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汉文化扫盲(113):人类的起源 -- 语迟

共:💬52 🌺3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汉文化扫盲(55):子见南子

  子见南子这一段,几千年来说得人很多,孔老夫子当年到底怎么回事,整个事情怎么回事,说的人很多。当然啦,南子很美,干巴巴没意思的儒家学说中突然来这么一段,自然引得诸位精神一振。又见才子佳人的不朽传说似的。

  其实孔子见南子的时候,已经56岁以后了,具体多少岁我不知道。南子这个时候我也不知道有多大岁数。反正还是美丽迷人。《论语》这一段前后是这样的:

  ...

  ...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

  君子可逝不可陷,比如一个军官贪恋女色,搞婚外恋,结果小情人正好是敌方间谍来讹他,不给我军事机密,我就把你的丑事都抖出去,看你以后怎么做人。如果是真君子,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宁可你抖出去,我不做人了,不要名声了,上司要处分,开除军籍,我也不能告诉你军事机密。名声工作甚至老子这条命都可以“逝”,但是不能被你给陷了,陷到你的圈套里面,让你来控制我?

  可欺不可罔,就是说你来骗就骗,你一斤黄瓜卖给我,多收了一倍的钱,我也就给了,接受你的欺骗,但我心里很明白你在骗我,不拆穿你罢了。难得糊涂。

  第二句是说,君子要博学,做人有规矩,就可以“不背叛”,不背叛什么呢?不背叛人生的正确道路。还可以这么来解释:君子要博学,不要只会死读书出去问个路说个话都不会,什么都是“文”,人情世故,世态炎凉,都是文,都是学问。君子应该懂,书呆子是废物。再加上做人有规矩,原则性很强,别人就没有机会来找茬挑衅。

  前面两句刚刚讲完,第三句子见南子就跑出来抬杠。前两句好象是说君子就是大拿,除了生孩子不会,什么事情任何情况都有坚定的主意,都能应付,但是遇到子见南子这种事情,君子也干瞪眼没辙。

  子见南子究竟怎么回事呢?

  这个南子也许无非就是漂亮而已,并不一定有多坏。女人一漂亮,而且真的特别漂亮,其实麻烦事情很多的。即便就是好人,想让别人说好话也是很难的。红颜薄命嘛。这就是人情世故。女人说其坏话是嫉妒,男人又是嫉妒又是吃不到葡萄生气。这是人丑陋的一面。反正南子因为很漂亮迷人,名声就习惯性地不是太好,有很多传说,搞不清楚真假。

  南子要见孔子,是南子当时把持着卫国政权还是缠着卫灵公把孔子请来,很多说法,谁知道哪个是真的。反正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也就去见了一面。两个人隔着帘子说了几句话,南子十分恭敬,穿了隆重的礼服,行了跪拜。

  孔子一生坎坷,几次几乎身临绝境,就是在卫国这一段日子还不错,国君大臣都对他很好,很照顾他。南子是有身份的人,她要见,也许还是卫灵公出面说的话,孔子即便就是不想见,是非之人嘛,但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想见也得硬着头皮见见的。

  从这一段就可以看出来女人办事情不动脑子。你说你一个南子,国君的宠妾,见的哪门子孔子呢?有什么意义?你自己觉得光明正大,见孔子一面,想听听格言。真的没有别的意思吗?自欺欺人。为什么不想想可能会给孔子带来麻烦?卫灵公看来是醋性不大,肚量蛮大的嘛。

  好了,见完了回去了,卫灵公倒没什么动静,子路却给脸色看了。子路这个人是大炮,看见不顺眼的事情就要说,当年孔子在鲁国好不容易做了大法官,进了政治局了,脸上稍微有点高兴,子路就当面放炮,批评孔子。

  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也没法子,子路这次说不出来什么,只好生闷气,给脸色看。堂堂孔子,居然去见这么一个坏女人。

  按照南怀谨老先生的解释,这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是孔子在为南子说话。“予所否者”,就是说我认为你们对南子的看法是不对的,如果南子真的很坏,天会惩罚她的。(咱们看结果。)南老先生没有讲这个“矢之”是怎么回事,按着老人家的解释,可能这个“夫子矢之曰”是“孔子指着子路说”的意思。有点批评的味道,挺严厉,子路你怎么这么糊涂!

  这就是在教育学生,凡事不要道听途说,要能分辨谣言。

  传统地解释是,孔子看见子路的脸色,也有些生气,本来就很窝囊,学生还这么误会我,于是“矢之”,把一根箭折断或者插在地上来发誓,说如果不是硬着头皮去的,我有那么一点点想见见南子的意思,天厌之天厌之。

  按照这个解释,比如冠冕堂皇光明正大不得不去,去见了一个大美人,回家肯定老婆还是要给脸色看。这就真说不清楚了,我有没有想见见的意思呢?你再说没有,谁信才怪。当然这不是比喻孔子和子路,说的是类似的尴尬情况。真是百口莫辩。

  我觉得吧,孔子不会那么没风度,来赌咒发誓。孔子不是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点修养,孔子肯定有的不用怀疑。还是南老先生说得对。

  总之,就是圣人遇到这种事情也是无可奈何的,不能做到“可逝不可陷”,也不能“弗畔”,如果人家一番好意,但是实际效果却对你不利,几乎跟找茬挑衅一样,你也只能顺其自然,被牵着鼻子走。否则就是学生腔腔愣头青。会闹得不欢而散。

  接下来于是“子曰:中庸之为德也,...”。这就是中庸嘛。有时候你能做主,就有时侯你做不了主。没有绝对的事情。要针对具体的情况,确定该怎么做,不能僵硬机械地处理问题。

  南怀谨老先生对《论语》的看法很特别,《论语》其实是一本正规的书,前后意思是连贯的,每个章节集中地讲一个意思,很精心地把孔子平常的零碎话、事迹、弟子的零碎话等等组织起来,并不是胡乱堆的弄在一起完事。我认为确实是这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