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载加评论:1967年长沙知青大逃亡事件始末 -- 副将

共:💬220 🌺1461 🌵8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哈哈,那么既然文革时期成功的

                                  总不能只算开始不算结尾吧,至少都要算啊。

                                  如果只根据官方文章来评价文革时期的事情,那么我们都没有必要在此再说什么了,对没有经历过文革的后人可能更看不到真相。就是因为现在的环境官方禁止说文革时期任何正面的事情才让大部分人反感而上网评论的。我从不认为文革时期就没有负面的影响,怎么可能呢?但是也不能因为有错误就全盘否认,更不能笼统的用正确或错误概括。讨论过去总结经验教训是为了以后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如同我们同样也要讨论改革开放以来所做所为,尤其是犯的错误,而不是只能歌功颂德。

                                  关于我国航天领域人才流失,并不是我信口开河,而且还在进行时。

                                  • 家园 见内

                                    总不能只算开始不算结尾吧,至少都要算啊。

                                    如果你同意我做的类比,两弹一星在文革中的结尾类似于“带病坚持完成工作”。你觉得该咋算啊?

                                    官方已经说了文革对两弹一星工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如果你觉得官方说法不正确,你得证明它是假话吧。我相信这话,因为我还相信中共。你质疑它,是因为什么呢?

                                    我对文革的评价,同样来自于中共目前的官方定论。还是那句话,我还相信中共。实话说,文革带给我本人的直接影响很小。我七九年才刚上小学,所以不算亲历。我的父母在文革中也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他们当时就职的那个国营工厂好像挺平静的,周围邻居也没听说谁被整得很惨。

                                    最后,你坚持说航天领域人才流失,说“很多火箭设计卫星发射专家去了私企”,那你得给出数据。从七九年到现在,多少专家级的航天人才去了私企,这个数量占了航天领域专家总数多少比重,这些人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 见内
                                      家园 并不同意您的比喻

                                      两弹一星的研制需要很长时间,文革中某些干扰只能算整个研制阶段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及挫折。我已经说过,任何时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如同文革时期遇到的某些冲击,文革前和文革后也一样会遇到。比如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的认识及对专家的待遇等等都会有知识分子与管理人员的冲突。如同现在一样,不可能都是歌舞升平没有矛盾,你可能也清楚九十年代科研机构脑体倒挂知识分子待遇不好可是非常著名。

                                      关于相信官方对文革的报道与否,你可以采取完全相信的态度。

                                      而我不完全相信,是基于我在文革中的经历,及后期我看到的某些人基于个人私怨对文革所采取的全盘否认的态度。当时的全国人民当听到我国又爆炸了新的原子弹或者氢弹,那种内心的由衷自豪感你可能想象不出的。当无线电波传来太空中奏响的东方红音乐时,全国各地上下沸腾,晚上人们自发的出来奔走相庆的样子,深深的印记在脑海中,虽然我还是个孩子。

                                      现在的某些领域人才流失,本人不想过多议论,到此为止。

                                      • 家园 求同存异吧

                                        两弹一星的研制需要很长时间,文革中某些干扰只能算整个研制阶段遇到的一些小问题及挫折。

                                        起码你还是同意文革对某些工作造成了冲击。你我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对两弹一星这个工作,这个冲击有多大。这么说,你同意吧?那么,对两弹一星而言,把文革比喻为“半途生病”,为什么不可以呢?

                                        九十年代的脑体倒挂与文革、与两弹一星有关系吗?

                                        那种内心的由衷自豪感你可能想象不出的

                                        能把这句话说明白吗?是说我不为两弹一星而自豪吗,或者自豪感不如你吗?

                            • 家园 钱学森之问

                              而且,两弹一星的主导者均学成于民国和国外。

                              于是有钱学森之问,为什么建国后,培养不出大家。

                              更别说,靠推荐上学的工农兵大学生了。

                              2005年,温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 家园 我一直好奇:钱学森先生之问中的“这么多年”,是指

                                哪些年?

                                是指1955年(钱先生归国以后)---1966年,还是指1955年--1976年,还是指1955年--2005年?

                                钱先生你这样的大牛,你回国以后,培养出什么人才没有?特别是,在1955年--1976年的这段“大好形势”的21年,你培养出来什么人才没有?

                                如果有,都有谁?

                                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

                                这里没有责怪钱先生的意思,我知道是体制的原因。我只是好奇。

                                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都没有培养出我们满意的人才,才会有钱学森之问!

                                我这样的理解对吗?

                              • 家园 因为大师不是学校培养的,是事业造就的,是钱填出来的。
                                通宝推:天空不空,瀚海黄沙,
                              • 家园 胡说八道答“钱问”。

                                不是有句话叫什么“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吗?

                                大师是领军人物,干的是前无古人的事,都不是学校培养的,或至少不是学校单独培养的,而是在岗位上捶打出来的。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第一,“准大师”要有“千里马”的天资。第二,掌权,特别是掌财权的人,要有“伯乐”的眼光和胸怀。前者,仅仅是个概率问题,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嘛。那么,产生“钱问”的主要原因,想来当在后者了。牵涉到体制问题,不多说了。

                                • 家园 文革摧垮了高端人才及人才产生体制

                                  基础就没有。文革摧垮了高端人才及人才产生体制

                                  有人想起毛时代,立即提起两弹一星,以此作为毛的功绩之一,但是他们想到没有,两弹一星的人才是什么机制培养出来的,两弹一星后相当长时间为什么没有大的成就?两弹一星的人才是欧美发达国家代孵出来的,因新中国的感召力归国,这种人才富集才是两弹一星的成因,毛在不在影响不大。

                                  而文革,除了摧垮这些归国专家外,更是摧垮了正常的人才产生体制。结果使我们既不能象欧美那样激烈的利益驱动和竞争产生人才,也不能产生象苏联那样的技术官僚型的人才。——这在所有共产党国家(包括朝鲜)也是仅有的,直接导致了一代人才断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