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叶永烈挂了 ,西西河没有主贴吗? -- 有型的马里昂

共:💬236 🌺1501 🌵2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篇社论的内容一句没有引就打成毒草啦

                    李响文中社论的内容一句没有,反过来用来历不明的一个小册子的口气来说这是大毒草,说它超过毛选是可忍,孰不可忍。署名没有,出处没有,责任人没有的三无指责。

                    叶永烈主编的化学分册,第一版印了2万册。到1964年,8个分册一共印了580万册,这个远超毛选?李响何许人我不知道,但此文是典型的伤痕文学的典范,卖惨而已。

                    讨论者要有基本的常识,明显不符合常识的文章可信度低,应该不予采用,或者写出来,但表达疑问。

                    • 家园 都是叶永烈自己的话,包括这个“李响”不过是抄叶大师的内容

                      重新组合一下,不过叶大师没有追缴版权费也该是新闻啊,咋没上报纸呢?

                      叶大师自己说,自己的化学分册开始印的就是3万册,到64-65年搞出第二版前,第一版8个分册共出580万册。孟词宗高调指责并嘲笑说,比毛选印数多带来了毛选嫉妒它了。

                      这个孟词宗还指责别人只懂得总是引用百度的内容来证明某一个问题!!!!!!

                      太有趣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家园 你这话应该和造反派去说

                      李响文中社论的内容一句没有,反过来用来历不明的一个小册子的口气来说这是大毒草,说它超过毛选是可忍,孰不可忍。署名没有,出处没有,责任人没有的三无指责。

                      社论是那个小册子引用的,而不是李响引用的。李响引用的是小册子的文字。小册子说其“超过毛选是可忍,孰不可忍”。

                      你认为叶在文革里没有受到迫害,到五七干校三年是度假去了,那也随便你。五七干校是怎么回事,大家都清楚。就像现在的上党校。让你短期培训,那是栽培你。让你长期上党校,那就是在给你穿小鞋了。

                      三年都赶上当时一个大专的周期了。让学化学专业的,搞文艺工作的长期去乡下种地,你把这叫做正常,叫做不受迫害。真是佩服。

                      • 家园 能否大致介绍一下你理解和认知的五七干校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关于“五七干校是怎么回事”,应该有比较大的差异。

                        • 家园 看这篇给陈王的回复

                          五七干校是什么样的地方

                          • 家园 我们这些人都没有死呢,这些胡说八道来蒙人

                            叶永烈上五七干校注销城市户口了吗?

                            这里我引用一篇上海地方志,五七干校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189665/n189674/n150280/n150293/index.html

                            五七干校的教育方针最早由柳河干校提出,即以《五七指示》和“广大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作为办校的方针,以抗大为榜样,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培养造就一批永远忠于毛主席,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共产主义新人。后来,它又被概括为:组织学员通过结合现实斗争认真看书学习、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插队锻炼这样三条途径,达到改造世界观的目的,即“三条途径,一个目的”。

                            下放干校的干部要参加劳动,接受锻炼,在劳动中重新学习。劳动形式以田问劳动为主,此外,每年分两次到周边农村插队劳动一周或半个月,实行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安排去工厂参加班组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集中人力开河筑路、到海边围垦土地。

                            由于把下放劳动作为干部“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教育方针,干校建立初期在“生产劳动”方面,特别强调劳动和生活的艰苦性,特别强调“越苦越累越能锻炼和考验人”,人为地强化劳动强度和生活的艰苦程度。1968年10月14日,市直干校首批先遣队到达后,立即投入劳动,搭建草房作住宿用,同时改造大批盐碱低洼地作为劳动基地。1969年11月,市工交干校首批先遣队到校后,冒着严寒筑公路、造校舍,在荒滩上共建造房屋3.4万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及其上海的余党,把五七干校作为打击迫害干部的场所。在他们的直接控制下,市直干校成为迫害干部的“重灾区”,其手法是以“审干”名义将矛头对准干部,先后下放干校的原华东局机关和市直机关于部共5238人无一幸免,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看到没有,市直机关5238人,“无一幸免”,既然无一幸免,就是人人都去了。既然人人都去,怎能算迫害呢?

                            通宝推:天马行空,empire2007,朴石,审度,家住中坜,老老狐狸,阴霾信仰,didae,
                            • 家园 华东局机关和市直机关于部一共多少人在干校待了三年?

                              先后下放干校的原华东局机关和市直机关于部共5238人无一幸免,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

                              华东局机关和市直机关干部总共5238人?还是给下放了5238人,但总数并不止5238人?

                              就算总共5238人,而且人人都去了吧。那么多少是下放了3年的?

