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稍微说一下解放战争的部分过程,谈判是和斗殴一起的 -- 真历啊

共:💬37 🌺108 🌵1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资料:重庆谈判的说法

      1945年10月12日,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给各中央局并转告区党委的指示,指出:"和平基本方针虽已奠定,但暂时许多局部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仍不可避免,除粤、豫、浙及苏南等地顽军正在向我进攻外,沿平汉、津浦、同蒲、正太等路顽军正在向我大举进攻,争夺北宁、胶济、平绥三路的战斗亦将到来,我方必须提起充分注意,战胜这些进攻,绝对不可松懈"。"解放区问题未能在此次谈判中解决,还须经过严重斗争,方可解决。

      这个极端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全部和平建国的局面即不能出现"。

      "解放区军队一枪一弹均必须保持,这是确定不移的原则"。

      "即将来实行整编时,我方亦有办法达到一枪一弹均须保存之目的。过去中央指示各地扩大军队整编主力计划,继续执行不变"。

      "东北问题未在此次谈判中提出,我党一切既定计划照样执行"。

      以后一连两个多月,毛泽东一直在给各地军委发电报,强调重庆谈判的重要性及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指令。

      1945年12月15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会议。会议讨论通过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指示指出:"尽一切努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仍是各解放区的中心任务",并要求各解放区抓紧做好练兵、减租、生产等十项工作,以巩固解放区,提高我军战斗力。指示强调“不论时局发展的情况如何,我党均须作持久打算,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8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东北局的指示,指出: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建立这种根据地的地区,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这是因为国民党既然得了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就不会容许我们在其靠得很近的地区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种地区,我党应当作充分的工作,在军事上建立第一道防线,决不可轻易放弃。但是,这种地区将是两党的游击区,而不是我们的巩固根据地。

      因此,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指示要求"将正规军队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稳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1946年1月10日毛泽东颁发停战令,指出:"本党代表与国民政府代表对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之办法、命令及声明,业已成立协议,并于本日公布在案。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之一切部队,包括正规军、民兵、非正规军及游击队,以及解放区各级政府,共产党各级委员会,均须切实严格遵行,不得有误。全中国人民在战胜日本侵略者之后,为建立和平局面所作之努力,今已获得重要之结果。中国和平民主新阶段,即将从此开始。" [20]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经毛泽东修改审定的《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目前已由武装斗争转变为非武装的群众的议会斗争,国内问题由政治方式来解决。"同时指出:"除开个别地方,国民党都依然可能向我们进行武装袭击,我们应严加警惕,武装斗争是一般的停止了,为了保障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一切准备好,不怕和平的万一被敌人破坏"。"要抓紧生产运动的领导,以迅速克服财经的困难。练兵、减租与生产是目前解放区三件中心工作"。 [21]

      1946年2月12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讨论同国民党谈判整军方案问题。

      毛泽东在会上说:美国和蒋介石要以全国军队统一来消灭我们,我们要统一而不被消灭。军党分立还不是最危险的,合编分驻才是最危险的。杂牌军还没有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合编的,连杂牌的集团军都没有与蒋介石嫡系部队参杂合编。我们现在只有对付好,才能摆脱危险。全国军队统一,原则上我们只好赞成,实行步骤要看具体情况,这是我们与法国不同的。

      此后一直到1946年5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军委的名义向各地发布密电。

      • 家园 讲话节选1

        讲话录音(节录) 1970年8月23日 昨天晚上,主席召集了常委会,对这次会议作了指示。

        这几个月来,对于这个宪法的问题和人代会的问题都是很关心的。

        这个人代会的发起,这个会的召开,都是主席提出的。

        我认为是很必要,很合时宜。

        在这次国内、国外很好的革命形势下来开这个会。

        这个会和人代会以及宪法,对于巩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反帝反修的斗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会是有影响的。

        全会这次的三个题目,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间的大事,三件大事。

        这次我研究了这个宪法,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情况的特点:一个是把毛主席的伟大领袖、国家元首、最高统帅的这种地位,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下来非常好,非常好! 很好!这个可以说是宪法的灵魂。

        是三十条中间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一条。

        这条反映出我国革命经验中间最根本的经验。

        毛主席,是大家所知道的,是我们党、军队、政府、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毛主席的这种领导可以说是我们胜利的各种因素中间的决定因素。

