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魂 -- 恶魔之读书者

共:💬32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魂

    魂(连载)

    作者:恶魔之读书者

    这篇文章希望用连载的方式来记录一些历史上的人或者事件,可能这些人物和事件并不是大家非常熟悉甚至并不有趣,仅仅想通过记录一些东西来纪念一些我们现在可能早已忘却的东西,也可以算是一种随笔,写得不好还请大家不要介意。

    (一)

    五胡乱华的时代,统一的晋王朝土崩瓦解,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大量地进入中原,在中国的北方大地上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此时中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融合时代。在血腥而残酷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崭新的隋朝终于崛起在中国北方的大地上。北方强大的诸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之后产生的空白迅速地被其他的少数民族所取代,最先兴起的是柔然族,可是在六世纪中叶便被突厥人所彻底取代,而突厥则利用中国北方割据分裂,战乱不休的时候迅速崛起,称霸中国北方,并且控制西域,与当时的西魏和北齐鼎足而三。

    突厥这个游牧民族与以往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都不相同,一般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科技均大大逊色于中原,所以在汉时因为汉兵装备大大优于匈奴,因此正面对抗有一汉兵当五胡兵的说法。而突厥却拥有熟练的冶炼技术,突厥族的出身其实是柔然族的锻工,就是以冶炼起家,因此兵甲犀利决不逊色于中原军队,甚至尤有过之,实力空前强大。

    当时的中国北方先是分为西魏和北齐,后又变为北齐和北周,随着突厥的不断壮大,使得整个中国北方的所有割据政权纷纷结好突厥,突厥对于中国北方的各大割据政权来说几乎等于一个太上皇般的存在。

    当隋朝继承北周,巩固了统一中国北方的成果之后,隋文帝杨坚便改变了以往割据政权对突厥的态度,不但不向往常那般贡献大量财物并和亲,并且对突厥冷淡不已,这个就使得往常骑在中原各国头上的突厥人极为不满,于是两者关系愈加恶化,最终酿成了开皇二年突厥五可汗发四十万骑兵进攻隋朝的大规模战争。

    随着突厥的进攻,隋朝长城一线全线告急,此时一队两千人的隋军奉命向前线增援,率领这支军队的将军叫做达奚长儒。可是这支隋军却不知道,突厥大军迅速地突破了长城防线,这队隋军还未能与附近大元帅虞庆则所率领地主力相汇合便当头遇到了突厥可汗沙钵略所率领的十万本部军队,猝不及防之下这支孤军就在周??被重重围困而陷入死地。

    陷入绝境的这两千隋军在突厥铁骑的冲突之下很快便被冲散,可是以达奚长儒为首的隋军将士左右冲杀,将冲散的士兵重新聚集起来,死战不休,昼夜拼斗血战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损耗殆尽。隋军士卒赤手空拳依然毫不放弃,没有武器便用拳殴击,军士手皆见骨,突厥人死伤万余。而此时血战到底的隋军两千将士几乎死伤殆尽,达奚长儒自己身被五创,两处伤口甚至被刺穿,身负重伤。第四日,突厥人终于对隋军的决死拼斗感到了畏惧,完全丧失了取胜的决心,最后在双方交战处将战死的本族战士焚烧并恸哭,最终解围而去不敢再战。

    此战在历史上名不显于世,领军将领达奚长儒在现在更属于无名之辈,他的事迹却比之汉朝的李陵高了不止一筹。我们现今读史,也只能感叹司马迁和班固的两支生花妙笔了。

    “突厥猖狂,辄犯边塞,犬羊之众,弥亘山原。而长儒受任北鄙,式遏寇贼,所部之内,少将百倍,以昼通宵,四面抗敌,凡十有四战,所向必摧。凶徒就戮,过半不反,锋刃之馀,亡魂窜迹。自非英威奋发,奉国情深,抚御有方,士卒用命,岂能以少破众,若斯之伟?言念勋庸,宜隆名器,可上柱国,馀勋回授一子。其战亡将士,皆赠官三转,子孙袭之。”

