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整理】老兵岁月(一) -- 老顽童

共:💬100 🌺1365 🌵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一)

    [序]

    读中学时班里有位同学的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她母亲是他父亲在朝鲜时娶回的志愿军朝鲜族护士。去年同学聊天时,她说她父亲写了本回忆录,我听了大感兴趣,就向她讨了一本。

    看完之后有三点感慨:

    1、 错觉有的是长期的,很顽固的。中学班里有同学的父母亲都医院工作,这位同学她母亲在医院工作,因而就不知何时产生了他父亲是医生的印象,但错觉就是错觉!实际上她父亲从事的工作与医院根本不相干。

    2、 有点失望,她父亲是五次战役后期才入朝的,没参加过对联合国军的一线作战。还有就是写得有点零乱,视角过大,节点过于简约。

    3、 这又是一位离开老首长的老战士。

    但必竟是那个年代的亲历亲为,还在战火中滚打过,老战士的回忆录里还是有出彩的节段,让人感觉兴趣的故事,对这部分本人自作主张稍作整理,改第一人称为第三人称,擅自在西西河贴出,以飨读者,希望同学她不会因为我的添油加醋打上门来。

    老人姓许,今年周岁九十,犹健在,在此衷心祝愿老人与他的朝鲜族妻子老俩口长命百岁。

    声明:版权归属老人家

    一、 贫寒家境

    老许的父亲当过几年的私塾先生,后因新学时兴失了业。文革期间有一回老许戴帽挂牌站在单位门口示众,造反派喊道:这个走资派家是地主。老许毫不客气地大声回喊:我家是三代贫农!引得围观群众哄笑,由此看来许家主业是务农。因家境贫寒,小许的两个姐姐都卖给别人当童养媳。

    小许童年时,有段时期家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因小许的叔叔下南洋(印尼)寄钱回来,祖父在县城租了房子,小许一家人搬去住,后因侵华日军轰炸又搬回了乡下,再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断了,许家贫困比早先更甚。

    关键词(Tags): #老战士#回忆录#抗美援朝#亲历亲为#家境贫寒通宝推:acton,hwd99,文化体制,东川西川,沙发土豆,发了胖的罗密欧,威武,樱木花道,履虎尾,北纬42度,wlr,桥上,青颍路,胡一刀,
    •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七)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6、从头再来

      “昨天的所有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至爱的亲人……

      多年后,当老许第一次听到电视里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从头再来》,感触颇深,泪水湿润了眼眶。

      因为老许也曾下岗,这里的下岗不是指的文革开初被批斗离开领导岗位,而是之后下放回漳后的事。

      1972年9月,老许结束下放回到漳州,报到时遭到当时革委会组织组的刁难,对他实行三不政策:不承认老许以前的工作单位是漳州华侨分公司;不承认老许是分公司经理;不承认他的干部身份。分配他到废品站当职工。

      妄顾事实,如此整人。为什么?凡事都有个因,当时华侨公司的掌权之人不愿他再回来主政?这不是主因,老许的工作分配是由上级决定的,可能当年老许手里掌管着全地区最紧俏商品,但老许原则性太强,用管理志愿军军用物资的那一套管理方法,结果有人想沾光又自认为能沾上光的人物没沾上光,这时人事权在手,当然喜欢现任的华侨公司的头灵活有眼色,不想让他官复原职,整他。所以说一场革命之后,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不见得会比原先好,况且“文革”本身就是一场乱革命,伪革命。

      老许拿出造反派夺权时打的公章收条给组织组的人看,拿出事证,以证明其三不政策是错的。你跟他讲事实,他跟你讲革命,老许听到的回话是:这都是过去的事,现在要按现在的情况,你去商业局开介绍信,革命干部能上能下。

      老许到商业局开介绍信,却被商业局拒绝,商业局说的有道理:本局开的介绍信是职工介绍信,而干部的介绍信要到组织组开,你老许是干部,又没受过什么处分,我们商业局当然不能给你开介绍信。

      老许回到组织组,经办人叫负责人来,负责人来了就劈头盖脸地批评老许:只想当官做老爷,不想当工人脚踏实地干事,为社会主义做贡献……。老许这才知道他们要让他当工人,冷言以对:你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你们不讲清楚我是去当职工,我怎么知道。我的组织关系、档案一直在地区组织组,商业局当然不给我开介绍信。

      组织组最后勉强开了张介绍信,介绍原漳州华侨分公司经理去废品收购站工作。接受老许介绍信的是废品收购站的一位工人总务,他对于这样一位老干部来此当工人很不理解,困惑地上上下下反复打量老许,时间之长让才老许都有点难堪。

