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 赫克托尔

共:💬41 🌺602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冉闵后,羯胡还残存一支,直到南朝梁末。

        羯人在鲜卑的统治下以打仗为业。 鲜卑内战时羯酋造反,压抑久了的尔朱羯疯狂地杀着鲜卑人,差点将鲜卑灭族。在鲜卑复仇的打击下羯人在侯景带领下跑到南方梁朝统治区,梁朝政府接纳了他们,收为雇佣军。忘恩负义的侯景确杀死了梁武帝,对江南人实施血腥的种族屠杀,使原本人口众多,千里沃土的江南变成赤地千里,尸骨遍地,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仅屠靖康城就将全城4万户约20万人杀绝),史称侯景之乱。

        后来,南梁大将王僧辩,于是召集陈霸先、杜龛、韦载等人率军讨伐,花了很大代才灭此悍族,这一种族才真正从地球上消失。

    • 家园 【原创】3 黄金时代

      王莽篡汉,在中国历史上不算特别大的事,在世界史上却影响深远。就在王莽篡汉前后,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耶稣诞生和受难,洋大人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另一件是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西游记》记载道:“王莽篡汉之时,天降此山,下压着一个神猴,不怕寒暑,不吃饮食”。

      东汉开国之初,国力有限,汉光武帝刘秀极端厌战,不愿意劳民伤财打击匈奴和通西域。中国人和西域的联系断绝,也就谈不上对康居的记载了,康居的历史陷入黑暗。这也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共性,历史全靠别人书写。人家愿意多写点,你的事就多点,少写不写,甚至丑化你,你也得受着。

      在北方的蒙古草原上,匈奴的东方鲜卑人崛起,威胁匈奴左翼安全。光武帝晚期,匈奴人自己也乱套了,分裂为南北匈奴。内忧外患之下,匈奴走向没落。不过鲜卑崛起和匈奴分裂,都是人家自己的事,东汉也在想办法,寻求主动出击,削弱乃至灭亡匈奴。

      东汉的办法和汉武帝一样,从中亚入手断匈奴右臂。一个杰出人物应运而生,此人是著名史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早年是个文官,摇笔杆的,一直混不出头,终于干烦了,说出他3大名言的第一句,【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这段话引出一个成语:投笔从戎。

      东汉朝廷企图从中亚打开缺口,想法固然好,但中亚远在天边,没几个人爱去,也就班超这样,混的不好的,以及各种罪犯才去,班超说他们“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同理,西班牙的北美征服者、英国的印度征服者们,都多是这种人。就这样,班超去了西域,利用西域各国的矛盾,组织皇协军,打一个拉一个,打这个打那个。

      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在位期间,班超组织皇协军攻打一个小国。这些皇协军中,就有康居人。“建初三年(78),超(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班超空手套白狼,10000军队全是皇协军。这是东汉第一次和康居打交道,康居给班超打工。当然反过来说也行,康居打着汉朝的旗号,为自己干私活。

      打完这一小战,班超的买卖做大了,向皇帝上奏说,先帝通西域,是为了从西面夹击匈奴,换言之:欲征服匈奴,必先征服中亚,欲征服中亚,必先征服龟兹……班超的历次军事行动中,汉军数量少的可以忽略,打龟兹还得靠皇协军,班超说,现在中亚的国家都恨龟兹,可以此为旗号,召集军队:“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月氏、乌孙、康居是中亚3大强国,通过打击龟兹,他们会聚拢在东汉的旗下,将来还可以利用他们对付匈奴。班超说的很直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班超的办法是同类的征服者的常态,利用当地的矛盾,拉一群打一个,直到统统被打趴下。朝廷同意,班超率领皇协军灭了龟兹。

      84年,东汉在西域的实力越发壮大,班超出兵攻打疏勒,就是现在的新疆喀什。在之前班超攻打姑墨石城、龟兹的战事中,疏勒都出兵帮忙。龟兹等国完了蛋,班超又找借口攻打疏勒,大概是班超里挑外撅的行为,引发了西域各国的众怒,疏勒向姑墨石城、龟兹战役中同扛过枪的战友康居求助,康居派兵来救。算起来,这是康居第3次干这种事,都是汉军进攻某个国家或势力,被围困者向康居求助,康居应邀出兵,前2次康居都妆模作样的援助,结果没救成,被围者屈服或被全歼。这次疏勒与东汉的战争与前2次的结果不同,康居出兵的效果很好,班超没打下来疏勒。班超不死心,他知道康居和月氏的关系很好,两国刚刚缔结婚姻,请月氏劝说康居退兵,月氏照办,于是康居撤军。班超趁势进攻,攻破疏勒,逮捕国王。

