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好的语文能力有什么用? -- 达萨

共:💬18 🌺5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的语文能力有什么用?

    语文可能是最容易被人轻视的一门学科了。高中时,几乎所有同学都认为语文不用学。但是,拥有良好的语文能力却是一件比较稀罕的事情。

    我的语文术语学的比较好的。这归因于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并且一直到今天,阅读都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这个好习惯给我的好处非常多。举例说明:

    读研究生时,实验室来了一个美女,是湖南人。我问她老家哪里,她说:衡阳。我顺口说:哦,好地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美女大吃一惊:她睁大了眼睛说:你是第一个知道衡阳和这首诗关系的人。之前我的同学听到衡阳,一般都是问:哪个省的?有神么好吃的?我说:范仲淹的渔家傲,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啊。她摇摇头: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从此美女对我的态度与对其他人有了明显区别。以后的事情就不展开了。

    语文能力做到底是对文字的阅读和理解,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这里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是表达。我们需要用语言活着文字表达思想和感情。但是很多人歧视不具备这种能力,看到美的东西:只能说:真他么牛叉啊!

    语文能力达到最高境界,就是人类历史的圣人何哲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终留下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文章。人类历史最牛叉的几个人,都是几片文字带给人的震撼。

    文字的力量之大难以想象。马克思一篇宣言,可以是天地翻覆;毛泽东一篇论持久战,可以使侵略者颤抖。这种力量源源强于炮火的力量。但是,只有承载思想,深刻思想的文字才能有这种力量。风花雪月,无病呻吟,心灵鸡汤等不再此列。

    通宝推:图灵,
    • 家园 语文就是语言

      这好像是废话,但是我回想自己成长的经历,在上大学之前对于这一点的认识其实都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偏差的。在那之前语文课到底是门什么课,到底在学什么,一直比较模糊。至少在我成长的年代,语文课的课文里政治气息太浓,我的老师又热衷于纯粹的应试教育,考试会考什么就只强调什么,以至于一想到语文课首先想到的就是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就是在若干个给定的方格里写一个意思的奇技淫巧。

      后来娃在加拿大的小学里上了学,虽然不是什么私立名校,却也得以一窥本地的教育。总体感觉就是数学果然是够水够慢,但语文的要求却是相当强,在网上看大家对本地教育的评论,不满的基本全部都是在说数学;而那些吹捧本地教育的都是在说语文(也就是English)。震撼的是从二年级开始老师就要求大家写议论文,开始要有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各要有论据,最后要有结论,八股了一些,但写出来的文章倒也像模像样,与中式套路起承转合颇可等量齐观。重点在于,我自己在小学的时候语文主要练习的都是叙事和描写,偏文学性训练,而加国的教育明显对『观点表达』着力甚早,而后者在日后生活中的实用性显然要更强一些。

      在工作中遇到的几个本地码农同事,一张口文采飞扬,即使不考虑语言差异,他们的英语水平应该也远在我的中文水平之上,以我在国内的经历而言,我觉得也在大多数国内的工科学生之上。在网上看西人写的技术文档,往往长篇大论,娓娓道来,而国人写的技术文档则大部分惜墨如金,『废话不多说了,直接看代码吧』……撇开技术能力上的差异不论,我觉得是对于语言运用的熟练度确实有差异,而这与学校里特别是理工科教育重理轻文的传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

      当然,我上大学之前英语与语文几乎是同等重要的课程,上了大学之后大部分时候为了准备出国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花在英文上的时间甚至比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还多,外语学习成了大学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连专业学习的时间都受到影响,就『更不要说』优先度更低的语文了。这是我本人比较后悔的地方,想必也是很多中国学生的经历写照。

      在我自己成长的年代,中外企业的差距可以用云泥之别来形容,反映在语言观上,就是英语的『用处』远远超过中文,是英文圈的实力远远超过中文圈。而这几年,似乎有了一些变化,在大学生的理想雇主表上本土企业如BAT已经越乎其上,逐渐占据榜单的前半段,我想现在的学生们对于语文的重视程度应该会比我这一代强吧,就不知道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赶上来没有?

