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Jason Silva:我们现在就是神 -- 万年看客

共:💬23 🌺4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Jason Silva:我们现在就是神

    “我们现在就是神”,多么大的口气啊。我做这次演讲的起因是因为我读过了恩斯特.贝克尔的1974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拒斥死亡》。伍迪.艾伦曾经在《安妮.霍尔》一片中将这本书赠送给女主角。根据《拒斥死亡》的说法,死亡意识决定了人类独一无二的境遇。换句话说人类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必然要死的物种。死亡意识为人类带来了极度的焦虑情绪,折磨得我们几乎要发疯,无论如何也要找到解决办法。

    贝克尔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共有过三种应对死亡的方法。首先是借助宗教。宗教提供了一套叙事,声称灵魂可以进入神国。人们不必担心死亡,因为神最终会把你照顾好。但是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宗教变得日益不可信,我们不得不寻找其他方法。第二种方法是借助爱情。我们将爱人塑造成神,将爱情当做自己的救赎。但是任何爱人都无力承担神的角色,你一手捧起来的神灵难免会露出粘土塑造的泥足,而死亡的恐惧也会卷土重来。贝克尔声称我们都是“长着肛门的神”。我们的思想可以穷尽无限,我们似乎无所不能,我们可以追溯时间的源起,推演万物的结局,借助天文学与天文望远镜的帮助,我们的视觉神经可以探寻整个宇宙。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的生命却受困于一具心跳不止、呼吸不止且日渐朽坏的肉体。如此神性与物性的结合简直残忍之至。

    最后的方法是借助创造。我认为出于各种原因这是最有趣的一种方式。当然,从象征主义的层面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伟大的艺术创作在身后留下流传千古的遗产,从而使得我们在象征层面上获得不朽。但是通过创造来解决死亡在我看来更是一个工程学问题,我们要依靠创造来改造世界,依靠科学技术来突破自身局限。这一点特别令我兴奋,因为归根结底这正是我对于科技的看法。科技其实就是脚手架。认知哲学家安迪.克拉克认为技术就是我们的第二层皮肤。泰伦斯.麦肯纳则认为技术是人类种族的真正皮肤。通过技术,我们超越了思想、肉体与视野的局限,突破了时间、空间与距离。按照道金斯的说法,技术就是我们的血型。摩天楼与喷气引擎就是我们的性状,好比不同种类白蚁巢穴里不同的温度与湿度也是白蚁的性状一样。

    我是个电影工作者。我曾经在电视圈工作过一段时间,曾经在阿尔.戈尔的电视网打工。这段工作经历让我爱上了拍摄短片。短片的内容可以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得到最广泛的传播与分享。所以我开始制作一系列短片与迷你纪录片,主题则是人类与技术的共同进化。因为我十分热爱通过科技突破自身局限的想法,所以我相信这种叙事角度应当在全世界得到普及。我们生活在一个愁眉苦脸的世界里,我们的媒体以追逐苦痛为要务。这种现象自有其根源。我的朋友彼得.迪亚曼迪斯是奇点大学X奖金的设立者。他写了一本书名叫《富足:为什么未来会比我们的想象好得多》,在书中他认为人类从非洲原始人那里继承得来了过度活跃的杏仁体,这种构造对于原始人来说是生物学上的优势,因为他们能够时刻警惕各种危险,免得被老虎吃掉。但是我们现在居住的世界要比当年安全得多,也远远没那么暴力了。史蒂夫.平克认为一个人死在另一个人手里的可能性如今已经创下了历史最低记录。马特.雷德利展示了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可衡量进步以及世界为什么从来没有今天这样美好。汉斯.罗斯林创办了gapminder.org网站并且在几年前风行一时,表明世界一切国家根据一切可衡量指标都在进步。但是我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一切,因为我们的杏仁体在一刻不停地寻找危险,而发达的传媒世界也很乐意向我们展示各种危险,尽管现实世界其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安全。

    因此我相信目前我们有具有开展新对话的余地,对话的主题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身以及如何看待技术。我认为在线视频已经足够普及,可以产出短小精悍且感染力强的内容。于是我拍摄了一系列短片,称为“哲学絮语”。这些短片的用意在于把你一把拽出日常环境,强迫你在无处不在的日常奇迹面前瞠目结舌,因为我们的文化脾性似乎会使得我们视而不见。所以今天我想向大家展示几部短片,说服你们相信我们正在成为神。第一部短片是对于思想的颂歌。

