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金秋盛会 -- 神仙驴

共:💬5002 🌺45969 🌵60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我国是典型的极右翼保守社会

                  美国相对于中国是非常左的国家了

                  中国基本上就是世界极右翼反动势力的扛鼎国家

                • 家园 你们是民主惯了,忘了本了

                  你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当成一个政治行为思考单元,本身在我们国内网友看来就是异类的。就像玩钢铁雄心游戏的人看到玩吃鸡的,觉得没法谈一回事。不管国外民主是不是虚伪的,起码你投票的时候要想想,怎么投对自己有利,把自己当成一个思考单元是自然而然的。但是国内没有这种实践机会(我能想起来真思考的投票还是大学那次),大家谈政治本身就是个模拟大人物的YY游戏。现实中哪怕遇上个社区主任,要办事想的也是送礼而不是攒人头拉票,所以土华海华网上聊政治尿不到一个壶里是自然。用一个著名的段子,你聊的是捐不捐你有的两头牛的事情;我们聊的是捐我们没有的几个亿的事情。要是今天刚嚷嚷完打台湾,第二天亲儿子就收到武装部征兵通知,大家肯定也不这么聊了。

                  • 家园 问题在于,把个人小算盘藏在宏大叙事里,

                    跟自己无关就扯着嗓门唱高调,每次倒霉的小百姓都是少数,都发不出声音。最后权贵不用出手,小百姓拿着大道理互相各个击破,不是活该吗?

                • 家园 你的 “副国级” 调侃,其实是本该如此

                  譬如大家看世界杯,讲梅西姆巴佩的,决赛什么战术的,克罗地亚体力够不够的,你突然跑出来大讲特讲中国应该怎么加强青训,那不是自讨没趣么?不是说青训对足球不重要,但是世界杯的关注点不是这个啊。

                  这时候你调侃别人都是世界杯教练级别,不脚踏实地搞好足球,你觉得这样批评有意思么?

                  时政本来就是宏观层面,百姓生活只是其中一个参数,并没有多么至高无上。这也不需要什么级别,你打红警也好,打文明也好,打帝国时代也好,老百姓是个数据。

                  如果我们讨论气压,那必然是个宏观问题,讨论单个分子没有意义,哪怕我本人就是个分子。

                  • 家园 足球说到底是个玩意,与民生关系不大。而国家政治的每一个决定

                    都会影响到大量的平民。阿根廷夺冠还是法国夺冠,影响中国人吃饭吗?但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可是影响很多人的。平民把自己带入权贵,想象牺牲平民如何爽,我就不理解了。

                    就像归化Ellen Gu,弄俩冬奥金牌吹吹牛逼,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在高科技方面靠砸钱买吹牛逼,是一回事吗?

                    • 家园 你对权贵有怨念

                      你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你们是平民,不要把自己当权贵。这里的权贵到底是谁啊?怎样的国家政策,是在牺牲平民而维护权贵?

                      要是在你熟悉的美国,统治阶级就是资产阶级,那还说得通。中国的资产阶级,好像不是很受尊敬吧?你所谓的副国级言论当中,要牺牲资产阶级,乃至把他们吊路灯的,也比比皆是吧?

                      而政府官员当中,威廉他们一伙不是团灭了么?这里的舆论不是挺高兴么?你说的权贵,是否包括威廉他们?

                      你说中国政府照顾底层不够细致,那是有的,历史原因,社会主义国家都这样,比如苏联的武器皮实耐操,但是人机工学不理想,人员舒适程度不高。哪像法国宁可牺牲航母性能,也要照顾水兵舒适。但是要说维护权贵/统治阶级利益,中国比西方真是好得多了。

                      • 家园 他就是秀能穿Fxxk xxx衣服优越的,虽然没什么作用

                        上海老太骂沪强,能解决问题,他视而不见

                        凡不同意他对中国的某些批评,那就会被他扣个“跪舔权贵”的帽子。

                        可以看出他批评中国并不是想让中国好,就是来秀润出去的优越的。

                      • 家园 我对权贵没有怨念。我只是对鼓吹跪舔权贵不以为然。

                        平民对权贵有怨念属于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但是以为跪舔权贵能让权贵良心发现更不靠谱。

                        权贵作为一个阶层掌握资源和分配,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能决定很多平民的命运。平民基本没有制衡权贵的手段,除了批评和监督。

                        权贵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是我脚的“寄希望于权贵中的好人主导权贵代表平民利益”是意淫。