    ――隋文帝此战后的诏书

    气势汹汹的突厥人虽然被击退,但是并不甘心,于是在第二年(开皇三年)又一次集中兵力南下攻击,隋朝的北方沿线又一次遭到严重的考验。此时隋朝的幽州总管李崇帅率步骑三千抗击突厥。突厥势大,李崇帅以三千兵力与之周旋十余日,终于力不能支,兵力损失很大,于是退至砂城,突厥四面围攻,而砂城荒废已久四面坍塌丝毫起不到防御的作用,隋军只能靠人拼力死战。被包围之后城中隋军没有粮食供给,于是每夜里出城劫掠突厥人的大营,抢得牲畜当作军粮。突厥无奈只能每天夜里也不睡觉,结阵严阵以待。隋军由此粮草彻底断绝,于是只能拼死出城劫粮,但是寡众不敌,早上回到城中的只有百余人,大多伤势严重不能战斗。游牧民族大都崇敬英雄,李崇帅如此英勇更是让突厥人更是尊敬,于是派人劝降,说,“如果你能投降,就能得到突厥大汗宗室的贵族头衔。” 李崇帅知道已经守不住了于是对属下说:“我打了败仗,就是死罪,今天就要为国捐躯。你们看到我死后可以假意投降,方便散走,以后努力还乡,如果能遇到皇上,请将我的这番意思说于圣上听。”于是单人杀出,杀死两人,突厥人慌忙对他乱箭射击,最终殁于阵中,享年四十八。此战与电影《敦煌》中朱王礼的结局何其相似?壮士死国,万世皆同!

    以前在读史的时候,虽然觉得李靖三千铁骑突袭定襄非常大胆,但是总是觉得是不是太过冒险了一点?要知道突袭的对象是突厥可汗的十几万精锐本部人马,李靖如何就能如此笃定突厥大汗会不战而逃?可是如今再细读史书,才发现原来李靖与其说是极端地冒险还不如说是极端地自信,自信即使被数十倍的突厥人包围,即使没有汉兵那远远优于对手的武器装备,三千唐人一样能硬抗十余万突厥精锐,给后续的唐军主力创造围歼的战机。而这种自信显然传承自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精神,并在他们的身上发扬光大!

    元宝推荐:沉睡的天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强文!顶!花一朵!

      (东京讯)中日东海油田争议再起波澜。日本防卫厅宣称,昨天在中日两国存在主权争议的东海春晓油田一带发现五艘中国战舰游弋,包括一艘排水量近8000吨的俄制“现代级”驱逐舰。

        这是中国军舰首次被确认出现在春晓油田水域附近,这项举动被认为是以不惜一战的强硬姿态向日本发出严厉警告。

        日本防卫厅说,昨天上午,日本一架P-3C巡逻机在春晓油田附近发现五艘中国战舰,包括一艘排水量7940吨的“现代级”驱逐舰,以及两艘导弹护舰、一艘补给舰和一艘情报蒐集舰。五艘舰只当时绕油田的钻井架依顺时针方向打圈航行了一周,然后向西北方向离开。

        日本海上自卫队表示不清楚中国军舰的航行目的。

      出动‘现代级’驱逐舰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上月说,春晓油田将于9月底起投产,惹来日本外交部的强烈抗议。日本时事通讯社引述一名政府官员称,中国军舰此刻在上述水域游弋,可能是为即将开始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示威”。

      中国战舰未越中线

        《每日新闻》则引述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说,虽然中国军舰并未有越过日方主张的两国海域“中间线”,没有违反国际法,但若中国意在用武力来表达对日本要求中止开发春晓油田的不满,日方则深感遗憾。该名官员并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表示东海属于(中日)合作开发的海域,但中方派军舰到该处出没,与这一贯立场相违背。”

        去年11月初,一艘中国核动力潜艇从西太平洋返回东海时,从日本冲绳石垣岛和多良间岛之间的水道穿过,日方因此向中方提出强烈抗议。中国事后承认潜艇在例行训练期间出现“技术失误”,向日本表示遗憾。去年底,中国一艘“现代级”驱逐舰也曾在靠近日本西岸边缘的公海出没,当时已引起日方的关注,但该舰只很快便离开。

    • 家园 别忘了耿恭守疏勒

      率一百多人被几万敌军围攻几个月,最后只有七个人活着到了玉门关。

    • 家园 【原创】君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君等之言差矣!史万岁之死,实在不是什么杨素的责任,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不好。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史书里面写得很明白。