    “我热爱激进公开的理念,热爱信息的自由交流,用马特.雷德利的话来说,自由交流为思想提供了发生性关系并且衍生新思想的空间。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事,因为詹姆斯.格雷克告诉我们,思想就像其所栖身的神经元一样真实。一个独立于自然生物的新生物界正在崛起,思想就是其中的生物,因为思想具有许多有机体才有的特性。它们从一个头脑扩展到另一个头脑,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思想能传染,能扩散,理查德.道金斯干脆将它们称作‘新复制者’,诞生于文化的原始汤当中。思想借助语言与电子通信而扩散。尽管思想并非由核酸组成,但是思想的进化与变异速度却一日千里,令基因望尘莫及。雷.科兹威尔说过,人类在头脑当中构建虚拟模型的能力,再加上其貌不扬的双手拇指,两者结合共同发动了推动进化的第二力量,也就是技术。而且这股力量的发展不会终止,直到整个宇宙都被置于我们的掌中为止。技术契合了进化变革的放大本质,过去一百年的技术变革要超过此前的十亿年。泰伦斯.麦肯纳曾经写道,‘自从人类发明语言之后,生物进化就基本停止了,人类进化成为了外成文化现象。’我们将低等组织放进思想的滤器,挤出来的则是太空飞船与苹果手机。想象基金会告诉我们,想象力让人们设想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选出最神奇的那一个,然后生拉硬拽着当下去迎合未来。想象一下吧,假如在梵高生活的时代我们没有发明油画技术,或者在莫扎特与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没有发明相应的乐器,那么我们的世界将会失去怎样的瑰宝啊。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以及信息自由交换让我们能够设想极其新颖的新生事物。弗里曼.戴森认为,就像布莱克与拜伦能够流畅地撰写诗句一样,新世代的艺术家们将会同样流畅地撰写染色体。尼采说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桥梁而非终点。凯文.凯利说我们正位于天然与人造的抛射轨道上。所以激进开放实在非同小可,这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宇宙,是浸满五彩的灰色,是不可见事物的揭示,是将平庸炸得粉碎的惊奇赞叹。我们应该将激进公开当做参与以及加速进化进程的方式并加以培养。哇!”

    的确有必要哇一声(笑声,掌声)。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制作视频,为什么选择艺术.归根结底我并不是技术员,也并不是科学家,尽管我一直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如今一小群怀抱激情的技术人才就能完成十年前只有大公司与政府才能做到的事情。这种事在如今这个科技呈指数增长的时代已经不稀奇了。待会儿我们还要细说这个话题,但是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言论,因为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我的动机。“艺术家总能发现新媒介为人们带来的新可能。他们意识到未来其实就是现在,并且用自己的作品为未来奠定基础。”刚才那段视频讨论的是思想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像我在视频里说得那样,尽管模因并非由核酸组成,但却取得了远远超越生物进化的成就。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理解科技的指数增长。植树增脏与人类大脑理解世界的方式背道而驰。人类大脑是在一个线性区域化的世界里进化出来的,而如今我们却生活在一个指数性全球化的世界里。简而言之我们的大脑已经过时了,根本无法理解如此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相互教育。我的朋友雷.科兹威尔是一位世界闻名的未来学家,对于指数发展的预测准确程度令人侧目。他举过一个简单但很有力的例子。假如你按照线性原则走三十步,就会远离出发点三十步。这正是人类大脑推测距离与未来的方式。但是假如你按照指数原则走三十步,就会距离出发点十亿多步。这就是为什么四十年前的超级电脑占地半座大楼,耗资六百万美金,而今天的一款大路货智能手机价钱要便宜一百万倍,体积要缩小一百万倍,运算能力却提升了几千倍。过去的半座大楼如今装进了你的口袋。换句话说如今每个人手里都拿着足以改变世界的工具,一人一台曾经的超级电脑。有个拿着手机的非洲小孩就享有比二十五年前的美国总统更高端的通信条件。好好想想这一切究竟意味着什么吧,再过二十五年,手机就要像血细胞一样大了。比起今天的超级电脑性能高超一万亿倍的电脑可以融入人体。人们总以为技术是与人隔绝的人工造物,但是其实人类与技术是共生的关系。技术是人类身份与本质的一部分。早晚有一天,技术将会进入人体内部。

    如今正在发生的三场相互重叠的革命尤其令我感兴趣。最显著的就是信息技术革命,摩尔定律之类的说法大家都很熟悉了。然后是信息技术革命,也就是掌握生物层面的信息处理过程。我们要理解,生物学本市上是个软件问题,而软件是可以升级的。为什么这一点这么令人兴奋呢?因为假如你掌握了生物层面的信息处理过程,就能让软件自己编写硬件。计算机永远做不到这一点,但是生物学可以。几年前克雷格.温特创造了全世界第一个人造有机体。人类创造了生命,人类成为了神。阿兰.哈灵顿写了一本名为《不死者》的书,其中说道:“死亡已经成为了强加在人类头上的外物,再也无法得到容忍了。任何接受死亡的哲学都不能被人视为活的哲学,它们的命题毫无意义,它们的思考毫无价值。”或许这些技术知识我们的预言,或许通过对于生命的反向工程学解构,我们能够像爱德华.奥威尔森所说的那样废止自然选择。现在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自身,从而决定我们想要成为什么。进化已经觉醒了,进化过程自身也正在进化。正如视频当中凯文.凯利所说的那样,我们正位于天然与人造的抛射轨道上。人类是桥梁而非终点。第三场革命是人工智能革命,我们创造了非生物智能,不受生物学遗传制约的意识,可以无限升级的数字化心智。人们对此很担心,往往会想到《终结者》里的场面,认为机器人将要取代我们。但是上述的技术就是我们。用安迪.克拉克的话来说,我们一定要克服所谓的皮囊偏见,即只有身上的组织器官才算是自然的,我们自己的造物则是不自然的。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技术是人类心智的外延,技术是具象化的想象力,技术就像迷幻药一样,能够将人类心智彰显在外。泰伦斯.麦肯纳认为我们生活在浓缩的自身想象力当中。有人想象飞行,如今我们满世界飞来飞去。凭借塑料与金属制成的手机,我们只需按几个按钮就能让自己的思想跨越时间与空间。我们已经是神了。

