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转】井底望天:为了忘却的纪念 -- 俺老孫

共:💬37 🌺19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转】井底望天:为了忘却的纪念

    这几天看《人民的名义》,正好在516这天,看到王文革劫持儿童和老人。

    回想起以前《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批判516的社论,其实这种结论,不是找个他娘的背去背黑锅,拍拍胸脯大喊几声“绝不”,就可以安枕无忧的。

    光大声呵斥左边的想翻案的童鞋,或者右边想借题发挥的童鞋,也不会有啥效用。最好的办法,还是理解当年516发生的社会背景,如果今天有类似之处,就早点把定时炸弹给拆掉,才是该做的事情。

    这里,我也含蓄地说几句。

    在新中国刚刚建立的时候,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比如我老爸,因为家里亲戚有钱,就算是陪堂兄弟一起读书,在县城读完了高中,在当时就算是很有文化了。那个时候的大学生都是宝贝(其实建国三十年后的80年代,大学生仍然是宝贝)。民国时代偶尔出一个到美国的名校读了个博士,就算狗屁不通、学术上毫无建树,现在也已经被人吹捧为啥大师了。哪像今天,中国人在世界名校的博士像下饺子一样,一锅一锅的。

    那么,当新政府开始了全面扫盲运动、花钱把基础教育搞起来之后,就碰到了一个困境:小学得到大幅度普及,初中也增加了,但是高中、大学却因为财政的原因,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

    这样出现的结果,就是每跨一个等级的升学考试,有一大批同学就会被淘汰掉。我记得我在80年上高中的时候,初中到高中的升学率好像只有5%——这样的结果,就使得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入门竞争非常残酷。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因为历史原因,出生于官僚阶层、工商资本家阶层、小资产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的孩子,因为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的优势,在学习成绩和各种升学资源上,要比普通城市平民和工农群众家庭的孩子占优。

    新中国成立之后,当然又多了革命干部家庭的孩子。当然革命干部也要分高级干部和一般干部,毕竟高级干部的孩子,在出身背景上,其实更接近有优势的官宦商贾家庭。

    因此,新中国当时实行了类似于美国的Affirmative Action的平权政策,就是在各种升学的考察标准中,从之前的主要看考试成绩,加入了政治表现和家庭出身的考量。

    政治表现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大家的孩子,不管是真积极还是假积极,都可以在这里拉平。和美国看种族和皮肤颜色来平权(在美国,黄种人历史上也没有压制过黑种人,不知道怎么现在就被平权把资格给平掉了),中国当时是看家庭出身来平权。这种平权政策,从最开始的促进社会公平,后来就变 成了妨碍社会公平。

    平权运动,从促进社会公平走到阻碍社会公平,是和官僚阶层——所谓革命干部的权力,以及权力增强带来的利益增强,是密切相关的。

    为了制衡这种官僚特权坐大,从内部着手,有依靠体制内组织行为的整风,也有依赖传统儒家文化的修身养性——有“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的刘主席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外部入手,也有号召社会人士和知识阶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制衡。

    但是事与愿违,在官僚体系成功地压制了对他们特权的挑战之后,平权运动的标准,开始出现只讲出身、不论成绩的极端化。而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狭窄的上升通道,造成的独木桥效应,加上政治层面上异议阶层被打压,导致官僚权利极度膨胀——当年的“拼爹”效应,远远强于现在的官二代的强势。

    这个就是后来公开喊出来的“老子英雄儿好汉”的官二代血统论的猖獗,可以想象,后来毛委员一撒火种,那种社会愤怒的汹涌澎拜。

    工业化过程中的阶层变迁

    新中国当时的领导人群体,在工业化尤其是城市化的议题上,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

    说起城市化,中国历史上,作为全球第一次工业化进程的北宋年间,就出现了大规模城市化的雏型。从北宋的汴梁,到南宋的临安,到元代的马可波罗眼里的杭州,都是城市化的极好案例。

    后来明朝的政策,从户籍制度到海禁政策,导致了农村剩余人口,无法通过城市化而集中,反而靠通过湘西和贵州等地方去挤占苗系少数民族的土地、搞南疆长城来解决。

    反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在马关条约之后,随着允许日本企业在国内开设制造业、在上海闸北大规模吸收苏北农村人口而开启。

    新中国出现的情况,在城市就业出现不足之后,就再次把城市人口遣返回郊县,确实体现了领导层的传统农业社会思维在起作用。

    其实在60年代之前,遣返城市人口去农村,已经发生过两次,并开始形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无法顺利升学、无法进入工厂成为固定工,就意味着你会被从城市赶去农村,一生从此无望。而顺利升学、进工厂和进军队,关键的入门钥匙,牢牢掌握在官僚阶层的手里。