      首先我们看为啥杨素要陷害史万岁。纵观杨素平生的履历,嫉贤妒能根本就不是他的性格,“素时贵幸,言无不从,其从素征伐者,微功必录,至于他将,虽有大功,多为文吏所谴却。故素虽严忍,士亦以此愿从焉。”怎么能想象一个平时一向为才是用的人一下子变得嫉贤妒能起来?何况史万岁不是没有和杨素共事过,你自己也说了,打江南的时候,“万岁以水陆阻绝,信使不通,乃置书竹筒中,浮之于水。汲者得之,以言于素。素大悦,上其事。高祖嗟叹,赐其家钱十万,还拜左领军将军。”史万岁的发迹就有杨素的一大半功劳在里面,要是杨素嫉贤妒能,早就可以吞没史万岁的功劳,又何必等到后来?

      那么为啥杨素的态度一下子来个大转弯,其实跟史万岁自己有莫大的关系。首先在平南陈的时候,杨广对史万岁着意接纳,可是此事被隋文帝知道,结果让史万岁督晋府军事,其实就是监视杨广,这个跟杨广的关系就不怎么样了。再谈史万岁被杀的那次出征,隋文帝的安排非常奥妙,“上令晋王广及杨素出灵武道,汉王谅与万岁出马邑道。”这样的安排还看不出来么?恰恰是这次杨广没遇到什么敌人而汉王和史万岁却打得挺好,杨素为啥害史万岁已经昭然若揭了。

      另外史万岁真的是因为杨素的谗言而死的么?显然并不是。史万岁恰恰是死在自己的手上。首先史万岁的出身就不好,他为啥成为敦煌戍卒?就是因为和谋反的尔硃勋有关系,侥幸没被连坐处死,但是却被发配当了一个戍卒。后来他因为勇武而起复之后又怎么样呢?平江南的时候竟然受贿而放走有二心的爨玩,还因此事跟当时的蜀王闹翻,结果后来爨玩果然反叛,史万岁的受贿也被曝光,后来因为左右大臣爱惜他的武勇才侥幸逃脱性命。最后史万岁死之前,史书上面怎么记载的?“上问万岁所在,万岁实在朝堂,杨素见上方怒,因曰:「万岁谒东宫矣。」以激怒上。”隋文帝不是傻子,史万岁明明在朝堂之上,一叫就来了,就算隋文帝看不见,左右不会告诉他么?更何况杨素一生也没有只手遮天过,不要说那时顶头有高颎,就算是高颎死了还有兵部尚书柳述,大理卿梁毗等人,最后隋文帝就是因为他们的进言让杨素失宠,你说杨素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众撒这种拙劣的谎言能骗得了谁?可是奇怪的是那么多朝官居然没有一个人拆穿这个谎言,这个内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就是史万岁的死,当时正好是皇帝打击东宫的时候,史万岁他老人家却带了数百将士上朝,还口口声声要替他们申冤,你说这种敏感的时候你这样干,皇帝心里会怎么想?到了朝堂时候史万岁又词气愤厉,忤于上。这活脱脱就是一个自以为功大于赏,心怀怨望的典型,另外还收买人心,要是皇帝真的同意了史万岁的请求,这天大的人情岂不是全给了史万岁?反而陷皇帝于不义,这样的武将对皇帝来说实在是可杀而不可留,史万岁不死才怪了。历史很有趣,差不多的事情也会发生,唐朝李靖平东突厥,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万,禽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禽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你说这个功劳比史万岁怎么样?可是李靖回朝以后怎么样呢?“御史大夫萧瑀劾靖持军无律,纵士大掠,散失奇宝。”不仅仅没有功劳反而有罪。要是换了史万岁,岂不是又要“词气愤厉,忤于上”?可是人家李靖怎么干的?“帝召让之,靖无所辩,顿首谢。”要是史万岁能像李靖这样干,怎么也不会导致被杀的下场。

      • 家园 我们的文化,偷奸耍滑为智,忍气吞声为明

        当然在现实中这样做没错,也是因为中国的生存环境太过恶劣

      • 家园 如此看来,岳飞死的实在不冤枉

        秦桧何曾一手遮天?要不是宋高宗的授意,又哪来什么“莫须有”?岳飞有没有反意,宋高宗不知道么?

