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粤麻辣粤快乐 -- 森林的火焰

共:💬10 🌺1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粤麻辣粤快乐

    广东人吃什么都闻名,除了吃辣。奇怪的是周边省份无一非无辣不欢。湖南江西自是吃辣的少林武当,连同沾个“广“字,共享白话的广西也辣得可以,以酸辣粉,螺蛳鸡自成辣门一派。只有广东人,黑瘦强悍之余偏忌辣,大小汉子均不以谈辣色变为耻。省港两地写食经专栏的食家们更是孜孜不倦地教导人们:百粤之地气候湿热,进食要小心调配寒温燥润,五脏庙才不闹意见。辣椒落胃,恐怕是要象公牛闯进瓷器店吧。谁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店万店红花开。四川菜在广州,深圳纷纷落地开花,韭菜般一茬又一茬。深圳是移民城市,四面蜀歌自不消说;以广州人昔年对麻辣的惶恐,到如今的纷纷竞折腰,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人们对四川菜的普遍印象是麻辣,虽然这个谣已被无数正宗四川人义正辞严地辟过了。我作为一个从未去过四川吃过正宗川菜的门外妹,当然更不敢有异议。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杂学旁收的书虫和闻香觅食的馋虫,我倒见过四川人爱吃甜食这一说法。苏东坡这四川人的骄傲是爱吃甜食的。和尚仲殊请人吃饭,豆腐都是蜜泡的。别人吃不下,苏东坡偏吃得津津有味。宋朝离现在不到一千年,在中国历史上已不算久远不可考了。“梦溪笔谈“也曾提到过“北人嗜甘,南人嗜咸“。我看到这里猛揉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再一看,没错。果然是“北人嗜甘,南人嗜咸“。为什么时至今日整个掉了个个儿啊!南方人爱吃咸,还是有的。汪曾祺就说过浙东的菜很咸。他的同学去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宁波的抢蟹,上海的黄泥螺,都咸是可以。但北方人爱吃甜的,就?#?*??%可能宋时的北方还是狭义的。毕竟那时连北京还在契丹人手里,就别说大连了。古代四川的口味与今天相比大不同,完全有可能。何况清初还有“湖广填四川“这件大事。四川在杀人杀得超凡入圣的大西王张献忠屠戮后人口锐减,十室九空,从明末的二十六万余户减到一万多户。为了重振天府,康熙初年从湖广,陕西,江西,广东等地调去大批移民。很可能吃辣这件事是两湖陕西在先,四川在后,进一步以地理大省和人口优势而后来居上,四海扬名。四川的原住民口味如何,恐怕要专业历史学家才能查考了。 不管怎么说,广大非川籍人民对川菜的第一印象恐怕还是麻辣。这并不是说川菜单调乏味;事实上辣椒象抽烟喝酒一样,可以让人上瘾。一旦上了瘾,一厢涕泪涟涟,一厢两腋生风。象我这从未踏足四川的人,都时不常地想着用辣椒折腾自己一把。更多的生在粤长在粤的兄弟姐妹,也被辣椒那快意恩仇的豪情感染,纷纷嚷着要吃水煮鱼,香辣蟹。一部分原因是受了身边的四川同事,家里的四川老公老婆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川菜的门面实在是火辣香艳,怎忍心过门不入?再说,自从鸡蛋牛奶敞开供应以后,广东人的胃气也壮了,吃口辣椒再不象牛魔王吃了孙悟空。更在剌激中体会了辣与鲜互相激发的境界,达到了越麻辣越快乐的双赢。

    广州最火的四川菜,当是“川国演义“。沈宏非说这家馆子象是在广州娶了个会煲汤的美女,过上了乐不思蜀小日子的四川男人。因为没跟娶了四川妹子,一心系蜀的四川男人对比过,我觉得他家的川菜就已经很让我满意了。唯一一次吃毛血旺就是在他家。辣得呲溜呲溜的,还一劲儿捞汤里的莴苣和酥肉。点过一盘脑花,印象也很深,锡纸包着上的,又香又辣,辣更衬托出脑花的肥甘可口。水煮肉片自然没有放过,因为恃着川国演义是在广州妥协了的川菜,应该不象正宗川味那么霸道。结果证明:第一,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第二,仍然不可轻敌。照顾广东人的情绪,水煮肉片的盆子不算大,是个一般的白瓷汤盆。至少不象我在四军大的同学形陕西盆子那么大――那根本是个朴实的白搪瓷脸盆。体积上就让我们放了一多半心。另外汤上没有象传说中一样漂着一层碎花椒,微微能看见底下碧绿的青菜和白嫩的肉片。夹起来吃一口,发现原来花椒都沾在肉片上和藏在菜叶间了!后果不用说,当然是辣得找不着北。在川菜馆,我最爱吃的就是黄鳝,那种香鲜,麻辣不能掩盖,反而起了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效果。在川国演义点过泡椒黄鳝和干煸鳝鱼各一次,从未失望。也许四川人做黄鳝真的永不失手?那时大学刚毕业,在香港读硕士,一个多月左右回广州一次,见家里人和仍在中大读研的男友。谈恋爱的话早几年都已经谈完了,见面没有别的,就是吃。男友祖上N代都是茂名人,生生让我训练成了辣椒的扇子。我吃辣是“自训“,头一两次辣得天昏地暗,过后反而还心心念念。一麻二辣的,就有点功力了。

