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点书之《世界佛教通史》 -- 冻雨

共:💬53 🌺10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 家园 归去来兮

              进入涅槃境界还是归入涅槃境界?渡到彼岸还是回归此岸?

            • 家园 重新说下

              当代的虚无主义是价值虚无。对应的是超越存在的消失,先验价值的消亡。对于佛学、儒学而言,这个问题可能并不存在。因为从一开始,就只有此在,就只有当下的我。对超越存在的感受,经由个体自身实现(就像约翰福音)。考察也可以发现,原始佛学可以说是某种经验主义。进而对于价值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是完全否定的态度。或者说就只是四毋。

              破我执和破法执,也不过是消除自身认识的障碍。并不是在否认价值存在。只是当这两个系统需要整合为一的时候,概念的含混、反对本体的历史遗留导致无法完成。进而,如果以不完善的统合去考察和理解,自然会得出虚无主义这个结论,因为即否认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又否认了作为主体的的世界,当然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这是错误理解和历史问题造成的。(而且当下的存在谁也无法否认)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确定空宗不是虚无主义,也许这种派别的确存在。这里想要说的只是,这种问题,是很难从思想史的布置中得到结果的。尤其是佛学的攻辩,没有更大的背景几乎无法说清楚问题。

              比如文献里经常看到自以为是的记载,如果理解,会发现问题根本不存在。问题在于意识体系的差异,他们没能把握。而想要分辨,那就得都明白才行。这几乎要求你首先成为两边的专家,否则没法解决问题。

              上面说名相,就是在说,这往往只是个名相,无法说明任何问题,尤其是攻辩的时候。问题只在于你如何理解。个人对于佛学了解的也就这么点了。其余的不过是重复。

            • 家园 随便谈谈

              也许是某种生存需要。

              前面说过,教义上无法发展,那就想别的办法吸引信徒。仪式和咒语其实是符合当时民众需要的,比如包含医疗实践。只是越走越偏。

              我不知道佛陀是什么样子,但就原始和大乘佛学来看,正是因为用传统的轮回作为“成熟体系”才有这种后果。

              以缘起破我执,万物假有,才能明白万物何为。这种思路,不过是一切事物背后都有原因,让我们理解到所谓“本体”是不存在的。进而可以更好的把握世间万物。这样看问题不大。

              但悉是因缘,不免以因缘为本体,我“空”也就成了必然。进而“虚无主义”。这是纯粹理论上的问题。但我执只是对自我的认识,并不是对价值和外部世界的认识。

              这个时候,行动的价值依然存在。于是就有了法执,强调外在世界的真实。

              接下来的就不用说了。其实就是说,这是佛学体系本身导致的,不是虚无主义,胜似虚无主义。就像也有人整天说大乘有宗是梵我一样。不过是个名相。

              “空”只是理论上的一个必然,带给人的只是精神超脱,就像郭象一样,现实中的问题还要面对。所以才会有“佛有十恼”这样的疑问。

              至于证悟和涅槃,或者彼岸之类的说法,水平有限,说不了太多。这也是佛学发展的问题所在。证悟、涅槃,指的究竟是什么?单纯只是精神上的超越吗?摆脱轮回,是不再受世事的烦恼,还是依然必须面对现实?是自此进入超越世界,还是此间永恒存在?

              答案都很简单,但正是因为太简单了,才会说,没法说。

            • 家园 说到这个轮回,如果无我,那又是什么在轮回呢?
              • 家园 所以有宗以识为轮回主体(本体)

                有些人以为原始佛学无我,肯定没有“灵魂”存在。或者用“胜义”说众生的本性共同,肯定没有“自性”存在。但这就是玩文字游戏了。

                再怎么说没有不变的本体,形而上本体也是不可能消除掉的。这就是佛学的缺陷。

                比如缘起,必然要有缘的存在,这就为第一因埋下了伏笔。比如佛性,众生的共同,这就为本体论埋下伏笔。

                古希腊和古希伯来,因为有始基和上帝,没有这个问题。但佛学反对梵我,是不可能承认这种开端的。所以只能变得繁难了。

                • 家园 见实方能悟空

                  释迦王子见过酒色财气、婚姻儿女、幸福生活,再见病痛死亡才知四大皆空。而现实中很多人根本没见过这些,没见过‘实’,怎知四大皆空?只能成为既定佛法的传声筒,很容易动摇放弃。

