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教育出问题了吗? -- 晨枫

共:💬89 🌺473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 家园 观察了几天, 其实觉得有个基本问题没有讨论--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制度的先行。 同时, 这里我希望有更多的对中国外对教育体系的目的和手段的介绍和比对, 这样来看中国的教育的问题或者成就或者缺陷,更有意义。

      我们都是成人, 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客观滴或者是哲学上说,没有完美。

      我们知道, 恢复高考开始, 最初的目的是选拔精英和培养精英, 充实干部队伍,领导阶层和技术骨干, 或者是类似的目的吧, 这一点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现在的实际做法, 显然已经不是这个目的了。 同时我们谁都清楚, 社会是金字塔形的, 不管你觉得是否合理, 它都是现实和短期内必然的状况。 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一方面社会需要本身有层次上的数量差别;另一方面, 我完全撇开智商方法出身等等的可能引起争论的差别,有一点差别是肯定的, 每个人愿意付出的努力的差别。

      我个人理解, 因为如此, 这个目标的巨大变化以及其它部分因素,目标变了,而方法和手段还是在沿用,才出现了如此众多的矛盾和争论。

      这条河,最大的特点是, 来自世界各国的勤于思考的河友,对祖国的关切与热爱,比对外国的实际状况,客观冷静的舍末逐本。比对是它最大的特点。

      通宝推:三笑,桥上,
      • 家园 我对欧洲教育对理解

        欧洲是一个成熟已久的社会, 所以它的金字塔已经基本固化, 每个层级可以容纳的数量已经固定。 所以, 他们的公共教育目的不管说起来有多么美好动听, 其实质就是,中小学期间完成把每个人安全滴养大, 尽可能的把他们塑造到满足社会需求数量最大的阶层的基本要求,以达成社会稳定的目的。比如:课本不准带回家,一个星期只有一次简单的作业,见不到课外补习课程,很少各种竞赛,对学生以夸为主,基本禁止训斥等等,这是大家知道的。 但像瑞士, 其实对特别好对学生还是有点区别对待对,还是有留级的做法。

        至于部分国家开始反思教育, 比如英国, 那是因为国家竞争力明显衰落,特别是中国的雄起,才发现自己需要反思。否则,他们将一如既往滴稳定下去。

        像瑞士的大学, 对本国公民宽进严出, 那是有经济基础对要求的,国家对教育对投入比高考直接把关淘汰要高得多。另外, 大学对毕业数量是怎么控制的呢?我的分析, 就行业每年淘汰多少人--主要是退休或非正常死亡, 大学就放大致数量的毕业生出来, 特别明显的是医疗行业。

        个人愚见。

    • 家园 最后说一个技术性问题:汉语难学

      大家都知道,数学是一门高度压缩的语言,这是数学难学的原因之一,那么汉语呢?数学只不过是去描述数量关系而已,而汉语要描述一切,汉语(尤其是文言文)的压缩程度我个人认为只会比数学高不会比数学低。

      汉语的这种高压缩的特征,决定了它是一门易上手、难精通的语言,说汉语是地球上最难掌握的语言或许不算夸张。

      可是我们大部分中国学生,都得用汉语来进行阅读,即便汉语是母语,也占不到多大便宜。比如许多小学生并不是不会解数学题,而是读不懂数学(应用)题。

      或许可以这么说,有一部分人即便成年之后主要靠的仍然是知识性阅读。这是一种模糊阅读,是先有了相关知识再来阅读相应的读本,有点接近看图说文。这种阅读是非常不严谨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做过多的阅读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容易形成危害。比如一些学生学习数学遇到很大的困难,往往就是用在不良的阅读惯性来解读数学语言,漏读错读时有发生,而数学语言中的冗长信息非常少,接近于零,漏了一个错了一个可能就会全错。

