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13):人类的起源 -- 语迟

共:💬52 🌺3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够玄乎的了

      楼主的文章可以说是保罗万象了,但个人觉得有些想当然了。

      关于进化论的论述,楼主并没有真正理解进化论。

      楼主为了论述“人类的退化表现得也很明显。现在的人远不如古时的人聪明”说

      科技这种东西虽然复杂却容易理解,而古人说得有些话我们现在就几乎搞不懂了。
      难道说些让人搞不懂的话就是更聪明了?

      楼主关于哲学关于宗教的论述,也不敢苟同。

    • 家园 花之
    • 家园 按方舟子的说法,阁下没读懂物种起源.

      你说:

      "按照达尔文的本意,当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现象被发现,进化论就倒了。"

      方说:(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kb/darwin.txt)

      ...说:“过去达尔文时代寒武纪没有找到化石。现在找到了。

      而且比寒武纪更早(前寒武纪)的地层中的化石也找到了。”也表明他没有

      细读过达尔文著作。在达尔文时代,人们不仅在寒武纪地层中找到了许多化

      石,而且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也讨论了为何许多生物化石似乎在寒

      武纪突然出现的现象,并给出了一个相当合理的解释: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是

      由于化石纪录不完全而导致的假象。达尔文认为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必

      定有许多生物化石,只不过人们没能发现而已。现在找到了比寒武纪更早的

      化石,实际上是支持了达尔文的说法。

      • 家园 奇了怪了,

        达尔文这个"相当合理"的解释:"寒武纪物种大爆发是由于化石纪录不完全而导致的假象。达尔文认为在寒武纪之前的地层中,必定有许多生物化石,只不过人们没能发现而已。"俺怎么脚着有点扯淡呢.是不是所有的结论都可以因为证据没有被发现而成立?譬如俺这个贴,我也可以说,有绝对的证据可以证明其真实,只是现在证据没有发现而已?

      • 家园 谢谢,参考您的意见稍做改动
    •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55):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这一段,几千年来说得人很多,孔老夫子当年到底怎么回事,整个事情怎么回事,说的人很多。当然啦,南子很美,干巴巴没意思的儒家学说中突然来这么一段,自然引得诸位精神一振。又见才子佳人的不朽传说似的。

        其实孔子见南子的时候,已经56岁以后了,具体多少岁我不知道。南子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有多大岁数。反正还是美丽迷人。《论语》这一段前后是这样的:

        ...

        ...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可逝不可陷,比如一个军官贪恋女色,搞婚外恋,结果小情人正好是敌方间谍来讹他,不给我军事机密,我就把你的丑事都抖出去,看你以后怎么做人。如果是真君子,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宁可你抖出去,我不做人了,不要名声了,上司要处分,开除军籍,我也不能告诉你军事机密。名声工作甚至老子这条命都可以“逝”,但是不能被你给陷了,陷到你的圈套里面,让你来控制我?

        可欺不可罔,就是说你来骗就骗,你一斤黄瓜卖给我,多收了一倍的钱,我也就给了,接受你的欺骗,但我心里很明白你在骗我,不拆穿你罢了。难得糊涂。

        第二句是说,君子要博学,做人有规矩,就可以“不背叛”,不背叛什么呢?不背叛人生的正确道路。还可以这么来解释:君子要博学,不要只会死读书出去问个路说个话都不会,什么都是“文”,人情世故,世态炎凉,都是文,都是学问。君子应该懂,书呆子是废物。再加上做人有规矩,原则性很强,别人就没有机会来找茬挑衅。

        前面两句刚刚讲完,第三句子见南子就跑出来抬杠。前两句好象是说君子就是大拿,除了生孩子不会,什么事情任何情况都有坚定的主意,都能应付,但是遇到子见南子这种事情,君子也干瞪眼没辙。

        子见南子究竟怎么回事呢?

