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任性解读 -- 多余6569

共:💬189 🌺1293 🌵4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任性解读

    先转一篇,酝酿一下情绪:

    文扬:印度印象之一——“活着”的赤贫阶级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31185

    2018-05-06 09:26:41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印度加尔各答赤贫贫困城市化贫民窟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文扬】

    清晨五点的比哈尔邦迦耶镇火车站,一阵狂风吹过,瞬间转入了鬼城模式,尘土夹裹垃圾,混合着各种难闻的气味,从四面八方扬起。地面上到处躺着人,微光中闪着一双双白白的眼睛。因为间歇性的停电,穿过车站主楼内的通道并不是顺畅的事。来到站台后,看到更多的人和白白的眼睛,与站内一样也有很多人躺在地上睡觉,更多的则是穿行的人,急匆匆地登上从黑暗中缓缓冒出来的火车……

    这是进入印度之后的第三天,来到著名的佛教圣地菩提迦耶。虽然知道这里是比较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但所见仍然超出想象,道路的坑洼、街道的肮脏、建筑的破旧、设施的落后、赤贫人群的众多,时时令人震惊。

    比哈尔邦迦耶火车站的候车人群

    加尔各答火车站的候车人群

    当然这里不能代表印度全部,国际媒体上关于印度经济起飞和富裕繁荣的报道充斥版面,孟买在世界最富城市排行榜上名列第12,繁荣指标甚至超过巴黎和法兰克福。但是任何一个亲历西孟加拉邦北上旅程的游客,都难以将这里与现代化的成功联系起来。

    如果仅看基础设施,以印度铁路系统的当前现状为起点,再以中国目前高铁的发展水平为目标,尽管差距巨大,但比照中国的经验,短时间内完成跨越式的升级换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比如说,五年之后再来,现代化的新车站、新列车,完全旧貌换新颜,也不是根本不可想象之事,因为中国就到处上演这样的故事。

    可是如果再看其他方面,了解到更多的情况,这种期望又会随时烟消云散。最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速度,如何赶上并超过消化赤贫阶级的速度?

    此次印度之行的第一站是加尔各答,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最早的殖民地,也是印度200多年西方化历程的起点。但是没人会指望在这里见到一个南亚的上海或广州。在市区内穿行了大半天之后,即形成了一个卡通画面:一个体积庞大的赤贫阶级群体,压在这座城市陈旧不堪的基础设施之上,令其摇摇欲坠。

    上个世纪80年代,当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时,其实也道破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铁律:在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之后,城市化就是必然趋势,无论怎样都要发生,那么,城市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就必须要赶上人口膨胀的速度,否则将是灾难。

    而很多印度城市给人的视觉冲击就是:来不及了,人口的洪水漫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堤坝,灾难已成现实。

    位于加尔各答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纪念馆,一直忠实记录着这座著名城市的历史。沿着穿城而过的胡格利河,一座英国维多利亚风格的岸边新城当年曾拔地而起。馆里陈列的众多画作,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那时的景象,在中国人的眼里,像极了20世纪初中国的上海外滩。

    然而今天的加尔各答,却见不到上海的新外滩和陆家嘴,大部分城区的面貌,仍是肮脏、破旧、贫穷、落后。对比来看,上海用了一百年的时间,完成了整个城市的大建设和大转型,今天甚至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水平。而加尔各答,显然没有从当时的起点开始一直迈步前进,在赶走了殖民者之后,它在很大程度上退回到了原来的印度社会,一个固守其杂乱传统的林立社会,一个难以形成共同历史意识的分裂社会。

    从比哈尔邦继续向北进入北方邦,贫困落后景象有增无减,在农村地区,仅凭目测即可看出人均占有资源处在一个多么低的水平上。在某个小村子里转了一圈,好像进入了某个考古现场,几乎看不到现代商品经济的痕迹,政府出钱修建的压水机成为全村唯一显著的工业设施。