      与知识性阅读相对的是理解性阅读,它靠的是对语言内在逻辑的掌握,也就是所谓的语感。

      我不能说这是汉语的先天不足,但凡事有利就有弊,这一点语文老师心知肚明,却没有太多办法。古人读书讲究离经辨志,并非是古人比今人更加严谨,而是古人发现汉语真难学。虽然说白话文已经流行了多年,但汉语的学习难度仍然不低。如今语文教学贪多求快,许多学生的理解性阅读能力并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突飞猛进。这为将来自学设下了重重障碍。一本书拿起来看一会就犯困,那是因为看不懂,无法读下去。

      通宝推:strain2,牛栏山二锅头,墨虎,
      • 家园 的确,中文太难了

        我现在已经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学习中文的读写,代价太大,完全是浪费时间。我只让他们学点汉语拼音,看点中文节目,能够用中文聊天。足够了。

        • 家园 我认识个每天上班的单身妈妈,孩子听说读写都能搞定。

          她的办法是——其实没什么神奇——儿童读物。

          孩子四五岁开始,家里有很多中文儿童故事书。先从她每天给孩子念故事开始,慢慢过渡到孩子自己想读故事消遣,那就只能自己去认字。自己看拼音,实在不成问妈妈。

          不知道是不是适用于每个孩子。对我可能不管用,我那个年纪天天举着竹棍外面跑,完全对读故事没兴趣。没长成文盲也是奇迹。

          • 家园 抱歉,是我没说清楚,我说的是阅读习惯

            我一开始只是打算简单说说,不想多说,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一涉及到这个话题,就极容易引发争论,可是我们需要的是讨论。

            --------------------------------

            从几位河友的答复来看,有的人感觉汉语难,有的人认为不难,因为大家站的角度不同,背景也不同,观念也不同。我说一点我的看法,其实不能算是我的看法,我也有一些朋友在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当然我们这些人不是那种专家,而是一线战斗员。

            对于在国外生活的朋友来说,可能会发现认识汉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阅读习惯决定的。比方说,我们去认识一个英文单词,总不能说是记个大概吧,see由三个字母组成,其中两个一样,这太奇怪了,是不是?而我女儿正式学识字,认识的第一个字是龙,还是繁体,一下就记住了(我只是举例子,不是证明)。有些人教孩子识字,是按笔画多少、繁简次序来教的,这其实是不太了解汉字的构成特征。正如我之前所说,汉字是图形文字,我们是用看图的方式去识别判定的——模糊的、框架式的、概括性的。好比我们看见远远走过来一个人影,我们不需要看清每一处,就可以判定出他是男人还是女人(啊,如今这个也有些困难了)。显然,英文单词不能用这个方法。

            最近一些年,有研究发现,不仅是思维影响语言,语言也会反过来影响思维。虽然这一理论尚不成熟,但是我个人从实践经验来看,我是比较认同的。比如,为什么在老外眼里汉字就是一个一个豆腐块呢?他们看出是豆腐块,这是用的我前面所说“图形识别技术”。可是他们为什么看不出每个“豆腐块”其实是不一样的呢?这是长期学英文养成的阅读习惯所致,在老外的意识中,字词压根就不能这么去认。反过来,对于中国人来说,学英文也会遇到来自反方向的障碍。这只是在讲字,如果再往后,讲到读句子、看文章,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目前大家都公认,汉语的语法不好教,甚至可以说没法教,教了也没用。初中都会有语法课,但实际情况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也不听,因为听了就不会说话了。我举几个句例来简单说明一下。

            比如:

            他被老师叫去罚站了十分钟。

            他被老师叫去写了一份检讨。

            看起来两句的结构一样,但不能按同样的方式来断句。前句可以断成“被老师罚站”,如果套用这个断法,后句就变成了“被老师写检讨”,显然这是不对的。

            再比如:

            来杯啤酒。

            它的完整意思是“(你)给我一杯啤酒”,可是中国人不会这么说,因为我们说话时已经把场景融进去了,当“我”说“来杯啤酒”时,自然是对“你”说,而“你”也非常清楚“我”指的是什么。不光是这样,汉语的习惯还把“一”给省了,不说一,就是一。

