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红学几则 -- 语迟

共:💬8 🌺88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红学几则

    一、红学本身没有意义 语迟 2012-05-31 12:10:26

     为什么会有红学,是因为看了红楼梦之后会有很多感触,红楼梦就象易经一样,写了很多东西,把这个人世间的事情写完了,易经则是说得更宽泛一些。如果这个宇宙是一个馒头,易经就是一本馒头的说明书。如果我们这个人间是一个馒头,红楼梦也就是这个馒头的一个很准确的描述。所以易经本身没有意义,馒头在那儿摆着,说明书又有什么用呢?周易是可有可无的。有了也跟没有一样。红楼梦也没有意义,人间就是这个样子,你即便把它概括得很准确,又有什么用呢?你改变不了什么。

     台湾的白先勇他们召集过一次国际的红学会议,那时大陆风气未开,独未邀请大陆红学家,会议的议题可能也仅仅限于红楼梦中的女人是大脚还是小脚之类的问题,后来出了本书,是各家的发言。这本书俺看的时候津津有味,这么多年过去,现在却仅仅记着有个争论是红楼梦中的女人是大脚还是小脚。而这个问题当时俺读这本书的就知道,是小脚,书里有个什么地方有个老妈子说谁“当心走大了脚”,也许这群红学家也未必读过红楼梦几遍。。

     还记得台湾有个女作家,不是这本书里的,说过一句俺认为可以成为名言的话,她说,中国这些读着红楼梦长大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嫁给外国人?

     然而,嫁了外国人的还是嫁了外国人,中国的女孩子们也渐渐不怎么看红楼梦了。可见红楼梦意义有限。。红楼梦既然如此,那么红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红学为什么?什么目的?索隐派一直在揣测红楼梦究竟在影射什么。庸人自扰。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群人,值得红楼梦去影射,红楼梦是高度概括性的,它要说的,这本书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什么藏着掖着的。

     毛泽东在文革末期掀起红学运动,他是想让中国人通过理解红楼梦来理解他的文革,把文革的精神传承下去。简单地说,红楼梦的大意就是,有一个好东西,结果死了。

     这个好东西被曹雪芹寄托在一群女孩子身上。女孩子们最终死的死散的散,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那个好东西也就完了。毛泽东毕生捍卫的,最后不惜自己身败名裂甚至粉身碎骨也要捍卫的,其实也就是这么个东西,和红楼梦里说的那个东西是一码事。。

     这个东西就是中国的文化。它是反世俗的,反科技的,反资本主义的,反这个消费刺激生产的经济思想,它不在乎外在的形式,它可以没有形式。就象黛玉的气质。黛玉貌似心眼很小,她一直脚着宝钗装B,然而待看清楚了宝钗,反而又很佩服。看到这里读者就明白了,早先黛玉不待见宝钗,并不是因为吃醋。黛玉的认识是超越世俗的,她自有她的褒贬,而这个褒贬和世俗的是是非非完全是两码事。

     红楼梦是一部预言,它要说的就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灵魂要死了。截至目前,红楼梦的预言已经实现了。它在200年前就准确的预言了这个结果。它很神,很牛B。然而即便如此,又有什么用呢?中国的灵魂不还是死了。所以红楼梦很没有意义,红学也就更扯蛋了,纯属扯蛋。。。。

    二、王熙凤究竟代表什么 语迟 2012-05-24 11:22:40

     研究红学要有高度,要从宏观、整体、全局来看,全书400多个人物,分别是400多个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反过来,这些抽象又具有广泛的概括归纳的意义。。。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最重要的功能,则是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阿Q这个形象,他把很多中国人的特点集中在一个虚拟的形象中,让阿Q看起来十分的熟悉,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一个成功的小说中人物形象,必然是一个同时具有真实性与不真实性的悖论。

     同样,王熙凤作为红楼梦中极具分量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所涵盖的人物特点是广泛的,有标志意义的。但是这个人终究是一个仅仅存在于小说中的人物。王熙凤首先没有文化、其次是美丽,再其次甚至可以说是雄才大略,更其次心狠手辣性格狠毒,更其次,她也是人,具有人类的善良和同情心。。这么一个矛盾的复杂的人物,却让我们感到很真实,因为现实中有谁不是复杂的呢?又有谁不是善恶矛盾的呢?