    下一个视频讨论的是意志胜过物质的问题。在想象力如何改变世界的问题上我对于实例更感兴趣。还有一位我很喜欢的作者叫大卫.多奇,他的作品《无限的开始》尤其令我兴奋,因为他举了很多很多例子。所以我决定做一个视频,展示一下我们的思想可以怎样泼洒出来,改变这颗行星乃至宇宙。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记得李奇.道尔在《达尔文药店》里说过的话,‘梦想并不缺乏现实性,因为梦想是切实的信息模式’。想象基金会告诉我们,想象力让人们设想美好未来的各种可能,选出最神奇,最令人兴奋,最令人狂喜难耐的那一个,然后生拉硬拽着当下去迎合未来。我们所做的就是将想象力变成现实。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具备了将心智机能外包给工具的能力。我们操纵物质世界的能力正在指数式地增长,想象力在物质世界化为现实的滞后时间正在缩短。大卫.多奇在《无限的开始》当中说道,看一看曼哈顿岛的地形吧,这就是经济文化与人类意图压倒地质运动的明证。今天的曼哈顿岛根本不是地质运动的产物,而是经济、文化与心智的造物。大卫.多奇认为,早晚有一天这将会是整个宇宙的命运。重力与反物质或许仅仅负责在宇宙初生的最乏味阶段塑造宇宙,而整个宇宙早晚都将臣服于源自培养基但力量无远弗届的智能心智。想想这样的未来吧,真令我心潮澎湃啊!”

    说的没错啊(掌声)。这种未来的确令我心潮澎湃。这种可能性只要想一想就令我神往,我的大脑都要高潮了。我之所以制作这些视频的原因之一在于我是个控制狂,生命的无常令我坐立不安,灵感的无常同样令我不安。灵感是一种稍纵即逝极其孤寂的感受。无论艺术家的创作手段是绘画、歌曲还是电影,他们的目的都是将受众邀请到自己的头脑当中,邀请我们砸烂彼此之间的疏离感,并且告诉我们,这就是我的意识对于世界的理解,我希望我能将这种理解方式传达给你们,并且让你们接受这种方式。我最喜欢的哲学家之一,英国的阿兰.德波顿说过这样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是艺术与其他手段相比——比方说新闻(笑声)——让人真正感受事物的能力。“艺术家很乐意牺牲天真的现实主义,从而实现更深层次的现实主义。诗人对于事件的描述虽然赶不上记者那样确凿,但却能揭示其他文体无法揭示的真理。”应当这样理解技术指数增长时代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对于生命进行反向工程学研究的时候,当生物学成为审美设计的全新画布的时候,我们会释放出来怎样的新天才呢?就像凯文.凯利在我的第一个视频里面说的那样,假如油画技术没有及时发明出来,不能让梵高充分施展,我们的世界将会失色多少呢?眼下我们甚至无法想象的发明又会在未来释放出怎样的天才呢?人们担心技术进步会导致失业,但是今天有多少工作在五十年或者一百年之前并不存在呢?二十年后的许多工作今天还没出现呢。这些工具以及我们与工具的共同进化将会造就怎样的全新艺术门类呢?将会造就怎样全新的人类表达方式呢?将会造就怎样全新的职业呢?至于我为什么选择电影作为传达思想的方式,吉恩.杨布拉德总结得最好。他在《扩展的电影》一书中写道,“电影就像生命一样,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人类试图在外部世界彰显思想并且让他人看见的历史性不断努力的一部分。”

    当然,在谈论技术问题的时候还有更实际的角度,例如大数据与隐私泄露,大企业与政府将会越来越了解我们的行为,将我们的一切行为输入算法,赶在我们自己之前就知道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昨天的大会上有人引用过我的话。我确实认为靶向广告是信息工程学的了不起成就。我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我更倾向于支持激进公开的态度,我一听到大数据就兴奋,因为我们有了审视自身的新方式。我最近看了一篇文章,说是蜜罐蚁的觅食模式与TCP/IP协议管理网络信息的方式很相近。我在纽约现代美术馆见过一场名为“对我说”的展览,展览当中有一张动画图表,看上去很像全球气候模式,但是主办方告诉我这其实是逃离冲突地区的难民人流。随着我们的度量能力越来越强,随着我们采取远景全局的视角,我们将会看到相同的模式一再重复,从纳米层面到星系层面,从有机层面到人造层面,一切都只是连续体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复杂性的展示,只不过具体的展示层级与领域有所不同。我们认为自己是具有主动性与能动性的个体,但其实我们就是自然界。我的朋友史蒂夫.约翰逊写了《好主意从哪里来》这本书,在书中他将珊瑚礁称作大海里的城市,因为令珊瑚礁具备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模式以及其中的生物创新像极了人类城市的分布于创新,而城市正是模因的主要发源地,因为城市正是思想相互碰撞乃至发生性关系的地方。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创新,就要为思想多多创造发生性关系的空间。我们应当促进信息流通与透明性,这样我们就能越来越透彻地理解自身的运作方式。所以我做了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旨在向大数据致敬。激励我制作这个视频的原因是以赛亚.柏林说过的话,即理解某事就是发现其中的模式。

