡罗夫手枪使用9毫米帕拉贝伦弹

        马卡罗夫手枪用的是9x18mm马卡罗夫弹,帕拉贝鲁姆弹是9x19mm。前者性能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如后者...

    •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六)

      在阿富汗,米-24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15-20度角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800米,高度1500-1700米。这样视野比较好,观察地面近便,但仍然便于在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时迅速散开机动,也在12.7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但是游击队也越来越精,常常在卡车的帆布篷下隐藏12.7毫米高射机枪,打苏联人的伏击。苏联人当然也以牙还牙,以后看到车队或骆驼队,格杀勿论,先打后查。估计美国人在伊拉克也是这么过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匍匐在沙丘上的米-24

      游击队仗着熟悉地理,经常在夜间活动,米-24也就经常在夜间出击。夜航高度只有80-100米,主要找车灯和篝火。在确认无友邻部队在附近时,米-24就迅速投入攻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游击队一哄而散,消失在黑暗里,根本没法打。攻击时,先打一排火箭弹,把游击队压在地上,不至于立时就散开。然后打照明弹。早期战术是飞到照明弹下攻击,这样照明弹不晃眼,看目标清楚,但米-24也像舞台上的大象,照得一清二楚,常遭游击队的就地反击。后期米-24改变战术,躲在照明弹上空,这样从地面就看不见米-24。尽管照明弹也晃飞行员的眼睛,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什么时候实力注意在那个方向,晃眼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对面的汽车开大灯的情况一样。86年底时,苏军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也用过致盲弹,在30-50米半径内的人可以失能几个小时,但不至于永久致盲。战争后期时,75%的米-24出击在凌晨,日出时分是穆斯林游击队员集体面向麦加早祷告的时间。黄昏是另一个出击的好时候,因为穆斯林的传统是在日落之前埋葬死者。这两段时间,游击队暴露在开阔地,又不便机动,是偷袭的好机会。米-24在白天比较少出击,一来目标都消失在犄角旮旯里,二来天太热,发动机出力不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可以多达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600米,作为掩护。苏军的地面炮火对机降区先作饱和轰击,然后固定翼飞机跟进轰炸、扫射,最后才轮到米-24抵近攻击,直到米-8降落。这时,米-24在1200-1800米中空盘旋,压制残余敌人火力。米-24机群出击时,一般在基地留一组米-24待命,以接替因机械故障或弹药耗尽而推出攻击的米-2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4在为卡车队护航,不过这个车队很小嘛,莫非是尾巴?

      米-24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总出击数的12-15%。驻阿富汗的苏军第40集团军每天需要的几百吨物资,都要从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动辄百多辆汽车,是游击队最热衷的目标。苏联人也不蠢,为什么要组织如此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呢?这是吸取英美在二战期间大西洋护航的经验,大型车队容易组织重兵保护,游击队的兵力小了,不好下手;兵力大了,容易暴露意图,招引苏军的重兵打击;即使遭到伏击,重兵保护的车队也有一定的资本顶一段时间,直到援兵到达,或者反包围,或者突围。但是游击队艺高胆大,仍然痛下杀手,83年4月间,一支18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送下,也遭到伏击,米-24赶到救驾的时候,已经有20多辆汽车和6辆坦克被击中起火,最后空地协力,车队冲出伏击圈时,附近坎大哈基地只有再支撑两三次米-24出击的燃油了。执行公路护送任务时,米-24的巡逻范围在公路两侧2-3公里、车队前方5-8公里,一旦发祥可疑目标或遇到伏击,米-24从公路两侧攻击,让开沿着公路的主要方向,避免遭到车队护送火力的意外杀伤。车队行进速度只有15-20公里/小时,米-24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护送,所以在公路沿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起降场,供米-24加油和飞行员换班。尽管这样,汽车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每年都要有几千辆。

      由于地面运输危险太大,兵员轮换大多由伊尔76或安12运输机空运进出阿富汗。在整个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苏联民航Aeroflot还保持到喀布尔的正常航班。随着游击队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飞机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米-24又担负起为所有大型飞机起落航次护航的任务。除了在起落航线和机场附近巡逻外,还有米-24专职在航线上发射红外曳光弹,干扰肩射防空导弹的瞄准和制导。必要时,米-24的飞行员有命令要冲上前去档导弹,以保护载运百十名兵员的大型飞机,这些米-24飞行员自嘲为“不情愿的马特洛索夫”。

