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茗谈(126):庖丁解牛 -- 本嘉明

共:💬371 🌺3251 🌵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 家园 现在时间点不利

            现在芯片厂成了吞金怪兽。投资一个14nm的芯片厂,金额估计在300~400亿美元左右,将近2500亿港币,中芯自己也没有玩过,没把握。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肯定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投28nm以上的芯片厂,建设3~5年,建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不被港怂骂死?

            中央政府一定要中芯干,起码补贴40%,也就是1000亿港币,港人再投资1000亿,中芯去银行贷款500亿,项目失败的可能高达70%。

            有这个钱还不如请远大去,1000亿港币的启动资金,贷款2000亿,一共3000亿港币的资金,市场价买几块地,准备建15万套公租房,做租赁市场,把房子的租金打下来。哪个地产商不服,就在他家楼盘的附近开一个新盘。

            租金降下来了,这个社会才能恢复活力。

            通宝推:水过云飞,
            • 家园 本猫认为失败率是百分之百

              芯片制造就是一个投进一千亿美元,然后收获一堆垃圾的行业。相比之下,搞操作系统什么的虽然也是骗钱,但开支小了几个数量级。

            • 家园 香港问题的根本是小资产阶级狂热症

              兄台的观点,一方面不靠谱,本大的观点,两方面都不靠谱。

              降房价,降租金,呵呵,董建华的“八万五建屋计划”就是下场。

              董建华在1997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的一项政策。董建华提出每年私人楼宇单位、居者有其屋单位和夹心阶层住房计划单位供应不少于八万五千个,希望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六年半缩短至三年。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公屋(类似廉租房)轮候册上,就有超过25万低收入人士在排队等候。

              香港至今只开发了不到30%的土地,大部分集中在港岛、九龙,还有超过70%的土地尚未开发,它们主要集中在新界,从卫星图片上看,新界还完全像是一个还没开发的农村。

              新界东北地区的广袤沃土,只要开发500公顷就可解决数十万人居住、就业问题。特区政府筹划开发新界东北也已超过16年,但近日依然遭受大批市民抗议而寸步难行。

              新界地区并非全是耕地,多达数千公顷土地甚至长年荒废,杂草丛生。而且根据统计,香港市场上的农产品来自新界东北地区的也只有3%左右。香港作为全球进出口贸易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这3%的农产品显然不是无法取代的。

              1972年港英政府更出台了“新界小型屋宇政策”,也就是俗称的“丁屋政策”,规定每名男性新界原居民,年满18岁均可向政府申请土地,兴建一栋不高于3层,每层不超过700平方英尺(约65平方米)的住宅,无需补地价。这一政策让原居民不害怕失去土地,港英政府因此顺利地在新界多个地区征得了土地完成新区开发。

              这个政策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后,按照《基本法》的规定被延续下来。在这个“丁屋政策”下,不少“男丁”众多的原居民家庭,以及不准备自己兴建“丁屋”的原居民,在新界各村落的村长、乡绅们牵头之下,与开发商合作,收集原居民的“丁权”后可建成豪宅出售。这对原居民而言,可获得卖地的收入,村长、乡绅们可得丰厚中介费,对发展商而言,则获得了较低价的土地。

              香港土地不缺,资金更不缺,缺房的只是少数人,而且香港政府也提供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公屋,虽然比不上新加坡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但比大陆的房地产政策,要好太多了。

              香港房地产的事实有两个,一是财富的剥夺,主要是有房阶层的大多数人,对无房阶层的少数人的盘剥,香港人对外来人,主要是大陆人的盘剥,二是香港经济的继续发展,对大多数港人,不是好事,反而越来越糟。

              英国一个研究机构在大量分析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数据后指出,当一个地区的人均收入增加到1.5万美元以上之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人均寿命增长、教育参与率以及各种“富足感”指标就不显著增长。例如在美国,自1950年以来实际平均国民所得增长了3倍,但自认为“非常快乐的人”,其比例几乎毫无增长,1970年代中期开始还反而减少了。

              从一个反例来看,日本虽然经济已经“迷失廿年”,期间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环球金融风暴冲击,但日本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几十年来也没有什么下滑的情况,而且,现今日本民众平均寿命的上升速度,却比前20年任何时间来得快。

              香港人,台湾人,现在要的是幸福感,而不是财富的增加,因此,他们要学日本,自我封闭,排斥外来人口。这个道理,很明白,大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外地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乱,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汽车的拥堵,对已经富裕起来的本地人而言,并没有好处。