            然后我们来看老外学汉语闹的一个笑话:

            走,下馆子去。

            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在说“(我们)去饭馆吃饭”,结果老外学了之后就套用成:“走,下一号餐厅去。”

            然后老外又学了“你饿了吗?要不我给你下碗面。”结果老外套用成:“你渴了吗?要不我给你下杯水。”

            如果再后学,又发现“下饭”、“下手”又有不同,用法也不同。遇到这些情况之后,老外就抓狂了,心里想“我是疯的”,结果又错了,按汉语习惯应该想“我疯了”。

            说到这,想必大家已经看出来思维模式的不同了。简单说,因为我们从小看的东西不一样,看的方式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太一样。

            • 家园 再谈阅读习惯

              正如我前面所说,汉语的语法是自带场景(联想)功能的,要搞不懂这一点,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有时候会更严重。

              先讲一个笑话。

              李老板问他的员工小张:“你有小王的电话吗?”小张说:“我有”,说完继续埋头干他的活去了。结果第二天李老板就把小张给辞退了。

              李老板认为,小张太“二”了,问你小王的电话号码,那意思不就是我需要给小王打电话吗?你既然有,就应该给我啊。

              客观的讲,小王还可以了,至少他知道“电话”在这里的意思是“电话号码”。

              笑话说完之后,我再来说一些真实的故事。下面是一个来自上海的实验。

              老师遇到一位语文困难生,最初只知道他有阅读困难,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所以一开始时,什么都不讲,把一本书交给这孩子,让这孩子独自去看。发现这孩子一个人坐在那看,看一页翻一页。但如果你要认为他这是在看,那就错了。老师为了确认这一点,又把孩子叫来,给他一段不足百字的小文章。先让他看,看完之后合上书,让他说说文章都说了什么,结果孩子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之后又做了一些比对测试,比如给这孩子看一段影片,他能说个大概。这种情况很像我们每天都经过一条路,似乎每天都看到了,但如果问你,这条路上都有什么,你却回答不上来。这个孩子就是这种情况,看了,却什么都没看到。这里稍微提一下,这孩子不是不爱看书,不是没兴趣。

              我们说,人在阅读时,是知识性阅读和理解性阅读同时进行的,但在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给比较小的孩子看的书,一般是图文并茂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才刚刚接触书面语,需要先“翻译”一下,书本里的图案是他认识的,是具备相关知识的。但是我们再往后,把图片拿掉,只剩纯文字,就会发现有些孩子极不适应,甚至拒绝看书。这是因为理解性阅读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他读下去。

              我女儿有段时间也有跟前面那个孩子类似的表现。我给她一篇比较口语化的文章,其实就是《上下五千年》,但里面涉及的内容她并不熟悉,有些还是比较陌生的。结果也一样,她很认真的看,看完之后无法复述。这里要说得清楚一点,多数文章总括没有问题,比如她会说“苏武被捉去放羊,放了很长时间,然后又回来了”,但如果继续提问,让她简要的说说过程,她就怎么也说不上来了。

              其实这样的表现,既正常,又不正常。说正常是指这是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说不正常是指如果长此以往,不及时纠正,越往后就越困难。但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做不到这一点,汉语太灵活,没有太多的公式,一对多的教学是很难有成效的。可是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受重视。

              通宝推:盲人摸象,三笑,墨虎,
              • 家园 然后谈一点怎么去提高阅读能力

                我本人毕业后就从事的是编辑或者相近的工作,一共干了八年,对我的帮助非常大,但我并不是学中文的,我是工科生,学化学相关的。相比起来,我那念中文的媳妇,阅读能力还赶不上我。

                这里我要说个细节。我要把一篇文章刊发出来,有时候是需要配图的,图片得自己找,即便只是装饰作用,也需要找到贴近原文内涵的图片才算满意。这个过程实际上是锻炼了我的理解能力。