        这个南子也许无非就是漂亮而已,并不一定有多坏。女人一漂亮,而且真的特别漂亮,其实麻烦事情很多的。即便就是好人,想让别人说好话也是很难的。红颜薄命嘛。这就是人情世故。女人说其坏话是嫉妒,男人又是嫉妒又是吃不到葡萄生气。这是人丑陋的一面。反正南子因为很漂亮迷人,名声就习惯性地不是太好,有很多传说,搞不清楚真假。

        南子要见孔子,是南子当时把持着卫国政权还是缠着卫灵公把孔子请来,很多说法,谁知道哪个是真的。反正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也就去见了一面。两个人隔着帘子说了几句话,南子十分恭敬,穿了隆重的礼服,行了跪拜。

        孔子一生坎坷,几次几乎身临绝境,就是在卫国这一段日子还不错,国君大臣都对他很好,很照顾他。南子是有身份的人,她要见,也许还是卫灵公出面说的话,孔子即便就是不想见,是非之人嘛,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想见也得硬着头皮见见的。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来女人办事情不动脑子。你说你一个南子,国君的宠妾,见的哪门子孔子呢?有什么意义?你自己觉得光明正大,见孔子一面,想听听格言。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吗?自欺欺人。为什么不想想可能会给孔子带来麻烦?卫灵公看来是醋性不大,肚量蛮大的嘛。

        好了,见完了回去了,卫灵公倒没什么动静,子路却给脸色看了。子路这个人是大炮,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要说,当年孔子在鲁国好不容易做了大法官,进了政治局了,脸上稍微有点高兴,子路就当面放炮,批评孔子。

        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也没法子,子路这次说不出来什么,只好生闷气,给脸色看。堂堂孔子,居然去见这么一个坏女人。

        按照南怀谨老先生的解释,这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是孔子在为南子说话。“予所否者”,就是说我认为你们对南子的看法是不对的,如果南子真的很坏,天会惩罚她的。(咱们看结果。)南老先生没有讲这个“矢之”是怎么回事,按着老人家的解释,可能这个“夫子矢之曰”是“孔子指着子路说”的意思。有点批评的味道,挺严厉,子路你怎么这么糊涂!

        这就是在教育学生,凡事不要道听途说,要能分辨谣言。

        传统地解释是,孔子看见子路的脸色,也有些生气,本来就很窝囊,学生还这么误会我,于是“矢之”,把一根箭折断或者插在地上来发誓,说如果不是硬着头皮去的,我有那么一点点想见见南子的意思,天厌之天厌之。

        按照这个解释,比如冠冕堂皇光明正大不得不去,去见了一个大美人,回家肯定老婆还是要给脸色看。这就真说不清楚了,我有没有想见见的意思呢?你再说没有,谁信才怪。当然这不是比喻孔子和子路,说的是类似的尴尬情况。真是百口莫辩。

        我觉得吧,孔子不会那么没风度,来赌咒发誓。孔子不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点修养,孔子肯定有的不用怀疑。还是南老先生说得对。

        总之,就是圣人遇到这种事情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能做到“可逝不可陷”,也不能“弗畔”,如果人家一番好意,但是实际效果却对你不利,几乎跟找茬挑衅一样,你也只能顺其自然,被牵着鼻子走。否则就是学生腔腔愣头青。会闹得不欢而散。

        接下来于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这就是中庸嘛。有时候你能做主,就有时侯你做不了主。没有绝对的事情。要针对具体的情况,确定该怎么做,不能僵硬机械地处理问题。

        南怀谨老先生对《论语》的看法很特别,《论语》其实是一本正规的书,前后意思是连贯的,每个章节集中地讲一个意思,很精心地把孔子平常的零碎话、事迹、弟子的零碎话等等组织起来,并不是胡乱堆的弄在一起完事。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52):西安事变

        三国鼎立这个情况是比较罕见的,从上古时期到现在,这种历史上的割据局面只有唯一的一次。怎么罕见呢?就是说,当时魏蜀吴三国,都具有统一中国的实力和雄心,居然因此而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平衡。很巧的事情。我们看春秋战国时代,就是欧洲一直以来的状况,各国势力都不大到足以统一欧洲。后来是南北对立的情况多次发生,两个力是很容易平衡的嘛。

