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6.1 论苦乐感受的可塑性

        上面提到苦乐的体验在感官和意识的层面上发生。前面解释过:感受和认知,都是缘起的。就是说:这些都是是“随因缘而发生”的。既然是随因缘而发生的,那么,苦乐作为结果,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能找到原因,我们就可以培植“苦乐”的结果。所以,苦乐的体验具有可塑性,“离苦得乐”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但是,因缘所决定的东西,是受限于因果的。我说苦乐体验具备可塑性,并不意味着我有方法让任何人立刻变成一个快乐的人,这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必须承认存在这种道路和可行性。就如同种子埋在土里,只要水分、肥料、阳光等条件具备,一定会发芽;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此刻给我一颗种子,我反手就能还你一棵芽。

        所以,如果你想收获“极乐体验”,首先要确定相关苦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从原因下手,那么等到因缘成熟,则快乐可能像熟透的瓜,从瓜蒂上落下来。

        “因缘”这个词,如果随便做个解释,可以理解为促成某现象发生的“主要因素”和“辅助因素”。此外,就不作专业的解释了。每个人并非完全不知道苦乐的原因。食客爱美食,英雄爱美人,渴了喝水,饿了吃饭,然后得到某种满足,这几乎每个人都懂。但是,这都是依靠外在的因素来获得满足。我们的物质生产,也都是在提供外在的因缘,来满足大众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商品社会,从美容美发美食美体,到衣食住行,到影视产业,就是为了提供相应的满足而存在的。

        从外在的因素而获得满足,这不难理解,我们都是这么生活的。但是,如果您认为仅有此一渠道可以获得满足,这种认知就狭隘了。基于外在因素而获得的满足,这只是苦乐体验中最直接、最简单的部分;也是最表层、最肤浅的体验。所以,我无意在单纯的“饮食、男女”等粗浅的体验上多说什么,这些即使一只动物可能都懂;我想应该说明那些更深刻、更久远、更基本的苦乐体验。或许,这里真的有些东西,是您未想到、未体验的。

        基于前面对“一切现象都是缘起”的说明,您或许对可塑性会有些了解了。苦乐体验的发生,一定有自己特定的原因,这是“缘起”的含义。上一节说过,苦乐在感官、意识等不同层面发生。那么,在感官和意识层面,去寻找苦乐的原因,并获得特定的快乐的体验,有现实可操作性吗?答案是有的;但是并非没有有门槛。

    • 家园 5 “中观学说”的世界观及其解释

      在这一节,将基于中观学说的世界观,对于上面所列举的不同世界观的根本分界点,作出说明。这里纯粹是根据“中观学说”的立场作出解释;关于其他世界观作何解释,这里只能略过了。因为个人能力和涉猎都不够;而且,我也只能就自己有所领会的内容发言。

      中观学说的“缘起观”和“性空观”(简称“缘起性空”),解释所有现象的时候,主要是依据经验和逻辑。前文已经说明经验和逻辑的内涵。下面是对于各种不同世界观的存在重大分歧的观点,中观学说所给出的解释。

      通宝推:蔚蓝天空下,迷惑不解,
      • 家园 期待下文
      • 家园 5.5 “我是谁”:关于意识的本质

        《量子物理史话》中提到,很多物理学家,都对是否要引入“意识”来解释量子力学的实验结果,感到很纠结。这可以理解,因为科学还无法对意识做出各种“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但是佛教对意识及现象,有自己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意识的本质也涉及到“我到底是谁”的问题。所以这一节我们尝试做出解释。

        前面提到佛教“缘起观”。缘起其实就是指“因果关系”。缘起有不同的分类:其一,比如种子在土中发芽成为苗,这是有时间次序的缘起。其二,例如轮子、车轴、车身、车辕等配件组合为车,这是“支分”组合为“整体”的缘起。其三,例如左手相对右手才成为左手,右手相对左手才成为右手,这里“左右”的概念得以发生,也是一种缘起——“观待缘起”。“观待”有“相对而言”的意思:必定是其中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然后双方才得以成立。所以,人只有一只鼻子,就分不出左右了。

        佛教“中观哲学”认为: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认知者与被认知的对象,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他们也是“观待缘起”。所以这一节,我们来考察作为认知者的主体:“我到底是什么”?这里要注意:“我”,这里不是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而是指代词背后的、具备认知功能的“主体”或“实体”。

