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一)(完) -- 晨枫

共:💬112 🌺8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长满獠牙的母鹿(六)

在阿富汗,米-24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截断圣战者游击队的运输线。米-24经常以2-4架的机群出击,执行所谓“猎人”行动。机群在可疑目标出没的地区活动,左右之间成15-20度角度的梯队,间距一般在600-800米,高度1500-1700米。这样视野比较好,观察地面近便,但仍然便于在遭遇地面防空火力时迅速散开机动,也在12.7毫米和步兵轻武器的射高之上。发现目标之后,先在车队或骆驼队前横着打一串警告弹。如果车队或骆驼队停下了,伴随的米-8就把搜查组降落在车队附近,检查货物和人员。但是游击队也越来越精,常常在卡车的帆布篷下隐藏12.7毫米高射机枪,打苏联人的伏击。苏联人当然也以牙还牙,以后看到车队或骆驼队,格杀勿论,先打后查。估计美国人在伊拉克也是这么过来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匍匐在沙丘上的米-24

游击队仗着熟悉地理,经常在夜间活动,米-24也就经常在夜间出击。夜航高度只有80-100米,主要找车灯和篝火。在确认无友邻部队在附近时,米-24就迅速投入攻击,动作一定要快,否则游击队一哄而散,消失在黑暗里,根本没法打。攻击时,先打一排火箭弹,把游击队压在地上,不至于立时就散开。然后打照明弹。早期战术是飞到照明弹下攻击,这样照明弹不晃眼,看目标清楚,但米-24也像舞台上的大象,照得一清二楚,常遭游击队的就地反击。后期米-24改变战术,躲在照明弹上空,这样从地面就看不见米-24。尽管照明弹也晃飞行员的眼睛,但经过一定的训练,在心理上有所准备,知道在什么时候实力注意在那个方向,晃眼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晚上在高速公路上开汽车而对面的汽车开大灯的情况一样。86年底时,苏军在巴格拉姆空军基地附近也用过致盲弹,在30-50米半径内的人可以失能几个小时,但不至于永久致盲。战争后期时,75%的米-24出击在凌晨,日出时分是穆斯林游击队员集体面向麦加早祷告的时间。黄昏是另一个出击的好时候,因为穆斯林的传统是在日落之前埋葬死者。这两段时间,游击队暴露在开阔地,又不便机动,是偷袭的好机会。米-24在白天比较少出击,一来目标都消失在犄角旮旯里,二来天太热,发动机出力不足。

发现游击队基地时,机降突击或垂直包围是一个重要战斗模式。苏军会出动大批运兵的米-8(可以多达60架),米-24在两侧伴飞,高出400-600米,作为掩护。苏军的地面炮火对机降区先作饱和轰击,然后固定翼飞机跟进轰炸、扫射,最后才轮到米-24抵近攻击,直到米-8降落。这时,米-24在1200-1800米中空盘旋,压制残余敌人火力。米-24机群出击时,一般在基地留一组米-24待命,以接替因机械故障或弹药耗尽而推出攻击的米-24。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24在为卡车队护航,不过这个车队很小嘛,莫非是尾巴?

米-24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沿公路护送苏军的补给车队,这占米-24总出击数的12-15%。驻阿富汗的苏军第40集团军每天需要的几百吨物资,都要从苏联的几个中亚共和国千里迢迢地运过来。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动辄百多辆汽车,是游击队最热衷的目标。苏联人也不蠢,为什么要组织如此规模庞大、行动迟缓的车队呢?这是吸取英美在二战期间大西洋护航的经验,大型车队容易组织重兵保护,游击队的兵力小了,不好下手;兵力大了,容易暴露意图,招引苏军的重兵打击;即使遭到伏击,重兵保护的车队也有一定的资本顶一段时间,直到援兵到达,或者反包围,或者突围。但是游击队艺高胆大,仍然痛下杀手,83年4月间,一支180辆汽车组成的车队,在一个坦克营的护送下,也遭到伏击,米-24赶到救驾的时候,已经有20多辆汽车和6辆坦克被击中起火,最后空地协力,车队冲出伏击圈时,附近坎大哈基地只有再支撑两三次米-24出击的燃油了。执行公路护送任务时,米-24的巡逻范围在公路两侧2-3公里、车队前方5-8公里,一旦发祥可疑目标或遇到伏击,米-24从公路两侧攻击,让开沿着公路的主要方向,避免遭到车队护送火力的意外杀伤。车队行进速度只有15-20公里/小时,米-24必须实施不间断的护送,所以在公路沿线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起降场,供米-24加油和飞行员换班。尽管这样,汽车损失仍然十分严重,每年都要有几千辆。

由于地面运输危险太大,兵员轮换大多由伊尔76或安12运输机空运进出阿富汗。在整个苏军入侵阿富汗期间,苏联民航Aeroflot还保持到喀布尔的正常航班。随着游击队手里的肩射防空导弹越来越多,这些大型飞机受到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米-24又担负起为所有大型飞机起落航次护航的任务。除了在起落航线和机场附近巡逻外,还有米-24专职在航线上发射红外曳光弹,干扰肩射防空导弹的瞄准和制导。必要时,米-24的飞行员有命令要冲上前去档导弹,以保护载运百十名兵员的大型飞机,这些米-24飞行员自嘲为“不情愿的马特洛索夫”。

米-24的损失率十分惊人,驻阿苏军每年都要损失8-12%的米-24。为了节约战地米-24的飞行小时数,一般的维修就不说了,大修也在阿富汗就地进行,不再送回苏联,所以换人不换机,平均年飞行时数在360-380小时。巴格拉姆基地有两架米-24,86年交付,一年就飞了1000小时。这种情况下,原本的定期维修也变成视情维修,只要看着没事,就接着飞,所以经常有超期使用的飞机。有问题就拆东墙补西墙,补到补不动了,就报废。

苏军地勤的本事很大,很多平时在外场不可思议的维修,在战时都实现了。空气滤清器堵塞了,用压缩空气吹一下疏通;用得太狠的蓄电池过热了,浸到流动的自来水里冷却;地面起动车不够,米-24的辅助动力装置(APU)就用坦克或装甲车起动。82年秋,坎大哈基地的备用发动机跟不上,地勤就用三台报废的发动机拼凑出一台工作的发动机。在阿富汗,机修人员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加倍,但弹药手的工作量比正常工作量要高24倍!所有抓得住的人员全部抓来帮助装弹,没有正规的工具就人拉肩扛,用撬棍、扳手,反正把弹药装上去就是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抢修队在拆除武器,这架米-24看来是没救了。

驻阿的第40集团军的米-24抢修队也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初期,米-24的修复率只有70%,但到后期,达到90%。这些抢修人员不简单。苏军没有美军那么大手大脚,能回收的尽量回收,整机回收不了的就回收机载武器和重要系统,很多时候要在敌后抢修、回收。这时的抢修队更像特种部队,武装机降到敌后,在敌人火力下,一面抢修,一面开枪自卫。抢修完毕,再自己把刚修好的米-24飞回来,有时则用米-8吊回来。米-8最多可以吊2500公斤,所以要先拆除一些设备,抛弃一些非关键器材。这些都是战地抢修队的事。在游击队装备肩射防空导弹之前,损失的米-24中,24%损失于12.7毫米高射机枪,42%损失于各种口径的高炮,其他的损失于机械故障或飞行员的操作失误。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