              有些人没工作,有些人没房子,这些人无论在香港,还是台湾,都是少数,都是边缘,而大多数人,要的却是幸福感,维护他们的生活方式,才是他们的主要追求。

              ------------------

              至于集成电路,与液晶面板一样,属于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风险极大性的产业,并不能提供多少就业人口,现在这两个行业的发展,在大陆也受到质疑,保守的人,主张扶持芯片设计,激进的人主张扶持芯片制造。

              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是集成电路的三大部分,2013年,整个世界的比例为25.6%,58.2%,16.2%,产值分别为781.2亿美元,1779亿美元,495.8亿美元。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制造业2013年全年收入达到60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本土企业总收入为266.6亿元,占中国10大芯片制造企业(含外资)全部收入454.1亿元的58.7%,占中国整个芯片制造业收入的44.37%,可见本土芯片企业占量较低。在先进工艺方面,工艺技术进步严重滞后,具备先进制造技术(40nm以下线宽)的仅有中芯国际1家,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5代。

              中芯国际,是一个台湾人到大陆成立的,因此被台湾当局通缉,现在这个人,早已离开了中芯国际,因为,他的股份很少,被资方排挤了出去,而资方主要是国资。

              这方面,上海家化的权利斗争也是如此,为什么就不能像马云的阿里巴巴一样,采取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呢?特别是国有资本,更应采取这种制度,但官僚们除了权力,就没有别的了,因此,赢不赢利,赔不赔钱,官僚们是不管的,反正自己也没有投钱,因此,对权力的渴求就成了唯一的目标。无锡尚德,倒是放权给技术和管理团队,但却被转移了资产,最后乱摊子还是政府收拾。

              芯片,面板,要私人资本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国有投资,主体是谁?新成立,还是利用中芯,华为这种公司?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说了算,还是官僚说了算?

              国家投入几千亿,不是问题,但主体不明,权责不清,却是要命的,这种高风险,高竞争的行业,国企是极难成功的。

              总的来讲,扶持专业大型私企,要么采取同股不同权的方法,如马云的合伙人制度,要么大量补贴,如TCL的面板产业,支持专业的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才是最优的选择,这样既不会被官僚左右,又会避免无锡尚德的情况出现。

              香港,压根就没有专业私企,让李嘉诚们投资这些行业,他们会干么?投入极大,风险极大,又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在大陆做都有争议,香港真要做芯片,面板,才是吃错药了。

              香港,台湾,已经没有明天了,任何的主张,都是病急乱投医,因此,他们才要疯狂地维持现有的生活方式,并且投入到无限的民主政治中去,民主已经成了他们的宗教,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疯狂。

              这便是小资产阶级狂热症,上帝欲让人死亡,必先使其疯狂,因此,隔离开来,当做反面教材,才是最佳的选择。

              -----------

              上面的文字,部分取自这篇文章

              http://lianghaiming.baijia.baidu.com/article/20997

              通宝推:舞动人生,
              • 家园 这不是矛盾的吗

                既然香港的人民房屋大部分不缺少,为何董建华还要建房子!

                新闻照片的那些人住居在狭小的空间里面是一些什么人,这些人估计也没有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现在的那些闹事估计都是大资本在后面支持的!无非是在向中央要政策。

                香港的房屋数量多不多我没有调查,但是年轻人要买房子,确实够呛!

                有大陆客的原因,也有地产商的原因(其实就是香港政府的原因),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不如完全开放,估计问题还好解决点,买不起的到内地来,买得起的去买,不就得了!

                把香港自身的故作神秘高贵和国人盲目的崇拜搞掉,就没有什么矛盾了!

                • 家园 人口结构与幸福感

                  五十年初,大陆的人口大约五亿,现在大约十四亿,而台湾的人口大约八百万,现在大约两千三百万,都是大约增长了2.8倍。

                  香港的人口,从五十年代初的二百万,增长到现在的720万,增长了三倍多,香港是个城市人口,出生率应该小于大陆和台湾,那么人口主要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很简单,主要是外来移民,曾经主要是东南亚移民,现在主要是大陆移民。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新移民持续是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最新年中人口统计数字题示,香港总人口突破723万,较去年增加0.7%,增加的4.73万人当中,七成为净移入人口,其中持单程证(内地居民如赴港定居须申领的证件),到港的内地新移民4.3万人,但本地人口净增长只有1.3万人,是近5年新低数字。

                  香港高房价,第一原因是政治因素,就是利用过高的房价,将外来人口阻挡在外,这方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过高的房价,也是这个原因。

