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和稀泥民族性的成因 -- llama

共:💬97 🌺342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基本生存需要包括哪些内容?

              基础教育算不算?

              基础教育包括啥内容,高中还是大学?

              等等等,除了吃饭还有啥指标呢?

            • 家园 有道理!主要还是社会风气的引导出现了偏离

              影视与文学作品,推送大量的“小资生活”模式,使得现在的年青人,更多的是强调自我的得着,而不再强调自我的奉献。

              既然城市里人不愿生,那就向城中村村民,农村村民福利倾斜,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孩子学费减免并提供抚育补贴,由国家、省、市、县、镇五级财政分摊补助。生三胎及三胎以上的孩子家庭,在出租和其它经营项目上税收进行适当减免。新生的孩子,只要仍是本村村籍的,可以参与村集体分红,有条件的村还可以给新生孩子派股。

              没必要在意城里人,所有人都是从农村一代代的奋斗上来的,让农村的孩子成为将来的城里人,本来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 家园 为什么会“ 推送大量的“小资生活”模式”

                还有以前满屏的辫子戏?

                类似“人民的名义”的作品,是创作不出来还是怎么?咋就只是昙花一现?

                • 家园 因为这是民心所向

                  谁家的小孩不想着吃喝玩乐。

                  你让老百姓不向往小资生活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希望别人种地扫厕所伺候自己

                  大家口口声声不能放弃制造业

                  但人人都打破头让子女考公务员当白领。所以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小资生活确实爽。

                  • 家园 好像答非所问。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 推送大量的“小资生活”模式”,好像不是因为老百姓向往吧?

                    还拿人民的名义说,收视率好像很高,说明老百姓也喜欢看,后续怎么很少类似剧目了?

                    • 家园 大家都喜欢看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有教育意义的是少数

                      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农业技术频道很有价值也有人喜欢看。但毕竟看的时间短。

                      • 家园 所以我才拿收视率说事啊。

                        明明大家喜欢看类似人民名义的,收视率可称近二十年来第一,为啥不推送类似的了呢?

                        因此我觉得你的答案不对。

                        • 家园 这是你的错觉

                          就像北京的一家斋饭馆生意火爆不代表北京人喜欢吃斋饭

                          高一个人民名义收视率高。你搞一百部试试?

                          人民不喜欢思考

                          人民累了一天,腰酸背回家打开电视就想看大肠经爱情故事。没人想回家接受政治教育。

                          • 家园 你说的都是自己想象

                            收视率实实在在在那里,说明人民喜欢看,你偏偏说人民不喜欢?你是谁啊?

                            如果搞一百部如果收视率不行了,才说明人民厌倦了这个题材。

                            现实是就这一部,而且大火。理论上应该继续跟进,等到第一百部人民不喜欢了,那再换题材。现在是连第二部都没有,为什么呢?

                            为什么不去推送人民喜欢看的呢?

                            • 家园

                              就是死鸭子嘴硬。自古以来,什么包公之类的都是草民喜闻乐见的,大家并不是多喜欢受政治教育,大家就是喜欢看把贪官污吏给铡了。

                              周大文豪的说法,鲁镇的草根不喜欢咿咿呀呀的小旦,大家等着看武生翻跟头,也就是现代二人转的绝活一类的,甚至电影特技。抽象总结,普通草民喜欢的艺术,其精神内核就是惩恶扬善,快意恩仇,披荆斩棘等等,呈现上则是各种绝活,特技,光影奇观之类,至于到底是故事套到帝王将相,还是普通人,随便。

            • 家园 你说的是个体在特定时空下的不得已

              不能代表全人类,更不能代表政治共同体所做出的承诺。

              即便是从变动来说,符合每个时代的生产力也可以作为标准。然而问题只是,当下的生产力发展如此迅速,社会分配显然没跟的上这种发展,尤其是没跟上人们对基本权利的要求。

              这种权利写在法律里,刻在人民心里。你不能忽略掉这些。

              别说基本权利这样飘渺的,生孩子,能保障不饿着,不冻着,能正常生活长大,现在都几乎无法满足。毕竟,工资自己活着都不容易了,你还能怎么样?想回到以前散养甚至喂猪一样,你都做不到。