      就此,老许自1958年7月转业下地方开始享受的县处级待遇没有了,从干部岗位上正式下岗,成了一名工人。当时的下放干部,全地区也只有他一人遭受如此待遇。

      老许说从零开始,从那时起,他从采购员当起,勤勤恳恳,换过许多岗位,离休前为地区供销社副主任(主持工作),他说:“直到1983年申请离休被批准,我重新回到了干部队伍。”是不是他的书写有误,若无误,那他采购员之后任的很多干部岗位就都是“以工代干”,匪夷所思,那他文革后期的经历也太奇葩了,也证明了老许是老实本分到家了,不懂得拉感情走关系。他从部队下地方定级后除了普调,工资级别从没提升过,离休时为16级。

      当时在福建主政地方工作的干部,大多是随解放大军过来的长江支队,长江支队大多山西人和河南人,由晋冀鲁豫解放区抽调的地方干部组成,老许虽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出身,但他与地方没打过交道,谈不上什么感情,长江支队过来时的通信员、警卫员离休时的级别有的都比老许高。

      我的一位同学的父亲,1938在老家河北参加八路军,因有一定的文化,后调往延安待了很长时间,曾管过警卫中央首长的兵,做过延安军法处看守所所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一野军中任职,后因工作需要展转到了福建,离休时任一中型国企的工会主席。我同学在父亲老年时问他:你这一辈子最大的教训是什么?他父亲深思了一会儿说:象我们这样的人,不应该离开老首长。

      我看完老许的回忆录,掩卷之时心里不禁叹道:这又是一位离开老首长的老兵。

      [完]

      关键词(Tags): #从头再来#刁难#伪革命#待遇#老兵通宝推:桥上,迷惑不解,
      • 家园 真正是个老实人,也是个能干事的老实人

        这一类人当他遇到真正想干事业的领导时,就会焕发光彩。平庸的年代看不到他们,平庸的年代里他们像地火一样不被人所见。但每当存亡关头,当豪杰登高振臂一呼,他们就会变成喷发的火山,爆出无穷的能量。

    •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六)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5、文化大革命(下)

      老许回忆录里有说一句:“当时各县组织部门是一条线,都是派性支左。”表达了对当时军管之后部队干部所作所为的不满。

      照理说老许是军转干部,军管之后,境遇应有所好转,但他除了刚开始的学习班那段经历感觉不错外,其后诸事不顺,可能原因可能是军管干部是三野的,而老许是二野出来的,战友情没那么深。或很可能老许对军管干部的颐指气使作派看不惯,说话让人听见了,得罪人了。

      老许他们以宣传队的名义下放到了县里农村,老许待在大队部。1971年春节临近,大队干部催他们回家团圆,但县组织部门(当时叫组织组)不发话大家不好动。

      公社召集各宣传队和驻村的大队书记开会,宣布县组织组的通知,下放干部今年春节不放假,要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个革命化的春节。接着公社书记动员大家安心下来过年,然后征求意见。老许首先发言,对县组织部门对宣传队的关心表示感谢,并建议县组织组和公社的干部也下到村里去过年,以示对贫下中农的关怀。接着与会的宣传队员和大队干部都纷纷表示赞同,会议不欢而散。

      隔天公社领导叫老许他们去商量,让大家悄悄地回家就行了,不要声张。老许不同意,说干部每年都有公休假,夫妻分居的更应享受这个休假,所以回家应公开,写休假条,并提出理应报销路费(那时很多干部每月工资只有四、五十元),以减轻宣传队员们的经济负担。同时保证全体队员元宵节前归队,参加春耕。公社同意了,眼不见心不烦。

      关键词(Tags): #战友情#颐指气使#得罪#春节#休假通宝推:青颍路,桥上,
    •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五)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5、文化大革命(中)

      1968年1月,福州军区的领导来漳州视察,听说许多单位私设牢房关押了不少人,就命令各单位在天明之前要把所有关押的人放出来,否则处罚造反派头头,老许这才回家过了个团圆年。

      提及文革避不过武斗一节,两派相争,刚开始是口舌之争,大字报覆盖,辩论,冲主席台,抢话筒。后来,口舌解决不了问题则拳脚相向,再接着“批判的武器不如武器的批判”,动用生产工具、冷兵器。漳州武斗第一个死者是一个司机,让农民用钩镰枪把肠子钩出来了。再接着上头有人说“文攻武卫”,武斗升级,动用热兵器了。

      漳州城内有两个制高点——两座“高层建筑”,一座是古建筑——八卦楼,一座是现代建筑——专署大楼。两派各占一座,隔着一千多米用机枪互射,有时整夜枪声不断,有殃及无辜群众伤亡,我上山下乡的知青点有个知青的父亲,就是那时被流弹打死的。

      华侨公司有个仓库处于两制高点之间,晚间得有人看守,不安全没人愿意去,造反派想到了老许。老许那时的日程照例,早晚戴帽挂牌示众,洗门市部地板,拉板车运货。老许不愿夜间还要去看仓库,就推辞说:看仓库的人要忠实可靠思想好,我是三反分子,不能看仓库,这是立场问题。

