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读点书之《世界佛教通史》 -- 冻雨

共:💬53 🌺10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读点书之《世界佛教通史》

    微博上看别人推荐这套书,一共十三卷,内容浩繁。前面看点《金刚经》之类的入门经典,总是不得要领,动了心思,买来看看,佛教佛经佛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开始没把握能否读完,或者是否值得读,就买了前两卷。

    一路读下来,还不错,一个多月得时间,第一卷读完了。主要讲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发展,从口头念诵到成文,到分化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到后来的大乘/小乘佛教,再到后来的密教。对佛教的很多概念,做了解释和阐述,让外行能明白,到底在说什么。

    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佛教,让人有了另外一个视角,而不是在佛教典籍中理解学习佛教。通过典籍学习佛学,在不具备基本概念的情况下,非常困难。我们日常的思维模式,是被青少年时代的马恩哲学塑造的,和佛教理念格格不入,是不同的话语体系,时间观模型。

    先开个头,后面一点点说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通宝推:GWA,四十千,唐家山,
    • 家园 读《佛教通史》之第一卷,佛教的创立。

      第一卷主要叙述了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佛陀所在的年代,佛陀创立佛教的过程,佛陀时代的教团体系,佛陀入灭后弟子整理佛陀语录形成理论和典籍,及后来佛教的分化和演化。后半段包括了中国的佛教徒去印度求法的事迹,最有名的当然是玄奘大师,其他还有不少。因为印度历史缺乏文字记录,他们没这个传统,所以中国的历史记录,成了那段时间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

      第一卷过于厚重,捡我印象深刻的一些事情简单说说。

      有教无类,众生平等。

      佛陀在讲述教义的时候,有弟子说,不应该用下等人的语言,高大上的教义,应该用当时的雅语(应该是梵语)来讲述。这个弟子被佛陀呵斥了,佛陀的意见是,要弘扬的是佛教的教义,语言没有高下之分。

      佛陀时代,印度已经有了种姓制度。追随佛陀的弟子中,有人反对接纳低种姓的信徒加入僧团,佛陀对低种姓没有歧视,在一次在接纳信徒的仪式上,特意把低种姓信徒排在前面。佛陀不认可印度婆罗门教的神创世说,也不认可由此而带来的种姓制度。

      “若有人问:汝何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和印度传统宗教相比,佛教进步了很多。

      对于佛教的教义,佛陀反对教条主义,如果有人对信徒说,我在某时某地亲耳听到佛陀的教诲等等,信徒不应该盲信,也不应该盲目反对,而是用佛教的经、律、法去检验,他的说法如果符合,就认可;如果不符合,就反对。

      ----------------------------------------------------------------------------

      中东的几大一神教,过去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是不允许翻译成其他语言,也不认可其他语言的权威性。基督教好像一直使用拉丁文,伊斯兰教一直使用阿拉伯文。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基本确保了宗教经典文本的一致性,避免在翻译转译的过程中,信息变形。对信徒来说,大部分人不认识拉丁文和阿拉伯文,宗教教义的传播权解释权把控在传教士和阿訇手里,便于宗教团体形成金字塔的组织结构。

      佛教要求信徒深刻理解教义,通过证悟得到解脱,允许并鼓励僧团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去传播解释佛教教义。对信徒的要求比较高,不利于宗教团体的组织结构形成。

      关键是,佛教作为以解脱为取向的宗教,本质上和入世倾向的一神教完全不同。

      话题太大,容我慢慢的掰扯。

      今天先到这,想起了再继续说。

      • 家园 很难说是这样

        语言问题这个不好说。其实哪怕是现代科学早期,科学家们也需要学习各种语言,因为每个国家有自己擅长的学术。英语统一学界,是冷战之后的事情了。由于是一个语系,难度没有想象的大。