      西汉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康居向东臣服于匈奴。一晃200年过去,康居不再称臣于任何国家,反而越过越茁壮。喀什在塔里木盆地的西部,再往西是高耸的帕米尔高原,距离康居不仅远,而且道路艰难,康居不仅出兵了,还能阻止汉军攻破喀什,最终让班超走外交渠道,从这次喀什战役来看,康居的国力今非昔比,是中亚顶级强国。

      86年,疏勒又勾结康居反汉,班超耍了个花招,请国王来吃饭,在筵席上杀了他,这次风波中,康居还没来得干预,疏勒就亡国了,因此康居和东汉没发生冲突。

      88年,汉章帝死了,儿子汉和帝即位,年仅10岁,窦皇后摇身一变成了窦太后,临朝听政,开启了东汉太后、外戚专权的历史。章帝去世时才31岁,窦太后可能还不到30,不耐寂寞,和一个刘姓侯爵关系暧昧。太后的哥哥窦宪,怕这厮分自己的宠,刺杀了他,窦宪又怕遭到妹妹的报复,主动提出北伐匈奴赎罪,太后同意。以袁绍的祖宗袁安为首的一批文官坚决反对出兵,一个大臣上书说:“万民者,天之所生;天爱其所,犹父母爱其子……柰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不恤其言乎!”再骂匈奴为代表的边疆各族:“夫戎狄者,四方之异气,与鸟兽无别”,劳动中国人民征讨这帮禽兽没有必要,所以“圣王之制,羁縻不绝而已”,现在讨伐匈奴是大错特错,“恐中国不为中国”,一副征讨匈奴就要国将不国,天下大乱的悲惨前景。对这帮腐儒之见,窦太后的态度就俩字“不听”。

      89年,汉军大举北伐。汉军总共出兵8000骑兵,南匈奴单于出10000多骑兵,南匈奴左谷蠡王出10000骑兵,南匈奴左贤王10000骑兵,还有羌胡8000骑兵,总共出兵4.6万+,其中只有8000汉军,其余的3.8万全是皇协军,汉军、皇协军的比例高达1:5。5路大军会师之后,窦宪又挑选10000骑兵出发,其中有多少汉军、皇协军就不知道了,这10000人大破北匈奴。

      89、90、91三年间,汉军连续打击北匈奴,91年,汉军大破北匈奴于金微山,北单于不知所终。此役之后,北匈奴事实灭亡。在窦宪对匈奴的3年打击之前,东汉在中亚也在活动。

      如前文所述,康居与疏勒勾结,让班超很费了一番脑筋,请月氏出面劝康居撤军,班超才拿下疏勒/喀什,月氏因此觉得自己对东汉有功,要求娶东汉公主,班超断然拒绝了月氏的求婚。月氏皇帝迦腻色伽大怒,于公元90年出兵7万翻越葱岭而来,汉军上下都很惊恐。班超说不怕,他们虽然人多,但补给线漫长,我们坚壁清野固守,他们粮食吃光了必然撤军,我们尾随追击,必然大胜。果然如班超所想,月氏失败,从此再也不敢跟东汉较劲了。这次战事是中国与贵霜帝国唯一战争,从此东汉称霸中亚,遮断了中亚各国与北匈奴的联系,窦宪才能放心大胆的北伐攻打北匈奴。

      《后汉书 西域传》没有专门的康居列传,却提到康居有3个附庸国:

      “栗弋国属康居。出名马牛羊、蒲萄众果,其土水美,故蒲萄酒特有名焉。”

      “严国在奄蔡北,属康居,出鼠皮以输之。”

      “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

      奄蔡/阿兰聊,必须说说,他就是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很重要的阿兰(Alan)。《史记》说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馀万。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大概在里海以北到黑海之间,以游牧为生,兵力10多万,比康居的【八九万人】(《史记》)还多些。到了东汉时期,奄蔡改名为阿兰聊,臣服于康居,足见康居的强大。东汉的200年间,是康居最强大的时期,不仅不再臣服于匈奴,反而能干预其他国家的事务,随着贵霜帝国的重心南移,康居成了中亚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灭亡之后,中亚的形势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北史 西域传》说:“悦般国,在乌孙西北,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就是说,北匈奴被东汉窦宪打垮之后,残部向西迁徙到了乌孙,接着继续西迁到康居,改名为悦般,还有一些老弱病残逃不掉的,住在龟兹附近。