                        而且即使这种情况发生,平民对权贵也要继续以批评为主----原因上面说了:这是平民监督和制衡权贵的唯一手段。

                        权贵如果怕挨骂,可以过来做平民嘛。你看见过那个权贵因为挨骂,主动下来做平民的?所以我脚的,新西河为权贵操心操得有点多余。

                        =========

                        美国钱最大,核心权贵是资本家。中国权最大,核心权贵是官僚。官僚集团中,团派对应清流、二代对应勋贵、秘书对应宦官。其中,靠血缘传承的勋贵,是最不应该被跪舔的----因为他们觉得跪舔他们理所应当。

                        通宝推:史料推理,伊贺双刀流,纳米小洞儿,冬晓,西安笨老虎,思罔学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跪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

                          那些机场等明星的男女粉丝儿,花钱花时间等在机场,求得流氓男破鞋女落地后喊两声我爱你;在职场上,替资方压榨普通的劳动者,处处替资本家算计工人;在行业会议上,凑上去与学阀或者大享蹭个合影,等等,无一例外,都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行为化。

                          这些活动,给了他们一种阶级置换的虚幻小学境,在那么一会儿甚至是一段时间,好像让他们终朝每日梦想的阶级晋升一下实现了。七天兄弟你琢磨有道理没有?

                          我们公司的人力在我打工的这十几年里换了n茬,台湾人香港人大陆人,被资本家开掉时连条狗的待遇尊严都不见,可她们每个人在职时服务资本家及其走狗的姿势,比舔屁眼儿还不堪!外?因为那些欺淩工人阶级的时刻让她们有了阶级上升的快感!

                          通宝推:七天,
                          • 家园 看到最近几天“万柳书院”事件的相关争议了吗?

                            近来,在诸多平台看到了如“雪山后裔”、“草地集团”、“两万五千里子孙”的戏语……包括“老奴”“主子”“少爷”这样的咲言......

                            说实话,挺让人破防的。

                            其实,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从卡塔尔小王子开通抖音即增粉千万,到汪小菲评论底下屡见不鲜渴望嫁入“汪门”的梦女。

                            都是一个有着有钱人人设的人出现在互联网,于是收获了数量惊人的喜爱、追捧,舆论争议开始进场,吵架,舆论退场,下一个再开始,好像一直都没有谁真的有讲清,这么奇怪的事情为什么会一次次复制般的上演。

                            其实这是一种对于一个虚幻的陌生人进行美德泛化——他有钱,便什么都好。

                            这种泛化,其实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它本质上就是一种“畸形”的追星,都是一个人满足了一个群体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在满足幻想以后,他们自发性地开始追逐,而在追逐的过程里,为了让自己无法触及的罗马愈加完美,他们会将自我不可触及的幻想都投射在这个“虚幻的人”身上。

                            但与追星不同的地方,其实就在于“有钱人滤镜”吸引人的底色,是金钱与权力。所以在追逐“有钱人”的过程中,他们其实是在满足一种更广义上的“性幻想”。

                            他们崇拜的并非一个具体的有着闪光点的人,他们所崇拜的,其实是一种在社会中被塑造出的巨大的权力符号。在这个符号之下,具体的人往往是隐身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追逐的人才会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为所谓的“有钱人”找补,将不可跨越的财富鸿沟,美化为一个拥有美好品德的人应得的权力。

                            在这次的“万柳书院”事件讨论里,吵的最凶的就是,很多人都在呼吁“警惕自我奴化”,而当事网友则都认为“我们都是在玩梗,你们认真什么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真的在玩梗,难道就不应该认真的去想背后问题,比如——大家为什么越来越爱在有钱人面前,玩这种梗了?

                            以及,前几年马云、王思聪的事情里,不管是叫爸爸,还是叫老公,都还算家里人称谓,但怎么到了今年,一样的事情里,就满口少爷,成了奴才了?

                            我们去看这几年的主要变化,其实就能明白了——过去这几年,似乎无数普通人都愈来愈认识到阶层是不可跨越的,而大环境之下的经济下行、阶层固化,使得仰望生来就在罗马的人的风气开始愈来愈盛行。

                            “自称老奴”的背后,是一种绝望,更一种戏谑,一种用玩梗和自嘲去消解这种我们在当下,愈感无力以后,意识到阶层无法跨越的痛苦的无奈之举。

                            我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那种家里非常有钱的朋友,你明明很羡慕、甚至有些嫉妒,不明白为什么一样的努力差距会这么大,但每次见面你不会直接把这些情绪表露出来,而是开玩笑一样的说一些梗和自嘲。

                            本质上就是一样的,我们没有别的什么能宣泄的了。

                            这也是为什么从爸爸,老公,会降级到叫少爷的原因,因为差距就是在越来越大。

                            被很多人诟病的“给少爷直播打赏”现象,无非也是另一种类似的情绪出口。

                            我们知道打赏可能会让这些有钱人更有钱,但其实大众已经不在意这件事情了,因为差距已经大到,他有没有收到打赏,对我们来说毫无区别的程度。

                            给有钱人打赏同样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反而是一种常态。在过去,秦奋和王思聪开播后,也同样在短时间内收到了数额可观的礼物。而在那些剪辑过的礼物集锦视频下,一定会有网友跳出来认领,说“我也是给王思聪刷过礼物的人了。”