        因素总是多种的,不会是平均的,但是,它必然有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客观的物质条件当然很好,但是很多国家也有很好的条件,他没有成功。

        我们是既有这种客观物质的基础,加上这种主观的正确的领导,转化为物质力量,所以,使得我们成为胜利的国家,胜利以后,继续前进的国家,而不是中途停顿的国家,是继续革命的国家,是毫无修正主义的这种气味,毫没有被这种世界修正主义的潮流所同流合污,中流砥柱,是很不容易的。

        毛主席的这种领导的地位是斗争中间形成的,是几十年的斗争中间形成的,是在党内两条路线的较量中间来比较出来的。

        所以,这个领导地位,就成为国内、国外除极端的反革命分子以外,不能不承认的。

        中国革命,半个世纪的历史都证明,只有毛主席代表了最正确的方向,代表历史发展的要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什么陈独秀呀,李立三哪,瞿秋白呀,王明哪,刘少奇呀,中间还有个张国焘,还有什么张闻天,这些,照着他们的领导走下去,就会把革命引向失败,就会要造成革命的重大的这种损失。

        我们很信任的,在这种各个重要的历史关头,看到毛主席扭转了这种形势,使它转危为安,转弱为强,转败为胜。

        这是大量的、长时期的重大的事实上所铁一般地证明了的事情。

        差不多可以说是:我们的工作的前进或后退,是胜利或者是失败,都取决于毛主席对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巩固、是不巩固。

        有的时候是巩固的,但有的时候是不巩固的,有些时候很不巩固的,而有些时候是被排斥的,是处于一种“下野”状态的。

        并不是今天这种情况,完全不是今天这种情况。

        凡是碰到毛主席的思想不能贯彻的时候,就使革命受到挫折、失败;得到贯彻的时候,就蓬勃地发展。

        可以说这已是我们看惯了的事情,其例子是不胜列举。

        而这些经验,我们同志们必须记住,必须把这种迷迷糊糊的思想,变成自觉的思想。

        必须,特别是年老的这些同志,要把这些思想向下传播,传下去,使这些年轻的同志知道来之不容易,就是胜利绝非偶然。

        不是那么简单的、自然的、必然的就可以成功的;它也可以失败的。

        很多国家,像欧洲这些国家都进行过共产党的革命,声势很大,力量很大,都失败了嘛,有很好的客观形势都失败了。

        很好的形势没有搞起来,或者搞起来失败了。

        胜利以后这二十年,特别是在文化革命这个时期以来,继续和更加证明毛主席思想的作用。

        我的看法是这样子,老实讲,不管什么地方,不管什么部门,什么单位,毛主席的威信比较高一点的地方,对于毛主席著作比较肯学一点、肯用一点的地方,他就人的精神面貌就改变。

        跟之而来的就是物质的这种面貌强大的变化。

        不是小小的变化,而是一种翻天覆地的一种大变化。

        原来认为做不到的事情,他能做到了。

        这就是毛主席的这种革命的精神和实际的精神,也就是说具体的政策,具体的做法、具体的指示,一旦深入群众的时候,一旦群众领会的时候,那就是排山倒海的力量来发生变化。

        主观世界的变化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

        这一点,各个地方,各个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可能不一样的,这也很自然的,一切事物总是不平衡的,总是有差别的。

        敌人当然是反对了,不消说的了,就是党内也是不平衡的。

        我虽然因为身体不好,不能到基层去跑,但是我也有我的小办法,我就派些人下去问,碰见都是这么一种情况,不是别的原因,就是用毛泽东思想教育群众,同时狠批四旧的思想,走资派的思想,刘少奇的思想,开展阶级斗争,运用毛主席的这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存在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斗私批修的一种指导。

        你们大家是不是觉得老三篇不起大作用呀?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起作用,另外还有其他的这些具体的政策思想,以及哲学思想,这些都起作用,还有政治思想,多了。

        几十年嘛!各种问题都接触了,各种问题都有指示。

        我们说毛主席是天才的,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我们这些人都是参加革命嘛,毛主席几十年写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觉得是比我们现在...