     红楼梦有意无意地总结了中国两千年的集权史,我们在王熙凤身上可以看到李林甫的影子,可以看到寇准的影子,可以看到光武、曹操、玄宗、朱棣、慈禧等等的影子,前面说了,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哲学意义上的抽象,她代表的是一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有着杰出政治才干的实用主义者。。王熙凤不信因果,正象以上提到的这些人,一切为实用出发,他们从不相信什么原则。。。。

     文革时候,有人假托主席作词说,“杰作《红楼》千古,影射封建王侯。自古忠臣多逆子,惟有宝黛入神州”。宝玉代表的是一种客观的态度,这个角色不是个人物形象,这是作者自己,或者说宝玉代表的是一个局外人,是一个站在彼岸的觉悟者,他用一种近似上帝般冷静超脱的眼光,默默的注视着这些芸芸众生。。。黛玉也不是一个人物形象,她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文的一个精华的总结。。。。

     研究红楼梦,要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概览,要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否则是看不懂的。。。

    三、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 语迟 2010-03-22 01:49:38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宿命的原因,也就是所谓的天意。中国帝制集权即将走完2000年的历程,在这个面临转折的历史节点,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份总结。这份总结既要总结过去,也要展望未来,大致预测未来的历史发展趋势。《红楼梦》就是这么一部总结。它把2000年的中国社会浓缩成贾府,描写了它的荣辱兴衰。

     至于曹雪芹为什么写《红楼梦》,这个问题如同问“人为什么活着”一样。天让他写,他不写也不行。上天先让他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又让他一事无成,百般不堪。却又给他条件让他写这么一部奇书。。。一切皆因命,半点不由人。

    四、《金瓶梅》与《红楼梦》 语迟 2012-06-25 14:55:11

     我脚着我在很多问题上与响马同志的看法是一致的。响马对《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认识,俺脚着很中肯,说的很到位。响马唯一没有说到的是,《红楼梦》是文学,而《金瓶梅》却是历史。《金瓶梅》与《红楼梦》的区别也恰恰就是史学与文学的区别。历史是真实发生的,而文学则是一种唯美的抽象。但你不能说,文学不真实,文学介于真与不真之间,文学是人类独有的创造,文学是理想主义的,是反现实的,却又无法脱离现实。

     我们有谁不做梦呢,我们有谁没有美好的幻想和憧憬呢。除了圣人,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有些漂浮在实际之上的思绪,这也就是文学发生的土壤和原因。

     文学是贵族,史学则是平民百姓。正仿佛儒家是贵族,老庄是平民百姓。。人间充满矛盾,你摆脱不了任何一方。太现实和太理想的人都会厌世的。所以,中国才同时有了《金瓶梅》与《红楼梦》。

    五、细读《金瓶梅》 语迟 2012-07-24 10:53:06

     《金瓶梅》这部书,我劝在座的诸位都拿来读一读,细细的看看,尤其咱们这年纪,这书写的真好。这书到底是部讲因果劝世的善意的书,好就好在劝的很有力道,就象鲁迅先生评价说的那样,“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书中无一人不真,无一事不真,更无一句话不真。而不象一般正经百八地,说些不咸不淡的格言名句,讲些浮夸的故事,听者如过眼云烟,入耳即无,说了还不如不说。

     这几天再读这本书,半夜里寂静无声的时候,身临其境,不免对这世界生起些厌离之心。想到人生无常,现如今这样奔波忙碌,浑浑噩噩,早该抽身退步,作些长远的打算。这部书有个大旨,就是书中常常提到的,“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书至第五十九回之前,只写道西门庆今儿奸了这个,明儿睡了内个,庆生吊唁往来应酬官司生意花天酒地之事,一切风平浪静。西门庆想勾搭谁也就轻巧地勾搭上了,有个什么灾厄小难,也就轻巧地抹平了,潘驴邓小闲,十全十美。万事遂意,百般快活。直至第五十九回,李瓶儿一年零两个月的孩子被潘金莲暗算致死,就仿佛镜面一样安静的水面上青萍,微微动了一下,书到此时方才急转直下,狂飙暴雨,雷霆万钧。无常来时万事休。