      米-24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12%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0小时。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年交付,一年就飞了1000小时。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定期维修也变成视情维修,只要看着没事,就接着飞,所以经常有超期使用的飞机。有问题就拆东墙补西墙,补到补不动了,就报废。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82年秋,坎大哈基地的备用发动机跟不上,地勤就用三台报废的发动机拼凑出一台工作的发动机。在阿富汗,机修人员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加倍,但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24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用撬棍、扳手,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抢修队在拆除武器,这架米-24看来是没救了。

      驻阿的第40集团军的米-24抢修队也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初期,米-24的修复率只有70%,但到后期,达到90%。这些抢修人员不简单。苏军没有美军那么大手大脚,能回收的尽量回收,整机回收不了的就回收机载武器和重要系统,很多时候要在敌后抢修、回收。这时的抢修队更像特种部队,武装机降到敌后,在敌人火力下,一面抢修,一面开枪自卫。抢修完毕,再自己把刚修好的米-24飞回来,有时则用米-8吊回来。米-8最多可以吊2500公斤,所以要先拆除一些设备,抛弃一些非关键器材。这些都是战地抢修队的事。在游击队装备肩射防空导弹之前,损失的米-24中,24%损失于12.7毫米高射机枪,42%损失于各种口径的高炮,其他的损失于机械故障或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五)

      米-24大概是世界上战斗经验最丰富的作战飞机了,在20多年里就经历了30多场战争,从非洲的安哥拉,到南美的尼加拉瓜;从欧洲的波黑,到中亚的车臣;历史上很少作战飞机有比米-24更丰富的战斗经历。米-24的首战是在78年的埃塞俄比亚,当时索马里军阀巴尔将军进攻埃塞俄比亚的厄立特里亚省,埃塞俄比亚的米-24在苏联顾问指挥下,由古巴飞行员操纵,发动反击,取得很不错的战果。但米-24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在阿富汗。

      阿富汗多山,经常需要控制制高点;地面交通不便,对手是神出鬼没的游击队,直升机成了作战行动的不二选择。就像越南是美国的直升机战争一样,阿富汗成了苏联的直升机战争。在苏军入侵阿富汗之前,米-24已经在阿富汗投入战斗。

      米-24经常以双机、四机甚至八机出击,采用多机协同攻击的战术。“车轮战术”得名于二战中伊尔-2强击机惯用的同名战术,也称“死亡之轮”,几架飞机绕着目标兜圈子,边转圈子边不断地向目标射击。“流水线战术”是另一个多机战术,几架飞机成梯队进入,依次转向目标进入攻击。“菊花战术”指多架飞机以极小间隔从不同方向向心俯冲攻击,然后在圆心附近急剧拉起,为友机让路。苏军飞行员的动作很泼辣,有时长机攻击还未脱离,僚机已经在长机左右开始攻击,弹道之近,危及长机安全。

      多机协同攻击时,高空机群担任掩护,低空机群担任攻击。为了迷惑地面防空火力,有时双机对飞,在近距离大机动交错,像航展中的特技飞行表演一样,使追踪的防空火力无所适从,丢失目标。空中双机之间的距离保持在1200-1500米,既方便联络和呼应,又保证一定的机动空间,也防止密集防空火力同时击中两架飞机的可能性。

      苏军十分强调战术的灵活使用,这也是逼出来的,阿富汗圣战者善打伏击,米-24两次从相同的途径进入战斗,必定遭到伏击。比如说,由于炎热高原条件,在阿富汗的米-24普遍有发动机功率不足的问题,但是战场距离一般比较近,所以米-24常常减油起飞,通常只加2/3的油,弹药也只带足够一次攻击任务使用的。只有16%的航次满载起飞,这些航次基本都是很近的距离。