    • 家园 和大家说个想法啊,如果相信官史,我们基本就可以说不用上

      论坛了,天天新闻联播不香嘛?

      大家都是有自己的思路的人啊,就这自己的思路结合一些明显的历史线索说事。

      做个明白人啊,增加独立性啊,其实我想官方推动学习党史历史,大概也有这个意思,而追求真相,总不是坏事。

      我个人看法,总的来说,真相恰恰是对红党有利的。这点有点明显。

      通宝推:审度,
      • 家园 “真相恰恰是对红党有利的”,然而星宿派一贯造谣直到现在
      • 家园 缺资料呀。光有观点,没力量。
        • 家园 林62年脱稿讲话逻辑严密,条理清楚,态度端正,目标尖锐

          循序渐进,而且还特别团结人,说得相当好。脱稿讲话说明心中早有沟壑。

          相比较,这位姚杰先生的研究就挺恶心了。

          姚杰:我主要搞解放战争史的研究,我就谈谈解放战争中的情况。

          据我看,总的来说,解放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战争艺术进入巅峰状态的时期,也是他军事思想最成熟的阶级。解放战争只用了四年多时间,就消灭敌人八百多万,解放了全中国,这样大的胜利,世界范围内也少见。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与毛泽东的正确决策是分不开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取得那么大的胜利。这是前提。必须肯定。然后我们再问,毛泽东在战略决策上有失误没有?我们说,“失误”并不等于“失败”,整个解放战争,失败的是蒋介石,不是毛泽东。据我看,有失误,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之处,但是不多。

          第一个失误是1946年初,对形势是向战争还是向和平过渡的判断上。从时间上来讲也就是两三个月的样子,对以后的战争应该说产生了一些影响。当时的失误不在于要不要和蒋介石谈判。谈判是正确的,只有通过谈判,才能认清敌人、教育群众、争取暂时的和平,也才能赢得自己准备所需要的时间。问题是1946年1月13日国共两党达成停战协定后,对形势估计太乐观了,对和平肯定过多。据我看,毛泽东对蒋介石是很警惕的,失误出在对美帝国主义的判断上。毛泽东在去重庆谈判前,曾一再说到,如果和蒋介石的和平谈判不能成功的话,美英苏可能出来干涉,干涉后还可能出现和平。毛泽东过去直接同美国打交道并不太多,况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英和苏联总体上还是合作的,因此,毛泽东觉得经过美英苏三国的共同努力,以国际力量的压力,是可以制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我分析失误主要在这方面。当然没有什么材料,毛泽东自己也没有讲过,这只是个人的分析。

          访问人:认识上有这样的失误,表现在决策上就会出现问题。当时有哪些决策上的错误呢?

          姚杰:一是部队复员多了些。1月,国共达成停战,政治协商会议又通过了五项决议。1946年2月25日国共双方达成了双方军队整编方案,毛泽东认为和平希望较大。准备执行协定。3月6日他提出部队分两期复员,第一期复员1/3,第二期再复员1/3。当时我军共有130多万人,如经过两期复员,就只剩下40多万了。

          访问人:有种说法,晋察冀区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够得力,其原因就是按中央的意图复员太多了。

          姚杰:晋察冀复员几万人,应该说与中央决定有关系。但军区本身不能说毫无关系。中央的指示是面对全军的,为什么其它野战军没有缩小,相反有的野战军还扩大了。

          访问人:这个问题有点儿不太好理解,说是晋察冀很好地执行了中央指示,还是他没有更多的理解中央的意图?

          姚杰:我看开始是执行了中央的指示,但后来当形势已经变化了,毛泽东发出了好多作战指示,晋察冀转弯子慢了一些,野战军没有迅速恢复、扩大,所以打大同、集宁时,就兵力不够用。兵少,仗就很难打了,当然,大同、集宁没有打好,其他原因还很多。

          访问人:我们在想,毛泽东如果没有那个复员的指示,就不会产生晋察冀这样的后果了。

          姚杰:所以我们说他有失误。但话说回来,毛泽东在复员问题上还是留了一手的。同样在3月6日的指示里,他还讲到要很好地安排复员,把人员和武器放到农村里,以备形势万一变化。3月以后,随着蒋介石面目的逐步暴露,毛泽东就提出要立足于打,用打来争取和平。

          姚杰:有电报说明确有这种考虑。

          访问人:我记得好像毛泽东和赫尔利说过,搬到淮阴,不知那儿的气候怎么样,习惯不习惯。

          姚杰:他还说我不到南京去,我在淮阴住着,淮阴离南京不太远,在那里工作起来也挺方便。毛泽东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这也表明毛泽东对实现“和平、民主、团结”是很乐观的。

          访问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较大的失误,还有其它失误吗?