    川国演义后来开了数间分号,有一次随家人一起去其中一间分号吃麻辣火锅。地方装修的和任何一间中高档次的粤菜馆没什么区别,价格档次也是。不过那麻辣火锅的确是物有所值,一锅油光光,亮汪汪,红艳艳,热腾腾的红汤,肥牛,生虾,金针菇,豆腐都在里面载沉载浮,好象下了血池地狱。等我们这些地藏王菩萨大发慈悲,把它们超度进肚子里。我只顾运箸如风,那个鲜啊,那个辣啊。。。。。。印象里似乎满桌的人都在笑咪咪地看着我狂吃。他们表情里隐含的意思是:吃吧吃吧,到了多伦多就没得吃了。据闻麻辣火锅的油是不一般的,是牛的板油还是什么,可能不虚。油滴到桌布上,在二十多度的室内都会象蜡一样凝结起来。可以想象该脂肪的饱和程度。不过美食当头,豪气陡生,管它呢!广州的川菜,号称最正宗的是“重庆小洞天“。可惜我一次都没去吃过。惭愧地说,我连门都没找着过。沈宏非大力推荐的一间叫“宗江川菜火锅城“,名字起得很平常,但据沈宏非说是“广州最好的川菜。它旁边的黄花岗戏院已经没戏很久了,宗江却戏大大的有“。

    相比广州,深圳的川菜要有声有色的多。深圳的四川人是广州的N倍,川菜几乎算是深圳的家乡菜。在深圳时常去的是振兴路的“巴蜀风“,上下三层楼,经常座无虚席。几乎吃遍它家所有的菜。辣子鸡,乐山鸡这种“叫鸡“,“找鸡“的活动更是时常组织。我还在辣椒里找过排骨呢。那次是带着实验室的印度人一起去的。成天听他们吹嘘印度菜chicken vindaloo有多辣,于是觉得不让你们见识一下开元盛世是不认识马王爷三只眼了。找了个机会,一行人浩浩荡荡开往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对我不过走马观花,重要的是吃四川菜。等位时他们左顾右盼,见店堂满眼一片红时,惊叹这间店一天要用多少斤辣椒。为他们点了二姐兔丁,蒜泥白肉,辣子鸡,泼辣鸡,豆瓣鱼,回锅肉,干煸四季豆,“锡纸霸王骨“以膏馋吻。当那个锡纸包被划破,一缕辣雾袅袅升起露出里面石榴籽般丰饶的红辣椒时,我们实验室的三个印度人的黑眼睛,黑脸蛋都同时放出了红色的光。下一秒钟已经人手一截大啃特啃了。还有一个是吃素的, 一人吃下去两盘干煸四季豆。最后当他被告知这个菜只要9元一碟的时候,他露出了“人间毕竟有天堂“的表情。时隔多年,当年一起吃的印度师兄们都如今都在天涯海角。于MSN上再见,仍然回忆那年在深圳的美食。巴蜀风一两年之内开了好几家占地三四层楼的大分店,足见生意之兴隆。除巴蜀风外,老院子,巴国布衣也各领地区风骚。有趣的是深圳和广州的四川菜总是很喜欢装成一副很有深度的样子,尤其喜欢在菜单和餐巾纸的装潢上弄出点文化气氛。沈宏非说川国演义的菜单象豪华楼盘的售楼书,一点不假。巴蜀风楼上楼下都挂满了四川风土的黑白照片,不留心还以为是哪个摄影家办个人展览。但总的来说,深圳川菜馆的装修风格和深圳书城的畅销书风格一样,标榜励志和怀乡,典型打工仔的精神家园。

