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真正的难题,纷争的根源 -- 给我打钱87405

共:💬74 🌺236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笑

        一部胡编乱造的风筝,哪里反映出波诡云谲的隐蔽战线了?

        你那是对无名英雄的侮辱。安插到对方的人,就算官做得再高级,也不会忘记自己真正的身份。历史真实案例多的是,例如郭小鬼。

        这段话是你说的,所谓“我们过去所接受的,总是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怀有一颗赤诚之心,然而历史的真相却给人“打脸”之感。对国共两党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不难想明白这样的事:当年国共两党都是革命党,后来两党分裂,叛国投共的与叛共投国的,并不在少数,双方均在混乱之中于对方阵营安插内线,这些内线又往往因为资格老,很容易成为“大人物”。然则随着事态的一步步发展,自己究竟是属于哪一边的,恐怕自己也糊涂了”。

        魔鬼就在细节中。从你的话里,不难发现两点:

        1 “国共两党都是革命党”。这从根本上都是错的。因为这混淆了革谁的命这一问题。如果是对北洋残余军阀,kmt是要打倒他们的,但kmt自己维护地主和资本、买办利益,所以自己也是军阀。而tg革的是三座大山的命,革残余军阀和kmt的命。本质完全不同。你一句都是革命党,呵呵,真是浑水啊。

        2 “自己是哪边的都糊涂了”。谁告诉你的?你有本事就举个打入对方阵营当了高官,然后忘记自己真实身份的例子。怕就怕你举不出来啊。这是根本的逻辑问题:放弃信仰、忘记自己身份,结局就是两边都要杀你。而你那样说,是无知呢还是让人无知呢?或者都有?

        西西河论坛,从来不缺智者,同样的,也从来不缺骗子。正所谓舆论引导的争夺战。有人如果要潜移默化,浑水摸鱼,把西西河当成国内普通论坛那样容易忽悠,先自己照照自己。

        通宝推:孟词宗,潜望镜,nanimarcus,吃土的蚯蚓,梓童,俺老孫,东方白,脊梁硬,高中三年,
        • 好笑
          家园 讲得真澎湃,嫌不够,请多讲一点。
    • 家园 平面变成立体,原先的阶级封锁体系就不堪重负了

      平面变成立体,原先的阶级封锁体系就不堪重负了

      不让步,用空间换时间,就只有死路一条

      多数人拥护的是秩序,不是出身决定的等级

    • 家园 网是活的,不流通容易撕裂。

      美国大佬,基本上按行业分布(知乎有位答主说美国仍然是典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农业工业算生存必须行业。而服务业里却有许许多多不算生存必须行业。网的节点有分裂的倾向。其在外表现之一就是美国联邦政府的种种“奇葩”。

      非生存必须行业的大量人口(无可避免),真的有十足的安全感吗?

      河里某些人一直阴谋论,虽然我很不以为然,且视他们为敌对势力。但是他们的很多言论透视还原之后还是很有启发的。

      比如中国的大佬之网会怎样形成?大佬之间的博弈会以什么形式展开?除了地域性的诸侯王,会出现行业性的诸侯王吗?

      中共很多制度都是为了防止这两种诸侯王的生成(而资本天然促使这种诸侯王生成)。最重要的制度一个是公有,一个是人事的交流,避免一地方一行业称王称霸。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也就是说,网点要活。不能被框住,一旦太框住,强调等级就非常之有必要了。

      ps:中共政治语言虽然直白,但应该也算有好多潜台词吧。比如说意识形态,其实也并没有给它一个非常直白的解说。比如一个“马克思主义”,好多党员并不通马列毛原文。党员们还是得老实学习。

      pps:任何情况下,一定程度的等级是必然需要的。

      • 家园 老实讲,共党就算是水平不错的了(兼复林风清逸、赵美成)