          姚杰:有的。第二个失误就是内战爆发后,毛泽东从力争打胜仗以争取和平这个观点出发,布置了南线和北线作战,这是一个不太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作战计划。南线计划,我们通常叫做三军进击津浦路,即晋冀鲁豫、山东、华北三支部队在津浦路两侧作战,第一个阶段以山东野战军打徐州到蚌埠之间;晋冀鲁豫野战军打陇海路的开封到徐州段,华中野战军打蚌埠到浦口之间,然后再视情况晋野、山野出到淮河以南作战。这个计划是进攻性质的,他的目的在于争取大的胜利,迫使蒋介石接受和平。如果说,我们后来采取的是把敌人引到解放区来打的积极防御方针,那么1946年6、7月间毛泽东考虑的是主动打出去,是进攻的方针。所以我们说它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我们那时的力量还不足以打到外线去,敌人很强大的。

          访问人:南线计划造成损失没有?

          姚杰:没有。南线计划实际上没有执行。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南线计划制定后,粟裕有个建议,他说,根据他手上的兵力,到淮南作战(蚌埠到浦口段东西地区)有困难。一是淮南情况不熟,二是那里太穷,大兵团无法活动。相反粟裕在苏中活动了八年,情况非常熟悉,打仗根本不用地图。群众条件很好;同时苏中很富,人口多,所以他建议在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出击津浦路时,华中野战军第一步先在苏中打,第二步再转战淮南。毛泽东看到这个建议后,告诉陈毅,你们先停一停,我们再考虑考虑。可见毛泽东在考虑原来的计划能不能完全执行。随后,又接到周恩来的情况通报,说蒋介石马上要发动全面进攻,不光进攻中原解放区,还要进攻其它解放区。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说,我们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在政治上更主动,同时还可以看出敌人的弱点。这正是战争初期要掌握的两个基本问题。政治上有利,可以赢得民心。看出敌人的弱点,因为蒋介石到底有多大本钱,特别是美械装备的部队,能不能消灭掉,我们心里没底。这样一来,南线计划就有所改变了。后来逐步看到我们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很多,因此毛泽东对粟裕说,你们就在苏中打,苏中打了胜仗,对其他地区作战配合作用很大,其他计划先不考虑。到了这个时候,毛泽东看法已经变成哪里能打胜仗就在哪里打了。1946年7、8月份的苏中七战七捷,再加上其它地区内线作战的胜利,更使毛泽东认识到实行内线作战、积极防御更为有利,虽然要丢掉一些地方。但丢掉地方并不可怕,关键是消灭敌人。到10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就明确指出:过去三个月,已歼敌25个旅,今后要继续按照现在的办法打下去,歼灭敌人第二个25个旅,“我军必能夺取战略上的主动,由防御转入进攻。”

          访问人:我个人看法,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作战原则上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毛泽东强调消灭敌人,蒋介石强调要占领地方。

          姚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打运动战。运动战最能把人的灵活性、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程度。运动战的目的就在于不拘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消灭敌人为目的。蒋介石占领延安后很得意,毛泽东却说,那是蒋介石失败的开始。所以,南线计划的制定,是一时的失误,而南线计划的很快改变,却是符合毛泽东一贯的军事思想的。同时说明毛泽东善于从下面吸取合理的建议来修正、充实自己的决策,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一点也是蒋价石所不及的。蒋价石是个很刚愎自用的人。

          访问人:毛泽东还有失误吗?