    “理解即发现模式。这话的意思是要关注模式,模式,模式,横跨不同层级与界域不断反复出现的模式。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系统看上去就像暗物质模型,就像大脑神经元,都是相互纠结的细丝构成的网络。这是网络结构的兴起,人造的系统看上去与自然系统一模一样。我们能够测量的东西越多,能够看清的东西就越多。能够看清的东西越多,就越能扩展我们的意识。模式在现实的不同尺度上一再重复的程度简直令我抓狂。技术越发成为了人类意识的外延,扩展了我们的思想、能力与眼界。过去我是盲的,现在我能看见了。圣塔菲学院的杰佛里.韦斯特认为城市就像有机体,大街就像大血管,小巷就像毛细血管。人造系统的行为表现居然与自然生成的系统一样,这怎么可能呢?人造系统的效率越高,看上去就越像自然系统。但是这一点让我成了乐观主义者。还是用史蒂夫.约翰逊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一切,那就真的没有不可能了。可能性距离我们只有咫尺之遥,未来就在阴影中若隐若现,当下世界自我改造的路线图已经画好了。哇,真是太美了。”

    的确是太美了(掌声)。我特别佩服史蒂夫.约翰逊,他的新书《完美未来》讲得是进步与同辈网络解决问题的力量。视频当中最后一句话提到的“近在咫尺的可能性”很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你能不爱这个想法吗?我们不应当按照现在的样子来看待这个世界,而是要看到它能够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应当绘制路线图,穷尽所有改造当下的方式。我开始制作这些视频的时候,它们还是非商业性质的实验作品。我只是为自己找了一个理由,从而可以用我喜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思想。于是就有了这些嗨到翻天、试图将片刻灵感化为永恒的尝试。我喜欢这种“我们绝不会沉静地步入黑夜,尽管光明逐渐黯淡,我们却要怒火冲天”的心态。人类-机器文明的存在目的就是超越一切限制,最终成为神。就像斯图尔特.布兰德说的那样,我们反正都要成为神的,那还不如干得漂亮一点。而我所能做的就是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时刻,不让它们白白逝去。这几个短片的点击都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在我看来这说明认为对于高层次对话的胃口还是很大的,但是对话本身必须短小精悍。我觉得自己不好意思大大咧咧地要求别人在我这里花费时间,因为现在的媒体已经饱和了。现在已经出现了由于无法处理这么多信息而导致的所谓认知综合症。但是归根结底,我想向大家传递的是惊叹与惊奇的感受。我的偶像之一卡尔.萨根就特别擅长激发这两种感受。提摩西.莱利与巴克明斯特.富勒曾经自称表演哲学家。他们借助即时媒体的力量来传达足以跨越星系的思想,将其变成能够自我复制的模母并且在全世界扩散。这种惊叹感具有令人安心的特质,这是思考自身存在并且对自身感到惊奇的能力。索福克勒斯说过,在无数奇迹当中,人是最伟大的奇迹。重点在于创造积极的叙事角度,从惯例与熟悉的倦怠当中唤醒心智,将其引向存在的绚烂多彩,因为奇迹的数目是无穷的。最近我看到一份斯坦福大学的报告,认为经常性地感到惊奇对于心理健康有益。每一次突破认知边界都会使我们重生并焕然一新,为我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我觉得这样很酷,因为我这些哲学絮语视频的用意就是引发人们的惊叹。那么为什么不干脆做一个关于惊叹的视频,告诉人们惊叹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惊叹这么重要呢?所以今天最后一个视频的主题就是惊叹莫名在生物学上的优势。我希望这个视频能让你们起一身寒战。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对于惊叹情绪的生物学优势这样写道:一个物种对于自身存在感到惊奇赞叹的能力居然具有进化上的优势,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种情绪使得生命感到自己在宇宙当中具有意义,并且更加努力地生存与发展。再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有助于我们的生存。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经常感到赞叹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好处,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抱有同理心与激情,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心理也更健康。这项研究将惊叹定义为感知的扩展。感知扩展得如此广大,以至于你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智结构,唯此才能适应并且接受这样的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例如第一次俯瞰大峡谷或者第一次被IMAX影院的效果所压倒的时候。对于惊叹感受的最精妙描述或许来自罗斯.安德森。他在谈论哈勃望远镜的时候这样说道:哈勃望远镜为我们带来了主体论层面上的觉醒,有力地叫醒了我们,迫使我们在几乎逼近无限的尺度上思考时间与空间。凝视着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照片,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视神经来感知宇宙之初直到今天的整条时间线,将大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容纳进小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当中。他说通过这些探索成果的美学力量,哈勃望远镜将极其复杂而抽象的天文学概念凝练成了一目了然的光线与颜色。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所熟知的名言,真既是美,美既是真。”