    以恒河崇拜著称的瓦拉纳西,虽然是北方邦的主要城市之一,但整个感觉这里连基本的社会秩序都处在崩溃状态。街道上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辆和行人和行牛和行狗,各自以厘米级的间距交错穿行,喇叭声喧叫声震耳欲聋。除了恒河之外,乞丐、垃圾、道路泥坑和建筑废墟构成了该城的主要景观。

    在中国,政府的目标叫做“消灭贫困人口”,作为一个阶级的赤贫人群,处在被清除被消化的状态。虽然在很多边远地区还能看到,但已经不是国民的主体部分,总的来说,是一个“濒死”之物。

    而在印度看到的这个巨大的、“活着”、自在的赤贫阶级,与即将在几年之内彻底消灭绝对贫困的今日中国,构成了一个鲜明反差。

    划重点:【很多印度城市给人的视觉冲击就是:来不及了,人口的洪水漫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堤坝,灾难已成现实。】

    不妨设想一下,假如中国改开失败,以我们世界第一的人口,比起印度的惨样好得了多少?现在很多人批评计划生育不人道,都是以中国经济已经崛起的现实为前提,问题是,7、80年代推出计生政策的时候,谁又能预先知道,那时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会发展成今天这样?

    下面是中国计生政策的具体时间表:

    我国于1971年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是1982年,具体如下:

      1、1971年7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2、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3、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

      4、199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明确贯彻现行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2002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施行。

      6、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7、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

      8、2015年1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我们大可以沿着这条时间线,不很严谨的探索一下计生政策的来龙去脉。

    1971年是提出计生的开始,那么,为什么是在那个时候提出?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maozhuxi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几乎全部前往农村。wenge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划重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

    现在通行的说法是把上山下乡归罪于文革对经济的破坏,以至于城市容纳不了数量庞大的无业青年。文革对经济的破坏究竟有多大暂且不论,但是1600万人口的世纪大迁徙,肯定让国家决策机关意识到,人口过剩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于是才有71年第一次公开提出计生政策。

    然后1980年的《公开信》到1982年计生政策正式入宪,这个时间点恰恰又是当时的中国经济遭遇极大的困难。

    dudu van

    dudu van

    1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中国所以实行计划生育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人口密度大,实际上日韩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密度都不小,也不在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实际上计划生育强制推行的时间,人口增加已经相对放缓,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间点的国民经济极近崩溃,具体可以参阅77-80年的各项经济数据,以及可能带来的巨大执政难题。

    以上是计生政策诞生之初的相关时代背景。

    设身处地的想,面对当时中国经济近乎绝望的局面,谁能有信心30多年以后养得活15亿以上的国人?事实上,刚刚打开国门的当时,人们初次见识到招摇过市的港商,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国家是如此的落后,绝大多数人民包括各级官员的心理,恐怕比那时的国家经济状况还要崩溃。几年之后《河殇》的大热,也正是这种崩溃心理的一次歇斯底里大爆发。

    再推敲那张时间表,会发现整个计生政策的步调,似乎都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91年《严格控制的决定》对应的是89年与西方蜜月期的结束,或许还有同一年苏联解体前政治动荡传导而来的制度危机感。

    02年《计生法》的正式实施一方面是政策的惯性,一方面也代表了当时的政府对中国经济发展依然缺乏信心。

    一直到13年,中国成功挺过了金融危机,计生政策同时出现松动。

    最后是2015年,上一年度平价GDP统计超过美国,中国经济崛起已成定局,历时33年的计生政策才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通过上面对中国计生政策历史的任性而强大的解读,再联系印度残酷的现实,可以粗略的下个结论: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是个会不会饿死人的重大问题,所以,用道德尺度来衡量计生政策,感情上可以理解,然而并不是有意义的切入点。

    关键词(Tags): #计划生育通宝推:大漠老兔,审度,孟词宗,醉寺,常挨揍,hullo,逐水而行,文化体制,abugg,wage,qianji,三笑,桥上,不远攸高,常识主义者,普鲁托,拿不准,野芹,
    • 家园 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1

      资本家学的最好的一门学问,不是市场学而是心理学。正因为能够拿捏住底层的群众对未来的焦虑感,所以才能够将自己的产品贩卖出远高于它的价值的一个价格。

      鸡生党的小把戏也是一样的。不听我的,你们的未来会很惨。

      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那一套。实际上数据在哪里,证明在哪里,中国和印度除了人口规模一样,相似度在哪里?有什么可比性?