      悦般或北匈奴到了康居之后,被当地的高度文明俘虏,生活变得很精致,俨然成了定居者,【其人清洁于胡。俗翦发齐眉,以饣弟糊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420年代,悦般王听说东方有个国家叫柔然,就来洽谈建交,到那一看,吓坏了,原来柔然【其部人不浣衣,不绊发,不洗手,妇人口舐器物。】碗盘子脏了不洗,让妇女用舌头舔干净,把悦般国王恶心坏了,对手下人说,你们这帮混蛋骗我,柔然是个【狗国】,“汝曹诳我,将我入此狗国中。”柔然可汗叫大檀,听说悦般国王骂自己是狗国,也怒了,派人追杀,从此两国成了仇人。悦般和柔然的这番互动,发生在420年代,因此我认为,北匈奴或悦般迁徙到康居,至少在公元400年之前,在加上他们本地化、养成洁癖的时间,他们来到康居占据康居的地盘,在350年左右。

      东罗人记载,在350年前后,中亚有个强大的民族匈尼特人(Chionites),从东线袭扰萨珊帝国,王中王沙普尔二世(309--79),顾不得在西线和东罗对抗,跑到东线和匈尼特人打。萨珊和匈尼特不打不相识,打成了朋友,匈尼特人派出一支皇协军帮波斯攻打东罗,带队的是个王子,死在西线与东罗马的战争中。

      对比东西方的史料,我认为匈尼特人就是悦般,就是正宗北匈奴。350年左右,匈人(Huns)利用追击一头小鹿的机会,越过莫斯提大沼泽(亚速海),进入东欧,之后大举进攻东西哥特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进攻罗马帝国,就是所谓民族大迁徙。匈人到东欧的时候,匈尼特/悦般还在中亚呆着,至少呆到420年代,所以匈人不可能是匈奴,而是被匈奴从中亚赶出来的民族,很可能是乌孙。因为中亚三大国,康居后面再说,月氏早早南下印度了,只有乌孙不知所终。

      在匈人大举西迁的过程中,阿兰人也被向西挤压。阿兰西面是各个日耳曼民族,东、西哥特、汪达尔之流。日耳曼人善于步战,却不善于使用骑兵。阿兰人往往与某个日耳曼部落结为联盟,日耳曼人当步兵,阿兰人做骑兵。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役中,就是西哥特人守住阵地,抵挡住罗马军团,阿兰骑兵背后包抄,前后夹击,消灭了罗马大军的,罗马皇帝瓦伦斯(Valens)阵亡。这批阿兰人跟着西哥特人去了西班牙,在西班牙东北部定居,留下一个地名—加泰罗尼亚。加泰罗尼亚(Catalonian)的原型加泰兰(Catalan)是个复合词,前面的Cata是哥特(Goth)的变形,alan就是是阿兰,Catalan==Goth-alan,意为哥特-阿兰。另一支阿兰人与汪达尔人合作,跑到北非建立汪达尔王国。

      说到这里就有问题了,北匈奴在东汉灭亡之后来到中亚,占了康居的地盘,那么康居人跑哪去了呢?

      通宝推:浣花岛主,种植园土,某人a,五角星帽子,
    • 家园 【原创】2 始通中国

      康居的族属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南下征服中亚,此后的3千年中,雅利安人或雅利安化的诸民族是中亚居民的主体。雅利安(Aryan)意为高贵的人,另一种写法是Iran,就是伊朗。雅利安人的诸多后代中,发迹最早的是西亚的波斯人。波斯人等于伊朗人,中亚的雅利安,也被称为东伊朗人,在伊斯兰兴起之前,雅利安、伊朗、波斯三个词大致上可以互换,至少都可以叫伊朗语族或波斯语族。

      《史记 大宛列传》说得很清楚:“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须髯”。大宛在费尔干纳盆地,上图中有,大宛以西包括康居,各个民族语言相通,眼窝深陷,体毛发达,应该都是伊朗语族或雅利安人,所以才能【相知言】。因此,康居的居民属于伊朗语族,或波斯人的分支,问题应该不大。