                              同一篇文章提到,规定是“下放干校的干部要参加劳动,接受锻炼,在劳动中重新学习。劳动形式以田问劳动为主,此外,

                              每年分两次到周边农村插队劳动一周或半个月
                              ,实行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还安排去工厂参加班组劳动,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集中人力开河筑路、到海边围垦土地。”

                              那么叶给弄到乡下种了三年的地,这算是“每年分两次到周边农村插队劳动一周或半个月”?

                              我在另开的主题里已经说过,轮训的五七干校和整人的五七干校是并存的。好比说,现在某大公司让经理们每周每人在食堂帮工一次所是体验生活,但是让某个经理放弃本职,天天在食堂上班就是惩罚和羞辱了。

                              • 家园 先有一说一吧

                                1. 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被打成毒草没有任何有公信力的证据;

                                2. 五七干校的确有训戒干部的意义,叶永烈因为什么进五七干校,到目前没有任何线索,所谓的毒草,不过是一个自称的不知来源的小册子给他的称号。

                                3. 毛主席的女儿也在五七干校接受训戒;

                                4. 因为老婆怀孕就离开了五七干校,这样的训戒强度可想而知。相反,充分说明叶永烈还是革命干部。

                                至此基本可以做出一个结论,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没有确凿证据被打成毒草,相反有碰瓷嫌疑。叶永烈曾接受训戒处理,但显然到不了被迫害的高度,革命干部本来就是接受组织的工作安排。

                                叶永烈写作滴水洞,就那些地表建筑,按照当时物价最多200万,他是有社会阅历的,不加以分析,用1亿入文,涉嫌黑毛,有政治泄愤的嫌疑;江青传多有谬误,显然贬低了江青,但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可以理解,但不能洗清政治佞臣的嫌疑。

                                叶的政治立场从何而来?他的父亲叶志超是四家钱庄的老板、温州商业银行行长,是一方名流。1968年叶的父亲和哥哥被稻学创始人打成了右派,叶靠每个月14.5元菲薄的助学金完成了学业。终叶的一生,都不敢对稻学创始人说一个不字。

                                我个人的看法,叶就是一个有才气的年轻人,因为自己的才气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可能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对TG有一定的看法,改开后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夹带私货泄愤,但对稻学创始人不敢著一字,夹着尾巴做人的形象鲜明。

                            • 家园 哈哈哈,让人家领导干部、文化人们去和普通工人农民一

                              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不就是人家心里最大的“迫害”吗?

                              本来是官老爷,是文人士大夫,尊贵的统治阶级,“劳心者治人,老力者治于人”,这个可是中国文化里儒家几千年传下来的观念,根深蒂固。

                              现在居然还要去跟被统治的草民泥腿子们学习,还要去参加劳动!

                              那心里能不恨死了毛主席,恨死了共产党吗?

                              越看到这些控诉所谓的文革“迫害”领导干部、“迫害”知识分子的“五七干校”、“牛棚”、插队的资料,越觉得主席真是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我们中华民族,奉献给了我们每一个平民老百姓。

                              只叹他老人家去世的早,没有把这些人改造好啊。

                            • 家园 歪个楼, 请教陈王

                              干校,顾名思义就是“干部学校”, 那么“干部”到底是个怎样的定义。用当时的语境, 干部和工人算一种划分, 干部和群众又是一种划分。 以前一种定义来算,“干部”相当于今天“白领”的意思。 用我老娘的说法:“干部归人事科管, 工人归劳资科管”, 这个划分相当清楚。 那么干部和群众的划分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党员身份吗? 行政级别吗?职级职务吗?生活待遇吗?还是别的什么标准?谁属于干部, 谁属于群众,这个有一定依据吗?

                              • 家园 知识分子(含中专以上),复转军官(含排以上)是干部

                                含五级工以上(一般是车间主任副主任)好象也是干部。

                                其他都算工人。

                                “干部归人事科管, 工人归劳资科管”,很明确的编制体系。

                                有少数情况有“以工代干”,即抽调优秀比较年轻工人做干部的活,转干的很少,大概是要提级到工人五级才能转干,这个难度很大。

                                群众、老百姓,这些是相对概念:

                                非干部相对干部是群众;非党员相对党员是群众;

                                非部队相对部队是老百姓;农村相对单位是老百姓。

                              • 家园 担任公职的人。
                              • 家园 大概是你说的那个样子

                                具体规定我也不知道,那时候太小,不懂。

                          • 家园 既然你不认为邓派在这方面造谣,

                            继续请教,这和五七指示(建国以来文稿12《对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语》)的差异,究竟问题出在哪儿?

                            是五七指示本身反马克思主义(这种学校是否能起到在反官僚主义、消除脑体差别、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教育工农这几个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还是各地都是造反派掌权、各地造反派都念错了经,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