        也许,你从小就都想知道“我到底是谁”。这是就“我的本质”而言的。因为你并非不知道“我”是谁。我喊你的名字,你会应答;我们照镜子,知道“我”在照镜子。你也会知道“我猜想”“我伤心”“我激动”……所以,你当然知道这一切。这里说的,都是一种“主体”的“我”。

        按照佛教的看法,作为主体的我,是由“五蕴”界定的。这就是心经的那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提到“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这就是五蕴。概括而言,“识”就是我们的感官认知和意识;“色”是指身体等物质层面的要素;“受”是感受;“想”是意识中的“概念”;“行”,则包括其他所有能界定“我”的要素和特征。这里的范围非常宽泛,总之,主体的“我”从这里得到界定。

        但是,当我们思考“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是追问其本质。其实,禅宗最爱钻研这个话题了:他们最习惯的问题是研究“我是谁?”,或者“吃饭、走路的是谁?”,等等所有类似的问题。等他们想明白这个问题,可能就差不多开悟了。

        思辨的时候,有个前提:佛教认为人有前后世,所以,我要能延续并贯穿“前后世”。那么,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不是身体及任何一部分。如果是,那么在死亡的时候,“我”就彻底不存在了。但不是这样子,“我”还要转世投胎。本质应该是一直存在的。

        而且,“我”也不是“感觉”。因为有时候感觉不存在,比如昏迷和睡着;但你要承认我曾经“昏迷和睡着”过。我也不是我的心念,因为心念会有中断;“我”也不是情绪或冲动。……而且,与其说这是主体的本质,还不如承认这是“主体”我的特征……总之,你只能找到各种特征,但无法无法找到我的“本质”。

        那么,就像我们前面分析“水”一样,这种分析只能导出一个结论:没有我的“本质”。那么,“我”只是一种概念和想象。前面讲过,概念是从特征建立的。我们感知了水的色泽,水的触感,水的形态……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建立“水”的概念。但是特征是“水”的特征,“水”只是从其特征而界定的概念。特征是“随因缘而生起的”;水没有任何本质,只是一个概念。

        同样的,“我”也只是从所有特征而得以界定的一个“概念”,而且概念背后没有本质。得以界定主体“我”的特征,有“身体支节、容貌、声音、气质、感受、想法、动机、情绪、感情、信念、思绪、认知能力……”等等所有相关的特征。但所有这些特征都不是“我”本身,就像水的所有特征都不是“水”本身。就如同“水”只是一个概念,同样“我”也只是一个概念。

        正是因为主体的“我”从所有这些特征而得以界定,所以“我”不是恒常不变的。佛教用“灯焰”打比方。前一刻的灯焰,和后一刻的灯焰,是一个还是两个?产生前一刻灯焰的油,已经烧掉了,光已经发散;后一刻的灯焰,来自另一滴油,是全新的光。所以那不是一个灯焰;但是他们在同一位置,后面的灯焰在前面的灯焰的基础上延续,所以也不是另一个灯焰。“我”也是如此,“我”从前一刻的“感受、心念”中发生,但后一刻“我”则基于另外的“感受和心念”而发生,但后一刻却是前一刻“心念和感受”的延续。因此,佛教不愿接受“灵魂”的概念,因为一般的灵魂都有“恒常”的意味。佛教不接受“灵魂恒常”的概念,但接受死后的生命形态,而且是一直在迁变中的生命形态。

        “我”只是一个概念。概念来自意识的总结抽象;同样,“我”也来自意识到总结抽象。同样,如果追问:那么做“总结抽象”的“意识”呢?意识有没有本质?