    即便是现在,一想到悬浮在太空中的人造机械与视神经的结合可以用光与色来揭示天体物理学的奥秘,我还是忍不住激动不已。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句名言。我们不妨将天文望远镜视为一个比喻,喻体则是技术对于人类心智扩展所起到的作用。罗斯.安德森说:“望远镜改造了夜空。夜空不再是装饰性的穹顶,不再是贴满亮闪闪的神像贴纸的死板半球,而是成为了孕育着这个地球以及许多新地球的整个宇宙。”我还想最后分享一句令我惊叹的话,来自一个名叫“临近自然”的网站。在座的艺术家们尤其应该注意听。“设计就是范式的变换。今天的涉及从原子层面开始,我们滑向了不可见的世界,虚拟现实,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正在越发强大地影响我们的常态,为我们构建现实提供越发强大的工具。”了不起的阿兰.海灵顿也说过应和这个主题的话。他的著作《不死者》已经绝版了,我推荐所有人都读一读。他说:“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是宇宙当中的革命者,决不能心甘情愿地为杀死一切生命的自然秩序充当走狗。”谢谢大家。

    通宝推:建筑师,陆合,bayerno,振振公子,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Venezuelan-US: Jason S,80后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对于惊叹情绪的生物学优势这样写道:一个物种对于自身存在感到惊奇赞叹的能力居然具有进化上的优势,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种情绪使得生命感到自己在宇宙当中具有意义,并且更加努力地生存与发展。再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有助于我们的生存。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经常感到赞叹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好处,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抱有同理心与激情,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心理也更健康。这项研究将惊叹定义为感知的扩展。感知扩展得如此广大,以至于你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智结构,唯此才能适应并且接受这样的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例如第一次俯瞰大峡谷或者第一次被IMAX影院的效果所压倒的时候。对于惊叹感受的最精妙描述或许来自罗斯.安德森。他在谈论哈勃望远镜的时候这样说道:哈勃望远镜为我们带来了主体论层面上的觉醒,有力地叫醒了我们,迫使我们在几乎逼近无限的尺度上思考时间与空间。凝视着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照片,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视神经来感知宇宙之初直到今天的整条时间线,将大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容纳进小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当中。他说通过这些探索成果的美学力量,哈勃望远镜将极其复杂而抽象的天文学概念凝练成了一目了然的光线与颜色。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所熟知的名言,真既是美,美既是真。”

      1.

      this is a good piece, worth reading several times, thanks for translation and posting.

      2.

      "物理直观"

      FB paid $2b to acquire Oculus, thinking virtual reality will be the next information platform after mobile

      3.

      生产关系

      one of marx's greatest contributions to whatever is: he actually points out very correctly that the core of political economy is 生产关系, with everything else is basically an "underlying", from which 生产关系 is derived from, as an "derivative", and derivative becomes a life of its own, with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reinforcing the 生产关系 as dominated and managed by winners (or elite or the ruling class)

      example 1):

      "所谓离线秒下的强大功能,领导一声令下马上就歇菜了 [ 文青 ] 于:2014-04-30 02:09:22 复:4004926

      八月廿六:莫名其妙的“净网”行动

      就这完全不靠谱的环境,指望依赖云盘看片么?"

      最搞笑的是,开始明明说是要扫黄,结果这么长时间了,那几个最有名的黄网还都好好的呢,没人提也没人动,新闻联播里净网办公室的发言人,信誓旦旦的说,扫掉了几百几千个黄网。他们是真傻还是假傻啊,骗谁呢。"

      obviously it is not about 黄网, 黄网 is an underlying, a vehicle by which chairman X's ideology is doing a ideology 战争演习 kind of things

      example 2):

      in a bull market, your program will be coded to front run everybody else in buying high beta stocks of whatever: those stocks are "underlying" /vehicles for you to take advantage of market's bullish mood, you don't really care about those stocks itself: you buy them because they are a simply better "Ponzi underlying".

      4.

      now in future, if goog/FB "own" all the platforms of internet/mobile/AI/virtual reality etc, and making it available by broadcasting from outer space "universally", then everybody can trade "生产关系" by using whatever the underlying which could be anything

      5.

      what is the implication?

      there would be many, such as "生产关系" often manipulated by politicians and financial capitalists will be increasingly exposed with "物理直观" in a virtual reality platform, with trading(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of "生产关系" no longer 壟斷寡斷 "controlled and traded" by a few elite, it would be becoming a mass market, with bid-ask spread and trading margin vastly reduced, benefiting the whole society.