      一概没有。

      什么都没有,还敢比较,这不是贩卖焦虑是什么?

      2

      但问题在于,鸡生党让自己打扮成科学党,还试图建立20多套模型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正确,于是穿开裆裤的屁股就露出来了。事实证明之前拿出的那20多套计算模型,没有一套结论是正确的,误差最小的也差了50%以上。

      3

      错了就要认,挨打就要立正 。

      对于这种有1万年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果错了还死撑着不认,就不仅仅是丢面子的问题,而是清史留名。至于留下的是什么名?想必当事人心底下是最清楚的。

      当年参与方案设计的几位健在的老人都开始撇清自己的关系的时候,都在说计划生育,当初只计划搞30年的时候,竟然还有人不明智的去强行刷白。让人看着恍若隔世

      4

      我们还是要讲科学的。鸡生可能是对的,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鸡生党现在要做的是,沉下心来好好证明科学上自己的正确性。

    • 家园 不用道德衡量,不用洗地

      简单驳斥一下,就是回头看看发展规律,如果说我们吃了人口多的亏,那么建国时候5.8亿,现在发展到14亿,这不科学啊,人多不是负担吗?

      脱离工业化 城市化发展谈人口是不负责任,脱离人口发展规律谈计生是不讲科学。脱离现实数据回顾历史,是不讲实际。脱离现实情况,讲问题是不讲道理。

      现在的面对局面已经是刻不容缓了,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619702这是系统谈计生问题的。

      https://www.talkcc.net/article/4619700这是现在数据。帖子短。

    • 家园 混淆计生和强制独生子女政策强词夺理

      先看看中国从1978到2012年的人口增长率:

      点看全图

      中国的人口增长率长期徘徊在1.x%左右。在没有强制独生子女政策之前的1982年前,也是1.x%。

      而改开后吹嘘的粮食增长呢?据农业部自己说:

      粮食产量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不断迈上新台阶,由供给全面短缺转变为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产量增加1万亿斤。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2263.6亿斤,1962年稳定在3000亿斤以上,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超过6000亿斤。此后一路攀升,到1996年首次突破10000亿斤大关,2012年迈上12000亿斤台阶,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157.8亿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了1万多亿斤。单产增加4倍多。1949年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为68.6公斤,1965年稳定在100公斤以上,1982年突破200公斤,1998年突破300公斤,到2018年达到374.7公斤,比新中国成立初增加4倍多。人均占有量翻了一番。1949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2018年增加到470多公斤,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同期人口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占有量比新中国成立初翻了一番多,十分不易

      你看,1976年6000亿斤,1996年10000亿斤。20年增长1.66倍,年化复合增长3.55%。

      印度没有实施中国的强制独生子女政策,看看印度的人口增长率:

      点看全图

      你看看,印度最高也就比中国高1%不到。中国如果实施温和的非强制计划生育,估计人口增长率肯定低于1979年的1.16%,估计在1%左右,中国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安全问题。

      由此可见,强制独身子女政策不是事关饿死人的重大问题。不然请问你人均粮食远低于中国的印度,每年饿死多少人?