                            这种“我也是给有钱人刷过礼物的人”的参与感的本质,其实是一种靠近的情绪。

                            万柳书院的“天价房价”与“101书院”所代表的阶层符号,是一座的望不到顶的高峰。而“我”在给他们消费的那个时刻,是许多网友作为一个普通人,唯一一个在现实里可能给有钱人“打赏”与“消费”他们的时刻。

                            所以,打赏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情绪的献祭。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书里聊消费主义的时候,提到过一个词,叫

                            恐惧感

                            它在德文中被称为Angstaffekt,Angstaffekt的含义,其实并不只是指向中文语境里简单的恐惧、惧怕,它更是一种感觉,是当整个社会的阶层固化到了一定程度,我们开始认清阶层之间巨大的鸿沟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靠自己到达罗马的群体的慕富的情绪,将会在这个时期到达一个极端点。

                            走向极端点以后产生的情绪,即是分化后的恐惧。

                            普通人们面对着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有钱人”们所展现出的财力,呈现出一种恐慌,我们震惊于一些有着富豪人设的人随手展示出来的上亿钻戒与天价豪宅,面对这些可望而不及的消费品,人们的情绪开始涌动。

                            ——有人因为“有钱人滤镜”开始真正崇拜一部分有钱人,有人玩梗老奴戏谑自己,有人给有钱人打赏。

                            在内外因所导致的慕富情绪之外,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其实是一种精明的权力,一种利用普通人的情绪,转换为流量,并以此二度敛财的友好型权力。当整个社会都开始习惯“慕富”情绪的存在,当我们习惯“钱都流向了不缺钱的人”的叙事时,它背后真正所蕴含的意义,其实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情绪被消费和交际,我们已然习惯了一种精明的傲慢,一种屈从于环境威力法则的垄断。

                            社会流动可以被理解为个人或社会对象或价值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任何转变。

                            如果将个人社会位置的起点定义为个人的初始位置,将终点定义为个人的当前位置,比较先赋因素的影响和自致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称为代内流动研究;如果关注的是父代的社会地位与子女的社会地位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称为代际流动研究。

                            流动性越高,社会结构越开放;反之,社会结构越封闭,即阶级固化格局越稳定。

                            阶层固化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社会阶层结构定型化,它是指社会流动竞争中,先赋因素相对于自致因素占据明显优势、社会流动通道阻塞、社会跨阶层流动趋缓甚至停滞的一种趋势。

                            正常的社会阶层结构,理应表现为社会各阶层间的流动通道相互开放,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形成一种成熟而稳定的秩序。

                            但阶层固化则明显偏离了这一轨道,社会发展进程日渐被相对“优垫”群体或强垫阶层所控盘,并出现代际传承之垫,而强热阶层则逐渐陷入边缘化、底层化,贫困和劣势地位也因之世袭。

                            在“洋葱头”一般的社会阶层结构下,阶层固化潜滋暗长,使各阶层之间流动缓慢甚至停滞,呈现“出碎片化、断裂化、层理化的特征。

                            碎片化,是指分化了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不再扭结,以无序状态促成原本凝聚为一体的族群主体产生思想和形体的割裂;断裂化,指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两极化的群体不再有共同利益;层理化,指社会群体横向流动的通道相对畅通,但上下流动的通道阻滞,阶层之间形成了分明的界限并且难以实现利益交流和身位置换。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过一个“木桶原理”,认为:

                            整个社会中最脆弱的环节就是收入水平最低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经济状况处于温饱的边缘,如果阶层流动受限使得这个群体通过正常渠道改变生活现状的希望破灭,他们可能会萌生从根本上颠覆整个社会的想法,届时经济社会将不能够正常运行,发展也将陷入停滞或倒退。

                            所以才说两千年前陈胜吴广起义喊出的那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要让两千年后的今天多少跪舔权贵的精神奴才们为之汗颜。

                            通宝推:empire2007,七天,思罔学殆,偶卖糕的,清风咋地,纳米小洞儿,
                        • 家园 跪舔权贵,替权贵着想

                          可能源自两种可能,一种趋炎附势,对权势和做人上人的崇尚,当然自己也可能被打赏点残羹剩饭;另一种就是认为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权贵,人往高处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要说各国国民比较野心勃勃的我觉得首推中国,其次是美国。但老美阶层固化速度太快,我就听有老美说他很早就知道他不可能上哈佛。但中国的小孩不一样,不认命。