        他岳飞也是,明明别人都在揣摩上意,他偏偏要北伐中原,迎回二帝。而且岳飞这人也是在难弄,和皇帝闹起脾气来就自己跑到山上去,弄得皇帝要变相和他赔罪。皇帝没有生殖能力了,他还要皇帝为了国家早点立太子,这不是指着和尚骂贼秃么。这种人不杀,留着将来造反么?

        史万岁真的是“自以为功大于赏,心怀怨望的典型,另外还收买人心”么?史书上的记载明明是朝廷有功不赏在先,而史万岁抗辩在后。呵呵,作皇帝真有福气。打得好是你应该,打得不好也是应该,但是为自己应得的报酬发几句牢骚杀了你,你就是活该。

        史万岁在政治上的确是一老粗。可是政治上的不成熟却不能成为无辜被杀的理由。如果在一个世纪之前,皇帝要杀谁,那个人自然还要谢恩。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居然还要为皇帝的这种乱杀无辜辩解,也实在有些落后于时代了吧。

        事实上,文帝杀了史万岁之后立即后悔。可是已经来不及收回成命。于是只好发布一道诏书来说自己杀史万岁如何杀得好杀得妙。掩耳盗铃,无过于此。

        皇帝要杀谁,自然会有人出来帮闲。周亚夫被诬陷造反,实在查不出他有什么造反的证据,于是审讯官就说“你活着不会造反,死了以后也会在地下造反!”

        呵呵,史万岁的造反说,也不过如此。

        可是当隋朝的皇帝大臣都是这种文过饰非的角色,隋朝又鄢得不亡?

        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岂可偏废!

        • 家园 武将,改革家,理想主义者

          因为不懂政治而被杀或者被废

          于情不该,于理必然

          所以要干出大事,还是要懂政治

          不然死得壮烈,却于事无补

        • 家园 此话不然

          史万岁和岳飞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么?岳飞难道有收受贿赂放跑敌人的行为?

          另外史万岁死得虽然冤,但是看本人的分析,杨素的行为实在不是主要的。

          再就是即便是杨素下得手,那也是为了杨广的政治斗争,史万岁这件事分明跟杨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政治就是无所不用其极,本人的文章中也说了,杨素臭就臭在保了杨广身上,这才是他奸臣的来由。

          • 家园 杨广晋王可是当的不错的

            当时没人看出杨广后来居然成了一个大大的昏君。

            史万岁、贺若弼等人的死因确实与岳飞有点类似,就是不懂的明哲保身,直筒子,想什么说什么。

            伴君如伴虎呀,历史上肚量大的皇帝可没几个。特别在涉及自己江山社稷的问题上。

            • 家园 主要也是隋文帝是篡位起家

              我们都知道隋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是个明君,为什么会冤杀史万岁?主要就是隋文帝是篡位起家,所以他最忌讳史万岁的这种行为,也怕臣子跟他学。所谓有杀错无放过,史万岁是一定要死的。

    • 家园 题外话,关于李靖突袭的胆略

      李靖敢于突袭突厥王帐,我以为与他对游牧民族的特点的了解有关。

      游牧民族逐草而牧,放牧时必须适当分散。其营地绝对是大弱点。一旦被突袭,老人妇女孩子被袭杀,给养被掠走焚毁,部族很可能解体。而放牧的牲口被劫掠和惊散,可能导致部落生活崩溃。在后来成吉思汗的发家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部落一战而亡都是被突袭。

    • 家园 【原创】魂 (二)

      (二)

      “胯下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掌中一对熟铜锏,威震山东三周六府半边天。”这段词一出来,想必喜欢评书的读者立马就会想到这是在形容哪一个。不错,这个人就是评书《隋唐演义》中的主角——秦琼秦叔宝。