              你这里只是举证学区房,我说的可是基层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

              何况,这里说的超出,显然是指脱离了实际需求而来的不断扩张。这种贪欲可能会侵占别人的基本需求。最终造成其他人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这在古代对君权的要求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现代而言,就像大资本家的钱,放在银行里,没有参与实际流动,于是决定投资,参与钱生钱的运动。然后,这种生钱运动和实际的生产生活无关,而是纯粹概念上的创造,比如所谓虚拟经济,不断膨胀。结果如何?需要钱的得不到发展,满足不了基本需要。没“基本需要”的总是能得到投资。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欲、色欲(色=感知or本能)、物欲、贪欲、私欲……几乎是同义词。他们不仅从一点发展过来,而且互相支持对方。中外概念都是如此。比如所谓concupiscentiae。

              抱歉,不小心发出来了,之前没写完。

              然后,我们可以重新讨论一下不是这样的人欲,又意味着什么?不这样的,无非是满足所谓基本生存、生活或者权利。尽量不让人(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牺牲权利来生活,不偏私贪求而已。

              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把人类,至少把一个共同体范围内的人当作整体,努力为公。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也是在为大家的生存在努力……所谓的天下为公。

              这也是最经典的政治学诉求。虽然仍有人偏私和贪求,但至少要努力追求公平,实现公平。这样的人欲和天理就根本不会有冲突。这也是所谓的天理即人欲。社会发展,是为了努力满足大家的需要。需求是会发展的,努力建设需要大家持续努力。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灭人欲就行了。

              也就是所谓的

              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不屈於欲。

              两者基本对应,而不至于割裂或过分,带来痛苦和不满。

              这句话的核心不在于礼,而在于义。义,利也。这里大义小义皆有,大义也就是共同利益。也不能直接视作所谓封建式的阶级分层,而在于满足不同发展的需要。就像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但和而不同。

              通宝推:审度,箪食瓢饮到中年,
              • 家园 你这反方没抓到重点。重点是这个:

                [QUOTE]

                我奶奶家非常穷。但生了十几个孩子。活下来八个。/QUOTE]

                他母亲大概率是50末60初的人。奶奶也是解放前后结的婚。除了人民翻身当主人那一段外,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找一找,包括现在。一个“非常穷”的穷人养活8个是怎么样的神迹。而这个神迹就在他上一代,就发生在他身边。

                无视身边的事实,不吸取上一代的成功经验,却无病呻吟的大谈“人性”,这是典型的小资病。

                • 家园 关键是这两句 -- 有补充

                  她小时候我奶奶问她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就是能有米饭吃。

                  得到了之后就会想下一个目标

                  前一个是特定时空决定的,后一个是太过宽泛,可以适用于任何情境。

                  我的论证在于,他把普遍和特殊混淆到一起。比如,吃不饱饭,吃饱了,终于可以满足一些其他的基本需求了。那么,这算是「为了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罢了」吗?和房价和学区房算是一回事吗?之前所说的上学都上不起,自己都养活不起算是一回事吗?

                  而你举证的这点,可以用

                  毕竟,工资自己活着都不容易了,你还能怎么样?想回到以前散养甚至喂猪一样,你都做不到。

                  你这里只是举证学区房,我说的可是基层连养活自己都不容易。

                  回应。

                  至于小资,你怎么就知道我不是这种家庭里出来的呢?怎么就是无视事实呢?难道我没说「像以前散养甚至喂猪一样」都做不到了吗?以前杂粮糊糊,碎菜叶子,附近工地的援助,凑活着养大,你现在试试看看要多少钱?再看看我所说的

                    但是在有些人连学都上不起、上不好的情况下,他拿学区房去否认最基本的上学,在有人基本生存都成问题,根本没可能生孩子养孩子的情况下,说要求太高。这不是在混淆概念么?你就不能看看基层?看看中西部?看看边远地区?

                    有没有想过,生活发展导致最基本的生活成本也高了?工作时间也长了?睡眠时间也短了?健康状况也差了?营养水平跟不上了?环境也已经污染的七七八八了?八九十年代放养的时候,除了食物差一些,其他的现在能相提并论吗?

                  时代变了。不要想着可以复制以前的成功。即便是喂猪一样,你都很难做到了(针对的是基层、底层),和你还有心思追求学区房的是一回事?

                  至于相信保证和自己准备,难道不从来就是两回事?还需要说?

                  因此,这里说的恰恰是他根本不关心基层的生活状况。

                  ——

                  反正我不是第一次被这些人当小资了,完全不看观点对应的事实,甚至是根本就不知道那句话背后可能会有的事实,这当然是我的错,所以我就是小资了呗。但是这和事实有关吗?我难道没说过我曾经的工作内容?(举个例子医疗扶贫)我难道没说过我现在住在哪里?既然我说过,你不知道,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们所说的东西呢?