                  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环境的污染,汽车的拥堵,并不是城市越大,人的幸福感越高,而是到了一个临界,刚好会相反。

                  因此,除非人口不再向香港,北京等大城市迁移,否则,这些城市的高房价是不会下降的,因为这是限制外来人口最有力的方法。

                  那些叫嚷着,让香港,北京,上海房价下降的人,小心这些地方的人,向你扔砖头,呵呵——

                  本地的人,没有房子的是很少的,香港下层的艰难,是很多大陆人故意放大的。

                  香港的情况,虽然不如新加坡,但远远好过大陆,大致的情况,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九七前连续多年的楼价高涨,所谓的经济起飞,最普通的私人商品房,每平方米的楼价已高达四万港元,即五十平方米的小型单位,已高达两百多万。虽然香港的工资水平相对而言比大陆高很多,比如:无技术的蓝领阶层,无技术的工厂工人,餐厅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月收入才八千到一万,一般白领,银行职员,办公室文员,月收入也才一万到一万五左右。技术工人,比如,工厂里的技工,建筑工地的技工(泥水技工,木工,油漆工,钢筋工,混凝土工等)月工资是二万五左右。香港不是当官级别的公务员的工资也才一万五左右,大学毕业生和刚考上警察的起薪点是八千。这就是香港的低收入阶层。大陆的人以为这样的工资已经算高收入了,实际上,因为香港是一个高消费的地区,每月开支下来,也所剩无几。比如,每天的最基本生活:早餐:25元,中餐40元(香港人的早上餐基本上都是在餐厅吃的),交通车费每天30元左右,男人(还有些女士)每天抽一包烟,35元(香港的香烟很贵,因为政府收的烟草税高达百分之三百,有点强制性禁烟的意思),还有晚餐,三口之家在家里弄来吃,也要一百元左右。还有,正常性的必需开支:水费,电费,煤气费,座机费,手机费,每月也要二千五左右。虽然香港是全民免费的医疗制度,即,香港居民,生病,不管多严重,哪怕是几十万,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儿童是九年免费教育,但孩子的早中餐,校服,书本费也还得自己花钱。所以,低收入的家庭,要置业,即买上一套五十到八十平方米的最普通的私人居所,花二百到三百万,的确是很困难的。大部分低收入的家庭,除非祖上有多余的住房留给自己,否则只有租房住。

                  香港私人楼寓的租金又相当昂贵,比如:一个十平方米的单间月租是三千,五十平方米的小套间月租是六千左右。可想而知,那些只有几千元收入的单身人士,是租不起套间的,租单间都困难。一万五左右低收入的小家庭,租一个小套间花掉了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生活也非常困难,甚至于入不敷出。

                  三口之家,如果月总收入不超过14400元,而又无私人楼寓的话,就有权利要求香港政府给他安排公房,也称“廉租屋”。这是政府修来专门安排低下收入的居民住的,五十平方米的公屋,每月租金才六百元。单身人士如果收入不超过7800元,也可以申请,四口之家不超过18800元,等等。

                  申请公房的权利是:你必须是香港永久居民。当取得香港居民的身份后,在香港连续居住满七年,就可自动成为香港永久居民。当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后,你或你的家庭符合上述低收入的条件,你就有权利要求香港政府安排你入住廉租屋,因为你付不起那昂贵的租金,更没有能力买一个套间。这虽然是香港法律赋予你的权利,但是,香港政府也有它的困难,即每年只修建两万个套间的公屋,申请的人太多了,得有个先来后到的规矩,确实香港没有任何人敢开后门,香港房屋署的官员和职员没有任何人会徇私舞弊。提出申请后,最低得排队等到上七年,有时要等上十二三年。这就是说,香港的新移民,如果是低收入的话,有时你要捱过十五六年的昂贵租金的日子,香港本土的低收入居民,也得捱十年左右的昂贵租金。

              • 家园 名字不好听,说得很在理

                小资产阶级云云,颇有红五黑五的嫌疑,还是少用为妙。香港人失去了内在的动力,所有的未来都显得有些面目可憎,无法令人向往,所以才会是现在这个鸟样。疏导这个人心低洼地,目前看来成本过高,确实不如放任沉沦,淤塞发酵后,或许反而可以绝处逢生。人心有时就是这么作践,不沦落到完全丧失希望,就不会去改变什么。