        回答是:没有。“意识”也是来自对某种特征的“总结抽象”。而所谓的特征,就是“逻辑推理、总结、演绎、归纳、想象、认知能力”等;意识即是从这些特征而总结出的“概念”。这有点绕。

        那么,总而言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感官的感受开始发生。归根到底,只有你每个当下的感受,才是一切概念建立的原点;感受,是一切概念发生的材料;而意识,则是概念的“建造师”。而“意识”作为概念本身,也是“被建造”的。您想明白这个过程,就不会绕了。

        所以,整个世界唯一的真实,只有“感受”;如果可以,再接受一个“建造师”(意识)。从此出发,可以构建出一切概念,但却毫无本质;如果深入观察,却能发现所有概念之间的关联——因果关系。所以回到量子力学:需要引入意识解释量子实验吗?其实“意识”没有实体和本质,并非实在,只是个概念。总之,实验结果是被“感知”的真实“材料”,接受实验结果就好了,而且,这也不妨碍建立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缘起”不需要“本质”。

        这是中观哲学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极解释,这个解释也说明为什么“中观哲学”是超越“一元”或“二元”论的世界观,因为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不过是基于“认知”结果所作的抽象或归纳。中观哲学不承认“本质”意义上的物质或精神。

        到此为止,已经解释了“世界”和“我”的本质。哲学层面的解释,至此解释完毕。那么后文,会介绍这种哲学的实践意义。接下来会分析何谓幸福和快乐,以及终极的快乐如何达成。这也应该是最后一个章节了。就思辨而言,最艰难的部分,已经通过了。后文也许会稍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意识是谁构建的

          构建意识的这个东西,姑且称之为东西,又是什么,它又是怎么来的?

          能不能递归的问下去,即最开始的是什么?

          • 家园 嗯,解释一下个人的看法

            构建“意识”的东西,和构建“水”“苹果”等“概念”的东西,其实是一类东西,这类东西的特征,是“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因为有这种能力,我们才得以从水的“清澈透明”“清凉的触感”等感知材料中,构建出“水”的概念。

            同理,当我们发现了“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或特征),那么就基于这些特定,界定出一种概念——“意识”。

            我们有时候认为我们没有“意识”。比如,有个女孩子给你说:“你今晚有空吗”?你想都不想就回答:我没空。因为你没有使用“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没有总结出女孩子的真实意图;所以就说那一刻你没有“意识”。结果是可能错过一段感情。

            这里的“意识”是统称。构建“苹果”概念的意识,和构建“水”的概念的意识,不是“一个”意识,他们是独立的意识,只有在构建特定概念的时候才发生;同样的,构建“意识”概念的意识,也是一个独立的意识,只有在你使用“意识”概念的时候才发生。但是,作为“构建者”,他们都是“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

            其实,一种是“感受”,一种是“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这也许是唯二“真实”的东西了。因为这两个东西一直在迁变中却延续不绝,所以佛教才永远不会担心生命会有彻底的终结。

            如果继续追问这两个东西有没有“创造者”?应该说这种追问已经没意义,因为不属于认知的范畴,呵呵。相反,我们所有认知的结果,却可以从上述的两个东西导出。

            • 家园 分析、总结、推理、归纳 的能力

              是自有的,本有的。还是从什么东西来而有的

              • 家园 并非是自有、本有的

                只有我们当下某个感受发生的时候,比如水洒在手上感到很凉,然后我们才分析出“水洒在手上”了,这时才有“分析、总结、推理、归纳”的能力发生。这个能力依附于感受和结论,不是一直在那儿,而且因每次的认知而异,也是“随因缘而生起”的。不存在自有、本有的这么一种能力,只有随因缘而显现的这种能力。

                总之一句话:恒常不变的、自有本有的“心”或意识,是不存在的。

                • 家园 趋利避害是最基础的进化反应, 甚至能简化成数字逻辑。

                  感觉不过是趋利避害,适者生存这基本逻辑上的输入端口。承认生物进化,适者生存的基本逻辑,那意识出现是不是就是迟早的事?要是一群红色小球会自然演变成蓝色小球,蓝色是不是小球的本质,你在小球都是红色时,怎么推出蓝色本质? 那你拉开时间线,不再以现状为唯一的固定座标系,逻辑是不是比逻辑执行载体在某个静止时间的状态更真实?

                  • 家园 趋利避害和适者生存没关系?