      6.

      as said before, partially due to the lack of "物理直观", modern physics and math are hard to learn such as in the area of quantum physics (lab work is one of the keys);

      and once we get into social science, it is even worse, or becoming worse than before:

      as posted before, social mass are almost becoming 腦殘 by the 24/7 of 高積量熱輻射 of all kinds of ideology of various "生产关系" BS.

      a case for further study is mainland china: they really don't have 水牛城辣雞翅 with an special uncle sam made sports sauce flavor, which can help you 屏蔽 熱輻射 of TG's 24/7 ideology machine gun firing, more 腦殘 at population level likely, as a result, omg(:).

      and in wall street, the "evils" there are not "better" in any way when compared to TG's political ideology 熱輻射: 腦殘 likely for many victims of modern financial capital market.

      kind of 达尔文进化论 of post cold war version, 杀人不见血, why not?(:)

      so, winners (individual, groups, or nations) will take away the 寶貴的 capital from losers. losers are not supposed to have any capital, theoretically.

      ------------

      Oculus Joins Facebook | Oculus Rift - Virtual Reality ...

      www.oculusvr.com/blog/oculus-joins-facebook/

      ----copied for those who may not be able to access wiki-----------------

      Jason Silva (born February 6, 1982) is a Venezuelan-American television personality, filmmaker, and performance philosopher. He resides in Los Angeles, California and New York City.

      Silva earned a degree in film and philosoph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ami in Coral Gables, Florida. He, along with Max Lugavere, produced and starred in a video documentary/performance piece entitled "Textures of Selfhood"—an experimental film about hedonism and spirituality. "The Party-Philosophers" and "Intellectual Hedonists", as named by Angeleno Magazine, borrowed the name for the film from the Hedonistic Imperative, a website promoting the end to suffering by philosopher David Pearce.

      The Atlantic describes Silva as "A Timothy Leary of the Viral Video Age".[1]

      Public speaking[edit]

      An active and prolific speaker, Silva has recently spoken at Google, The Economist Ideas Festival, the prestigious DLD Digital Life Design Conference in Munich, TEDGlobal, the Singularity Summit, the PSFK Conference, and the Festival of Dangerous Ideas.[2]

      At TEDGlobal this past June 2012, Jason premiered "Radical Openness," a new short video.[3] In September 2012, Silva presented his Radical Openness videos at the opening keynote at Microsoft TechEd Australia.[4] Radical Openness was also featured in his presentation at La Ciudad de las Ideas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0, 2012.

      In September 2012, he appeared at the Festival of Dangerous Ideas, where he presented a speech entitled "We Are The Gods Now."[5]

      Brain Games[edit]

      In 2011, Silva became the host of Brain Games on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The show set a record as the highest rated series launch in Nat Geo's history, with an average of 1.5 million viewers for the first two episodes.[6]

      Shots of Awe[edit]

      In May 2013, Jason started a YouTube channel called "Shots of Awe", wherein he uploads short, inspirational videos that explore topics such as the emergence of life, 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7]

      Other[edit]

      Silva has been featured in The Atlantic,[1] The Economist,[8] Vanity Fair,[9] Forbes,[10][11] Wired,[12] and many others.

      In 2011 he became a fellow at the Hybrid Reality Institute, examining the symbiosis between man and machine.[13]

      On August 15, 2012 he appeared on CBS This Morning.[14]

      On September 24, 2012 he appeared on Australian ABC program Q&A alongside Tanya Plibersek, Kelly O'Dwyer, Mark Carnegie & Elliot Perlman.[15]

      His film ATTENTION: The Immersive Power of Cinema[16] is part of the exhibition 'KINO und der kinamatografische Blick' ('CINEMA and the cinamatographic gaze'), 20 March - 2 June 2013, at MEWO Kunsthalle in Memmingen (Germany).[17]

      He has appeared multiple times as a guest on the Joe Rogan Experience podcast.[18]

      On March 18, 2014 he was a guest in an episode of SourceFed's Tabletalk.[19]

      • 家园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对于惊叹情绪的生物学优势这样写道:一个物种对于自身存在感到惊奇赞叹的能力居然具有进化上的优势,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种情绪使得生命感到自己在宇宙当中具有意义,并且更加努力地生存与发展。再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有助于我们的生存。最近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经常感到赞叹的人能够得到切实的好处,他们更容易对他人抱有同理心与激情,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心理也更健康。这项研究将惊叹定义为感知的扩展。感知扩展得如此广大,以至于你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心智结构,唯此才能适应并且接受这样的体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例如第一次俯瞰大峡谷或者第一次被IMAX影院的效果所压倒的时候。对于惊叹感受的最精妙描述或许来自罗斯.安德森。他在谈论哈勃望远镜的时候这样说道:哈勃望远镜为我们带来了主体论层面上的觉醒,有力地叫醒了我们,迫使我们在几乎逼近无限的尺度上思考时间与空间。凝视着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深空照片,我们完全可以用我们的视神经来感知宇宙之初直到今天的整条时间线,将大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容纳进小到不可思议的事物当中。他说通过这些探索成果的美学力量,哈勃望远镜将极其复杂而抽象的天文学概念凝练成了一目了然的光线与颜色。这也再次证明了我们所熟知的名言,真既是美,美既是真。”

        1.