      阿富汗的实战经验十分宝贵。总设计师蒂叙琴科访问阿富汗前线部队时,王牌飞行员卡里托诺夫少校为他表演了近乎垂直的爬升、快速侧滑和据说在理论上不可能的横滚。蒂叙琴科大为惊叹:“我以为我最清楚我的直升机能做什么,现在我再也不敢肯定了”。米尔设计局很快根据阿富汗的实战经验作了一些及时的改进。发动机燃油控制系统作了调整,以适应炎热高原条件。发动机进气道增加了防沙尘的涡流分离装置,可以去除70-75%的沙土,将压缩机叶片的损耗减少2.5-3倍。涡轮过热保护的温度极限也被提高,在发动机匣被高温烧穿和在激烈战斗中缺乏足够的动力之间,飞行员宁愿冒烧穿机匣的风险。

      米-24在阿富汗承担了33%的“计划中”的攻击任务,但承担了75%的应招近距火力支援任务。米-24的主要武器是集束炸弹、高爆炸弹和火箭弹,游击队没有坦克,但反坦克导弹也被用于攻击高价值目标。阿富汗人古来尚武,古老的堡垒很多,很多建在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土墙可以厚达3米,非重磅炸弹不可。高原上空气稀薄,风又乱又大,炸弹和火箭弹的弹道计算不准,只能凭经验投弹。米-24的飞行员常说:“要紧的是命中目标,而不是瞄准目标”。一开始有点费解,仔细一想,真是大实话。由于升高高度再俯冲投弹危险太大,米-24常常在平飞中拉起抛弹,可以在密集的建筑中,以很大角度接近垂直地命中目标,王牌飞行员可以精确地把高爆炸弹抛到墙角或岩缝的死角。80年6月间,苏军进攻山吉-多兹坦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偷山”,山里洞穴和秘密通道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是土匪藏身的好地方,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也没有打下来,这里自然成为圣战者的主要基地。苏军先用BM21“冰雹”火箭炮猛轰,然后再夜间出动8架米-24,连射击员也不带,好节约重量多装炸弹,为地面部队开路,最终成功地夺下了这座天然堡垒。

      米-24挂载的30毫米自动榴弹吊舱和23或30毫米火炮吊舱效果不好,精度太差,振动太大,重量也太大,飞行员不喜欢用。大口径火箭也有使用,但尾烟太大,遮挡视线不说,严重的时候还可以造成发动机喘振,只有老资格的飞行员才敢用。早期燃料空气炸弹的可靠性不好,有时要发射火箭才能引爆,但这“穷人的原子弹”的名声也不是吹的,威力着实惊人,洞穴里的有生力量常常震得七窍出血而死。更有恐怖的,爆炸后的极低压把人的五官和内脏拖出身体外,血液沸腾而死。

      米-24出击攻击小型定点目标时,常常在伴随的米-8上带上阿富汗秘密警察成员,作为向导和目标指示,有时也带上线民指示目标。这种出击一般四机编队,前两架攻击,后两架准备救援,并作攻击效果评估。苏军的情报来源主要有俘虏的口供、友好的村民、打入敌方的情报人员和花钱买的线民。线民的情报很不可靠,有时线民一手向苏军卖情报,一手向圣战者通风报信,两边收钱。还有更牛的。有一次,苏军按线民的情报出动,目标是当地一座大房子,说是里面有圣战者头目在开会。米-24把房子炸平了,人毛也没有留一根。一回基地,线民就消失了。后来一查,原来这大房子里住的是本地恶霸,和圣战者没有关系,这家伙是借苏军之手报私仇呢。又一次米-24出击,机上的阿富汗向导不会说俄语,但往下直指下面的一座房子,于是苏军飞行员认定这就是目标,迅速投入攻击,阿富汗向导大喊大叫、指天画地,苏联飞行员只当他在痛说阶级仇、民族恨呢,接着打,不一会就把房子炸平了,苏军飞行员只觉得奇怪,为什么那阿富汗向导在作痛苦莫名状,回到基地一问,才知道这是那位向导在指给飞行员看自己的家呢,真正的目标根本连炸弹毛都没有挨到。

      阿富汗飞行员在整个战争期间一直积极投入战斗,包括在苏军入侵前和撤出后。有一次,一架阿富汗米-24遭到地面防空火力射击,机枪阵地在死角里,武装到牙齿的米-24下不了嘴,于是这阿富汗飞行员把米-24开到山后悄悄地降落,带上突击步枪和手榴弹,悄悄地摸上去,把游击队的高射机枪阵地给端了,立了一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