                回到孩子的学习上来,回到我女儿身上。当我发现她有这样的困难时,我做出了一个调整。看完一篇文章,我要求她先把每个段落的梗概写出来,然后第二层是把自然段合并成若干个章节,到第三层是写出全文的总括。写完之后要求把书和自己写的概括全部关上,复述原文。我在这里采取的是“说作文”的方式,因为毕竟孩子小,不太情愿写太多的字,所以我用上了语音输入法,人说,机写。这里稍微说一下,可能会有人担心,这么一来是不是不会写字了呢?我也有这个担心,所以会有其它的补充。不过我以为,眼光应该向前看,以后的主流输出方式必然是越来越走向“人机合作”。说回正题。之前女儿认为她不能复述,是因为她不会表述,表述能力不高。我为了说服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跟她做对比,说为什么一部电影你看完能说得头头是道呢?为什么一件学校发生的事你能回来再现呢?真的是你的表述能力不足吗?后来她勉强同意了我提出的调整方案,做了几篇之后,终于说:“看来确实是我的阅读有问题啊。”

                这里可谈的问题其实特别多,我只能在这里提醒两句:

                1.贪多嚼不烂,会引发消化不良;

                2.综合考虑汉语、英语、数学三门语言的学习,需要练就“变焦”能力。

                通宝推:盲人摸象,三笑,唐家山,墨虎,易水,
                • 家园 最后最后说一点:变焦能力

                  语数外三门一块学,有利有弊,会学就能变成好事。

                  这三门语言的特点都不一样,学法也不尽相同,但是孩子哪里知道这些。中国学生会把学汉语时养成的习惯带到另两门当中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学习阻碍。别说孩子不知道了,有些家长、老师也不是太清楚。有个孩子打三年级起,数学长期考30分,惨不忍睹,他母亲还要送他去上奥数。有个初中的孩子做5×3÷3居然是做成15÷3……然后这些孩子就被分析成,或不努力,或没天赋,或不感兴趣,或干脆就是头蠢驴。孩子们费了很大劲,得不到正反馈,已经很痛苦了。再加上这些不理解,你叫他们小小年纪如何坚持得下去?

                  关心教育问题是好的,但是不能总是只务虚,还得务实,得有办法改善问题、解决问题。河友们意下如何呢?

                  再多唠叨一句,我个人偏向于研究数学教学,时常有家长或老师对我说:“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我承认,人和人是有不同的,但一般情况下差异不至于大到连初等数学都搞不定的地步。我承认,你挣的比我多,你的能力比我强,但你不能说我懒,你这是中伤我。我承认,你的成绩比我好,你的记忆、思维比我强,但你不能说我天生就是个蠢货,你这是诋毁我。但孩子们太小,他们不会像我这样去反抗,也有反抗的,拿枪突突突。我以前遇到这样的家长和老师,我就恨不得一脚踢死他们。但我现在不这么想了,可是我也不会说什么,我就是转身走开。因为我知道,在他们眼里,我一不是教授二不是专家,我就是个屁,我没资格发表我的观点。

        • 家园 这其实是入门的一道坎

          最难的就是这一关,如果过了,后面的成长会容易得多

          不过,层主的意思正相反,后面是越来越难。如果是这样,你现在的放弃就显得更明智了

      • 家园 汉语的难学主要是难上手

        说汉语是易上手难精通的语言,就太奇怪了

        汉语的相对难学,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当外国使用拼音文字的小孩可以轻松建立语音与文字的关系的时候,学汉语的小孩却得至少记下几千个常用字的写法,而口语在这个过程中给不了太多帮助

        而在掌握了常用字和常用字型以后,就可以通过各种灵活运用,轻易实现新内容的扩展。相比之下,拼音文字中学习高深点的新词,虽然也可以依赖一点规律,但是帮助小得多。甚至生物的专有名称,就根本看不出来那是一种鸟,还是一种虫,甚至一种真菌