                  现在河里就是这样,完全脱离材料去揣测人如何。你看我揣测过楼主如何吗?再看看那些超长争论的,揣测过他们的经历和动机吗?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说真的 -- 补充帖

                  要按现在河友的论证方式,多数人我一句话「你没生活在中国农村,你没深入接触过中国基层」就可以噎回去了,最多加上一句「你不知道现在基层养活自己、养活孩子多难」。就算有老家的,也可以说「你现在没有,你没有一直」等等。你见我说过一次?讨论观点就讨论观点,说那么多形容词又有什么意义。

                  以上只是说近况,不针对层主ccceee。这是最近见到的第二个楼主绕七八帖,说了十几个我怎么样,对方怎么样,就是不说自己观点问题的。讨论观点支支吾吾,评价别人倒是雷厉风行,真的厉害。

                  • 家园 现代化带来的成本上升

                    首先,18个在那个年代也属少见。其次,18个意味着有基本的时间和营养条件去生育,不像现代要和男性同样参加(强度相近的)劳动才能养活自己。接着,要有最基本的空间,不管是住房还是活动。然后,孩子未来发展的要求不高,也即对教育的要求不高,不像现代对基本学历(初中)的要求。同时,孩子能生活自理之后,就有时间来帮助家人。再者,那时候粮食可以自产、用品可以自制、事务可以自理,而现在多数要买,极端依赖货币。而后,就是我之前说的那些,自然环境的改变、危险品的增加、工作时间的加长、生育能力的下降、医疗成本、生育技术(避、堕、B超)……等等。

                    结论就是,当时的生存成本低、生育成本低,因此生育可以优先。而现在相反,生存成本极高,生存远远优先于生育,也就是之前所说的:

                      

                    毕竟,工资自己活着都不容易了,你还能怎么样?想回到以前散养甚至喂猪一样,你都做不到。

                    这还是不讨论计划生育的结果,一般来说大家都会想到优生优育和强制执行吧?但计划生育的影响,实在不如工业化、现代化的影响。比如,以前就有不少三胎,比如放开三胎以后的生育意愿,即便是农村也没强多少。

                    最后则是婚姻观的影响,男性更不负责,而女性的沉没成本极高。加上传统宗族的崩解,不管是约束还是援助都大量减少,结果就是女性没能力承担生育。

                    至于现代化追求自身价值之类的,那都是小事情了。毕竟,和广大基层无关。

                  • 家园 补充一点材料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喂猪,稀稀拉拉的泔水总见过吧?打草总听说过,看过图片吧?这就是喂猪。潲水和猪草,就是喂猪。接着说工地援助,你们那前三十年搞过基建吗?挖过河修过路吗?工程队的人伙食怎么样,你(小时候)去那里盯着人家看,人家会不会给你吃的?至于杂粮,以前杂粮吃的是什么(高粱面之类),什么价格,现在又什么价格?

                    然后再说环境问题。就像以前那个经典的玩笑“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一样(实际上在部分地区是真的)。以前污染少,自然资源多。尽管还是挖野菜充饥。但好歹有的挖。现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除了马齿苋又有多少能吃的?就算能吃,能保证无毒?当然还可捡人家耕地不要的菜秧、菜叶等等,但弃耕抛荒、杂草丛生的地方又怎么办?蚊虫叮咬中毒又怎么办?这还是不讨论耕地的情况下。人均不足半亩的地区你又怎么温饱?(顺便一提,我这里人均半亩)况且,现在可不是像以前那样吃饱不愁。污染让健康问题凸显(尤其是微量元素之类的营养不良),现代化让用钱的地方增多,你有点地种粮食有什么用?买得起衣服,付得起药费?当然衣服可以十年不换,药费可以硬抗着。但你让一家三口都这样试试?干什么不需要花钱?甚至就算放养,你敢让他远离自家多一点?大点了,有一定生活能力了,还不是被父母扔在家里?百度一下留守儿童很难?

                    现在的基层和以前区别并不算很大,生育的要求都不高。问题恰恰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导致他们不可能像以前那样生养了,自己都勉强养活,何况孩子?甚至连生育能力都严重受损,你还想要几个?就不说年龄,比如普遍18岁,和以前18岁早当爸妈不一样了(法定男22女20,但实际18很常见。认真看统计都有16及以下,虽然个位数)。想回到以前那样,可能吗?

                    最后再说一个本地相关的,那就是煤改气。煤改气导致冬日取暖成本倍增,而且严格检查(毕竟明火对外露的燃气管道可能有影响)。以前可以靠木柴和少量煤球度日,现在只能靠气。结果是如何呢?人家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差距不大,因为开不起。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