                          通宝推:纳米小洞儿,
                          • 家园 中国贫困地区能上清华的,换到美国(美国籍)上哈佛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问题之前讨论过。讨论的时候是用 @假日归客 河友做例子。

                            中国小孩能做清华梦的,都是极出色的孩子,仅仅不认命是没有用的。同样,美国做哈佛梦的,也是在华人中非常出色的孩子。中国孩子在美国(相对黑人)上哈佛难,是因为社会经济地位高于黑人(权贵是另一个阶层,哪个国家都有),本就是向下层倾斜造成的。

                            美国200多年的贫富差距,中国70多年就达到了(如果减去毛主席执政时期也就40多年),谁的固化速度快?

                            一种趋炎附势,对权势和做人上人的崇尚,当然自己也可能被打赏点残羹剩饭;

                            因为趋炎附势能被打赏点残羹剩饭,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即使有比例也极低,可以忽略。

                            • 家园 “中国贫困地区能上清华的”太少了且随着阶级固化加深是越来越少

                              2018年,某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公布了对当时全国近十年来的40位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调查。

                              结果显示:高考状元85%出自城市家庭。

                              根据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布的相关信息,2019年内地3400余名的本科新生中,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9.3%——也就是说农村以及贫困地区今年只有656人被清华录取。

                              这些农村生源中,还包括大部分“特殊照顾的学生”,比如国家专项、自强计划、专项领域特长生等。

                              据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布的相关信息,2019年内地普通本科新生共2872人,其中农村以及贫困地区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3%,这些生源中同样包括大量国家政策照顾的学生。

                              2016年,香港科技大学公布了对北京市高校的一轮“首都大学生追踪调查”,初步发现:教育的社会分层机制,可能早在高考前已经启动。

                              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者对于家庭背景在这一分层过程中的影响展开了详细的分析,其受访者为在北京读大学的 06、08 级共4771位本科生,他们的学校被划分为精英大学(北大、清华和人大)、211大学(除上述三所)和非211大学三类。

                              为期五年的调查(2009-2013)包含了详细的学生家庭情况与入学前后经历。

                              从数据本身就已能够看到家庭背景的重要影响,比如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自评来由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

                              但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仅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该比例则分别为31%和32.8%。

                              高中类型上的分野更明显,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而在非211大学里,来自上述两种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只有39.4%和38.5%。

                              数据还进一步显示,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的学生比非重点中学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几率高10.1倍、进入211大学的几率高5.7倍;县市级重点中学学生进入两类大学的几率则比非重点中学学生分别高2.4倍和2.1倍。

                              同时,加分优惠政策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享受了优惠政策的学生进入精英大学和211大学的几率比没有优惠的学生分别高7倍和1.5倍。

                              至于家庭背景对于高考分数和优惠政策的获得有没有影响,这个答案显然无需多议,来自收入中上及上等家庭的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收入中等及以下家庭的学生,前者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也比后者高47.2%。

                              另外,“家庭居住地”在县级市、地级市、省会城市和北京的学生,获得优惠政策的几率相比农村或小城镇的学生分别要高出35.8%、123.4%和151.6%。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也曾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结果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0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也有显示:农村生源只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即便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下,正如布迪厄的经典分析所言:

                              家庭背景仍然发挥着阶级再生产的作用。

                              通宝推:真离,
                              • 家园 这没什么可反对的吧?

                                精英大学里近80%的学生来自省级或全国重点中学,16%来自市县级重点中学;而在非211大学里,来自上述两种重点中学的比例分别只有39.4%和38.5%。

                                譬如说世界杯决赛队伍,都是在半决赛中获胜的。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如果省级重点不能占据 211 大学的主流份额,那么省级重点还有什么意义?

                                而非 211 大学也有 40% 的重点高中学生,说明每一轮竞争都很激烈,没有人能躺赢。这不是很好吗?

                                我国过去十年高速城市化,农村考生比例下降有何奇怪?所谓上升通道,不是让农村子弟直接进北大清华,而是让他们中专毕业进城打工,在城市里站住脚,然后下一代考高中大学,再下一代考 211 大学,几代人的过程。

                                家庭背景当然是阶级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乎是显而易见, 不言自明的。你不可能不让父母的社会资源传给子女,无论是金钱,还是人脉,知识,见识,经验。与其想着改变这个现实,还不如推动家庭解体,人造子宫,社会化抚养,这样问题倒是解决了,因为自然后代都没了,国家负责流水线生产人口,人人生来平等就实现了。

                                否则的话,我花几万刀给老婆生孩子,一级产房,那当然不肯跟二级产房的孩子平等。要是往上看齐豪华产房,我倒是同意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3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