        不知道什么样的程度算精通,但是在西方,专业人士更容易通过专业用语实现垄断的门槛

        • 家园 阅读困难如今较普遍

          先说汉字吧。汉语常用字3500个左右,数量有限,可以说不多,学龄前基本能学会认1000个左右。不过关键是汉字是图形文字,我们记住汉字其实不是一笔一画的去记,而是记住的整体框架,我这里说的是认字。会认不一定会写,写的难度相对高些,但也并非是一笔一画的去记住写法。比如我们写了一个字,写的时候就觉得有些别扭,再认真一看,果然有个地方少了一笔。人是视觉动物,在这一点上汉语是占便宜的。所以说,上手容易。

          由于中国儿童识字花不了太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快就可以独立阅读了。问题就出在这。正如大家公认的,汉语是高度抽象的,或者说高度压缩的,内含的信息量大,变化无穷,对于高手而言,这是一把趁手的武器,可以创作出很有艺术性的作品,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却玩不太转。我的意思是说,从多数人角度看,就汉语的工具性而言,不如英语,但它的艺术性更强。所以说,精通难。

          本来这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虽说汉语难学,但毕竟是母语。正如一些语文老师所坦承的那样,压根就没学过怎么教语文,人家问起来该怎么学,就回答多读书。其实,我个人所见,母语教学大抵都是这种态度。比如,对照《美国语文》和《新概念英语》,就会发现后者才更加专业。但时过境迁,这种靠长时间原始积累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应付如今信息过载的情况了。许多家长非常鼓励孩子多读书,这其实是有潜在的危害的——如果我们把汉语相对难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当我们再把数学学习考虑进去的话,就会意识到盲目鼓励孩子多读书还会造成一定的数学学习障碍。过度阅读会诱导模糊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在这习惯的影响下,孩子在学数学时也会跳着看。可我们都知道,数学语言极为简练,不容一丝漏看错看。说到这,后面的话我就不必多说了。结果是语文学不好,数学也学不好,满满的负反馈。持续不断的负反馈如同有人在不停的揍你。打不过,怎么办?跑呗。这一现象到小学三年级会逐步显露出来。我猜想河里会有河友有这样的经验,在10岁左右,孩子突然就厌烦学习了。再加上许多老师和父母一味的认为孩子是贪玩或者是不感兴趣等等,无法理解孩子的学习表现,所以有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

          我们的语文教学,太掉以轻心了。

          通宝推:也要崛起,
          • 家园 支持一把,亲身经历

            现在我也是不断教育年轻爸爸妈妈,早一点教孩子认字。我家孩子进幼儿园大约认500个汉字,这500个汉字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幼儿园中的的幼儿读物中带字的图画故事没有太大困难,少量不认识的字很快成为新认识的字。所以,孩子小班,中班,大班的图书角是他的最爱,加上家中他去图书城自己选的图书,上学前实际上已经具备小学毕业的汉字要求。孩子的三大名著(和我一样不太爱看红楼梦)都是在小学一、二年级就看完,古文基础也在这个阶段他自我启蒙了。

            我个人认为早一点给孩子识字,就是早一点让孩子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获取信息、知识的能力,孩子有一定词汇量后,我们教会孩子查字典,后期词汇的增长不太要家长操心。

            识字早的最大问题是孩子眼睛问题,虽然我们也很关注孩子用眼卫生,但孩子毕竟没有太大的自制力,有些场合家长也不可能监控得到,所以,小学五年级孩子就戴眼镜了。

          • 家园 学龄前1000个字?!基因太好了,教育条件太好了!
          • 家园 您见过的孩子实在太优秀了

            “学龄前基本能学会认1000个左右”,“由于中国儿童识字花不了太多精力和时间,所以很快就可以独立阅读了。”

            我也算是见过不少“中国儿童”,达到这个标准的真心不多。而我认识的小学老师,也都说小学低年级孩子识字任务是很重的,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