      没想到造反派头头说:我们相信你。令老许哭笑不得。

      老许见无法推辞,只得提一个条件,就是老许进仓库后要从外面把门锁上。造反派同意照办,这样劳累一天老许可以睡个安稳觉了,在枪炮声中老许都睡得着,况且只有枪声。

      党的九大召开了,各单位开大会传达九大精神,非党群众还有一些在政治经济上有问题的人都参加了,但禁止老许参加,这令老许很气愤,找造反派头头理论。回说是老许有问题不交待,所以不能参加大会。老许感到有理无处申说,文革已经进行三年了,既然找不到问题打不倒,为什么不能解放呢?一个混乱,无奈的年代。

      老许对造反派的革命精神嗤之以鼻,认为这些人的造反,无非是“四清”被审查,要报复。还有就是要过当官的瘾。文革乱世让许多人的打着革命的旗号,放纵内心的小出来肆意。

      老许盼星星盼月亮,1970年3月盼来了军宣队,军宣队着手整顿,商业系统除留部分人营业外,其余都到山上部队营房边学习边劳动。刚上山有搞几个批斗大会,大会开得很文气,之后就不搞了,老许他们也不用戴帽挂牌了,大家在一起老许也没了自己是另类的感觉,他感慨:空气真新鲜,伙食不错。

      8月老许回漳州,过了几天递过来一张表要他填,是自愿下放申请表。老许不填,理由是当时规定,解放了的干部才能下放,而他还没解放。造反派对他说:我们给你解放了,你不申请我们替你申请。听听,多轻巧,当时解放了的干部就是审查过关的干部,没解放的干部是有问题的干部或还在审查过程中的干部。一个本应是很严肃、很严谨的事,当权者嘴巴一张合就了结了,如同儿戏。

      过了几天老许等人就被集中到粮食局办公楼上学习弄通思想,晚上睡地铺。他的户口和组织关系被转到县里,同时还派人到地区医院要老许妻子和孩子的户口,要全家扫地出门。还好当时主管地区医院的军代表也当过志愿军,对造反派的此行很反感,斥之:你们的干部怎么处理是你们的事,我们的干部我们自有工作安排,你们管不着。去的人灰溜溜地回来了。

      老许下放到诏安县农村。

      关键词(Tags): #武斗#九大#军宣队#解放#下放通宝推:青颍路,桥上,渔儿漂漂,
      • 家园 还记得下放户回城

        沿着马路边搭了一溜窝棚。

        知青回城好歹还有个家可以挤挤,下放户可是无家可归啊

        • 家园 楼主这个情况是干部下放

          好象还是城镇户口,记得过了几年(未改开)有政策重新安排工作了,我们小镇(公社)上就安排过这么一位,在我们露天电影场一角给他们盖了几间房,后来全家回去了。

          您说的是困难时期动员城镇无工作人员落户农村,我姑姑就是其中一位,姑夫在县里单位上班,她是家庭妇女,被动员下乡,户口迁到姑夫老家乡下。确实如你所说,我姑姑户口就没能调上来,后来一直在县办工厂当临时工,没有户口不能转正,后来退休为了劳保也费尽周折,劳保也很低。当然,现在统一社保,家乡比较发达,退休工资一直在涨,她已有2000多元,很满意。

          我这么写着,感觉那时的人很纯朴、善良。一句话城镇户口就变成农村户口,可能心里会有点空落落,但也就这么过来了。

          通宝推:桥上,
          • 家园 文革中期有一批

            家中无人从事当时认定的正当职业,如小贩等,则动员其全家下乡。口号是: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这批人后来也回城了。时兄提的应是这批

          • 家园 你问过当事人没有?可别一厢情愿的去想

            至少我问过当年的亲戚,下乡无奈和怨怼只敢对最亲近的人发泄。

            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下乡也是政府不得不为之举,60年代人口增长已翻倍,城市已待不下这么多青年劳力,只能往乡里派。这也是一个原因。

          • 家园 那时候还小

            怎么下放的不知道。

            就看到以前马路边的空地上突然一间挨一间地出现了很多棚户。问大人才知道是下放户。

            学校里也出现了下放户的孩子。普遍的穷、脏、成绩不好,被大家疏远。

            现在想来,当年他们父母走的时候是何等的无奈。返回时,又是何等的困难。

    • 家园 【整理】老兵岁月(卅四)

      十、波折的地方工作

      5、文化大革命(上)

      关于文化大革命,老许在回忆录里是重点,原先占的篇幅很大,后有领导过目后说:有关文革就没有必要写那么多……。所以老许做了大幅删除,可惜了啊,多一些口述亲历,少一些误解误判。多一点真相,少一点狂热。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通知提出要揪出混进党内、政府和军队里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就此文革揭幕,中国大地运动狂潮铺天盖地。