     且不褒贬书中人物,只看作者劝诫这个无常,太平无事时,似还有百千年好光景且慢慢过得,想些不相干的愿望,谋划些不相干的理想。一旦无常迅速,风驰电掣一般,根本来不及反应,万事就成空聊。虽是作恶的恶有恶报,行善的善有善报,我们这些不善不恶不好不坏的,一个也逃不过无常。到那时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更兼骨肉分离至亲飘散,到时候咱怎么办?

     这两天准备写个贴,就说这个《金瓶梅》中关于性的描写,俺越读《金瓶梅》这书,俺就越佩服作者。。一般是宗教讲这个永生,追求它。中国过去的文人写几个贴,写个《金瓶梅》,流传下来,作者死了几百年了,到现在我们读这些个文章的时候,还能感觉到作者那个气质,甚至兰陵笑笑生在描写性行为的时候,他那个表情,我似乎都知道他是个什么表情。。。这也是一种永生。。哲学上有个基本的问题,说“你是谁”,什么才是你。。对不对,究竟你是个什么东西?究竟是你的身体是你,还是你的气质和你的思想是你。兰陵笑笑生死了几百年,但他的精神和气质却随着《金瓶梅》一直流传到现在,让俺十分真切地感觉到他是个什么人,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感觉到他看着天发呆的神态。。就象俺亲眼看见他仍然活着一样。。俺对这个人很倾倒。我以为这也是一种永生。文章千古事。。为什么中国的文人自古对文章看的特别重,也许就是因为,他们可以借着这些文章得以永生。。。可以一直活下去。。。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而不会象现在的我们一样,到头来跟个屁一样烟消云散。。。

    六、《金瓶梅》中的性

     女人因为在古时候没有地位,中国自古的文学则少了很大的一派,就是女派文学,李清照不算。李清照就如武则天,巾帼不让须眉,武则天做的是男人的事业,李清照写的也到底是男人的见识和情怀。如这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就这种词句,也是男人写的。历史上懂女人的男人很多,相反懂男人的女人则很少很少,阴阳之别也。。。五四以后女派文学才自成天地(最早诗经里有一些,暂且不表),张爱玲,三毛,还有王安忆,等等吧,当然我不太懂女人,女派作品也看得似是而非,看的也很少,不好评论。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描写改革开放之初,80年代,当时的意识形态折射出的社会审美的混乱,作者借着主人翁王琦瑶表达了厌恶,说文革的时候还有一种朴素的美。。。我看到这儿,对作者大起好感。后来想想,这不过是一种典型的女人思维而已,并不代表作者在哲学的层面上对文革抱有正面的看法。。只看一点不顾其余,女人也许天生就是这个样子。。。

     女人心,海底针。不管怎么样,到底也是这个世间的一种现象。。有学问的人会懂,将心比心,就会知道女人在想什么,这是孔子说的“仁”。只有一类阴柔的男人,专一混在脂粉队里,爱女人超过一切,十分了解女人怎么回事,这只是个好色的情种,属于专才。虽为同类不齿,也未必没有用处。。但和我说的学问还是有差距的。有学问的人,不但懂女人,也懂男人,什么事儿他都懂。

     所以,这个《金瓶梅》的作者,虽然很懂女人,我们也不能把他归之于好色的情种,“作者之于世情,盖诚极洞达”,女人不过是世情的一种而已。他不懂就有缺憾了,会让人脚着奇怪。。兰陵笑笑生描写李瓶儿的丧子之痛,描写李瓶儿对西门庆的不舍,描写吴春梅对陈敬济的眷恋,描写潘金莲的恣淫与刻毒,写的就是作者对女人以及爱情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则是非常理智而近于冷酷的。。。

     这就要说到兰陵笑笑生这个人,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要写这部书?女人仅仅是这部书的一个部分,除此以外,还有些什么呢?