        I have to quote this piece again, and needless to say, thanks to the 万年看客, and the great internet, and ccthere.com, obviously.

        2.

        to make quick and "dirty" points as a "derivative" product, I am going to use china as an example, and TG as a political scientist/sysadmin/trader.

        3.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对于惊叹情绪的生物学优势这样写道:一个物种对于自身存在感到惊奇赞叹的能力居然具有进化上的优势,这难道只是巧合吗?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这种情绪使得生命感到自己在宇宙当中具有意义,并且更加努力地生存与发展。再换句话说,惊叹情绪有助于我们的生存"

        immediately, I thought about this famous chinese language post ("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 where it is said "中国人的驕傲 is in our blood", etc

        then I googled "中国人的驕傲 ccthere.com", quite a few, the following one is worth reading

        【原创】和炸药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工作都是在中国作出的) [ 黄河故人 ]

        http://www.cchere.com/alist/1824333

        4.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at individual level, or group level are obvious, although the science aspect of it are yet to be "modeled", etc

        here I want to talk about our 中国人的驕傲 as a nation, as a language, as a culture, as a mindset, as "我的中国心" no matter where you go, whatever science you work with: overseas Chinese would most likely have all kinds of 田涮锅辣 (google not good at pinyin yet, damned)

        1 of examples: how come this Indian guy get picked up as CEO of MSFT, and I could imagine how many "fxxk u" curses out of those Chinese folks working in MSFT that day and the nightmare just started for many of them, man, and elsewhere in US.

        and how about going back to China after all these curses of "fxxk u", well, easier said than done, then go back to your damned job whatever and wherever, most likely with an Indian guy as your boss in IT & many other industries here in US, watching your ass, omg(:)

        what is the point? the point is: compared to India, Chinese is much more highly homogeneous, 同性质的,同类的, almost to the point of 近亲繁殖, as a huge macroscopic system of 1.3 Billion people and growing, and there is no second one in the world.

        while china had been almost 絕熱 vs global heatbath for most of its 5k years, Indian as a culture, nation, and a system has done much more information and energy exchanges with outside world, etc.

        then, about 100 years ago,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with 马克思列宁主义 almost as a "science version" of ou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any aspects, omg, our 思想"祖宗" actually has been "global", part of it being white, according to 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and of course, the opposite of 驕傲=思想的牢笼, it almost happens as much as 驕傲的生物学优势.

        情绪, 驕傲, as some kind of 玻色子 things or derivatives, it has to embedded in some kind of 经典形式 for "production" as we know, much like in 量子光学, where 光 part is still handled mostly with 经典 Maxwell's equations;

        and where is this damned 经典 "underlying" for 驕傲? those super smart political scientist/sysadmin/trader would ask immediately, time is money, man, get your ass out there first.

        or what is that "killer stock" with the best beta and "Ponzi underlying" for which herds will chase at the top tick once market opens?

        of course, in mainland china, it is 伟光正 TG Central, and after all, TG has done fairly well anyway, in many areas, with some solid fundamental BS with which one can do the road show in selling to the potential investors(:)

        5.

        back to the mainland china, once we have a model, the rest is easy, purely technical: you design and figure out a cavity/腔 kind of thing, put this Chinese nation's 中国人的驕傲"玻色子" into it, and then you can play this 中国人的驕傲 a few times, and as you get experienced with more data collected and analyzed , you can almost anyway play it anyway you want, for a good profit, with all the beautiful spectrums, is life beautiful? 江山万代红;

        a big part of that cavity design and engineering is of course GFW, and the GFW team, you guys better get that damned thing built really solid.

        or 提头来见(:).

        ---------------

        【原创】和炸药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工作都是在中国作出的) [ 黄河故人 ]

        http://www.cchere.com/alist/1824333

        "周厚复的有机化学反应电子理论也就是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从反应物通过基团之间反应得到一种产物而得不到另一种可能的产物(化学反应的选择性)的实验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从而通过科学的思维,创立该理论,用反应物的电子结构机制来合理地理解化学反应。从当时的科学水平看,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尝试,那时物理化学角度还没有酸碱平衡常数、反应动力学和量子化学出发更定量地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还没有或刚刚开始。而当这些方面的研究深入之后,他的工作渐渐的被人淡忘了"

        【原创】为什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上) - 网站首页

        www.ccthere.com/article/3847181

        轉為繁體網頁

        2013年2月17日 - 首先要承认标题只是个噱头。总看到有人在争论到底汉语是先进还是落后。虽然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就用点通讯和存储上的概念来聊聊为什么汉语 ...