        多维排序极为头痛。就历史经验来看,不论用什么方法,始终都是降维处理,而降维就避免不了的“简单粗暴”。

        有人总结,每届政府上来,都会“换个主攻方向”,跟玩打地鼠一样,一切都统一到“打地鼠”这个主线上面来。要说,这也是个思路,有形散神聚之感。

        我个人体会加观察,这20年来,随着海量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复杂程度之高已然到了“失控”的状态,无怪乎有人天天喊“崩溃”,但神奇的是就是没“崩”。可我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眼睛不能只盯着大国,小国“崩溃”就没停过,玩不转了。或许换个角度来看,苏联解体,跟苏联及华约组织的复杂程度(或说单一程度与西方复杂程度的不兼容)有分不开的联系。国尚且如此,个人“治理”就更加困难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一种高度假想的结构,他是假设每个人在需求丰富之后会自动按统一金字塔标准降维排序,然而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一是每个个体的排序标准不一,二是还有许多个体处于混乱、半混乱状态。人是社会中的基本单元,个体的情况不能忽视,一些搞社会学研究的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需求丰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但也有人说,一加一不等于二,整体不是简单的部分相加,合理的复杂度反而能催生出超级智慧。但这些都是理论。不过我个人所见,找到一种革命性的排序性方法这种愿望,貌似逐步拧成了一股绳,恐怕还是因为一维世界充满了暴力的原因吧。

        • 家园 追求更大的利益时希望打破秩序,需求安全感和巩固利益时希望

          追求更大的利益时希望打破秩序,需求安全感和巩固利益时希望秩序井然。这倒是个社会心理的问题。

          一个社会系统,需要的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不断调整自己,不管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复杂,当它无法适应需要和挑战的时候难免出现崩溃的危机。

          比如淳朴可爱的戎国,被秦国几个女乐搞掉。比如中国股市,挺复杂的,到了剪羊毛的人手上,收割起来它就不那么复杂了……

    • 家园 就像军队里的横队纵队一样呗

      横队最难控制,纵队要容易得多,应为只要跟着前边的人跑就是了。据说拿破仑就采取了纵队战术,虽然还是横排射击,但是列阵时纵队跑过去,一个转身就变成横队了(具体细节不是很记得了)。

      社会分工导致人的视野容易局限于某个领域。人最熟悉的还是自己领域里的东西。这就为纵向一致奠定了基础。纵向领域里,个人能力的差异就形成了服从度的差异。于是形成了权威。

      隔行如隔山。这个时候去理解别的行业,就会出现困难,甚至会以鄙视的态度看其他行业。更不要说承认其他行业里的权威了。

      不过这并非是不可解决的。

      古人说,一理通百事。这是个佛教故事。有个和尚看见一头牛被拴在树上,想去吃草,急得来回打转。过后他跟一位高僧谈禅,就突然发问:“为何团团转?”高僧答:“皆因绳未断。”和尚很吃惊,就问他怎么知道说的是牛被栓树上的事。高僧说:“一理通百事。”

      我的经验就是,不管他表面上如何花哨,搞什么仁义道德,排除多么靓丽的形象大使,就抓一个关键:立足实际。

      纵向对比,明确自身定位,横向对比,判定世人定位。这样自己行业的就清楚了,别人行业的也就清楚了。然后,明确这些定位是针对的什么,运用时不要逾越界限。比如说一个人是创业大师,就别听他的政治理论;一个人是创业大师但是极度痴迷乔布斯,就注意记得别跟乔布斯学有病不吃药。对一个人持有信任,要知道信任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这个人用心很好,值得信任,但他是笨蛋一个,那么你信任他的时候就要注意别他说什么你都信,因为他会被忽悠。你信了他就等于说把智商丢了一起被骗。还有一种就是一个人可以信任,他也信任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信任更远的一个人,然后一直传递下去形成了一个信任链。这个链条,靠近你的位置是可靠的,但是更远处是不可靠的。比如说,你可以信任的这个人提出要投资一件信任链末端的人提出的事情。信任链开头这两个人社会活动能力都很强,是做过大买卖的,对生意的眼光很准;但是信任链中间有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字辈,还是个学生,传递到最后是一个鬼知道什么地方的老师,而且没有什么投资经验,这个时候,在没有直接调查之前就不要盲目信任。如果再发现有一些比较硬的疑点,就更加要谨慎。