     《金瓶梅》这部书,没有人把它当做一部言情的市井小说来看,所有认真读过这部书的人,都会认为这部书立意高超,气象宏伟。这书写的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一叶落而知秋,用了一种惊人的归纳和隐喻,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整体面貌。毛泽东说,《金瓶梅》描写了真正的明朝历史。。。

     明朝这个时代很奇怪,皇帝们望之不似人君,不像样子,大臣们也不行,明朝的名臣比唐宋清是最少的,整个朝代乏善可陈,明朝却大一统稳稳当当地维系了276年。所以很多人喜欢读明史,想搞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李瑞环同志所著《学哲学,用哲学》,其中的一段话也许可以给我们答案,李瑞环说,“在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为了使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曾下了很大功夫。从‘人之初,性本善’开始,越来越系统,越来越精巧,什么程朱理学,什么《神童诗》、《女儿经》、《治家格言》,什么三纲五常等等,唱戏、说书、讲故事都是这一套,普及工作做得相当深入。在穷乡僻壤,不识字的老头老太太都能讲出个一二三。。。”

     很有可能,明朝政治的稳定正是依靠着这么一种对全社会的深度洗脑和教唆而实现的。。北宋开国军威不足,镇不住底下的人,理学在这个时期出现是很自然的,“威”没有,北宋只有依靠强化“理”这个东西来组织国家。理学结束了北宋以前的从汉到唐的军政府时代,从北宋开始,因为理学的建设,文官从此主导政局,从此号令军队。这是人类历史上“党指挥枪”的开始。。。宋、明、清三个朝代,朝廷体制内就再没有出现谋逆或者割据的叛军(除靖难与三藩之外,这是两个特殊情况)。所有这些较前朝的改变,都是因为从北宋开始,中国政府确立了以理学为政治哲学,并持续不断地普及强化理学的教育。。。所以,宋高宗冤杀岳飞,从积极的方面来讲,这是“党指挥枪”的经典案例,这是中国文官政治确立并巩固的标志性事件。。。君臣无狱,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不需要理由。。。

     理学这个问题很大,也很深,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这个哲学对中国政治的贡献非常大,但是遗毒也非常深远,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功罪是非,付与何人评说。简单的讲,理学这个东西在极有效地维持着国家稳定的同时,却也悄无声息地将国家引向大乱。。。从理学一开始,历代有识之士对这一点是看得很清楚的,他们甚至认为国家的理学建设是饮鸩止渴的办法。

     除去蒙元不说,宋明理学经过几百年的无孔不入地强化渗透,到了明末已经呈现出变态的趋势,海瑞就是一个典型。在他的光辉事迹之外,又有明人说他“行孝如同猪狗”,他奉寡母之命无故休掉了几房老婆,他五岁的女儿因为拿了仆人给的一块饼,海瑞便怒喝“你若如此做,从此便不是我的女儿”,这孩子于是绝食7天而死。。。在理学不断地教唆下,海瑞已经不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了。

     这之中还有一个哲学的问题,贾政不是说过么,“大凡人不能有奇处”。为什么羊脂玉只有产生于昆仑山那样的不毛之地?因为精华全被羊脂玉吸纳了,剩下的就只有恶劣。海瑞如果不是对家人如同猪狗,禽兽不如,也不至于做出准备好了棺材痛骂皇帝的事。这就是说,满嘴仁义道德,必然满肚子男盗女娼,一个人一旦道貌岸然,肯定不是什么好鸟。。这是哲学的规律,是没跑的。。。事情不说百分之百,也有98%是这样。那么你宋明理学纲常伦理道貌岸然的不厌其烦教唆了几百年,社会上究竟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呢?