        • 家园 "Moravec的悖论",未来, 思想战场

          1.

          the following can not be better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著名心理学家尼古拉.汉弗莱: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

          Moravec的悖论 [ Fuhrer ]

          http://www.ccthere.com/alist/3808130/4

          "Moravec的悖论": "强相互作用" [ 晓兵 ]

          "actually, or 低级别的感觉运动技能 such as 阶级斗争 一抓就灵 "BS" is much more challenging, it is full interaction at humanity level, and we all know winners/losers payoff is often life vs death".

          2.

          globally,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is a zero sum game, obviously, humanity as a dissipative system has to play 達爾文遊戲 to renormalize capital(energy conservation and growth) market to constantly reward winners and punish losers.

          if uncle sam prevails with his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then more likely there will be no "情绪的生物学优势" for Tgchina as it is now, or regardless of whatever TGchina will do from now on, "it is all too late",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Chinese traditional mind model of "天人合一和諧" is more likely "self entertainment/spiritual drug" than anything else, and with that, 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 is more likely in terms of global game outcome 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 for TGChina's political elite.

          more likely, "江山万代白" for Uncle Sam, covering globally other than TGchina.

          3.

          locally in mainland china, even more than likely, it is and will be 江山万代红, TGchina should be ok economically and politically, as posted many times for many reasons, with "中国人的驕傲" (as reinforced & further modeled by TG with its GFW) as TGchina's major capital in fending off uncle sam's white wolves offense.

          and more likely, some kind of deal will be worked out eventually between uncle sam and Tgchina, than otherwise;

          and it looks like for now, uncle sam wants TGchina to open up its market for US SP500 financials, services etc, the real game behind TGchina's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s smoke and fire?

          ------------

          狗译原文(http://thedailyomnivore.net/2013/01/23/moravecs-paradox/):

          Moravec的矛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传统的假设相反,高层次的推理只需要很少的计算,但低级别的感觉运动技能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汉斯·莫拉维克,罗德尼·布鲁克斯,马文·明斯基在20世纪80年代明确提出的原则。莫拉维克写道,“这是比较容易使计算机具有成人级的性能智力测验或玩跳棋,很难或根本不可能给他们一岁的时候,它涉及到感知和流动性的技能。”

          http://www.ccthere.com/article/3995590

    • 家园 振聋发聩:让软件自己编写硬件

      这才是信息技术的本质。

      人类是桥梁而非终点:人类是思想的载体,是信息的传承,直到有效率更高的载体取代人类,则人类消失。

      理解即发现模式:感知与灵魂,无非是多层模式识别的结果。

      人造系统的效率越高,看上去就越像自然系统:巧夺天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真既是美,美既是真:外形的美感与设计的合理效率的提高有本质上的关系。

      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是宇宙当中的革命者,决不能心甘情愿地为杀死一切生命的自然秩序充当走狗:人类改造自然的动力其实就是进化的动力,只不过超越了生物体层次的进化,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进化。达尔文主义不仅限于生物,也可以解释万物。

    • 家园 这不是美版陈经嘛

    • 家园 换了尼采就会说:我们终究还是野兽!

      神性能压制兽性,兽性会拯救神性!

      人之为人,就是太阳神和酒神的混合.

    • 家园 Jason Silva 要看他的视频

      这个人口若悬河,即兴发挥,即兴演讲,思维跳跃,但是知识渊博,发散思维下经常有深入的观察,而且博览群书记忆力很好,演讲中不断的能够引经据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要知道,这个人象上面这样的文章,经常是一口气即兴发挥的产品,不打草稿,不打崩儿。

      • 家园 youtube评论栏里有一句话深得我心

        whatever this guy is taking i want some...

        “这家伙磕什么药磕得这么high?我也想来点儿……”

        • 家园 特别象电影《limitless》里面的那种药

          越是聪明人效果越好。。。

        • 家园 我也觉得他high过头了,指数增长的结局十有八九就是崩溃

          我看只有数学上才有所谓指数增长,现实事物的指数增长,要么最后就趋于饱和,要么最后就崩溃,只怕崩溃才合乎天理。

          • 家园 指数增长最后应该趋于平台区

            但是拉长了看,人类从进化开始,都是指数增长,现在全地球到处都是人,其他动植物都差不多只剩下“自治区”了,这大概也是人类世界末日崩溃论的来源。不过,人对大趋势的预测都很有感觉,但是绝大多数人摸不到门其实是timing。 这个饱和也好崩溃也好,什么时候到来才是真正的问题。

            不过只展开几年去看的化,除了股市外,没有什么事物可以观察到指数增长的,稍微能感觉到点加速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以前十年换台电视机,现在可能五年就会换;以前一星期换一件衣服,现在每天都换不同的穿;这种改变上的速度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的人的时候就比较明显了。

            上星期一个重大新闻是美国终于全部的成年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了,意思就是说老年人们也开始使用了。

            • 家园 最近上映的《超验骇客》:人工智能指数增长最后崩溃

              电影开头和结尾我好像都看到一个镜头:有个人打开门,然后拿了个键盘塞门轴...:大概是表示人类人工智能搞过头了,文明崩溃了,结果倒回到没有计算机的文明了。键盘是上一个超级人工智能文明的遗迹,现在只能当塞门轴的破木板用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