      最后看到说“那个时间点的国民经济极近崩溃”,更是不要脸,那个知乎答主只拿到一个点赞,真是幼稚到可笑的地步,却被楼主拿来作为证据,请允许我在此长笑3分钟。。。。。。。。。。。。。。。。。。。。。。。。。。。。

      通宝推:呼呼噜噜,张乘风,杨微粒,
      • 家园 所谓的“温和”计生

        其实印度本身,就是“温和”计生的一个例子。

        1952年印度提出了人口控制计划,并为育龄妇女提供避孕药具和服务,同时开足马力辅之以各种少生少育的宣传。在印度所谓的“二五计划”期间,印度在中央和各邦都设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早期的计生政策比较温和,以劝导为主,并没有施加强制政策。

        在当时的印度,到处都可以看到印度政府设立的宣传画。打开收音机,就会听到宣传小家庭的歌曲。甚至在火车站,都能看到印度政府设立的绝育站。对于绝育的人,政府还会给予物质奖励。

        然而,印度的农村人口仍然在疯涨。在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1952年,印度人口为3.8亿,到了1975年,印度人口激增到6.13亿,涨幅高达61%。

        于是这段时间也成为印度经济发展停滞的时期。印度经济增长率常年停留在3%左右,被人称为“印度教速度”。农业更是难以自给,常年需要美国的粮食援助。1960年,印度用掉了美国小麦产量的1/8,到1966年,已经到了1/4。

        从1967年开始,印度从菲律宾引进高产杂交水稻、从墨西哥引进高产杂交玉米和小麦。根据印度学者巴葛望(Bhagavan)的研究,实际增产规模达到2倍左右。

        但印度政府很快发现,新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很快就被增长的人口所抵消。于是,在第五个五年计划(1974年~1978年)时期,印度政府将计划生育变为学校必修课程。

        最有名的强制计生措施,莫过于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在1975年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实施的大规模绝育手术,主要是男性的输精管切除术。

        其二子桑贾伊制定的推进计划生育政策包括:领取政府补贴和获取农业信贷之前必须出示绝育手术证明、第三胎以上的孩子无法入学、囚犯在绝育前不能假赦,有些部门还威胁以贪污指控那些不愿意绝育的政府雇员。

        然而,这一政策招致了人民的巨大不满,反对的声音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大规模的强制阉割成为1977年英迪拉·甘地政府选举失利的重要诱因。国大党在此次选举中惨败,计划生育正是其中最为民怨沸腾的一项政策。

        当时人民党成功利用强制绝育这一议题扳倒英迪拉,至此男性绝育成了任何一个政党都望而却步的政治禁区。除了“政治不正确”的意识因素外,节制人口意味着本族群、本种姓、本民族的票仓在选举中削弱,正因为这样的现实利益,没有哪个印度政党愿意为计划生育这种自杀政策背书。

        此后印度再没有哪个政治家敢于用这样的办法推进计划生育。即使英迪拉·甘地自己,虽然认为印度人口太多了,在重新担任印度总理之后也没有重启计划生育。印度的人口控制又回到了以前的劝说和经济鼓励的轨道上,也就基本等于没有控制。

        有趣的是,虽然计划生育在政治层面成了禁区,但是在操作层面,计划生育工作却从来没有停止,只是负责计划生育工作的“印度家庭计划部(Family Planning)”把说法换成了“印度家庭卫生和福利部(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

        面对世界上最快的人口增长率和最尖锐的资源矛盾,任何负责任的印度官僚(不是政客)都不敢放松计划生育工作,每年大量的资金和政策资源依然从联邦政府源源不断流入地方政府,用于落实计划生育工作。

        【印度比中国更早实施计划生育,可为什么搞砸了? https://www.huxiu.com/article/259225.html】

        所以,陈王先生给出的印度人口增长率曲线,已经是“温和”计生的结果。

        ……

        那么,假如中国也按照这条“温和”曲线走,到现在人口会是多少,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算术。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国内开始采取“严厉”的节育政策,所以中国的“强制”计生,大致可以从1980年算起。