                大陆对香港来说,不象亲娘,更不是婆婆,香港人内心里也绝不会服从大陆的权威。那么就请香港人自己站起来别被大陆看扁,同时大陆也不用成天计较给了香港多少水电,索性两边都认为互不相欠,该打架打架,该骂娘骂娘。不把彼此的怨气全部发散出来,谈何融合。尊重的基础是要彼此都把对方当人看,而非单方面认为对方不可理喻。大陆目前对港台在心理上还是有些许的弱势,故而还未全身心放开接纳港台,简言之就是还不够自信,这也需要“多干几架”来彻底放开胸怀。从总体形象上,大陆是个能上能下,孔武有力,性格开朗的凤凰男,对港台这种文艺小清新,是迟早能收服的,重要的是双方要有充分的互动。

                • 家园 世界的三大趋势

                  现在和将来,世界有三大趋势。

                  一是,全球化,信息化,主要由掌控资本和财富的阶层主导。

                  二是,民主割据,民粹化,主要由小资产阶级主导。

                  三是,封闭化,极端化,主要由被工商业的现代文明抛弃的社会和阶层主导,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极端教义,和黑社会。

                  这三大趋势,是人类社会走向分裂的结果,没有进入这三大趋势人,将会人人主宰的鱼肉。

                  小资产阶级,很多人也称为中产阶级,这其实再美化这个阶层,实际上,只有通过开放的市场,依靠专业知识和技术,获取财富的小资产阶级,才算的上是真正的中产阶级,这些人主要在发达国家。

                  主要不是依靠开放的市场,而是依靠知识,资产,特权的群体垄断,而获取财富的阶层,虽然也参与劳动获取财富,但主要的财富来自继承和转移,总体而言,寄生性大于创造性,因此,只能称为小资产阶级,而不能称为中产阶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阶层和城乡拥有建设用地的阶层,主要就是小资产阶级,这个阶层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因为人太多了,又极为集中,所谓法不责众,比起大资产阶级,寄生性更大,力量也更大。

                  老鼠的危害,远甚于老虎,只是因为政治不正确,现在很多的聪明人都不提,这与伊斯兰教的性质相似,如果一个新成立的宗教,教义与伊斯兰教相似,基本上会被判定为邪教,但现在有谁敢公开地说伊教是邪教,居住在城里的小资产阶级,与伊教的情况是相似的。

                  同样的工作,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工资,差两到四倍,如果算上福利保障养老,甚至能差上十倍,一个武汉工人,工作到五十岁还是临时工,因此不断上访,却被判定为精神病。

                  北京的户口,现在能卖几十万,还不是有钱就能买到。

                  特权造成的差距,还是次要的,城里人普通阶层,自己有一套房,父母和祖父母各有一套房,只是因房产而造成的财富差距,在中小城市,就有上百万,在大城市甚至能达到上千万,中国人的平均工资有多少,什么时候,能够填上这上百万,上千万的财富大坑。

                  被工业化,城市化抛弃的社会,和阶层,通过宗教,暴力,走向极端也就成了必然,因此,杀小孩,烧公共汽车,不断发生。

                  谁是一切罪恶的祸首?什么是人类悲剧的根源?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寄生阶层,在传统社会是地主贵族,现在主要是城市的小资产阶级。

                  成为小资产阶级很简单,只要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在工作地有自己的住房,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就会成为小资产阶级,甚至不需要工作,不需要自己的住房,只要有基本的社会保障,就会成为小资产阶级,西方社会依靠福利而生活的中下阶层,都是寄生的小资产阶级。

                  在三大趋势中,小资产阶级主导的民主割据和民粹化,将是主流,在发展中国家,由城市的小资产阶级主导的民主割据,在发达国家,由依靠福利而生活的中下民众而主导的民粹化,将是人类发展的最大阻碍。

                  传统社会,是地主贵族主导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主导的时代,现在将进入三大势力分流的时代,其中,小资产阶级因为集中在城市,因此,在城市化的时代,将会是主流。

                  大资本,大富豪,拥有世界,代表自由。

                  小资产阶级,拥有城市,代表民主。

                  被工业化,城市化抛弃的社会和阶层,要么成为任人鱼肉的对象,要么通过宗教和暴力,走向极端。

                  这是个比烂的时代,哪种思想,哪种组织,能够将这三股潮流合一,实现人类大同,就是人类的大救星。

                  在俺看来,只有能动之上,劳动至上,人民至上,最终才可能实现人类大同,代表这种思想,这种主义的,唯有毛泽东。

                  通宝推:特里托格内亚,水过云飞,卢比扬卡,muqi,
                • 家园 中央政府不会鼓励官方和香港正面“干架”的,太失身份了

                  国内对港台不够自信,其实也就是隔着一层纱,不是自信与否的问题,更像是土包子进城,看个“新鲜”。和港台所谓的专业人士接触多了,也就认清对方的底气作风了。

                  港台对大陆政府的博弈,还可以换一种角度来看。大陆自身固有的矛盾导致的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官民矛盾、城乡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环保问题等,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有一定势力和反对潜力的优容,和对自己国民态度的反差,让港台民众有不合作的心理基础。