          姚杰:第三个失误是1948年初毛泽东要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挺进江南。当然这个决策是否正确,目前党史界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失误。1947年7月至9月,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到10月全面展开,把内线的敌人调到中原战场,使我军在山东、晋南、陕北等内线地区形势好转,并逐步转入反攻,收复了许多失地。毛泽东从这个经验里认为,如果把战场继续引向蒋管区,中原地区的局势可以改观。因为当三军在中原地区完全展开后,蒋介石把主要兵力又都集中到中原,中原出现了僵持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毛泽东要求粟裕准备带领三个纵队渡江开辟新的战场。两个半月后,也就是1948年4月18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发了一个电报给中央,建议暂时还是留在中原地区打仗,利于消灭敌人。这时,中原形势也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变化,根据地已逐渐巩固,并开始打一些中等规模的战役,如洛阳战役等。所以,毛泽东接到电报后,要粟裕和陈毅来中央再研究一次。实际上,毛泽东也在研究原来的计划究竟行不行,不然他不会叫粟裕到中央来。5月初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了粟裕的意见,放弃了原先下江南开辟新战场的计划。

          林讲话

        • 家园 资料就是地图呀,南走,你说进攻也行,说败退也可啊。

          裁军是真实存在的,大别山的损失是存在的。

          等等。

          重庆谈判时,老蒋不但不同意(应该是国军)裁军,还想将共产党所有军队都解散_...

          谈判

          重庆谈判以中共收回联合政府要求作为政治基础,以交出解放区作为主题。

          从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交战双方总体处于“关外大打,关内小打”的状态。但在关内诸如晋东南、豫北平汉路沿线等地,双方冲突规模比关外并不遑多让。为尽最大可能争取和平,我方同意美国介入调停冲突,由双方代表和美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总部就设在北平。

          由于晋察冀位于北平的“卧榻之侧”,因此有关裁军的指示精神,其他战略区可以酌情灵活处置,但晋察冀却不能硬顶着不办,否则就会落人口实。加之该战略区领导人是个实诚人,一口气将经过八年锤炼的百战之师,裁撤了三分之一员额,造成部队实力和战斗力的急剧下降。

          1946年晋察冀单方面裁军幅度过大,致使该战略区需要同时应对晋绥军和嫡系军时,野战兵力总是捉襟见肘。为适应形势任务需求,朱总司令力主将察哈尔军区与冀晋军区合并为北岳军区,并组建了第6纵队及北岳纵队(后改称第1纵队)、冀中纵队(后改称第7纵队)。至此,晋察冀军区拥有4个野战纵队、2个地方纵队及1个炮兵旅,共12.9万人的机动作战兵力。较清风店战役前的8.5万人,增加了4.4万人。加上4.4万余人的地方军,以及后方机关、学校,全军区总兵力达21万余人,虽然仍远远少于华北蒋军,但差距在缩小。

          ------

          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已经扩充到野战部队9个纵队26个旅计21万,地方部队另有11万,合计兵力32万,约占全军总兵力的27%

          46年2月1日,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指示》,提出“为了保证国内和平,各地应利用目前时机大练兵三个月~并须在此期间准备整编军队及精兵简政,关于这方面,应先做精神准备,考虑成熟,待命实施……”

          2月16日,晋察冀发电中央拥护和平精神,明确提出“军队需要大量缩编……提议立即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晋察冀随即下发自定的计划指标,要求在3月15日之前,全军区部队缩编为22万5千,其中野战部队保留15万,地方部队保留7万5千。

          事实上,晋察冀的裁军行动至5-6月间才基本结束,将野战部队9个纵队,裁撤了5个,保留了4个。26个旅裁撤了17个,尚剩9个。

          保留的4个野战纵队均从三旅九团制缩编为两旅四团制。

          解散的野战部队兵员除5万转到地方之外,其余全部复员。

          骑兵旅除保留一个连为军区警卫外,部队解散后马匹全部分散配给各单位。

          裁军完成后,野战部队总兵力4个纵队9个旅计5万,另有地方部队共16万分属众多县大队区中队~

          在这几个月间,东北战场已经如火如荼,我军已经被迫放弃四平长春退过了松花江。而晋察冀部队三个月大裁军,裁减总兵力居七大战略区之首,几乎接近全军同期总复转员额的半数。

          2月中下旬就发计划开始裁,最后粮食经费按定编后发放时间是3月15,实际上没有留余地。

          至1945年底,晋冀鲁豫军区共有野战军8万余人,地方部队23万余人。1946年1月10日,国共两党公布双方达成的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颁布停战令。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展开大练兵运动。