    也许是我质资鲁钝,不善辨味,对我来说,美味的广东菜各有各的特色,美味的川菜却吃起来差不多。只要不是焦了糊了,我都能兴高采烈地在泪水中把肚子填满。不过还是有几样我吃过的特别菜式,至今不忘。其一是巴蜀风的粉蒸羊肉。猪肉吃得多,牛肉太瘦,羊肉鲜而不腻,恰到好处。再一是深圳江西大厦的“良友“。口水鸡是乌鸡做的,真是奇峰突起。那半只“黑里俏“,一副皮软骨嫩的样子,一半浸在红油辣水中,一半埋在花椒花生下。吃一口,凉爽鲜嫩,比“白鸡“要细腻文雅得多。继续品下去,佳人就发威了。辣得头晕眼花,喝下去一瓶冰啤酒,也没放过了该乌骨佳人的一个脚趾头,全吃了。盛宴结束后还继续深呼吸了许久,为把火烫的舌头吹凉。可惜良友作为饭馆太低调,低调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我第二次带着记忆登门,却发现该店已经换成了“江西酒家“,只好仓皇而返,另觅辣缘。一次在白天鹅吃饭,家人误点“豆花鱼“,分碗上,一人一小碗。结果除了我海南籍爱吃辣的姑夫和我,人人色变。我欣欣然一人独吞三碗。豆花既麻又鲜,鱼片雪白微卷,不留神几与豆花无异。一饭不忘,铭记至今。回锅肉我点过很多,却没在饭店里吃过好的。肉片非常时尚的不够肥,切得不够薄不够大,于是炒出来就不晶莹油润,如嚼木片。我最好的回锅肉经验是在中山大学的研究生饭堂。 和其他平价菜一样,一块五一份的回锅肉,半肥半瘦,半个巴掌宽一个巴掌长,切得飞薄,连绵不断,红润油亮,见之忘俗。每去研究生饭堂吃饭,必点这个。也许是研究生饭堂请了个四川大师傅,他又一时特别想家,于是把一片思乡之情尽托回锅肉。这份美意被我等品到,也算是有缘了。

    香港的川菜乏善可陈。两家最有名的川菜馆都在尖沙咀,一名锦江一名云阳阁,菜式够咸,也够辣,就是缺了川菜那最勾人心魄的香。排场不小,一副百年老店的架势,地方逼仄,侍应年高。菜单用中英日三种文字写出。菜就不敢恭维了:蒜泥白肉的面积等于两张邮票, 回锅肉 矮小方正厚如十元硬币,和青椒白菜豆腐干胡萝卜同炒。水煮肉片缺油少花椒,没精打采。更离谱的是象所有香港饭店一样,可以点鱼翅。 锦江有一只以南瓜为盛器的粉蒸排骨还有点特色,不幸的是那排骨太符合世界潮流,偏瘦。香港的川菜水平比香港的沪菜和京菜水平都差远了。 很多馆子标榜京川沪菜,其实那川菜都是当年抗战成功后国民政府从四川返回东部,辣椒留在味觉记忆中而形成的海派川味,求诸台湾可能还略得其韵,因为很多川籍军人去了台湾。大批江南小商人带着金条南下香港,随身挟带的主要是上海菜的记忆。“海派川味“彼时对他们来说还人生地不熟,徒具虚名而已。即使如此,趋之若鹜的外国人还是很多,而且个个脸上一副贪婪,迷恋,景仰的混合表情。

    元宝推荐:懒厨,
    • 家园 MM这文章写的痛快,有川菜酣畅淋漓之风,顶!
      。。。。。。一锅油光光,亮汪汪,红艳艳,热腾腾的红汤,肥牛,生虾,金针菇,豆腐都在里面载沉载浮,好象下了血池地狱。等我们这些地藏王菩萨大发慈悲,把它们超度进肚子里。我只顾运箸如风,那个鲜啊,那个辣啊。。。。。。

      从来没见过这么爽快的文字,居然还是出自MM之手!

      我喜欢川菜,除了辣之外,麻才是精髓。可惜现在美国把中国花椒列上了黑名单,说是对他们的柑橘有危害,不容许进了。不过呢,那些川菜馆还是能像办法搞到花椒,真有他们的!

    • 家园 又是多伦多的?

      可以聚会去吃川菜了

    • 家园 啧啧。。花一个
    • 家园 墨尔本这边居然也有挺正宗的川菜

      叫金味府的,他们的重庆辣子鸡,那辣椒干堆成小山似的端出来,还有毛血旺,厚厚的一层红油,上面浮着一层辣椒,想着想着,又流口水了.

      不知是否尝得少,还是川菜真有这个问题,好像每道菜都有那麻辣味似的.

      另外还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吃完总是口干舌燥的,口很臭,非得马上刷牙不可,另一个说来不雅,就不提了.

      • 家园 另外问题的也是一种痛:))

        有些川菜放了不少大蒜,口臭是必然。

      • 家园 金味府?哪?

        告诉我吧,鞠躬...

        • 家园 不客气

          这家店在Camberwell,就在戏院旁边(好象叫Tivoli,在Camberwell Rd),开了大概有半年吧,前身是日本餐馆,连招牌都没换就开了,现在居然还有日本餐牌,您就不用点那些日本菜了,看起来实在不怎么样。

          推荐毛血旺,重庆辣子鸡,辣子肥肠。另外他们的包子,饺子,芝麻大饼也很不错,是另外一个惊喜。

          查了下白页,不是很肯定是否以下这个地址电话:

          Maiko Japanese Restaurant

          Hawthorn East 180 Camberwell Rd 3123 (03) 9882 7861

          您可以先打电话问问,

          别忘了回头告诉大伙您都吃了些啥菜!

    • 家园 My mouth is watering.........
    • 家园 碰上个一样的粤人,

      尤其是这一句:

      美味的广东菜各有各的特色,美味的川菜却吃起来差不多

      我深以为然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