      古人讲气节。慷慨方能任气,磊落足以使才,这是行为气质。节则要求分寸有度、条理清晰。气节被后来单纯理解为忠君之心,完全走偏了。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维度越高越麻烦

      以前给别人解释电磁波的极化,用了无数手段都不灵

      一般的矢量普通高中生就能理解,一般的张量可就难了,尤其是看着那个基底变化公式,犯愁。

      通宝推:给我打钱87405,
      • 家园 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让我感慨万千

        我算是对数学教学有一点研究吧。我在后来才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经过几十年发展之后,数学老师的水平较之前有所提升,简单说眼界开阔了,那么有些老师就希望能在课堂里加一些内容进去,不是简单的丰富课堂,而是希望学生能更好的去理解数学,可这下就惹 出麻烦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数学教材,从小学到大学,是“一根筋”,所有内容都是为学会微积分服务的,其它数学内容能砍则砍。这事得从两方面看,从执行角度看,易操作,本质 就是强制成序;从学习角度看,则是大大的不利,数学越学越死,学生越学越退步。改革的意愿不说十分强烈,至少可以说是此起彼伏。然而教育管理部门至少让人感觉是视而不见,有强烈进取心的老师们就在底下私自“炼钢”,结果就是老师自己都混乱了。

        这事,是有前车之鉴的。之前美国就搞过一次小学到高中的教学大改革,以失败告终。事后有人总结,说是老师水平跟不上,我倒是觉得,可能跟“维度太高”有关系。

        通宝推:赵美成,
        • 家园 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

          我以前也没好好思考过数学学习问题,就是觉得高等数学好高大上啊,大一上半学期学微积分基本没干别的,把所有能找到的不定积分题做了一遍,现在想想真傻,算是中学的遗毒吧。

          你所说所有数学积累就是为了学会微积分,我觉得很有道理,而且除了数学系之外的大学专业数学主要就是微积分,可能和我们的国情有关,为了发展工业,重工科,所有的工科基础都是微积分。材料机械的力学分析用分析力学,拉氏哈氏理论无非都是线性微分方程组;电路分析信号处理用到傅氏拉氏变换是复变微积分;电磁场的麦氏方程是矢量分析,用到了矢量的微积分。没有微积分,这些都玩不转啊。

          但是过后真的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这样做对于应用是好的,对于理解数学就不好了,大抵还是走了历史上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的路子,为了应用而研究,不能说有错,总是不涉及本质。

          我非常理解老兄的心情和处境,其实我也曾想过要去当一个老师的,把我这些年站的更高一些的感悟和理解讲出来,让后辈少走点弯路。后来仔细想来办不到,社会上的教育太功利了,理解本质和增长学识都不是目的,怎么考高分才是众人之所想。

          我觉得我以后应该会像老兄学习,拿自己的子女做实验,希望到时候能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通宝推:秦波仁者,
          • 家园 其实我木有这么大抱负

            说道数学题

            100斤桔子,含水量90%,放了若干天后,含水量降到了80%,问此时桔子有多重?

            我只是希望我娃能明白这道题。

            • 家园 终于忙完,冒个泡

              前几天趁有空,把这道题拿给小女做,说说过程。

              首先,都快四年级了,在澳洲的小学,她居然没学过百分比!我不得不先花一个晚上教她百分比的概念,做几道题。

              看她似乎明白了,第二天,就让她做这道题,她想也不想,就说,是80斤,我问她是怎么算的,她老实承认是猜的,就是100乘以80%,再问她,是否知道题目里含水量90%是什么意思,她也不懂,我只好解释给她她听,90%是水,10%是干物,水是会减少的,但干物不会。

              这个概念搞清楚,我就让她计算刚开始的时候,水有多少,干物有多少,这个她倒是很快。

              于是,我鼓励她,80斤这个答案,是个好的尝试,但是呢,要验算一下,我允许她用计算器,先计算80斤里有多少水,再用那个重量除以80斤,结果她有点吃惊,比80%还高,于是我让她继续猜,她看验算的结果偏高,于是往下猜,猜了5,6次之后,得到正确答案。

              我想请教一下,我这种教的办法,是否合适?您是如何教您闺女这道题目的?