      在评书中,秦琼不但和隋朝有仇,而且在四十六友大结拜之后便扯起了造反的大旗,在瓦岗寨上大战官军,杀得隋军抱头鼠窜。了解了评书之中的秦琼之后再看历史上真实的秦琼,我们往往会有一种角色错位的感觉,历史上真实的秦琼恰恰是被自己杀得抱头鼠窜的隋军中的一员,而他所属的部队又是镇压农民起义军最为得力的张须陀部。无独有偶,评书中秦琼的傻兄弟罗士信同样也是张须陀军中的将领,跟随着张须陀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时隋炀帝杨广举全国之兵征讨攻打高丽,全国经济因为不知节制地动员遭到极大的破坏,又恰逢山东、河南大水,漂没三十馀郡,天灾人祸交织在一起,人民的忍耐力已经达到了极限。终于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拉开了隋末大乱的序幕,以长白山(这里的长白山可不是东北的长白山,而是位于今山东章丘境内,而现在的长白山当时叫做“太白山”。)知世郎王薄为代表的各路反王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一时间中原大地烽烟处处,盗贼蜂起。

      隋朝的精兵强将均云集辽东,仅仅凭着国内的治安力量根本无济于事,就在各路反王愈演愈烈的时候,隋朝国内涌现出了一位优秀的救火队员,那就是张须陀。

      张须陀此人二十岁就从军作战,后来升到了齐地的郡丞。在炀帝征辽东的时候天灾人祸使得山东饥荒,米价暴涨。张须陀见此情况当机立断决定开仓赈灾。可是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郡丞能够作主的,所以手下的官员纷纷不同意,都说需要皇帝的旨意才可以。张须陀却力排众议,说:“皇帝在打高丽,等消息传达到黄花菜都凉了,你们尽管做事,出了事情我担着!”所以先斩后奏,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而后王薄造反,拉起了上万人马到处劫掠,当时的官军几次征讨均被打败,张须陀只得亲自出马征伐。张须陀有勇有谋,他亲自出马之后王薄立马尝到了苦头,在泰山之下被张须陀偷袭,斩首数千。王薄只能北逃,但是张须陀穷追不舍,在临邑,又大破王薄军,斩首五千余级,获六畜万计。而后王薄又联合豆子贼孙宣雅、石秪阇、郝孝德等众十余万攻章丘。张须陀先派水军阻截了王薄渡河之处,然后他亲率两万陆军与之大战,王薄军大败,逃到渡河之处却发现去路早绝,结果前后狼狈,人员财物俘获无数。

      把王薄这个出头椽子打下去之后张须陀一发不可收拾,数年中他东征西讨,先后打败剿灭裴长才、石子河、秦君弘、郭方预、左孝友、卢明月、吕明星、帅仁泰、霍小汉等众多起义军。可是燎原的大火,就凭他一个救火队员又能够灭掉多少呢?张须陀身为政府军,可是却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大业九年的时候张须陀还有两万余人的军队,可是到了大业十年,面对贼帅卢明月十余万人的大军,张须陀手中的兵力却仅仅剩下万余人。就在这种窘迫的境地下,张须陀终于迎来了他命中的克星,也是后世史书中反王传中排名第一的李密。

      在当时的瓦岗山,贼帅翟让拉起了一支队伍,我们后世耳熟能详的单雄信,徐世勣均出身于此,一时间风生水起好不快活。可是这名头响亮了,随之而来的围剿就不可避免,这围剿的主力自然又是张须陀的部队。翟让是个庸人,碰上剿匪名将张须陀自然一败涂地,前后三十余战屡战屡败,由此见了张须陀就害怕。后来李密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瓦岗山,这下子翟让终于拥有了一个老谋深算的智囊。李密进入瓦岗山后自然不甘寂寞,于是力劝翟让进攻荥阳,起先翟让畏惧张须陀不敢进兵,可是架不住李密巧舌如簧,最后还是遂了李密的心愿。可是人的名树的影,翟让的勇气也仅仅维持至见到张须陀的那一刻。翟让军在见到张须陀军的那一刻,对张须陀的畏惧终于战胜了对城内物资财宝的渴望,只略作攻击便立刻下令撤退,而张须陀自然不会放弃如此大好机会,穷追十余里。张须陀与翟让前后三十余战,对其可谓是知根知底,对于张须陀而言,和翟让打成这样完全合情合理,一点不正常都没有,可是张须陀却不知道这次翟让的背后还有一个李密,这一点最终使张须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就在翟让领兵前行的时候,李密却率领了千余人埋伏在大海寺北林间。后来在张须陀追击十余里人困马乏的时候伏兵突发,与翟让前后夹攻,张须陀终于兵败。张须陀人生的最后一刻非常耐人寻味,就在李密发动伏兵之时张须陀在第一时间便杀出了包围圈,可是左右部下却没能都突围出来,张须陀又亲自杀入包围圈进行营救,进出数次却依然回天乏术,在军队最终溃败后下马英勇地战斗至死,享年五十二。他战死后部下“尽夜号哭,数日不止。”可见其得军心之处,而大隋朝随着这位可敬的救火队员的离去就仿佛被抽调了最后一根梁柱,整个大厦的倒塌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张须陀的行为在如今我们的眼里看来似乎是愚忠,可是这样的人恰恰是中国几千年来能够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你不做我不做,事情总得有人来做,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也正是有了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笨人才可以延续至今。