                  无我是指放弃自我,放弃执着心,而不是天地间从来无我。

                  同样,灵魂也不是不存在,而是要达到空灵自在的境地。

                  看到酒肉,一定去吃是执着心,不是佛缘。看到酒肉一定不吃,也是执着心,也不是(原始)佛缘。看到酒肉无所谓,空灵自在,才是真佛缘。

                  • 家园 那就该吃吃,该喝喝,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既已看破,脱出轮回?

                    • 家园 既已看破,何来仇怨?

                      吃有益身体就吃,喝有益身体就喝。我的身体我做主,不要他人来干涉。

                      • 家园 那就还是“我”在轮回喽,即如此,何必修行。

                        执着于酒肉是执,执着于有益无益何尝不是执,执着于解脱更是执了。

                        • 家园 因为痛苦,所以需要修行

                          比如很多人烟酒无度,伤了身体,甚至丢掉性命,能回头的都十分后悔。佛陀修行以及劝人修行是为帮助大家解脱痛苦。即便有轮回,但在没进入轮回前,人们如果想要解脱痛苦,就要懂得道理,就要实践道理,这就是修行。如果不懂道理,即便有轮回,也是每代轮回都在痛苦之中。

                  • 家园 换个方式

                    龙眼兄说的其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和原始佛学的一些目标是相通的。但是背后的理论基础,或者说意识体系已经完全不同了。

                    简单的说,心性论确立了人心秩序,心体面对的是此世此在,进而我们在讨论空的时候,就变成了直指当下。也就是此世是人心的构建。人心由自己,由人本身把握。

                    我们可以分辨出空所对应的世事之幻,明白背后并没有一个永恒真理,而且不影响客观世界的存在。换句话说,世界问题,变成了从心理到客观(超验主体)的回归,而不再是构建出本体论上的世界本体。

                    结果就是,我们讨论空,肯定就只是世事无常,而不再影响宇宙本身的构建。

                    换句话说,返璞归真,但仍不忘世俗。成为一种人生态度或者生活境界。

                    就像开头那句,这实际上就是禅宗。

                    另:这个问题很难说清。个人理解,佛学的心体依然保留了宇宙论本体的成分,但重心已经偏向个体作为,当下即是。佛学内部是如何处理这种问题的,不够了解,只能根据表象粗略出以上结论。所以并不靠谱。

                  • 家园 问题在于佛学本身

                    为了理论自洽,必须发展和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只有结论,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没看儒学在失去理解基础后,居然还要佛学重新发明“中庸”,太可笑了。

                    但一旦开始构建理论,自身的冲突就立马显现,尤其是佛学本身是建立在对早期婆罗门教的反叛之上的,并不是只有人生态度,是整个思想体系,否则也就没有人信了。

                    比如四大皆空,四大是什么?风火水土,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

                    进而也就掉进本体论的圈套里了。

                    如果只是讨论一切犹如过往烟云,可知事物终成幻影。或者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那么这其实是印欧思想的普遍共同。这反映的是一种二元观。尽管佛学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这种悟空,只能是后来发展的产物。因为已经是心性论了。

                    ---

                    如果有人向你说,原子、质子、中子……都不存在,只是因缘际会的产物,你会怎么想?如果没有充分解释,只能是无穷的因果链条,那么又该如何把握现在,又如何把握世界?

