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商榷】如何看待汉能的全太阳能电动汽车? -- ywa13

共:💬43 🌺135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商榷】如何看待汉能的全太阳能电动汽车?

    这是知乎上的一个问题。获得最多点赞的答案是:

    “就是个自欺欺人的脑残行为,跟长虹玩太阳能手机一样。科学讲的就是严峻。无法理解这么大的公司居然会愚蠢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脑残程度,不去老老实实做实事,尽玩这种假大空虚自欺欺人的东东。全车有效光覆面积挺多2m2,夏天中午强力阳光下光辐射能量每平米1kw,按实际有效光电转换效率15%算总共可以得到300w功率的电能(如果说薄膜太阳能电池实际使用效率超过15%和25年寿命,李河君就可以做世界首富25年不动摇),4小时(假设地球在中午12点时停止转动4小时)也就是1.2度电能,不算逆变器效率、电池充放电效率、电机效率、传动系统效率,散热系统能耗、控制系统能耗,通常百公里20度电能(特斯拉80kwh实际400km),1.2度也就是可行驶6公里,这是夏天中午12点地球停止转动4小时的理想状态下的情况,4小时跑6公里,蜗牛也比你要快些吧,呵呵,而实际应用就更糟糕,能有3公里就不错了。”

    我认为这是基于某种不健康情绪的扯淡,与科学无关。

    汉能已经发布的概念车(工程样车)的数据是 1 太阳能电池转换率是30.8%(有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认证),2 太阳能电池面积为6平方米(有专利申请和图纸为据),3 车重1.5吨,4 电池组充满电后的理论续航里程是350公里,5 在标准日照条件下以太阳能充电5小时可行驶50公里。量产车型的具体参数还没出来,但据说在阳光下充电5小时能跑80-100公里。

    既然他提到了Tesla,我就以Tesla为起点分析汉能的概念车。Tesla Model S P85D的电池是85kwh,理论续航里程是480公里。可能没人去试过这个理论里程,考虑到在外面抛锚会很麻烦(它不像太阳能汽车晒晒又可以跑了)。我怀疑在高速公路上它应该能跑450公里。以450公里算,每度电能跑450/85=5.29公里。

    太阳能在标准日照条件下每平方米的功率是1000w。所谓标准日照,是春分秋分阳光照射于南北纬48.2度上的光谱(不是在夏季,也不是在赤道上。如果标准日照是在夏天的中午,我们可能正在经历哺乳动物出现以来最严酷的冰川时代)。如果转化率为30.8%,一平方米的功率就是308w,一小时就是0.308kwh。6平方米5小时就是9.24kwh。

    这9.24度电可以供Tesla跑48.88公里(如果按Tesla的理论里程计算就是52.18公里)。考虑到汉能概念车重1.5吨,是Tesla2.1吨的71.42%,李河君说它能跑50公里,他扣除了能量转换和行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损耗(Tesla如果只是在市区走走停停,估计只能跑400公里)。

    汉能量产车型在阳光下充电5小时是否能跑80-100公里?我认为这取决于 1 季节和地点(夏天在广东能跑100,到了东北也许只能跑80。冬天在广东能跑80,在东北可能就只有50了),2 汉能是否能用碳纤维和铝合金将车重降到某种合适的程度。这是宝马i3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打造的车身: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你也许会问,用碳纤维会不会造价太高?有记者声称汉能量产车型的造价会超过100万人民币。Well,宝马i3在2013年的发布价是28.3万人民币:

    http://auto.sohu.com/20130729/n382726531.shtml

    我注意到汉能概念车合金轮的款式和宝马i3有神似之处,或许这款电动汽车是李河君跟踪的对象之一。这与国人对德国车的好感相吻合。

    李河君的太阳能汽车,如果按宝马的价格卖,可能就是28.3万加上那6平方米薄膜电池的成本或市场价格。

    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家园 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京报:中石化“超级汽油”研发成功:省油30%!

      中新网:中石化回应“超级汽油可省油30%”:不符合实际

      The Fiancial Times是第一财经的编辑部,新京报是第一财经的特约记者。汉能应该是要复牌了。

    • 家园 想起了当年宝马的“软皮车”

      柔性表层蒙皮,能变形,号称能够改善气动性能

      我一直觉得丑,虽然杂志说漂亮、“科技感”。变形的表皮褶皱就像手术、解剖时撑开皮肤的褶皱

      总要有广告、概念嘛。宝马的软皮车谁在街上看到了?