      元宝推荐:任爱杰,
      • 家园 你不做我不做,事情总得有人来做--好!

        你不做我不做,事情总得有人来做,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也正是有了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笨人才可以延续至今。

      • 家园 【原创】魂(三)九月三日最新更新

        (三)

        作者:恶魔之读书者

        (三)

        有隋一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杨素。提起这个杨素在历史上也不是无名之辈,不论是在评书演义还是正统的历史书里面此人在大众的心目中永远都是都是以大白脸的奸臣形象出现,说起杨素的奸,在民间来说比较简单,从来就是搜刮民财强抢民女之类的老三套,而在正统的史书里面杨素的奸就比较复杂,按照隋书里面的说法是“专以智诈自立,不由仁义之道,阿谀时主,高下其心。营构离宫,陷君于奢侈;谋废冢嫡,致国于倾危。”连隋朝灭亡的责任都推在了杨素的头上,奸臣的帽子算是铁板钉钉了。不过当奸臣能奸到倾覆社稷的程度总算也是不容易,杨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杨素是一个极有才学的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当到魏国的辅国将军、谏议大夫,父亲也是北周的汾州刺史,临贞县公。他从小就好学,熟通经史,文章写得极好,另外还写得一手漂亮的草隶书法。当然我们说他文章写得好,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当时的北周武帝让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立成,词义兼美”,让北周武帝都极为赞叹,可见杨素的才学。

        有了这样的才学,再加上杨素的家世,走上仕途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知道在隋朝以前是没有现在熟悉的科举制度的,当时不论南朝还是北朝盛行的都是门阀贵族的制度,也就是做官喜欢论出身,祖上当过大官的话后人想做官就不难,再加上杨素本身很有才华,因此很快就坐到了礼曹,加大都督的位置。可是就在杨素春风得意的时候,他却差点给自己惹下一场杀身大祸。

        这场祸事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杨素的老子说起。杨素的父亲杨敷是为北周镇守边境的封疆大吏,可是杨敷的运气很不好,他刚刚就任汾州刺史的时候遭到了齐将段孝先的攻击,当时齐兵有五万之众而汾州城内却仅有两千人马,杨敷身先士卒亲当矢石苦撑了数十日保城不失。可是当时齐国公宇文宪率领的救兵畏惧段孝先,迟迟不敢进兵。结果杨敷城内弹尽粮绝,士兵死伤半数以上,最后能战者仅数百人,最后不得不出城突围,但是却遭到敌人重重围困,杨敷最后不支被俘。由于杨敷守城的出色表现让北齐觉得是个人才,依然想要任用此人,可是杨敷依然守节不屈最后忧郁死于邺。按杨敷的表现来说不论是是战前还是战后都可以称之为忠臣,一般来说朝廷应该予以嘉奖,追赠官职,可是北周朝廷却什么都没做。这个让杨素极为愤愤不平,因此连连上书要讨回公道,这样就惹恼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当朝要斩杀杨素。杨素当时估计也是豁出去了,并不畏惧,反而破口大骂:“我保的是你这个无道昏君,也的确该死!”你别说,这句话居然投了皇帝的脾胃,于是不但追赠杨敷为大将军,谥曰忠壮,还封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就这样渐渐地得宠起来。

        当然中国从古到今文人不知凡几,如恒河沙数,像杨素这样水平的也是成千上万,如果仅仅是文采,杨素这个人并不值得我们在这里提起他。杨素比文采更厉害的是他能打仗,不是一般般的能打,而是极其能打!