          5月,国民党军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所部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起义。9月,与1945年7月起义的该军第17师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为了推进谈判的进程,周恩来决定做出让步,表示可以将中共军队缩编为18个师。于是三人小组就此达成协议,规定国民政府所属陆军缩编为90个师,中共军队缩编为18个师。等到整编全部完成后,全国军队保留60个师,其中中共部队占10个师。

          最后争论的焦点集中到了整军方案的标题上。

          马歇尔拟定的标题是“整编中共军队并使之合编为中国政府军队的基本方案”,张治中则提出了“军队国家化的基本方案”,周恩来继之提出“中国军队复员和统编为国家军队的基本方案”。结果三个标题都没能得到通过。依然是经过马歇尔协调,三人小组重新提出标题名称,再经过文字加工修饰,将方案定名为《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并于2月25日签字生效。

          1945年8月到12月,中共军队不断扩大解放区和扩编部队,使军队实力有了较大提高。根据12月的《延安总部所辖各区综合统计》显示:正规军和地方军共有46个纵队(军)、138个旅、519个团共131.8万人,其中正规军94.8万人,地方军约37万人。

          1946年2月,《中共领导的解放军整军复员计划实施表》出炉,包括第一期(1946年4月底)、第二期(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第三期(1947年3月至9月)拟保留和复员的人数。整编的原则是“裁减老弱及无职务、无武器人员,合并机关,减少非战斗单位,充实部队,减少财政支出,利于长期打算”。

          对于第一期整军, 7大战略区除东北民主联军外的大致情形为: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整军前为6个旅,5个军分区(警备区),总兵力3万余人。裁减部队10个团、12个营、67个连,复员干部战士2700余人。整军后合并1个旅部,保留为5个旅、5个军分区,共2.8万余人。

          晋绥军区:整军前有晋绥野战军(4个旅)和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12个军分区及1个独立旅、1个骑兵旅。整军后,晋绥野战军辖6个旅,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不变,军分区数量减少到9个。

          晋冀鲁豫军区:整军前为5个野战纵队,整军时除复员老弱外,只将太行所属4个军分区合并为2个,另有部队转隶或改称。整军后,晋冀鲁豫野战军辖5个野战纵队,晋冀鲁豫军区辖太行、太岳、冀南和冀鲁豫4个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在1946年3月之前,曾组建7个纵队,1946年1月时,1纵已去晋察冀,8纵撤销番号,此两纵的变化不属于国共整军方案范围。从整军前后对比看,晋冀鲁豫军区基本没有执行缩编。

          晋察冀军区:该军区在抗战胜利后部队大发展,曾组建了2个野战军9个纵队(含调来的晋冀鲁豫1纵)约20万人,地方军10.4万人。1946年3月做出整编计划,按野战军2、地方军1的比例,野战军编15万人,地方军编7.5万人,全区军队共编22.5万人,复员转业10万人。6月基本结束。7月正式统一各纵、旅、团番号。整编后,野战纵队减为4个,地方军编为6个军区21个军分区及13个独立旅。从整军前后对比看,晋察冀军区整军力度最大。但由于复员人数较多,野战部队实力大为减少,伤了元气,质量也严重下降,对而后执行作战任务带来极大影响。

          中原军区:整军前为2个野战纵队7个旅和3个地方军区9个军分区零3个独立旅,总兵力6万余人。1946年3月整军时复员2万人,撤销了2纵14旅,地方军撤销了鄂东军区建制和江汉军区、河南军区所属之7个军分区及独立第1、3旅,保留独立第2旅,组建鄂东军分区。整军后野战部队为2个纵队6个旅,地方军为2个军区3个军分区零1个独立旅。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该军区野战部队分为山东野战军7万余人和华中野战军4万余人,地方军分为华中军区12万余人,胶东、滨海、鲁中、鲁南、渤海军区共22万余人。总兵力计45万余人。按照军委第一期精简1/3计算,该军区应精简15万人。实际上在国军步步进犯的严峻形势下,整编计划只落实很少一部分。整军后华东地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总兵力为42万余人,其中野战部队为13万余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