        所以说不完的三国,从游戏的角度来看,这一段历史真的是很有意思。

        历史总是重复的,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但是也不是再也没有出现。

        最象三国状况的一段历史,就是西安事变前后。

        当时是哪三国呢?共产党、国民党,和日本。与魏蜀吴情况完全不同的是,这次三国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共产党是圣人,国民党是小人,日本不是人。最终化解了危机的却是一个和尚,出家人。所谓的方外人。和尚有什么特点呢?就是丝毫不考虑自己。普度众生,利益他人是唯一的信念。这个方外人迫使小人和圣人达成妥协,一致趋赶跑到中国来的野兽。

        张学良

        

        张学良这个人如果不是西安事变,就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人物。这是没有疑问的。

        9?18事变的前三天,1931年9月15日,在南方,中共红军全歼蒋介石第52师全部,一共4万多人。这一仗打完,第三次反“围剿”胜利结束。蒋介石正灰头土脸的时候,日本人却在东北悍然发动9?18事变。所以战后何应钦见到被俘的冈村宁次,破口大骂,说你这个蠢货,你知不知道你们在帮助共产党?

        作为蒋介石,这个打击可是够意思的。腹背受敌,是兵家大忌,他必须作出对一方的妥协。于是给张学良一纸命令:“不抵抗”。

        张学良后来把这张纸条藏在欧洲的银行里,仿佛救命稻草一般。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好洗刷自己。

        但是能洗得干净吗?事实是什么呢?

        在9?18以前,张学良就是一个四体不勤的阔少帅哥,他根本不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本来,日本对中国的野心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的。张学良身为国防军副总裁,东北边防军总裁,手下十几万人马,兵精粮足,为什么没有战争准备呢?他如果战备搞得好,东北军枕戈待旦,日本人也不会仓促行动的罢。

        总之,日本人那边一放枪,这边的大少爷是慌了张了,方寸大乱。注意,这就是一般没有经过磨难的人,不读书不修德的昏聩之辈,在猝临大变时候的反应。头一下子大了,蒙了。

        正好蒋介石的命令来了。头都蒙了还能怎么样?有人过来指点迷津,又是老大哥,又是总裁上级,借坡下驴顺水推舟罢。

        短短半年,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时间不长,张学良就反过劲来了。这个痛苦可是非同小可。本来嘛,“东北易帜”的英雄,还是热血的好青年嘛。“爱国狂”呀。但是老爹被日本人炸死,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日本人又在东北被烧杀淫掠,白山黑水数千万老乡水深火热生不如死。你张学良到底算什么玩意儿呢?国贼逆子的帽子不算过分吧?

        这个痛苦对于张学良来说,是人生第一个沉重打击,打击如此沉痛,连吗啡都戒了。所以说到底,英雄还是英雄,狗熊在这种情况下只会自暴自弃,吸毒过量,或者自残自杀。英雄就能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然而,清醒过来的,做梦都想着报家仇报国仇的张学良,却被蒋介石派到东北以西三千公里的地方来屠杀同胞。更要命的是,张学良和周恩来接触以后,他认为和这样的人发生战争简直就是开玩笑。

        为什么说张学良是“方外人”呢?因为在整个事件中,张学良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连命都不要了。

        蒋介石

        全国反内战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蒋先生干脆捂起耳朵,“我不听我不听”。是啊没错,“剿共到了最后5分钟就要胜利的时候”,但是蒋先生实在应该在这个时候读一读历史,中国历史上一意孤行,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孤家寡人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

        “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痛哭呼号理解万岁,他认为谁也不理解他,就给我5分钟,我只要5分钟,把共产党干掉,我就带领你们去打日本!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共产党究竟有什么失德之处非要如此赶尽杀绝?