        当时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最终完善了府兵制和胡汉合流的关陇集团的建设,他灭佛兴儒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最终一举兼并了本来比北周强大得多的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可以说隋朝最终能够一统天下还是宇文邕奠的基。就在宇文邕发起灭北齐的战役之时,杨素自动请缨,也要随军出征。杨素这样的行为我们很容易理解,他和北齐不但有国仇更有家恨,不积极要求参战那才是怪事,北周武帝挺理解他,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把他分配给了齐王宇文宪。这个宇文宪想必大家很熟了,就是此人救援不力使得杨素的父亲城破人亡。这次换杨素跟着他也没好到哪里去,一开始打得还不错因为有功被封为了清河县子爵,食邑五百户,后来又被封为司城大夫。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年北齐后主高纬率大军亲征,宇文宪居然吓得连夜逃窜,军队被齐兵一阵猛揍,损失大半。结果苦命的杨素没办法,只得亲率十余骑敢死队殿后,拼老命护得了宇文宪的周全。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会奇怪,杨素一个文人出身,要说指挥指挥军队还情有可原,毕竟文人也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可是现在杨素的行为可是和敌人真刀真枪地白刃相击,他是如何做到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东汉末期以来的政治制度说起,前面已经说过,当时无论是南北朝,盛行的都是一种门阀贵族制度。可是相对于安宁和平的南朝而言,民族相互仇杀,战乱此起彼伏的北朝所形成的门阀贵族势力则是以强悍著称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所谓军事贵族,自然就要会带兵打仗,这些人从小就经受着严格的军事训练,手下也均有自己的部曲,像杨素就是带着部曲上的战场。这样的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虽然在唐朝门阀贵族的势力受到很大打击,但是当年军事贵族文武合一的作风却依然流行。因此我们纵观南北朝隋唐就会发现,里面的名将非常多都是文人出身,却极能打仗,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多读了几本圣人书,更多的是得益于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与训练。而这种现象却被后代所歪曲,结果由宋朝开始盛行什么文臣领武事,到明朝臻于极盛,但隋唐中国人文武合一的精神却早已丢失殆尽,这样一来皇帝是安心了,可是这仗却越打越烂,中国的疆土也越来越小。

        话题拉回来,杨素逃得此劫之后居然一发不可收拾,隋唐评书里面形容隋朝的功勋大将总喜欢用一个词那就是“平南陈灭北齐”,这个词用在杨素身上真是极为恰当,一丝一毫都没有夸大。

        在隋文帝杨坚的精心治理下,统一北方的隋朝国力空前强大,于是在开皇八年(588)十月,隋朝终于发起了最后的统一战争,这次的较量最终决定了整个中国的归属,而杨素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时晋王杨广出六合(今属江苏),秦王杨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永安(今四川奉节东),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蕲州刺史王世积出蕲春(今湖北蕲春),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江(今合肥),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今江苏扬州),青州总管燕荣出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各路隋军合总管九十、雄兵五十一万八千下江南。杨素不但数次为隋文帝杨坚计划平南朝陈方略,并且在永安打造了一支史上空前的水军舰队。他所造的“五牙”巨舰楼高五层,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能载战士八百人,在中国的造船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杨素在短短的时间内就把不善水战的北方军队打造成一支铁军,率千艘战舰纵横长江,往来无敌,将南朝水军扫荡一空,南朝最有战斗力的军队就统统葬送在杨素的手里,此时的杨素已经可以以水战名将之姿昂首排列在中国名将榜中了。

        腐朽的陈朝早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在隋朝的斩首战略下,陈朝的首都建康一鼓而下,陈后主被俘,陈朝宣告灭亡。陈朝虽然被轻易的摆平,可是并不代表分裂了数百年的江南人民就如此轻易地服从隋朝的统治,不久江南便处处烽烟,大规模地暴乱起义此起彼伏,隋朝所任命的官员纷纷被杀。此时的善后工作又落到了杨素的身上,这工作说说容易可做起来却无比地困难,就拿平当时的一个叫高智慧的浙江贼帅而言,杨素从扬州追到永嘉,又从永嘉追到会稽,千里追杀,最终平定了这股乱军。可以说隋朝在数百年后最终能统一全中国,杨素是居功至伟的。