      类似的,对于比亚迪多个电机的设计,也有人各种讽刺

      那些东西的确不健康

      对于宝马的软皮车怎么看,对于汉能就怎么看。心平气和的批判挑毛病,真不明白怎么有人踩了尾巴一样

    • 家园 宝马 i3 的碳纤车身不是真正的碳纤车身

      其材料全名是碳纤增强塑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是宝马专门为减轻车重研发和应用的材料,以适应低成本大规模批量生产车身的需要。目前似乎是BMW的独家技术。传统的碳纤车身制造技术产量低成本高,跟BMW i3不是一回事。

      简单说成是碳纤车身,我认为是营销人士的有意误导。

      • 家园 这个碳纤维增强塑料简称CFRP

        主要是用来改善塑料的力学性能。

        倒也不是说这种材料性能就远低于碳纤维,至少和手工涂覆室温成型相比性能是不遑多让的。

        CFRP成型的工艺与一般的塑胶注塑工艺无多大区别。都是注塑成形,只不过在膜腔内预先放入编织好的碳纤维骨架,然后注入熔融的塑胶。

        这种工艺成形的产品显微组织一致性要好于手工成形,对于工业产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效率的提升再加上外敷料不需要高价格的环氧树脂,成本方面肯定是要低于手工/半机加工,我估计BMW在碳纤维编织这块应该也是自动化了。

        • 家园 确实如此

          刚才在油管上搜了几个视频展示i3的车身从碳纤到成品的制造过程。确实如你所说其自动化程度很高。不过碳纤骨架成型看上去好像跟冲压钢板工艺差不多,只是把轧制好的钢板卷轴换成了碳纤卷轴。然后再注塑成型。成型后的部件粘合成最终的车身。

          这里面估计工艺细节上讲究很多,要不然大家都搞量产了。

      • 家园 我怀疑德国人是在吹牛:

        http://www.plasticsnews.com/article/20140711/NEWS/140719979/chinas-auto-industry-putting-increased-focus-on-carbon-fiber

        这个东西的“核心技术”应该是固化剂(固化剂之外的成分,拆一辆宝马i3就清楚了)。BMW的碳纤维还是从日本人那里买的(几万辆宝马i3用了6000吨)。它的“独家秘诀”日本人也会做:

        http://www.teijin.com/solutions/cfrp/

        如果德国人将来不接活儿,自然有人代劳。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汉能可能只负责设计(也是请人做的),太阳能系统和整车组装。其余部件都会外包出去。中国不缺人,也不缺钱。中国缺的是idea。谁有good idea大家都会跟着他做。

        李河君的任务就是说服大家,他的汽车有市场,大家有钱赚。大家被说服了,就会砸人砸钱下去解决问题。

        • 家园 i3用日本碳纤的消息是哪里的?

          我看到的说法都是从bmw跟

          sgl合资公司来的,这两家都是德国公司。

          你的第一个链接也没说bmw吹牛或是中国能搞定碳纤车身的工业化量产。里面引用的SGL官员的说法是中国需要十年时间。其他中国汽车业人士也没说车身。长安和长城只表示有兴趣搞碳纤部件,广汽则具体些说是引擎盖之类配件,这跟车身这种大家伙在复杂度和难度上可不一样啊。单件小批量是一回事,工业化大批量是另一回事。不好小看bmw。

          • 家园 我还真找到了一点蛛丝马迹:

            http://www.adsalecprj.com/Publicity/M/MarketNews/lang-trad/article-67017485/Article.aspx

            所以这个吹牛啊,可能是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

            就这样吧,我该忙去了。

            • 家园 6000吨变成原料了

              你给出的链接里说是6000吨原料,跟6000吨成品不一样啊。而且碳纤维生产技术和大批量碳纤车身生产技术是两回事啊。

              不过既然你有内部消息支持,倒不必在bmw身上过多纠结,毕竟主题是汉能。

          • 家园 我是说在我给你的那个链接里头德国人可能是在扯淡

            他们花了十年时间发明了这个东西云云。

            他们的‘独家秘诀’日本人早就搞出来了。不过日本车企不感兴趣,可能是因为与钢铁企业之间的关系。

            我一旦怀疑某人扯淡,不是上网google。而是拿起电话问朋友。我的朋友三教九流遍天下,因为年轻的时候急公好义,人称小宋江。有网民说我三观不正,他没有说错,我就是三观不正。三观正了大家当我是神经病,我还怎么做小宋江?

            朋友说那个东西是BMW从日本人那里买的,没花多少钱(可能是没多少技术含量,主要是一个固化剂)。日本人到处推销,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 。。。。作为与BMW交易的一部分,宝马i3的碳纤维得从日本买,据说已经买了6000吨。

            我去google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如果找到了就通知你。不过,我的朋友不太可能跟我扯淡的。

      • 家园 这就是碳纤的实际使用方法,叫碳纤车身没错。

        碳纤也好,玻璃纤维陶瓷纤维也好,使用时都是织成布状作为骨架的,必须外敷塑性材料形成整体,称为复合材料。常温下使用较多的比如碳纤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就是碳纤“布”敷上环氧树脂制成的,按重量计环氧树脂的用量比碳纤大,所以整体称为“塑料”一点都没错,但是是“碳纤维增强”的塑料,是习惯叫法。

        相应的用玻璃纤维敷上环氧树脂,就成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俗称“玻璃钢”。碳纤维增强塑料,貌似还没有“俗称”,习惯上就称为“碳纤材料”而已。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