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汉文帝为何能被立为皇帝? -- 明心灵竹

共:💬62 🌺34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对吧

            这几年李中堂隐隐有晚清第一人,超曾左而起的气势。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开洋务之先锋,练不世之新军。只是有个嫡亲孙女,偏喜欢上胡兰成,不知是否是有家族传承。

          • 家园 是的

            以前总看书上骂曹操是奸雄,但是慢慢看了些曹操的诗词以及经历颇觉得他很多时候说的是心里话。汉文帝也是这样,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一直是个傀儡毕竟士大夫们夸他不就是为了他不与(豪)民争利嘛。看了那篇文章我才发现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而在这么残酷的环境下他不但有能力坐稳而且还能克制自己大权在握却不随便行杀伐之事。让我想起一句台词True power does not come to who seek it It belongs to who deserve it.这种克制,这种谦逊实在令我佩服。

            通宝推:ING,
            • 是的
              家园 曹操这个人,大概有点军阀的气息

              太祖在长安,欲亲征蜀,廙上疏曰:"圣人不以智轻俗,王者不以人废言。故能成功於千载者,必以近察远,智周於独断者,不耻於下问,亦欲博采必尽於众也。且韦弦非能言之物,而圣贤引以自匡。臣才智闇浅,愿自比於韦弦。昔乐毅能以弱燕破大齐,而不能以轻兵定即墨者,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殿下起军以来,三十馀年,敌无不破,强无不服。今以海内之兵,百胜之威,而孙权负险於吴,刘备不宾於蜀。夫夷狄之臣,不当冀州之卒,权、备之籍,不比袁绍之业,然本初以亡,而二寇未捷,非闇弱於今而智武於昔也。斯自为计者,与欲自溃者异势耳。故文王伐崇,三驾不下,归而脩德,然后服之。秦为诸侯,所征必服,及兼天下,东向称帝,匹夫大呼而社稷用隳。是力毙於外,而不恤民於内也。臣恐边寇非六国之敌,而世不乏才,土崩之势,此不可不察也。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於今之计,莫若料四方之险,择要害之处而守之,选天下之甲卒,随方面而岁更焉。殿下可高枕於广夏,潜思於治国;广农桑,事从节约,脩之旬年,则国富民安矣。"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三国志 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这一段我看了之后,很喜欢“天下有重得,有重失:势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得也;势不可得而我勤之,此重失也”这句话。这句话比较抽象,普适性比较强,可以拿去用。其他地方有所疑惑,因为缺乏资料就没有深究。比如曹操这句“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我就是看看。后来有一天,我看到有人提到兵权这件事。网友是这样说的,秦始皇去世前,安排公子扶苏去北方和蒙恬一起带兵,实际上就已经将扶苏从继承人位置上排除出去了,理由是春秋战国时代,给与兵权并不是赋予继位权,而是剥夺继承权的一种方式。这个说法大概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重耳在外而安”的故事是清楚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曹操之不可能放弃军队,与当时军阀混战形势是有关的,这些争霸天下的英雄们,势必不可能放弃军队,也就不得不带有一定的军阀色彩。这时忽然就想到这句话了。

              曹操说:“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那么曹操是什么人呢?

              不肯放弃军队,不肯让军权有任何削弱,那就是很明确的两个字:

              军阀。

              我们以前看三国,都知道他们是军阀,但是这个定义下得太容易,三国历史写得也好像他们都是各种君子/贵族,三国演义也演得他们一个个都是高等华人似的,三国历史也和中晚唐五代历史有很大区别,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描述和区别,让人忘记了他们实际上都是军阀。

              三国割据势力,本质上都是军阀。三国历史不同于战国历史,无论是袁绍、袁术、孙策、孙权、刘表、刘备、刘璋还是其他什么人,这些人都不是国家君主,自身都严重缺乏政治合法性。他们的力量来源都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是说到底,都是军队。