        单纯讨论语言的话,希伯来视文字为神圣,比如上帝严格来说是文字神(即Jhwh),强调权威是理所当然。伊斯兰类似,只是没到希伯来的程度。(和希伯来属于同一级别的只有道教[1])但只要是普世的宗教,肯定不反对翻译。其实看唐朝时候,中国已经齐聚各大宗教就看得出来。汉文翻译本来就不算什么。即便是佛学,国内也一直有原教旨主义,强调梵文和印度佛学,反对汉文和大乘、汉地佛学的。这是宗教内部的必然。可能只是为了含义的稳定。

        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扩张,是帝国的扩张,因此文字主要是由帝国形态决定的。就像基督教是用拉丁文,而不是希伯来文。如果没记错,佛教也是后来才用的梵文。

        但是,即便文字不是问题,传教的问题也没有变化。比如基督教强调教会的作用。只是,这也是帝国性质决定的,新教改革之后就很难说。而且在现代之前,教会更像是最基本的社会共同体。承担行政义务。也许只有伊斯兰不允许个人读经……才算是问题吧。但改革派并不坚持这点。

        准确的说,佛教不是没有宗教团体,大乘以后尤为如此。关键是没有成为普世帝国的政权基础。它不排斥其他宗教,这也是当时印度所有宗教的特点。同时也不强调对权力的获取,支撑自己的普世信仰。虽然历史上依附和利用皇权的时候不在少数。只能说原始佛教的确不支持(反对)寺院体系。后来完全是两回事。

        说到原始佛教,其实有些鸡贼的。比如出家才能成佛、比如不提阿罗汉果怎么修行……这实际上是在搞留一手。到了大乘佛学,才有了普世主义,强调人人皆可成佛。

        对于教义。比如教条主义之类,其实是所有宗教的常识。但是强调这些根本不重要。就像基督教、伊斯兰都会强调爱邻人、济贫民、以善待人……在真正的原教旨看来,和扩张权力的行动、现代“原教旨主义”行动肯定是冲突的。所以关键还是看行动的人。

        佛教的几大观点,其实看得出来都是建立在反对古婆罗门教之上的。这也为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古婆罗门:梵我、常住、种姓、仪式、咒术。原始佛教:无我、无住、平等、实证、反对。

        最后,单纯认不认识字,经教对于古代世界来说,从来都是少数人的游戏。平民只有听的分,佛教尤为如此。因为吸引信众的和学院内的不是一回事。就像基督教一样。这对其他宗教也不例外。比如道教的道士可能只会几个简短经书,还是和仪式有关的。不妨碍他是道士。

        况且佛教体系严密,最讲谱系传承,又是一方地主,经济独立。当然会形成金字塔一样的组织结构。简短经文[2]、常识般教学、破坏寺院体系,都是禅宗以后的事情了。

        所以语言文字方面,不能脱离背景讨论的。

        ---

        [1] 《原始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即文字创世。

        [2]有时道教更强一些,系统总结一定经书成为简短经文。典型就是《清静经》。

        ----

        题外:

        准确的说,一神教是融合了超越与开端,将现实分为二元的两端,超越是此岸的根基。既可以追求解脱(超越)也可以追求入世(此岸)。佛教并没有摆脱这种思维,只是强调此岸的虚幻,并且确立形而上的真实(超越)。甚至,缺乏这种超越性,成了认为中国没有宗教、文化落后、水平低下的理由。但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元的,本质上不做区分,超越是自身内在的,道与天同的。所以不能以这种远离现实的标准去判断。

      • 匿名 喊出人人可成佛的佛教和取悦神而得救赎的一神教走向完全不同

        要求解脱,还是得走佛学

        要求安宁,还是信教好些

    • 家园 我感觉,中国的禅宗比原始佛教更精炼且直击要害

      原始佛教的经书太多了,要做到融会贯通实在是件费时耗力的事,而禅宗你只需要学习六祖惠能的很少的几部著作和《金刚经》,不过可惜的是,禅宗虽然法脉一直延续至今但却日渐式微。一直认为禅宗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伟大佛学/哲学,但也有致命的缺陷,就是不注重社会实践,尽管六祖强调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可惜后世徒子徒孙多是以远离尘世的方式修行,参话头成了修行的主要方式,越来越流于肤浅,成了耍嘴皮子的。