     就是《金瓶梅》写的这个状态。没有夸张,没有演绎,似乎压根不是一部文学,只是实实在在的写,老老实实的写,而你能在书中找到一根仁义道德纲常伦理的毛?仅有的一个有人样子的吴月娘,作者还似乎用了曲笔,鬼才知道她和玳安是怎么回事。。。

     我说过,我知道兰陵笑笑生在详细地描写性交的时候,是个什么表情。他是个理智的近乎冷酷的人,即便如此,《金瓶梅》书中也还是弥漫了一种藏得很深的,非常深沉的悲愤。。他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了忧虑,他对即将到来的大乱忐忑不安,他对人民是满腔的悲悯,即便是西门庆,他也是可怜他的,他脚着理学恶心透顶,写实的性描写不过是在“轻声说重话”,他是修养极深的文人,不会去声嘶力竭的骂街。。。。

     原来河南还是什么地方要建一座大佛,请雕塑家先做个小样。做好了找个和尚来提意见。和尚说你这不行,你塑的是个人,不是一尊佛嘛。雕塑家听了很迷茫,他不晓得佛在相貌上和人的区别是什么。。我看了这个故事也很好奇。。。搁我能不能看出来呢?俺只知道佛是慈悲的,慈可能更微妙一些,而佛的脸上,一定刻满了悲悯。。。就象毛泽东带着八角帽的那张照片。。我想,兰陵笑笑生也许也有一副悲天悯人的面孔吧。

     中国这些读书人,文人,从屈原开始,就是悲愤,从屈原开始,就是“世与我而相违”,彷佛知道那么一点圣学渊源,与社会人群便格格不入。看着社会人民旁门左道,而大道不行,也没法子,只有悲愤。少数超脱的,“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但大部分仍然是毫无前途也毫无意义的悲愤着。拿着这个路子去套所有青史留名的中国文人,大概是不会错的。大同小异,心情想法都是差不多的。。

    通宝推:kaywell,花大熊,东土如来,黄土布衣,一无所之,无无名,南方有嘉木,富柜,海纳百川,
    • 家园 好文章

      但是过于悲观了。如果“红楼梦有意无意地总结了中国两千年的集权史”,就可以说“中国这个国家的灵魂要死了“的话,那可不可以通过一部深刻描述人类个体从婴儿到老年的作品来得出”人类的灵魂要死了“这样的结论呢?

      我觉得你这样的思想本质上来自佛教,把自己虚妄地拔高然后“看破”某个客体,就觉得这个客体“死掉了”。

      太阳底下到底有没有新鲜事?整个宇宙也不过是阴和阳,但是真的有人能看破吗?你确定“死掉”的中国文化在未来不会重现生机?

      要我说,文人的最大特点不是“悲愤”,而是对事物旧状态的潜意识的留恋不舍,和对新状态的恐惧。这是由文人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天生喜欢“把玩”某种事物的心态决定的。其实文人们“把玩”的,只是某种事物的某个状态而已。

    • 家园 大小脚的问题我倒认为是大脚

      不记得你说的那话是哪一回的,不过从她们走路速度来看, 应该是大脚. 书中描写女性美也从未称赞脚, 可为旁证. 退一步讲, 至少大小脚在书中不是一个问题.

    • 家园 打着红旗反红旗,还是红旗
    • 家园 325

      197

    • 家园 语迟兄这些好文字都掖着藏着,曲高和寡

      旁人说的那些闲话,不理会便是,欢喜的人欢喜着,就够了。

      这些年写的文章,都放上来吧,如果不方便,送我邮箱可好?我们私下沟通。

    • 家园 先送了花

      那么只好再亮一亮不同意见了。

      我觉得后三十回就是狗史一堆,宝黛钗形似神死。

      LZ推崇的"冷静和超然",恰恰是狗尾的最大证据,充分表现了旧文人的局限性。

      其他的名著,即使是水浒,都没有这么明显被腰斩的。

    • 家园 无独有偶

      "中国这些读着红楼梦长大的女孩子,怎么可以嫁给外国人".

      想起当年一位大牛学长出国,导师不解:这么喜好中国诗词文化的,怎么也会去蛮以之地呢?

      转眼已是多年,学长应该还好吧。说不定也上西西河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