              曹操这个人,也不能免俗。

              曹操在这些人当中比较出色,但是他并不能摆脱军阀这个身份。这是三国历史大环境决定的。

              以前研究文学史的时候,偶然涉及到了东汉末年的一段历史。汉灵帝在党锢期间设立了鸿都门学,有意避开儒学,教授文学艺术,并给予学生高官厚禄。最初我只是觉得这很有趣,是个崭新的知识点。但是随着读到的史料越来越多,我发现这是件大事。在汉灵帝之前,汉桓帝对儒学进行了针对性打击,将相当大的一批人列入黑名当,终身禁止从政,历史上称之为“党锢之祸”。然而汉桓帝很快就死了。汉灵帝被选来做皇帝(见识了汉文帝、昌邑王的事迹,我们应当知道这不是什么好活),然后辅政的大臣们谋划赦免这些被党锢的人。这个时候汉灵帝发动政变,将辅政大臣抓起来杀了,并继续党锢。被杀的人,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蕃(就是那个号称“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陈蕃。顺带一说,我发现在汉元帝时代以后出名的很多儒家名臣在能力和政治上都有点问题,比如凿壁偷光的匡衡这个从小就做贼的大坏蛋)。然后汉灵帝还做过一件事,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汉灵帝命令在太学将儒家经典刻制为石经,史称熹平石经。

              我们来看看这两件事:鸿都门学的设立,开辟了儒学之外的人才培养体系;熹平石经的刻印,打破了儒学世家的学术垄断。这两件事,都是剑指东汉开国以来逐渐形成的、通过垄断官方意识形态儒学解释权的学阀世家。

              有人可能对学阀世家不太了解。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四世三公。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和杨修家族,全部都因为家族掌握了一门儒学经典的解释权,结果时代位列三公。三公是什么概念?那是东汉官僚体系的顶级职务。而且一共就三个职位!结果两个家族四代人都干这个!还能更无耻一点吗?还真的能!袁绍家族一代人出过俩三公!儒家这帮人整天讲道德,他们的道德就是这么一个鬼样子。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这是另辟蹊径,打破人才选拔上的儒学独尊地位;汉灵帝刻制熹平石经,这是打破人才选拔上学阀世家的垄断地位。我们知道,儒家主导下的历史书上记载,汉灵帝是个昏君。政治家的评判要看政治举措,而就凭这两件事来说,我从哪里也看不出汉灵帝是个昏君。

              我看不出汉灵帝是个昏君,但是我看得出儒家那些“君子”都是混蛋。只要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了:

              党锢之祸的结束时间,是公元184年。这一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也是黄巾大起义的同一年。在黄巾大起义爆发后,皇甫嵩建议赦免党锢之人,汉灵帝马上下令赦免了党锢之人。当年,黄巾大起义就被皇甫嵩镇压。

              有人会问,三国历史上,黄巾不是一直在活跃吗?为什么当年就镇压下去了?

              的确,黄巾一直在活跃,但是黄巾也是当年就被镇压下去了。镇压下去之后,汉灵帝又开始整治大儒们的弟子——刘备怒鞭督邮,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刘备是大儒卢植的弟子,大家也都知道,那就对了,就是这个事儿。于是中平五年,黄巾大起义又开始了。这个时候,宗室刘焉出面,建议改刺史为州牧,派宗室出镇,让地方掌兵,镇压起义。汉灵帝同意了。次年四月,汉灵帝去世。从此以后,军权再也没有收回来。

              三国乱局,至此形成。

              黄巾大起义的起伏,和儒臣们与汉灵帝争夺权力的节奏,可是吻合得很啊。我为此专门对比了法轮功的崛起过程。时间长度基本是一样的。有意思吧?

              汉末这些人,都是军阀。

              曹操也不能逃脱军阀的色彩,所以他做不了真正的君主,所以他才会拒绝刘廙的建议。

              通宝推:acton,山药糕,三笑,
              • 家园 曹操有趣的一点

                就是夏侯氏族通过曹太监攀附,才有了“曹”操,所以说虽然小时候能和袁家孩子和尿泥,但是怀疑依旧不是一个“阶层”,有点于连的意思。

                一直就当做唐朝藩镇格局那种的,没有过什么美好的幻想投射

                其实小说里刘备自领徐州牧、益州牧,就觉得很虚伪,霸占就霸占,和挟天子的曹操一样都是把皇帝权力作为橡皮图章。

                还有关公的“降汉不降曹”也是一种虚伪,莫非这是在叛汉?!其实较真,从中央那里诓走一支军队不受控制,名义上就是叛汉呀

              • 家园 刘备这家伙,怎么混成卢植的弟子?