      • 家园 禅宗的关键

        就是将修行转化为生命体验,自在人间。这是最中国的事情了,三家都是如此。但是,这也就意味着更关注个人超脱,而且对谱系的破坏对寺院经营也有影响。因为寺院是独立财政(地主),因此也会承担社会义务。

        有个说心学近禅的草稿,刚好可以放在这里。

        近禅一般有两种解释。先讨论禅。禅有打坐修心、禅宗实践、禅宗理论三种理解。而一般人认为的禅主要是修心和相关理论。也就是唯心。但是禅宗的禅已经被本土转化为实践。问题只是相对强调个人。所以但从行比较,应该不是禅宗实践,即便是,个人修行和济世利民也是不同的。然后讨论打坐,打坐只是一种个人修养和思考的手段,和反省总结想办法没有区别,之后的才重要,也就是是否实践。从这个角度讲,心学显然不是纯粹的思辨,要知行相随。那么问似乎就在于理论。这也是根本所在。转化为实践、目的与,都是出自理论。用程子的话,就是「只令人到知天处休了,更无存心养性事天也」。用朱子的话,就是「只见个大浑沦的道理,至于精细节目,则未必知」或者说「只是克己,更无复礼工夫」。这也就是根本不同。儒家从来都是以最普遍政治立场出发的实践哲学。

        但是留下许多鲜活的形象,成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也并不算差了。

    • 家园 任继愈的佛教史就不错

      但是同一系列的道教史、绿教史就比较差。

      • 家园 自身属性决定的 -- 有补充

        佛教谱系传承、文献完备、体系严谨,相对容易。绿教因为视野和民族问题,不大可能讲清。道教则是问题太多,根本就没法讲清,只能局限于文献考证。

        个人感觉是,道教的认识,每一两年就要翻新。其他家哪有这么厉害……甚至许多常识,二三十年前就证伪了,无非是没有更新。还有些是立场,有一定争议。

        所以谈及道教史的时候,大家都是多本组合看,不像其他家一本就行。

        一般是以道藏类为基础,比如《道藏通考》、《道藏说略》、《[URL=https://momo5269.lanzouw.com/iW6sQfmd9mb ]道藏源流考[/URL]》,之后是主题类,比如修炼类(内丹、外丹)经教类(派别、仪式)考证类(断代、点校)社会类(文化、思想)……当然还有道家类,这个大家都知道。很难得出一个整体结论。

        其实对于把握道教,思想史的观点可以启发,比如:程乐松《道教史》课程纪要。注意是了解问题意识,而不是确定思想本身。类似的,沃格林《天下时代》也有帮助,之前积累的一些问题,发明的一些说法,人家第一章就说完了。当然这是因为我只看了第一章和第六章……这个也要注意只是思路,框架和细节依然要自己建立。

        忘记了,还有学术史类,比如《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2)
        家园 上传到MEGA了 -- 补充帖

        https://mega.nz/folder/mXpwHJhS#j0OrF-JzGdTS0LevVdjprw

        国内网盘,国内可能有点不方便。

        家园 更新 -- 补充帖

        忘记把《道藏通考》(The Taoist Canon)放进去了,还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海外道教学研究》、《天下时代》,现在都有了。地址不变。

        修正错别字:4662640是说国外网盘。写成国内网盘了。

      • 见前补充 4663186
      • 见前补充 4662640
      • 家园 手头有任老先生的《伊斯兰教史》。
    • 家园 读《佛教通史》之第二卷,印度佛教的消亡。

      《世界佛教通史》第二卷,是讲印度佛教灭亡的过程。作为佛教的发源地,后世佛教的弘扬和发展,大多是靠汉传佛教实现的。在佛教的发源地,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反而灭亡了。一方面是本土印度教的兴起,一方面是中东伊斯兰教的流入。作为最具哲学色彩,最平和的宗教,在外来压力下,在印度本土只留下些历史遗迹,作为宗教信仰本身,没了信徒,薪火断了。

      第二卷的开篇,谈到印度本土佛教的灭亡,大概是这么说的:

      ”第一,亚洲政治割据的剧变为公元7世纪后佛教的发展与演进限定了航道与方向。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建了伊斯兰教。到他去世时,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在阿拉伯半岛。。。。。对佛教而言,大食或者伊斯兰教势力的异军突起,与其说是在其旁边立起一道密不透风的万仞铜墙,倒不如说是一场锐不可当的洪水,它使沉浸在“常乐我净”温柔梦乡的佛教徒体会到空苦无常的寂灭痛苦,经过几个世纪的蚕食与冲刷,佛教在印度本土几乎了无痕迹。剩下的,只是印度教,耆那教等其他传统宗教对其模糊的忆念与微弱的回应。“

      和中东的几大一神教相比,佛教明显的更平和。《旧约》基本上算是犹太人远古英雄、战神的神话传说。而佛教思考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战争及战争带来的屠杀的因素几乎没考虑过,大多是和平状态下的人生痛苦。印度自古也不是一个武德充沛的地方,有史以来,从来都是外族从开帕尔山口入侵,不断征服本地民族把土著人贬低成贱民,好像没有过印度本土帝国,杀出开帕尔山口,去征服其他民族。

      和平宗教,遇到了战争宗教,思想的批判,遇到了武器的批判,不灭亡也就怪了。

      换个角度想,大概只有印度这样武德不彰的地域,才会诞生佛教这样异常平和的宗教。佛教所说的无常,苦,空,寂灭,轮回,是生活正常进行下凸现出来的,如果像中国战国时代相互攻伐,一场战争动不动死几万几十万人,或者魏晋南北朝时代,战争、瘟疫、饥荒导致人口十不余一二,或者蒙古帝国肆虐欧亚大陆,灭国屠城的年代,生老病死已经变的无足轻重。人生过于无常,世界如同三体人的处境一样,变的暴虐、不可预测。

      真正的乱世,是产生不了佛教的;在乱世里,人生的无常和苦,早超出了佛教所讨论的范畴。

      • 家园 读《佛教通史》之第二卷,读不下去的第二卷。

        第二卷主要是印度佛教的发展,和往中国几藏地的传播。公元7世纪开始,印度佛教进入了密教阶段。

        第一卷是叙述的是佛陀创立佛教,教团制度建立,信徒不断增加,到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反复整理记录佛陀的理论,形成佛教经典;再到后来,从原始宗教,演化分裂成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及各个支派。这段时间的佛教,无论变化如何繁复,仍然在佛教的概念范围内,研讨世界众生苦的根源,寻求解脱之道,既寻求自我的解脱(自度),也寻求众生的解脱(度人)。

        到了密教阶段,似乎都偏离了以上的方向。

        教义的主要内容,是无比复杂繁琐的宗教仪式,各种仪轨,以及各种咒语。从对公众弘法和对信徒间的教育,变成了师徒传承。密教,其实就是秘密佛教的简称。

        无论和后来的中国佛教比,还是和前期的大乘、小乘佛教比,密教都失去了佛教的本义。

        整个第二卷,大多是对密教典籍的介绍,特别是各种咒语,各种仪轨,让人读不下去。

        算了,大概略过,看看其他的内容。

        通宝推:花怒,
        • 家园 密宗有大家非常熟悉的东西

          那就是……六脉神剑。

          当然密宗的六脉神剑实际上是法器。三根木头构成三轴立体。

          • 家园 总体感觉,密宗,有邪教的因素。

            佛陀所说的解脱,如果没有成熟的体系支撑,看破世间的苦之后,容易陷入虚无主义,早日摆脱生,不就不苦了吗?如果这样,那就妥妥的邪教了,和美国的人民圣殿教没有区别。

            佛陀当然不会如此低级,自杀不是苦的解脱,自杀后,仍然在轮回里承受苦。真正的解脱,是证悟,精神上进入更高的智慧,渡到彼岸,进入涅槃境界,摆脱轮回,才能获得解脱。

            佛教的某些分支,就陷入了虚无主义,正统教徒称之为“顽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