                    按照我前面解释的,感觉不过眼睛等五种感官的体验而已。人对此根本上丝毫也无法自主;即使你闭上眼睛,那时也有“看不见、黑暗”的感受和体验。

                    所以感觉不是趋利避害。趋利避害和离苦得乐一样,这到可以算是人乃至一切生命最深刻、最基本的动机。当发生了感受,这种感受有感觉起来舒服的,有不舒服的,那么追求舒服、逃避不舒服的冲动或动机,就是趋利避害;这种动机几乎就是本能。所以,趋利避害可以算是感受发生之后的结果。

                    然后,趋利避害和适者生存并没有关系。适者生存是不关心你的感受是否舒服的。如果一个环境里,只有吃矿物才能生存那么只有适应吃矿物的生命才能活下来,即使这个生命根本不喜欢吃矿物。

                    这是个人的一些想法,我是生物学毕业,呵呵。

                    • 家园 适合吃矿石的生物只会喜欢吃矿石

                      不喜欢的都被淘汰掉了。喜欢是生存的上层建筑,生存是喜欢的前提。没感觉就更谈不喜欢,所以感觉只能在喜欢之下,生存之上。个体的先验喜好不过是你先輩塞进DNA中的经验。人喜欢吃糖,分辨得出五色,不过是猿人为了看出,尝出成熟果实的开出的金手指。看不出的尝不出的被淘汰掉了。多数动物都是色盲,也没甜味反应,不是它们不想要,是进化走了另一条路。人类中的完全色盲,带来的夜视能力提高,显然对大数生物,夜视能力比色辨能力有用。

                      • 家园 不好意思,看不大懂啊……

                        我们人类,依旧有很多不喜欢的东西存在周围。粪便是臭的,冬天冷的受不了,夏天热的书不了。这怎么能说“不喜欢的都被淘汰掉了”?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似乎一开始没有多少纯粹的糖。糖和淀粉不一样,淀粉分解后才成为糖,而淀粉在自然界的存在比糖更广泛且充分,但是,人类也没有发展出对淀粉的特别的感觉。而且,颜色和糖的味道,在自然界似乎也不存在对应关系?

                        • 家园 适合吃矿石的生物只喜欢吃矿石是结论,原因是不喜欢的早淘汰

                          推不出,不能有不喜欢的东西。人不喜欢粪便,因为能拿粪便当主食的只能是屎壳郎大小的昆虫。非常功利,非常经济,但这个因果关系光从喜好上是推不出来的。人对动物的新鲜粪便气味,腐败物敏感,也是有进化原因在后面。刺鼻的气味是危险的警报,气味越新鲜,危险越近。和气温高低让你感觉不舒服一样。没进化出自我意识前,动物就不会失温冻死,中暑倒毙?最后人当然有淀粉分辨能力,吃馒头米饭,没尝出过唾液分解淀粉出来的葡萄糖? 没那么多先验。

                • 家园 花!好像应该是自有本有存在,恒常不变不存在
                  • 家园 问题是“自有本有”超越感知,所以无法界定

                    前面在“认知”中,有一节说过:被认知,才有思辨的意义。

                    关键是“自有本有”的这个东西,已经超越了认知,不在认知的范畴之内。

                    《量子物理史话》中,有一节叫“量子论的沼泽”,其中提到车库中一条隐形喷火的龙,但无法检测其存在;已经质疑这样一条龙和不存在有啥区别了。您可以看一下。

                    佛教也有类似的例子,就是兔角。假如我认为每只兔子头上,都有一只角;然后说,虽然你看不见或无法认知,但是你不能说不存在。然后我勉强你一定承认他存在。这个“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其实“自有本有”的东西,也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一切特征都依靠原因才发生。比如水清澈的色泽,这要靠“光”线透射才发生,而光又不是水,所以水的特征要依赖光,这样水的色泽就不是“自有本有”的了。那么,如果你不能列出“自有本有”的任何特征,这就是“无法认知”。所以,“自有本有”,在内涵上完全等同于“兔子的角”。

                    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有永有”的。但是人是被他创造出来的,那么按照时间序列,无论上帝本身、还是“创造行为”本身,都不属于认知。所以,佛教直接就把这些无法认知的,纯粹出于想象或做梦的结论,归类于“无讨论意义”。佛教认为所有结论,都必须依赖于经验和逻辑,最终都要依赖于经验。

                    而且还有逻辑bug。即使存在一位大能的上帝,那么我说:上帝是被另一个东西B创造的,而且上帝不是唯一的被创造者;然后而且B是被C创造的……如此可以无限推想。反正是假想吗,不必被认知。所以,干脆从第一个地方就直接切断:不能被认知,则根本不讨论。但是不幸的,上帝就也被切掉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