      • 家园 我觉得,高级一点的语文能力是脱离具体语言的

        不说全部,70-80%吧。

        迈过一个语言最开始那道坎,单词语法什么的,后面差别就不大了。很多文学大师,换个语言写,一样直击人心。

        “首先想到的就是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觉得是非常好的训练。这个我觉得就是全语种通用的能力。

        • 家园 不过表达能力还是脱离不了语言基本功的

          这个语言是个工具的概念是没错的,一样的话如何说,表达出的意思甚至意境,很难想象对一种语言掌握很低的人能够做到。也许面对面可以,大家靠眼神口气加形体动作可以表达个八九不离十,但是文字作品就没辙了。

    • 家园 好的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卵用

      好的语文能力没有什么卵用,比较起来更重要的是情商。靠语文能力把妹通常只能在学生时代

      文科最需要的素质是情商,理工科则最需要智商

      毛主席教育我们: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说的就是近代汪精卫这种人,和现在新浪上面的各种大V,这些人语文水平都是很高的

      • 家园 情商确实非常重要,对文理科都是

        但是在最早一批科普教育故事里,把情商概念搞歪曲了。说得好像请客送礼是情商高似的。

        比如一个生物千老,老婆一边看电视一边喋喋不休骂你没本事;孩子一边抱怨你给的零花钱少一边弄出各种噪音;而你能够认真读进去《最优秀的一千个算法》,脑子里还合计用Java实现,这就叫情商高:能够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能同时把老婆孩子都还哄开心了,那就是情商超级高:还能够很好调动别人情绪。

        • 家园 情商主要还是表现在互动与影响他人上

          别人对他无法影响,可能是他情商高自我控制好,也可能是他书呆子情商低无动于衷。

          情商很难定义,但是判定只要看他与别人如何互动就很容易发现。

    • 家园 美女

      美女成为夫人?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脱单”

    • 家园 清华将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收获赞声一片。

      清华将在今年秋季入学的2018级新生中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

    • 家园 是的

      高中以前,唯语文、数学是核心能力。

      美帝在一片学习无用论中,有人做了三十年的跟踪调查,有力证实SAT语文、数学超高分数的人,长大以后更大概率成功。这个成功,是不依赖于学术的。有的大学的教职,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杰出政客(包括当时国务卿赖斯),还有更多的CEO,创业者等等。这个系列研究发表在美国心理科学协会的杂志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可笑当时中国还有人说学习美国,要搞素质教育。那不过是资本家的遮羞布,美国人自己都扯下来了。

      • 是的
        家园 素质教育没有错,教育不是训练

        不同的两种概念。训练可以让不那么聪明的人显得聪明,因为是培养了muscle memory, 教育是因材施教,智商面前人与人不是平等的。

        我们以前总说百分之一的智慧加百分之99的汗水,素质教育应该是不承认这个公式的,至少百分之50的智慧才行。

        比如SAT超高分的不是单纯练出来的,因此那样的统计才有意义,因为那些超高分的人天赋确实比其他人要高一些。考试不过是把这些人的能力显露出来,而不是说明这些人的应试能力超群,那样的话成年后他们也不会像那个统计发现的那样有出色的成就了。

        • 家园 这里有两个概念

          一是选拔,一是培养。

          先说选拔,这是核心。我觉得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选拔制度,高考和伴随的按分录取是最先进,最科学,最符合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制度。该扩大而不是缩小。比如可以扩大到大学,搞一个类似英语四六级的核心课程的全国统考。随着现在硬件条件的改善,这是可能的。这种清晰可靠的比较,可以终结网上对大学排名的种种口水。

          然后说教育,只要选拔的指挥棒定下方向,教育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你说的是对的:

          比如SAT超高分的不是单纯练出来的,因此那样的统计才有意义,因为那些超高分的人天赋确实比其他人要高一些。考试不过是把这些人的能力显露出来,而不是说明这些人的应试能力超群,那样的话成年后他们也不会像那个统计发现的那样有出色的成就了。

          我相信教育界的人们不是傻子,反正他肯定考不上大学,那教他玩玩橄榄球,吹吹萨克斯肯定比苦逼做奥数要有市场。但是我们国家几十年的近代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高考不改,不论大江南北高三老师还是玩命给大家刷题,说明语文数学等高考科目通过教育是可以提高的。我相信这个:任何人类的能力,训练后都可以提高。脱离实际的“应试能力”,这东西统计意义上不存在。“高分低能”,张学良抽烟活一百岁和张无忌跳悬崖获美得宝一样,在大样本面前没有什么反驳力量。

          • 家园 高分低能不是个统计意义上的事

            实际生活中可以普遍发现,而且也符合逻辑。

            你让李世道去玩玩除了围棋之外的东西,会有人指望他有相对应的表现么。

            考试选拔人才的问题是,单独依赖考试会导致应试针对性的培养人才,结果是还没到高精尖的狭窄领域内的培养阶段,就把人提前压进了这个“高精尖”的培养模式,结果导致的是类似李世道那样的人才,而且还是金字塔型的结果。

            这里与普及数学语文教育不矛盾,而且SAT分与低能没有线性关系也不奇怪,因为SAT上的应试训练是有限的,这与高考还不可同年而语。科大少年班的那些故事也听到不少。

            要澄清的是,有些孩子考试好确实是因为天赋迥异,这样的人高分是不会低能的,但是其他大多数考试拿到高分的呢,因高分而进入教育培养第一梯队的呢,在后来的竞争中不如当年低分的不是很普遍的现象么,坊间流传的相关笑话更多了,到现在基本上已经被社会普遍接受而不当作新闻了。

            • 家园 这个需要一点基本的统计知识

              先说说事实,所谓“高分低能”。你下面这段话,多数情况只是错觉。

              其他大多数考试拿到高分的呢,因高分而进入教育培养第一梯队的呢,在后来的竞争中不如当年低分的不是很普遍的现象么

              假如我们找一个初中,取中考成绩最好的10%学生,和最差的10%学生,看三十年以后他们的中位数收入,我相信,对七零后甚至八零后,做一百遍这样的测试,如果不是一百次,也是九十九次成绩好的收入更高。

              你所说的普遍,无非是某个成绩不好的,好过了成绩好的,很常见。这是一个统计的不公平。首先,学习好收入高是大家的预期,不会被传播。学习不好收入高才是新闻话题。其次,收入高(或者更广义的成功)可以有很多可能,未必能力强,比如某人他爹是总裁。如果取样比较大,公平比较,这个很容易被对照掉。因为成绩好的老子也可能是总裁。但是现实中大家不这么比。一个50个人的班,第一名就一个,只要后面49个人有一个比他牛逼的,大家都会说第一名高分低能。这在统计上就是大大的不公平。

              再说说逻辑。你举了一个围棋的例子,恰好说明高考的必要性。因为这个技能第一不是通用的,第二不是所有人有精力都去训练的。一旦要搞所谓素质教育的琴棋书画,很多就是更依赖于条件而不是天赋和努力。比如我们比冰球,置一套装备,请教练,参加比赛,或许三年几十万就花出去了,有几个有条件玩的?而高考,六七门课,对于十七八岁的青年,基本是通用技能,不会学了浪费。其次,目前有条件所有人接受类似条件的训练。完全没有围棋的问题。

              最后,科大少年班,是非常成功的。你可以想想,同时代哪个大学,哪个班比他们更成功?不管是同年龄(中学)对照组还是同教育阶段(大学)对照组。但你要拿少年班一年几十个人,和全中国一年上千万人最成功的几个人比,肯定比不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