                  这些东西,都不可能阻挡历史发展的潮流。

                • 家园 以前听过一个小故事:

                  说一个将军受命去带一帮瘟兵,将军一上任,就把那群瘟兵搞得苦不堪言,左右都劝将军说,搞得太过士兵会恐怕会哗变。将军答:士兵们敢哗变说明他们还有血性,还能带一带,如果他们连哗变都不敢,那就真没希望了,被整死也是活该!

                  我们根本就不怕香港台湾强力对抗大陆,现在别看香港台湾人对大陆颐指气使,只要一涉及核心利益或重大问题,香港台湾永远都是怂得最快的,08年金融危机闹得最凶的时候,我看报纸,天天都是香港台湾代表团访京,各种示好各种忽悠,再看新加坡的新闻,却是新加坡自己在谋转型。从那时候些,我算明白了毛的那句话:小资产阶级最反动。个人以为,小资产阶级不光最反动,也最胆小,最没担当。

                  我们只怕他们在大陆转为优势之后,像当年看白皮一样看我们,像对白皮低眉顺眼一样对大陆低眉顺眼。如果这种情况真发生了,我只能说,香港台湾人完全就不配作我们的同胞!

          • 家园 大陆芯片上不去有二个原因

            1、核心设备不可能对华出口(所谓隐性巴统),同样估计对香港也会限制,想想当年很多禁运设备都是从香港转口内地的,美国等不会不知道。现在很多设备甚至软件要求接入互联网,控制你的使用目的地并方便进行技术监控。

            2、大陆集成能力不行,这点香港可能会比大陆好点。

            香港要出现台积电这样的企业也难。

            • 家园 瓦森纳协定对香港几乎没有限制

              但有所谓最终目的地管控,就是不能卖到大陆去, 除此以外都是可以的。

              当年蓝牙因为可以用于军事,对大陆管控,但是香港不在管控范围内,所以许多公司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交货地点,规避这个规定。

          • 家园 商榷吧

            “中芯国际的产品虽然性能平平,但如果在香港设第二分厂,中芯出技术香港方面出资金,在现有产品基础上扩大产能,是可操作的。多增加的产能,对国际市场倾销一部分,另一部分中央引导,在国内消化。芯片量大价廉,国内的可应用范围就更广,能开拓新产业机会,增加其他就业量。这样投资固然还有些风险,但肯定比全国大上高铁的投资小吧?”

            中芯国际利用武汉重庆等地方的投资搞了很多厂,都是赔得一塌糊涂。中芯国际的问题不是出在倾销上,而是能力不够。很多国内芯片设计公司都不用中芯国际。

            用这种“合作”来扶植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和TG政策让利一样,落了下乘。

            最好的办法是向新加坡学习,用组屋堵住“地产党”的路,逼他们转型。不狠狠教育一下地产商,他们不会主动转型的。

            转型之路是尸骨堆砌起来的,而不是温情脉脉照顾起来的。

          • 家园 呵呵,中芯国际不是在武汉和成都都有厂房吗?

            这些地方都没搞好,到香港就搞好了?

            香港最多就是多个港口嘛,芯片里面,运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台湾凭什么把技术给你丫?

    • 家园 香港搞制造业是没戏的,香港人也看不上。

      700万人口而已,按照香港的政治地位,靠着13亿人的大后院,怎么样都能活的滋润。现在在政治上和中央掰手腕,完全是被带路党绑架民意,自寻死路。这年月,大家都活得艰难,怎样为自己多谋利益才是正事。在政治上讲价别苗头,不知道TG有个词叫“清算”么,到时候哭都找不到坟头。

      香港的政治地位是独一无二的,今后也不可能会有类似特区,就靠这块招牌,卖香港身份证都能再繁荣几十年,更不说医疗教育旅游这一块有多大的生意可以做。至于贸易和证券市场,更是空间无限。就看香港人怎么突破现有制度限制,重新和世界对接。

      上海自贸区正在建立,东南沿海港口和海运蓝图正在整合,两路一带正在宣传,香港仿佛睡着了一样。这就怨不得别人了,总不能让全世界停下来等香港醒一醒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