        也许是被十年剿共梦想的实现搞得昏了头,蒋介石对周围渐渐浮起的杀气浑然不觉。我认为这缘于蒋介石对张蒋的私人关系的自信。在中国的政治中,蒋和张的私人感情是很不错的,这种情况不多见。蒋介石喜欢张学良,无论是东北易帜的时候,还是张喋喋不休地要求抗日的时候,还是在飞回南京的飞机上,都是这样。张学良是赤诚君子,人见人爱。

        西安事变对蒋介石的打击太大,铁腕军人潸然泪下。我一直奇怪蒋介石怎么撑得住?要是我就会万念俱灰一甩袖子出家得了。

        毛泽东

        

        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出发时的30万部队剩下不到3万。1年长征,辗转2万5千里,作战370余次!从此开始,一直到西安事变的1年多时间,毛泽东很少写作,度日如年。

        1935年12月,毛泽东说,“...(我们)如果搞得不好的话,还有可能失败”。1936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成立的大会上,毛泽东说,“我们要学习项羽的精神,干到自杀也要干”。

        现实是什么情况呢?到1936年底,不足4万红军面前,摆着东北军17万人,西北军4万人,加上正在集结的蒋氏嫡系360个团30万部队,兵力对比是过分的17:1。蒋介石当然成竹在胸,他甚至有些保守地设计了红军的结局:1/3被打死,1/3投降,1/3流亡苏联。

        虽然毛泽东预见到“国民党有发生内部破裂的可能”,虽然毛泽东认为“中国这么大,总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毛泽东非常清楚,历史是冷血的,六亲不认。历史虽然标榜“邪不胜正”,邪胜正的事情却是数不胜数。红军人员物资匮乏,装备低劣,苏联是画出来的饼。而陕北正好又是一片鸟不下蛋的荒原。红军这次真是山穷水尽了。

        毛泽东接到西安事变的电报之后,根据张国涛的回忆录据说是“狂笑”,我认为这是比较真实的。在如此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收到这样一封电报,想不笑实在是太难了。这位一向冷静深沉漫不经心的思想者,很少这样失态。没过多久,思想家又失态了一次,同样是因为一封电报。

        斯大林坐在莫斯科命令中共:立刻无条件地释放蒋介石。斯大林认为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阴谋。毛泽东雷霆大怒,他后来说,“他们把我们看得狗屁不如”。

        是啊,中国乱了套,日本乘虚而入,对苏联只有威胁没有好处。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解放全人类,对于伟大的约瑟夫?斯大林同志的利益来说,全是狗屁不如。

        正如西安事变“震惊世界”的开始一样,更让所有人都掉了下巴的是,最后保护了蒋介石的居然是互相撕杀了10年的死敌共产党。蒋介石终于发现,想干掉他的不仅仅只有共产党,连何应钦都随喜来扔炸弹。至于张学良为什么一定要陪蒋介石飞回南京,老子就是不要命了,众说纷纭。很多人就象埃德加?斯诺一样,认为毫无必要。这其实是对中国和中国人了解得不够。还是毛泽东看得明白:“如果没有张汉卿送蒋先生飞回南京一举,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则无可能”。这件事只有靠诸君自己想明白了,文字是讲不清楚的。也不一定。我看能不能说清楚。

        如果张学良不跟着蒋介石走,留下来。张学良何去何从呢?参加共产党?正好给蒋介石一个张毛早已串通的口实,于是立刻翻案,重起内战。不参加共产党,张学良又能怎么办呢?另立山头绝不是张学良愿意的,还得听蒋的命令。与其将来你来抓我,不如主动地跟你走,正好也是大丈夫光明磊落的作为。看来只有张毛二人看得远,懂得。周恩来说张是“负荆请罪”,周公当时也未必想得明白。

        张学良虽然毕生未曾斩杀一个日本兵,他却为4万万中国人争取了抗日的权力。更长远的说,他挽救的是一个新中国,甚至挽救的是一个在不远的将来将统领世界的国家。

        结语:

        一直走着背字儿的宋江,在行将受戮的千钧一发之际,半空里突然跳下李逵,赤条条地,砍翻刽子手,众好汉扬长而去。终于作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中国的事情就是这样,似幻似真,是小说还是现实,现实怎么可能象小说那么戏剧化,看得人瞠目结舌。细细地琢磨起来,是根本搞不清楚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