      学生大串连开始了,青少年学生开心啊,全国各地到处跑,想上哪就上哪,步行也行,乘车也行,不用买票,不管到了什么地方都有接待站负责食宿,如此快活还是干革命,何乐不为。

      老许也被抽调去搞接待,他天真地以为文化大革命是文教系统的事,财贸系统搞“四清”就行了,根本没有思想准备。不料四清搞不下去了,社会上成立了各种群众造反组织,四清中挨整的人反过来批斗四清工作队的人,斗他们镇压革命群众,包庇当权派。很快地这个文化革命就要革到老许的头上。

      1967年1月,从上海刮起了“一月风暴”,席卷全国,漳州市造反派四处串通,要向走资派全面夺权,1月23日晚上,华侨公司的造反派把老许叫到单位,宣布奉毛主席最高指示之命,夺走资派老许手中之权,并要他交出印章,看着这一张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却因造反狂热兴奋得变得陌生的面孔,老许心中五味杂陈,叫来了管印章的同志把党支部、公司、工会、还有劳保商店的四颗印章交给造反派,打了收条。

      靠边站的老许,第二天就到被指定的门市部干活。过了几天造反派叫他自制高帽和挂牌,后来老许庆幸本单位的造反派比较懒,老许用纸箱板做的牌子,较轻。而有的单位的造反派勤快,亲自动手做牌子,材料用的是木板或铁皮,牌重,挂牌的人苦哇,有的造反派还没人性地用铁丝做牌子的挂绳,铁丝会勒进脖子的皮肉里,挂牌的人苦不堪言。

      老许每天早上要提早到单位,在门市部洗地板,打扫卫生,然后戴帽挂牌站在门口,待造反派上班请示后再去劳动。下班前再戴帽挂牌站在单位门口,别人都走了,老许还要示众一段时间才能回家。

      根据造反派的要求,上下班的路途不能把高帽和牌子摘下,戴着高帽挂着牌子骑着自行车,自从参加革命,老许一路风光,如今这么现世,老许难堪之至。过了几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戴帽挂牌的人,其中不乏熟悉的面孔和比自己级别高的领导,老许无所谓了。

      老许无所谓了,可造反派又恼了,你个走资派上下班骑自行车,那么爽,不行,自行车交上来!老许可没那么听话,凭什么要我把自行车上交,你们看不顺眼,老子不骑就是了,老许把自行车放在家里,走路上下班,戴着高帽,挂着大牌。

      老许没完没了地写检查挨批斗,市区哪里人多就把他拖到哪里批斗,对于他们向群众讲老许是混进志愿军当营长,家里是地主的胡说八道,老许要反驳得他们难堪了,造反派文斗不行就武斗,动手动脚,老许皮肉受苦。最歹毒的是知道老许的妻子在地区医院工作,偏让老许戴帽挂牌站在地区医院门口示众,这些造反派是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缺德怎么来。

      造反派抄家来了,老许的妻子出来拦阻,质问你们抄家是谁批准的?凭什么!气势正旺的造反派哪能容忍这个,所谓的专政队队长伸手打了老许妻子一个耳光,护家的朝鲜族妇女脾气发作,转身抓起擀面杖就要敲他,老许怕事闹大,赶紧关了厨房的门不让妻子出来。(坏坏地想象,若老许不拦,肯定比韩剧还好看。)

      抄家没抄出造反派想要的东西,他们就说老许保存有美国发给他的勋章,不交出来就让他带上被子到单位里去住,没有批准不许回家。老许住在公司的走廊里,时值年底,天气寒冷,走廊风大刺骨,还好老许妻子拿咳嗽药水瓶偷装药酒给他暖身,还有糕饼厂的工人对老许这个领导印象很好,看不惯造反派的作派,每天晚上偷偷给他烧一瓶开水,送二两糕饼,暖心肺。

      关键词(Tags): #文化大革命#516通知#夺权#戴帽挂牌#关禁闭通宝推:青颍路,桥上,渔儿漂漂,迷惑不解,
      • 家园 巴金提议的文革纪念馆一直没有造起来

        现在更不可能了

      • 家园 一直到九几年,我还记得有一次听几个县里科局级

        聊天说,中央这次不会又搞运动吧?呵呵,那时尾巴还是至少半夹着。到现在大家都放心了,如今王总在高层反腐风力有八级以上吧,但基层干部还是很淡定,除了明面上的一些事收敛一点,其它的,比如拉帮结伙,任人唯亲,徇个私,开个后门,打个擦边球枉个法,没见有多改善。

        通宝推:渔儿漂漂,
      • 家园 最好能够更详细一点

        比如造反派在这里好像一直是那几个人?一般情况下造反派有很多,互相之间的立场也不一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