                    大家能理解悟空,其实是心性论发展的结果,尤其已经转化为一个个生动而鲜活的人物。

                    而这个基础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是很难理解的。毕竟心性论本身也有唯心的成分,让心成为宇宙本体,未能将人和宇宙完全脱离开来。尽管后来已经发展为人心为主。

                    现代人或许没有这种基础,但起码也明确了“世界”本身,哪怕只是物理主义的世界。这对古人来说,是不可能的。

                    • 家园 物质、原子、质子、中子可以说就是空的

                      因为实体物质的内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实心物质,再结实坚硬的物体内部也是由原子,质子,中子,电子这些微小粒子组成的,其主要空间确实是空的,物质的存在是微小粒子的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彼此感受而已,而这些微小的粒子又由更空更微小的粒子组成,那么如果无限钻研下去,物质到底是什么?是空旷到极限的空间里,一些小到极限的粒子的剧烈运动而已。那么物质的存在可以理解成幻象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幻象,所以我们的宇宙才能在几秒钟的爆炸中形成。

                      • 家园 概念不同

                        首先,这不否认实体存在,只是改为了因果无穷。(埋伏下第一因)

                        其次,这里强调的不是原因和更基本的粒子,而是以此构建世界的基础。比如每个阶段主体(substance)的实质是否存在。

                        进而,这里讨论的空不是自身结构空间内的占比,而是否认实质的存在。

                        接着,这里文字的理解基础包括物理学,也用了一些学说的运动生成理论,这已经和佛学距离很远。或者说,已经是纯粹思辨而缺乏经验基础。

                        然后,这里的“幻象”是实质吗?不是实质如何感受到呢?幻象的定义是根据人的感受还是对于世界本身呢?

                        最后,这已经和之前说“悟空”有根本矛盾了。至少不是一个级别的概念。

                        这就是我说的(构建)宇宙论本体的影响。实际上还未分清逻辑构建和现实世界的区别。

                        本空,那就不需要悟了,无所谓了。想什么做什么都无所谓了。

                        题外:运动生成和因果无穷,这更像道家的阴阳、气生、待待无穷。

                        ---

                        问题在于,待待无穷,而人的认识有限。我们只能接受有限的认识来构建我们的知识体系。进而,如果过分关注对未知事物的理想构建,就违背了因缘际会的本意,那就是我们不需要去追溯一个本源,不需要构建一个根本的形而上学本体。这在儒家哪里更为明显。(要知道,我们并没有对应的经验。)

                        我们也看得出来,佛学多数时候在强调因果,这可能会导向第一因。无论如何都会构建出一个本体出来。不管有没有理论制约。实际上也的确这么做了。除了有宗的阿赖耶识,还有神会这样,拿自然当第一因的,构建出必然之后有偶然,偶然之后有必然。

                        佛学体系严明、逻辑严谨,任何一个选择都会影响到整个体系的构建。并不像我们选择接受那样,可以随意摘选。前面说过,空宗过分强调空幻,结果是根本不需要修行了。甚至价值缺失,变成冻兄所说的虚无主义。

                        如果只是强调因缘和空幻,不讨论体系影响,那还是道家的自然独化论更靠谱。

                        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郭象《庄子・齐物论》注

                        影之所待,即是形也。若使影待于形,形待造物,请问造物复何待乎?斯则待待无穷,卒乎无待也。——成玄英《庄子・齐物论》疏

                        • 家园 实与空是对立统一,辩证存在的

                          你的经验基础来自你的感受,你能摸到一个实物,比如桌椅,是因为你的手这个实物能感受到另一个实物。而你的手感觉不到空气,那么空气是空还是实?

                          你的手这个实物和其触摸的实物都是由无数粒子在真空中的波动组成的,是波粒二象的,好比是空-实交互作用的。能否感受得到,是由感受和被感受的实体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感受效应。手能感受桌子、椅子,但感受不到空气,更感受不到电磁场,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

                          实与空最终都是人定义的概念,它们是对立统一,辩证存在的,一个物质既有实的一面,又有空的一面,到底感受到的是实的一面,还是空的一面,要看感受本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上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