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7:楚熊通——王薨于行 -- 桥上

共:💬40 🌺14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忘了回后一问了,

        依我之见,国名就是“氏”,较详细些的讨论见这里

      • 家园 花!有您监督我就可以少点错误

        这点在《左传》里有例证,《昭十三年传》:“弃疾即位,名曰熊居。”((p 1348)(10130204))(108)此人是楚平王,原来的名一直是弃疾,此时当上王以后改叫熊居。因此这些带熊字的名都是那些王作为王专用的,至于为何都带这个熊,这个熊的意思是什么,我不知道。

        • 家园 这个熊氏是秦始皇时候改的

          这个熊氏,在《楚居》里做酓氏,是王的意思。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改成了熊。

        • 家园 楚王的姓氏问题不小

          我们一般说楚王是姓芈,熊氏。

          《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简单点说就是姓代表了你的祖先是谁,是你的族号;氏是你的分家。

          但是楚国的情况很特别。《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这里熊绎熊姓芈氏,名绎。这问题就来了,古代“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可是史记里比比皆是楚王熊xx,楚夫人叫芈夫人,又好像是芈姓熊氏。

          《通志·氏族略》的解释是“春秋之时,诸侯称国,末尝称氏,惟楚国之君,世称熊氏,荆蛮之道也。”楚国是蛮夷之道,跟别人不一样。

          《通志·氏族略》说:“楚氏,芈姓,始居於丹阳,今江陵枝江是也。后迁干郢,今江陵县北有旧郢城,本国号荆,迁郢始改楚。……季连,芈姓,其后为楚。……以王父字为氏者,古之道也,然亦有以名为氏者。楚以鬻熊之故,世称熊氏,女子则称芈焉。楚国亡於秦汉之世,是时姓氏之道泯矣,故楚以熊著,而楚族无闻。 ”

          楚人一族,早为芈姓,建国后以国号为姓,就成了楚姓,因为祖先鬻熊的缘故,又叫熊氏。女人则叫芈夫人。到了秦汉时期,姓氏的学问都没人懂了,就芈氏熊氏搞混了。

          • 家园 花!

            我是不赞成“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的,曾有详细些的讨论,请见这里

            • 花!
              家园 说下我的看法

              姓氏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作了解释,氏是用来分贵贱,姓是用来别婚姻。所以“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酓氏实为熊氏。现在发掘的多种出土文物,已经可以证实。外链出处

              这链接是楚王酓鼎的图片,李三孤堆楚幽王墓的发掘证实了楚王酓氏。

              之前说了,楚王熊氏是为了纪念楚人的先祖穴熊,也就是鬻酓,即辅佐文王的鬻子,有书以名传。《包山楚简》有“媸酓”,李学勤以为是同一人。

              有一种说法,酓字本意为酒味发苦,又作酒器量具,楚国上供周王的贡品为包茅,作滤酒用,故推测楚王先祖鬻酓本是酒官,掌管酒器,以官职为名,后世也世代。

              《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韦昭注:“置,立也。蕝,谓束茅而立之,所以缩酒。望表,谓望祭山川,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

              成王时,楚国地位低下,国君不能与中原诸国歃血为盟,只能作为酒官参加主持祭酒的仪式,同东夷人一起看守神火。史称“守燎之辱”,这也会后来楚国自称蛮夷,自立为王埋下了伏笔。

              • 家园 春秋时姓与氏并未混淆
                • 家园 嗯,更正一下

                  《通志·氏族略》是这么说的“至周而后,讳名用諡,由是氏族之道生焉。最明著者,春秋之时也。”

                  “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自此始。故楚之子孙可称楚亦可称芈。周之子孙可称周子南君亦可称姬嘉;又如姚恢改姓为妫,妫皓改姓为姚,兹姓与氏浑而为一者也。”

                  氏族之道兴盛于周,源于周礼,秦始皇灭了六国,取消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礼法制度,姓氏之道也失去了基础,姓氏混用,渐渐不分了。

                  姓氏礼法在春秋战国时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楚不是周的属国,自称蛮夷,姓氏循古法也与当时的中国有别。后世也有混淆的情况,不足为奇。

                  • 家园 花!谢谢回复

                    我不赞成以《通志·氏族略》作为主要的依据。当然,我很赞成您所说的出于其它诸侯国在姓氏礼法上或有不同的看法。

                    我觉得,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类的概念,依附于完全不同类的事物,不宜相提并论。而二者之所以混淆,在我看来是因为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在现实中这两个概念所依附的事物都已经消失了,因此那些古人,因为没有了解到现代的历史、考古以及人类学研究的进展,所以才会混淆。

    • 家园 又见兄台大作

      赞一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