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0 前言:关于世界观和信仰 -- 海碗

共:💬69 🌺19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5 “我是谁”:关于意识的本质

《量子物理史话》中提到,很多物理学家,都对是否要引入“意识”来解释量子力学的实验结果,感到很纠结。这可以理解,因为科学还无法对意识做出各种“定性”“定量”的实验研究。但是佛教对意识及现象,有自己漫长的探索和实践;同时,意识的本质也涉及到“我到底是谁”的问题。所以这一节我们尝试做出解释。

前面提到佛教“缘起观”。缘起其实就是指“因果关系”。缘起有不同的分类:其一,比如种子在土中发芽成为苗,这是有时间次序的缘起。其二,例如轮子、车轴、车身、车辕等配件组合为车,这是“支分”组合为“整体”的缘起。其三,例如左手相对右手才成为左手,右手相对左手才成为右手,这里“左右”的概念得以发生,也是一种缘起——“观待缘起”。“观待”有“相对而言”的意思:必定是其中一方依赖于另一方,然后双方才得以成立。所以,人只有一只鼻子,就分不出左右了。

佛教“中观哲学”认为: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认知者与被认知的对象,也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他们也是“观待缘起”。所以这一节,我们来考察作为认知者的主体:“我到底是什么”?这里要注意:“我”,这里不是作为第一人称的代词;而是指代词背后的、具备认知功能的“主体”或“实体”。

也许,你从小就都想知道“我到底是谁”。这是就“我的本质”而言的。因为你并非不知道“我”是谁。我喊你的名字,你会应答;我们照镜子,知道“我”在照镜子。你也会知道“我猜想”“我伤心”“我激动”……所以,你当然知道这一切。这里说的,都是一种“主体”的“我”。

按照佛教的看法,作为主体的我,是由“五蕴”界定的。这就是心经的那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其中提到“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这就是五蕴。概括而言,“识”就是我们的感官认知和意识;“色”是指身体等物质层面的要素;“受”是感受;“想”是意识中的“概念”;“行”,则包括其他所有能界定“我”的要素和特征。这里的范围非常宽泛,总之,主体的“我”从这里得到界定。

但是,当我们思考“我到底是谁”、“我到底是什么”的时候,这是追问其本质。其实,禅宗最爱钻研这个话题了:他们最习惯的问题是研究“我是谁?”,或者“吃饭、走路的是谁?”,等等所有类似的问题。等他们想明白这个问题,可能就差不多开悟了。

思辨的时候,有个前提:佛教认为人有前后世,所以,我要能延续并贯穿“前后世”。那么,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首先,“我”不是身体及任何一部分。如果是,那么在死亡的时候,“我”就彻底不存在了。但不是这样子,“我”还要转世投胎。本质应该是一直存在的。

而且,“我”也不是“感觉”。因为有时候感觉不存在,比如昏迷和睡着;但你要承认我曾经“昏迷和睡着”过。我也不是我的心念,因为心念会有中断;“我”也不是情绪或冲动。……而且,与其说这是主体的本质,还不如承认这是“主体”我的特征……总之,你只能找到各种特征,但无法无法找到我的“本质”。

那么,就像我们前面分析“水”一样,这种分析只能导出一个结论:没有我的“本质”。那么,“我”只是一种概念和想象。前面讲过,概念是从特征建立的。我们感知了水的色泽,水的触感,水的形态……基于这些特征,我们建立“水”的概念。但是特征是“水”的特征,“水”只是从其特征而界定的概念。特征是“随因缘而生起的”;水没有任何本质,只是一个概念。

同样的,“我”也只是从所有特征而得以界定的一个“概念”,而且概念背后没有本质。得以界定主体“我”的特征,有“身体支节、容貌、声音、气质、感受、想法、动机、情绪、感情、信念、思绪、认知能力……”等等所有相关的特征。但所有这些特征都不是“我”本身,就像水的所有特征都不是“水”本身。就如同“水”只是一个概念,同样“我”也只是一个概念。

正是因为主体的“我”从所有这些特征而得以界定,所以“我”不是恒常不变的。佛教用“灯焰”打比方。前一刻的灯焰,和后一刻的灯焰,是一个还是两个?产生前一刻灯焰的油,已经烧掉了,光已经发散;后一刻的灯焰,来自另一滴油,是全新的光。所以那不是一个灯焰;但是他们在同一位置,后面的灯焰在前面的灯焰的基础上延续,所以也不是另一个灯焰。“我”也是如此,“我”从前一刻的“感受、心念”中发生,但后一刻“我”则基于另外的“感受和心念”而发生,但后一刻却是前一刻“心念和感受”的延续。因此,佛教不愿接受“灵魂”的概念,因为一般的灵魂都有“恒常”的意味。佛教不接受“灵魂恒常”的概念,但接受死后的生命形态,而且是一直在迁变中的生命形态。

“我”只是一个概念。概念来自意识的总结抽象;同样,“我”也来自意识到总结抽象。同样,如果追问:那么做“总结抽象”的“意识”呢?意识有没有本质?

回答是:没有。“意识”也是来自对某种特征的“总结抽象”。而所谓的特征,就是“逻辑推理、总结、演绎、归纳、想象、认知能力”等;意识即是从这些特征而总结出的“概念”。这有点绕。

那么,总而言之: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从感官的感受开始发生。归根到底,只有你每个当下的感受,才是一切概念建立的原点;感受,是一切概念发生的材料;而意识,则是概念的“建造师”。而“意识”作为概念本身,也是“被建造”的。您想明白这个过程,就不会绕了。

所以,整个世界唯一的真实,只有“感受”;如果可以,再接受一个“建造师”(意识)。从此出发,可以构建出一切概念,但却毫无本质;如果深入观察,却能发现所有概念之间的关联——因果关系。所以回到量子力学:需要引入意识解释量子实验吗?其实“意识”没有实体和本质,并非实在,只是个概念。总之,实验结果是被“感知”的真实“材料”,接受实验结果就好了,而且,这也不妨碍建立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缘起”不需要“本质”。

这是中观哲学关于这个世界的终极解释,这个解释也说明为什么“中观哲学”是超越“一元”或“二元”论的世界观,因为主观和客观,精神和物质,不过是基于“认知”结果所作的抽象或归纳。中观哲学不承认“本质”意义上的物质或精神。

到此为止,已经解释了“世界”和“我”的本质。哲学层面的解释,至此解释完毕。那么后文,会介绍这种哲学的实践意义。接下来会分析何谓幸福和快乐,以及终极的快乐如何达成。这也应该是最后一个章节了。就思辨而言,最艰难的部分,已经通过了。后文也许会稍迟。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