        1980年,印度人口6.99亿

        2019年,印度人口13.66亿

        13.66÷6.99=1.954

        也就是说,1980-2019,印度人口增长1.954倍,增加人口6.67亿。

        然后,

        1980年,中国人口9.81亿,如果按照印度同样的增长倍数

        9.81*1.954=19.17

        也就是说,如果采用印度式的“温和”计生,如今的中国的人口就该是19.17亿,要比现在的14亿,多出5.17亿。

        以上只是简单算术,实际上以中国较大的人口基数,增长人数只会更多。

        ……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毕竟国情不同,中国式“温和”计生的效果,应该不至于落到印度这种地步。但是具体怎样,不妨也大概分析一下。

        首先,1980年代,中国的城镇居民,绝大多数都是自愿响应计生号召的,需要“严厉”的极少,“严厉”的程度,客观来说也远好于农村的情况。所以这部分人口,基本可以算作不存在“强制”。1980年的中国城镇人口,按照陈王先生贴的表格,占比19.39%,9.81亿x19.39%,也就是1.9亿。

        相比城镇,中国农村的情况就有点复杂了。

        1980年代,那时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毫无疑问要强于今天的印度,更不要说1980年的印度。但是同时,那时的农村,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其顽固程度,恐怕并不见得比印度好多少。一边是强大的基层组织,一边是顽固的传统观念,国情如此,碰撞的结果也就不难想见,一言难尽了。另外,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官僚制度,同样也影响到不少的农村党员干部,很多的计生案例,其实是传统的官民冲突,不该归咎于计生政策。

        那么,如果按照陈王先生的意思“温和”一点,比如说“温和”到印度的程度又是怎样?我们可以再来计算一下。

        1980年中国人口9.81亿,扣除城镇人口1.9亿,农村人口就是7.91亿,仍然多于印度1980年的总人口6.99亿。7.91亿的农村人口,如果以印度1.954的倍数增长,7.91x1.954=15.46。也就是说,即使假定1980年1.9亿的城镇人口零增长,中国人口也会达到17.36亿,多出现在3.36亿。

        我想大多数人会认为,3.66亿这个数字好像还是有点多,那么就需要比印度再“严厉”一点。但是究竟“严厉”到什么程度合适,或者说刚好控制在陈王先生计算的“1%左右”,如此精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显然中国共产党并没有交出一份让陈王先生满意的答卷。只不过这次新冠又告诉我们,要是中国共产党都做不到,全世界也就没谁能做到了。

        所以我想,这个问题的本质可能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距离问题,历史也证明两者永远有距离,永远不怕找不到槽点。

        ……

        另外,关于“饿死人”,1980年,引进的化肥生产线还没有完全建成投产,吃饱饭在那个年月,并不是一件很牢靠的事,尤其是农村,很多地方还在靠红薯土豆这些杂粮度日。还有就是三年自然灾害,恐怕各级党员干部的记忆里实在太深刻,恐怕也会影响到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总之,以今天的岁月静好去责备1980年代的党和政府,并不公平。

        印度也确实没有饿死太多人,“每年印度(只)有200万不到5岁的儿童死去,其中一半是因为饥饿和营养不良,有八百万儿童处于饥饿状况。全球有1.29亿儿童体重低于正常水平,其中有5,700万人在印度。除了儿童以外,印度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也低,有百分之三十七的人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至于让陈王先生笑掉身体零件的“一个点赞”,我只想说,真理有时候恰好在少数人一边。

        通宝推:潜望镜,审度,
        • 家园 强制独生和过去温和计生的人口增长率只有0.3%的差别

          比较79年的人口增长率和1999年的人口增长率一目了然。

          30年累计,人口多9400万。有了这9400万年轻人,今天的人口不过15亿,但整个的人口形势完全改观。

          用种种发展的理由,来给法西斯手段,非法强制给汉族妇女刮宫引产来提供解释,鄙视, 实名投草。

          通宝推:newbird,
          • 家园 我说句实话,强制一胎对于提高生活水平,立竿见影

            若干个孩子的资源,集中到一个孩子身上,那生活水平的改善是很快的。譬如上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已经是生活水平很高了,小学生有课间牛奶点心,家电普及,再之后个人电脑、手机都比发达国家迟不超过五年,赶超的速度极快。以至于本世纪前十年,发展较快(不是指数据)的反倒是内地农村,上海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很小了,之后就没有那么 “炫目” 的发展感觉了。