                明明家里只是“织席贩履”的嘛。

                卢植讨伐黄巾的时候,就是“中郎将”,虽然军事能力差劲,但是地位高,有名望啊,起码相当于十七大时候的王沪宁吧?

                • 家园 略微有点谈创业艰难的意思

                  “织席贩履”云云,是写刘备早年艰难,这应该算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通过这一点来写创业的艰难,反过来突出成绩。当年刘邦据说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亭长,其实这个亭长也不是那么好干的。有人还分析说,刘邦建国以后很多功臣都是他的舍人,大约刘邦家也是个不错的豪门。这个究竟如何就很难说了,不过刘邦年少时去做过信陵君门客张耳关系不错,据说还多次离开家去找张耳游玩,后来刘太公还骂他不务正业,没有其他兄弟能治产业,想来家里还是有一点积累的。刘姓祖上也是贵族,到这一代大约也算不上什么了,虽然有人考证说刘邦家近世祖先还做过地方令长。

                  东汉时代儒学世家影响极大,如袁氏就号称门生故吏遍天下。卢植既称大儒,大约也是桃李满天下的。刘备能攀上卢植这样的大树,也不见得就很贫寒。或者,贵族集团层面的贫寒,与我们平民阶层所料想的贫寒根本就不是一个层面的。大约这是何不食肉糜与皇帝用金锄头耕地一样的隔膜吧。

                • 家园 刘备家里先前阔

                  刘备的祖父做到过东郡范令,父亲也是绍兴师爷(世仕州郡),所谓织席贩履是要到其父亲去世后才用来糊口的。但是刘备的家族的确是西汉传下来的皇族,他的族叔父刘元起经常给予资助。刘备搁现在就一励志故事。

              • 家园 重点是“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

                曰了什么呢?

                “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我个人认为曹操的意思是,刘廙你这个人不错,知我的心思,我要征蜀,那是做做样子的,我已经年老力衰了,没有雄心壮志了,你这个家伙,正好给我台阶下了,好奴才。

              • 家园 如此说来灵帝还是昏君啊,兼说曹操

                黄巾起义是儒臣利用甚至指使的?就算如此吧。那么灵帝为啥非得依靠儒臣才能镇压起义呢?他难道不知道权力放出去容易收回来难?他后来搞了西园八校尉,直接通过宦官控制军队,到死也没啥问题。

                叛乱是要有群众基础的。并不是几个儒臣密谋一下就能随意控制的。

                至于说“曹操也不能逃脱军阀的色彩,所以他做不了真正的君主”更不知从何说起?成汤是夏桀的臣子,文王是商纣的臣子,当时都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他们难道不是军阀?就说曹操好了。他是军阀没错。难道他的儿子曹丕就不是军阀了?难道军阀传承一代就可成为“真正的君主”?或者说你认为只要称帝就是“真正的君主”?

                刘廙的这段话其实是说现在孙、刘二人无法立刻征服,那么曹操的战略就应当是内修政理,发展自己的实力,徐徐图之。这不过是正常的战略建议罢了。

                曹操的应对不过是因为刘廙的建议里说到了“文王”。这是个极为敏感的话题。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最后周代了商。如果曹操不做辩解的话,很可能被政敌利用。

                曹操是不是真想篡汉,应当说他不想。他如果想的话,早就篡了。他的《让县自明本志令》里说的清楚,他的“初心”是要做挽救汉朝的忠臣。而且他也的确做到了。正所谓“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问题是在此过程中他结下太多对头,杀了太多人,为了便宜行事把皇帝也搞成了傀儡。最后骑虎难下了,如果放弃了兵权,他自身和子孙都要遭殃。所以他也只能很矛盾的一方面发文表明自己的“初心”,一方面又表明自己身不由己。

                这个问题其实也不独曹操才有。曹操至死保有“初心”也挡不住他儿子篡位。说到底,形势比人强。

                通宝推:西安笨老虎,
              • 家园 看了你引的文字,和你的结论完全相反呀

                太祖遂进前而报廙曰:"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这里满满的正面描写:曹操亲切和蔼的说,你把我比作周文王,我实在愧不敢当呀!