        随着隋朝统一大业的顺利完成,统一的中国对北方草原上突厥汗国的大反击也就势在必行,最终在开皇十九年隋朝以汉王杨谅为名义上的大元帅,隋军分三路攻出塞外,与突厥人决战于草原之上,而杨素也在此战中写下了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篇章。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每每与塞外游牧民族交锋,在骑兵方面多少会有一些劣势,强大的王朝往往会克服这个困难从而发展出强大的骑兵,而无能的王朝却经常喜欢回避这个问题来发展一些以步制骑,以车制骑的歪门邪道,杨素面对突厥铁骑的时候便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当时隋朝通常的战法是战车步兵和骑兵混杂在一起,然后四面摆放鹿角摆成一个大规模的方阵,骑兵在当中。而杨素则完全废弃了这种保守的战术,他让手下的军队以骑兵为主,骑兵作为主力单独使用。当时的突厥达头可汗听说杨素这样干,高兴得跳下马仰天而拜,喜道:“天赐我也!”可见突厥人对隋军骑兵作战能力的蔑视。

        气势汹汹的十余万突厥骑兵杀过来的时候才发现战场的形势并没有像达头可汗想象的那样进行。上仪同三司周罗睺当即趁着突厥阵容不整率领本部精锐骑兵逆袭突厥军,杨素也率主力随之掩杀,突厥人大败,达头可汗重伤逃走,突厥人死伤不计其数。此战一举打掉了突厥汗国的锐气,而后隋朝开始扶植突厥的启民可汗,使东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分庭抗礼。到了仁寿二年(公元六零二年),杨素再次出塞进攻突厥,转战六十馀里,对突厥人穷追不舍,终于在夜里将将要追上。杨素怕大军吓跑了突厥人,于是亲自率领两个骑兵和两个突厥降人悄悄地和突厥大部队并行,大军远远尾随。等突厥人驻扎的时候发出信号让后面的大部队立刻掩杀,于是大破突厥,使得整个漠南突厥人都不敢有王庭。所谓平南扫北,杨素是当之无愧。

        如此文武全才,真可谓是一时的人杰,可是一个人如果太过优秀了就很难不让君王顾忌,杨素是一个深谙政治斗争的政治家,为了不让君王疑忌,他在平时就表现极为大大咧咧,例如周武帝让他起草诏书,他才学极好,诏书让北周武帝看了很满意,于是对他说,“你好好干,不要愁没有荣华富贵。”而杨素呢,反而说:“我是不贪图什么荣华富贵的,不过富贵自己来逼我也没办法。”再后来仗着自己的才学不把满朝文武放在眼里,史载他“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可见为人轻狂到什么样的程度。可是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却每每在关键的时候决不站错队,例如隋文帝杨坚篡了北周之前,杨素就和他勾结在了一起,作为杨坚的打手冲杀在前。到了隋文帝的下一代争夺帝位的时候,杨素又早早地和杨广结交,为其夺得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政治嗅觉实在是一流。当然能证明杨素眼光优秀的不仅仅是这两次,他一生中曾经看中过两个姓李的,一个李密最后成为了隋末大乱里面的头号反王,而一个李靖则成为了大唐的不世名将,功绩尤在杨素之上。

        当然不论杨素如何优秀,大隋朝终究是亡了,而且就亡在他一手扶植起来的杨广手上,而杨素的儿子更是个空有野心而无能的废物,造反不成反被灭族。这两点使得杨素生平功绩被一笔勾销,成了不论是在史家还是民间老百姓的眼中的白脸大奸臣。中国古代有所谓的“立德,立言,立功”,德行最重要,功劳不算啥。此种风气愈演愈烈,结果到了明朝就有皇帝直接禁止下面的臣子让他学习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理论是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杀兄逼父,所以他比李世民贤明得多。大家看了不要发笑,我们现代社会中如此这样的人比比皆是,评头论足比谁都强,真正遇上事情则百无一用,和这些人相比,无论玩阴谋诡计还是沙场搏命都那样出色的杨素实在当得起“英雄好汉”这四个字。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其实英雄骨又何尝会冷,冷得不过是国人灵魂中的那股英雄气罢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