              • 家园 再说两句正经的:怎么教数学

                前面那篇日记,大体反映了我学数学的情况,胡思乱想加胡搅蛮缠。

                教数学不能这么干,小孩子他们不愿意的,所以总策略是,让他们尝到甜头。对于小孩子来说,什么叫甜头呢?写作业不费劲,考试分不低。

                但是……

                木有那么简单,我在家教,被母女俩鄙视了好几年,当妈的批评我讲课无边无际,扯到哪算哪,当女儿的痛恨我讲起来没完没了,还动不动逼着她亲自“研究”。

                所以我女儿复学之后,各科成绩扶摇直上,她俩才消停会,我就可以动不动说上一句:你要以后的日子更好过,还跟以前一样。

                这是软套路。

                硬招方面,有一个问题,一定需要重视。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综合性学科,只不过专业人士往往不记得、不知道自己同时具备其它配套知识,这就好比我们人互相交流时,经常会默认对方“有些事大家都知道”,然而实际情况是对方不知道,这样的乌龙数量惊人。所以我一直都很反对小学分科,小学,乃至到中学,得学全科。这就是为什么我在上课,在我媳妇看来稀奇古怪的原因。教育界研究了这么多年,压根就搞不清,要学数学,得有多少元知识,要学语文,又得有多少。所以,很多时候,数学学不好,并不是因为数学没认真,而是因为其它配套知识没到位。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者往往不知道缺在哪,并且有多数教者连全科与分科的差异在哪也没有概念,故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时常遭受严重挫伤。肿么办呢?请别人是靠不住啦,得靠自己,最好的全科老师,除了对孩子熟悉度非常高的父母,还有谁呢?

                • 家园 有道理

                  但是软的招数在小女身上不灵,她们学校,三年级才开始有作业,老师的建议是20分钟做完,其中10分钟是课外阅读,这种情况,你说我如何不急?

                  至于考试,澳洲的3年级有个全国统考,不是吹牛,我们不逼她去补习班,自己教她数学,结果,除了写作是前15%,其他科目居然都挤进1%,但是我一直觉得她是山中没老虎,毕竟就那么丁点人口。。。。

                  硬招方面,我完全赞同,我也是一直教小女,一定理解事情后面的原理,原理搞清楚,事情就好办。另外,确实父母是最合适老师,自己孩子哪里不足,只要多沟通,其实知道的一清二楚。

                  • 家园 那么,我就再啰嗦一句

                    脑中的思考过程,很难完整的呈现出来,在学校,老师要面对那么多学生,平均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少到可以忽略,所以我一贯认为,学校就是监狱,不仅不能诲人,还会毁人。

                    当父母的,当然就不一样了,父女双方彼此信任度高,各自的细节在共同生活中“暴露无遗”。

                    但是……

                    也没有那么容易。至少我个人体会,有了孩子,相当于学了一遍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我是说,我发现我对人性的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

                    前阵我读了一本书,《天真的人类学家》。该书笔调幽默诙谐,内容细致入微,不得不赞一个。但是我读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问题:

                    作者巴利不断在书中讥讽喀麦隆的政府官员,却对他的田野研究对象,喀国的多瓦悠人,抱有极大的耐心,连讽刺都见不到,最多也就是打趣。事实上,喀国政府官员,跟多瓦悠人,处事风格几乎完全一样。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流露出的是两种迥异的情绪呢?我想了很久,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对于这名人类学家而言,进出喀国海关,只是无法回避的某个过程,而多瓦悠人却是他的研究对象,并且依人类学家一贯的认知来看,不干预,只观察才是正确的做法。所以当我们人,处在干预者和观察者这两种不同的状态时,感受是大相径庭的。进一步,专业学者将研究心得整理成教材是一种状态,老师拿来授课则是另一种状态;听老师讲课,是一种心情,做题,是另一种心情。

                    当父母的亲自上阵,一个弊端就是自己容易迷失。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