                有网站的文言文翻译是

                现在要能使我奉行文王的德行的,恐怕(除了他)没有其他人了

                而且事实上曹操确实没有从长安伐蜀过,这应该不是打到张鲁那里的那次,所以曹操听从了人家的建议

                不过你文章里其他地方都没啥问题,曹操当然是个大军阀,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取得的嘛

                • 家园 曹操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你所想象的那种人,接受不了你的意见

                  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你想让我做周文王,找错了人。

                  • 家园 曹其实更像幕府将军

                    我觉的中国历史上开府的也不少,最少晋还有。

                    • 家园 幕府是日本人学中国的

                      汉设大将军,可以独立开府,住在丞相之上,行军打仗就叫幕府。日本人为了开拓东北,专设征夷大将军,也设幕府。

                      顺便说一句,所谓关白,也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意思与中国一样。

                      所以不是曹操象幕府,他本来就可以自称幕府将军,还一度把这个称号让给了袁绍。日本那是学曹操。

                      • 家园 您错了

                        曹家不是幕府。曹家篡了。但篡和不篡不是判断是不是幕府的条件。

                        以前,没明白崇祯为啥无路可走。按我看,明有两都,北边保不住还有南边。两都么。朋友说,中国历史朝代有两都也很多。就此,我们展开热烈而友好的对话,然后,达成一致的看法,对方要再多看看书。

            • 是的
              家园 以前看过一个细节,觉得汉文帝是一个很合格的政治领导人

              一般人谈汉文帝节俭,都提到过汉文帝打算建一座台,结果一算发现需要中产之家十户的家产,于是放弃了。我看到这个事的时候想到的不是节俭,而是汉文帝居然立即可以想起中产之家的家产有多少。

              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在网上谈论政治,可是我们有多少人知道中产之家的家产应该有多少呢?我想这样的人是很少的。就算偶然想起来到网上查了数据,又有谁会一直记得这个数据呢?我想这样的人就更少了。

              汉文帝就记得。

              这事要说也不算什么特别强的素质,但是和后人比起来就了不得了。比如汉元帝。汉元帝是个好儒的,还在做太子的时候就规劝父亲汉宣帝不要依法处决杨恽、盖宽饶等儒臣,差点丢了帝位。后来做了皇帝,大权在握,更是逼迫尚书们写公文要引用儒家经典。终于有一天出了一件事,充分暴露了他的尸位素餐:帝师、大儒萧望之有罪,中书令石显给出的建议是“诣廷尉”。“诣廷尉”是什么性质呢?这就好像一个国家级领导人,犯罪了,讨论怎么处理的时候,有人提议说:“让他自己去纪委。”让他自己去纪委是什么意思呢?还能有什么意思,那就是让他投案自首呗,也就是一点也不宽恕的意思。“诣廷尉”这个事儿没别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那么对于“诣廷尉”这个建议,主张对儒臣宽容的汉元帝四怎么做的呢?直接准奏。乍看上去,汉元帝虽然宠信儒臣,终究还是严格执法的。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因为过了一段时间,汉元帝找萧望之的弟子们喝酒,发现这些同学都不见了,于是查问原因,这才知道,原来萧望之和他的弟子们被抓起来了。汉元帝这才知道,原来“诣廷尉”就是抓起来啊。

              汉元帝,你就是这样治理国家的?

              看看汉文帝:造一座台需要的钱财是十户中产之家的家产。再看看汉元帝:啥是诣廷尉啊?这两个人,有法儿比吗?

              我还记得有名的道光皇帝,也是号称节俭的。比如说他的裤子破了个洞,要补上,花了几万两银子。为什么呢?太监们说,是为了找一个花纹一样的布料,剪坏了很多匹布。再比如说他要吃鸡蛋,不舍得吃,因为据说要三十两银子一个。看看道光皇帝,再看看汉文帝,有法比吗?

              汉元帝、清宣宗这种人,给汉文帝提鞋都不配。这种货色,到贫困落后地区,找个无法无天的县,寻摸一个乌七八糟的部门,过过酒色财气的日子,当个酒囊饭袋还差不多。

              说起来,萧望之也不算冤枉。虽然汉元帝是因为无能错把他抓起来的,但是汉元帝是萧望之的学生嘛,你自己教出来一个蠢货,把你自己坑了,简直就是活该。只是天下何辜,要让你们师徒耽误。

              儒家这种巴结贵族起家的狗腿子学派,还是不要复兴了。

              通宝推:履虎尾,吃土的蚯蚓,卢比扬卡,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