    作为官二代的孩子,基本上畅通无阻;工农子弟挂在车尾;出身不好而成绩好的,基本上就升学无门了。

    注:本文非全文,非广告。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都在搞营销了

      微博是一半的文章,微信公众号直接让买会员,一头扎钱眼里了。文章吧,有些自己的见解(以前能看全,现在看不到结论),但是不敢说透。

      • 家园 确实是在赚钱,但说扎钱眼里也过重了。

        人家的文章也是脑力劳动的成果,能把读书思考的智慧结晶换钱总是好的,有人肯买也是人家的本事,比我辈只花钱不挣钱的强多了。

    • 家园 遣返城市人口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粮食不足,

      而饿死人的重要背景是粮食征收过头,这是一件事的两面。

      在粮食产量一定的时候,可以支撑的城市人口也是有上限的,粮食的增长不足以支撑城市人口的增长,所以要统购统销,要发粮票,以及要控制城市人口。

    • 家园 哪里得出来的奇葩结论

      井老兄硬说

      作为官二代的孩子,基本上畅通无阻;工农子弟挂在车尾;出身不好而成绩好的,基本上就升学无门了。

      真不知道他哪里得出这个结论。

      开国前的1949年,大学生才12万人。1951年,大学生15万人,其中工农子弟只占19%。到文革前夕的1965年增长到55万人,工农子弟占到65%。 从比例上看虽然工农子弟上升,但从数字上看,非工农子弟的人数也从51年的12万上升到了约20万。这叫做“出身不好而成绩好的,基本上就升学无门了”?

      从本人经历来说,我父亲这边祖上是地主。但这并没有妨碍我父亲解放后读大学和成为专家。我母亲这边更糟糕,亲生父亲是国民党军官,我母亲被过继给他妻子的妹妹,养父的成分是工商资本家加地主。这也没有妨碍她在解放后上大学并分配到工厂担任技术骨干。而我本人上学时填的出身和成分也没有妨碍我一路读书上进。

      所谓“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不是说说的。而搞“血统论”的只是文革初期的几个官二代而已。而反对“血统论”的反而是江青、陈伯达和毛泽东。最后搞血统论的“联动”被定性为反革命组织而被取缔了。

      通宝推:空瓶子,武工队,西安笨老虎,侧翼,老老狐狸,纹石,林风清逸,桥上,何求,脊梁硬,盲人摸象,
      • 家园 能上大学想必是早的一批,赶上车了。

        我们这边成分不好的人不要说上大学了,当然后来基本上也没大学可上。初中只能去民办中学,那时候民办中学很受歧视的。而成分好的可以不用考。

      • 家园 家里长辈的经历

        1. 出身不好是可能上不了学,这个每个地方可能不一样。本猫长辈同学就有例子。能让本猫长辈说成绩好的,考个大学应该是手到擒来的。

        2. 可以上学的人中出身有小问题的不能搞敏感领域,这个本猫长辈受到影响,他的专业一大用途是做导弹,但他不能搞。

        3. 出身不好的毕业后控制使用,这一点至少一直到80年代后期还有效。具体一点讲就是超过某个级别组织部就不让提了。

        • 家园 是有这么一回事

          我初中同学跟我说,他老子当年因为家里是地主学习是村子里最好的也不让他上大学。刚好小平上来了,他老子憋着一股劲考上了清华,所以他老子就特别崇拜邓小平。

          • 家园 其实出身歧视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对于个人来说,绝对是悲剧。

            对于一个革命政权来说,如果不搞出身歧视,二三十年内谁会掌握政权?当然是前朝的遗老遗少。知识是有传承的。让泥腿子的子孙和地富子弟比科举(高考本质上就是科举,进了大学实际上就成了国家干部),你说谁会赢?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泥腿子变质起来不比地富慢。地富子弟里面还有马克思毛泽东,泥腿子里净出陈水扁,不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通宝推:老老狐狸,
      • 家园 你的父母肯定是生活在大城市,或者上大学早。

        山东六十年代,大学录取政策一年一变。

        我母亲上高中那年,几无限制,其后成分不好的学生不许报考一些学校,再后限制只许报考师范农业几家学校,其后不许参加高考。那个时候政审掌握在下面。比不了大城市宽松的多。

        然后文革。

        附带说几句,农村成分坏的老人对邓公,还是挺感激的,摘帽了!直腰走路了,喜大普奔啊!

      • 家园 最后“联动”的骨干们被平反了。
      • 家园 文革前的高考政策

        1. 并不是每年都一样,家庭出身这个因素,有时候影响大,有时候影响小。

        2. 能否上大学,主要是看成绩。如果说有出身歧视的话,主要表现在专业上,有些专业,家庭成分不好不能上。当然,这完全可以理解。

        3. 说到现在大家骂的教育产业化,当年没有产业化,不过也有很多人因为经济原因没有上大学。一个大学生的生活费一个月要十几二十块钱,不是一个小数目。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