            这样的快速改善生活,政治上对于邓记改革开放是很有利的。

            哪怕到了今天,改善生活水平最快的办法,就是不结婚,不买房,不生孩子。那么工资怎么花都够。

            至于你说什么强制引产,这不就是孙武子的 “三令五申” 么? 国家白纸黑字的规定,当然不能随意挑衅,正如春夏之交坦克上街,那就赶快认清形势,别闹了,回家老实呆着,否则死了活该。

            你说这是法西斯手段,这只不过是法西斯的名字比较难听。换个说法叫军人作风,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行不行? 乱世用重典,古有遗训。当然这个乱世是邓自己作的。

        • 家园 四三方案大化肥项目投产时间

          1980年,引进的化肥生产线还没有完全建成投产

          四三方案引进的13个大化肥项目有12个在1980前投产,当然你说没有”完全“投产从字面上也没错

          大化肥 沧州化肥厂 1977年12月

          大化肥 辽河化肥厂 1977年12月

          大化肥 大庆化肥厂 1977年6月

          大化肥 湖北化肥厂 1979年8月

          大化肥 洞庭化肥厂 1979年7月

          大化肥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1977年3月

          大化肥 赤水河天然气化工厂 1978年12月

          大化肥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1977年12月

          大化肥 栖霞山化肥厂 1978年10月

          大化肥 安庆化肥厂 1978年12月

          大化肥 广州化肥厂 1982年10月

          大化肥 齐鲁第二化肥厂 1976年7月

          大化肥 四川化工厂 1976年3月?

          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4%B8%89%E6%96%B9%E6%A1%88

          通宝推:陈王奋起,真历啊,newbird,
      • 家园 计生出问题了,,某派又想把锅甩给 背锅侠 了.

        背锅侠伟大的肩膀,再借来用一下!

      • 家园 是的,就是正常计生和强制的问题。
    • 家园 难道中印的发展差别是计生造成的?土改社会主义无足轻重??

      土改、社会主义、共产党,都不重要,计生最重要! 印度只要计生就解决了半封建半殖民的问题了!

      计生还不够狠,想想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了几十倍,这是计生带来的? 假如计生狠一点,岂不是要增长百倍了?

    • 家园 上山下乡应该主要是针对“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个人简单看法是,作为新中国的当时,需要

      1、阶级平等。城乡不应该精神和物质上的差异。

      2、作为中国主体充分的农村,需要城市居民更多更直接的了解才能真正明白中国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毛本人的湖南调研对他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通宝推:大胖子,任爱杰,审度,
      • 家园 1600万人下乡调查,好像也太多点了吧

        另外请教老大,为什么发主题帖图标找不到了,是不是现在不是认证会员就不能发主题帖?

        有点最新“研究”,只好不好意思,借这个回复的地方发表了:

        【原创】排除经济因素的各省长寿指数

        点看全图

        经济因素:一般指生活条件、医疗条件。

        排除掉经济因素,对长寿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坏境(山美水美空气好),个人因素(正确对待生存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本研究采用公式:人均GDP排名-长寿指数排名

        结果如下:

        前三名

        1.广西 25

        2.海南 18

        3.河南 9

        倒数三名:

        1.内蒙 -18

        2.北京 -15

        3.陕西 -13

        注:长寿指数:90岁以上千分比

        当然,这个研究不很严谨,不过参考价值还是有一点的,比如供候鸟老人选择养老性价比,再不济总有一个思考(xiao)点,比如北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