      虽然康居的居民是雅利安,但康居的统治者或王室却不一定是。《北史 西域传》讲述了康居的王室来历:“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北史》记载北朝,时间跨度为公元400年到600年左右。昭武首次见于《汉书 地理志》,张掖郡下面10个县城之一,今甘肃省境内。公元200年左右,中国的秦汉之交,月氏人居住在甘肃省,他们遭到匈奴冒顿单于的攻击,被迫一路向西迁徙到中亚,分裂为许多部族,建立起若干国家。最强大的一支叫大月氏,建立的国家也叫大月氏,是后来的贵霜帝国的前身。来自昭武城的这支月氏,又分为9个支脉,其中的温姓建立了本文的主角康居,也是后来康国的前身。康居人移居到中国的不少,下文会陆续出场,他们以国为姓,自称姓康,这样,康居人至少有三个姓:昭武、温、康。从《北史》的记载往回追溯,汉朝的康居国王姓昭武或温,统治康居、康国直到北朝,长达600多年。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结论:康居的百姓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属于伊朗语族,波斯人的亲戚;王室来自中国,是月氏的分支。王室和臣民的来源不同,就像西夏,臣民以党项羌为主,王室则来自鲜卑,姓拓跋。

      康居与西汉

      康居首次出现在史书上,见于《史记 大宛列传》。汉武帝即位之后,改变了列祖列宗对匈奴的软弱态度。前133年,汉武帝发动【马邑之谋】,企图一举诱歼匈奴主力,虽然这一计谋没能成功,却拉开了汉匈200年大战的序幕。早在马邑之谋之前,汉武帝就听说远遁中亚的月氏与匈奴是世仇,为了挖匈奴的墙角,结成反匈统一战线,大约在前139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忽悠月氏人从西线夹击匈奴,至少让西域或中亚各国中立。中国人喜欢坐北朝南,右边是西,左面是东,匈奴右臂就是匈奴西面的西域,西域各国要么臣服于匈奴,要么与匈奴关系不错,这个idea就叫【断匈奴右臂】。

      张骞出发不久,就被匈奴抓住了,匈奴单于很厚道,骂了张骞一顿,却没杀他,还给了他一个匈奴女人做老婆,让他做匈奴人。张骞在匈奴一气呆了10年,孩子都有了,却没忘记使命,利用匈奴人松懈,找个机会逃了。他脱离匈奴国境,首先向西跑到费尔干纳的大宛。大宛显然和西面的康居、西南的月氏关系都不错,听说张骞要去找月氏,就把他往西送到康居,于是张骞继续西行,前129年左右抵达康居,张骞因此成了第一个有据可查的到康居的中国人。

      按《史记》张骞的西行路线推断,康居的位置在锡尔河中游北岸,我认为康居的统治中心在塔拉斯河(Talas River)流域。中亚西部有两条大河,基本平行,都注入咸海,南面的是阿姆河,北面锡尔河。中亚东部河流很多,却没有大河,比较重要的有3条: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汉朝时塔拉斯河叫做都赖水,发源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山区,向西偏北流入哈萨克斯坦,最终消失在内陆之中。怛罗斯河是从新疆向西进入中亚,向西南去印度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塔拉斯河中游有个同名城市塔拉斯,异译为怛逻斯,扼守着东西方的交通, 751年唐军和阿拉伯军在怛罗斯会战,几乎全军覆没。

      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康居实行联邦制,或者是个部落联盟。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发现乌孙、月氏、康居都实行联邦制,国王以下还有诸侯,叫做翕(xī)侯,也叫翎侯。月氏有5个翕侯,最著名的翕侯叫贵霜(Kushan),后来把其他4个灭了,建立集权政府,史称贵霜帝国。后来康居和乌孙发生冲突,屡战屡败,康居国王与翕侯们讨论该怎么办,【会康居王数为乌孙所困,与诸翕侯计】,可见康居、乌孙、月氏国王以下都有翕侯,他们割据一方,遇到大事情,国王必须与他们商量着来。

      《汉书 西域传》说的更加详细,康居国王以下,共有5个小王或翕侯:

      一曰苏薤王,治苏薤(xiè)城,去都护五千七百七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二曰附墨王,治附墨城,去都护五千七百六十七里,去阳关八千二十五里;

      三曰窳(yǔ)匿王,治窳匿城,去都护五千二百六十六里,去阳关七千五百二十五里;

      四曰罽(jì)王,治罽城,去都护六千二百九十六里,去阳关八千五百五十五里;

      五曰奥鞬(jiàn)王,治奥鞬城,去都护六千九百六里,去阳关八千三百五十五里。

      正因为康居实行联邦制,本文才叫《康居联邦简史》。5个翕侯的具体位置,《汉书》没有细说,《新唐书 西域传》给出了更加精确的位置,4个在河中,只有奥鞬—唐朝叫火寻、货利习弥,就是花剌子模,在阿姆河以西。康居及其5个属国的面积很大,版图从锡尔河以东的塔拉斯河流域,一直延伸到阿姆河以西。

      对康居的生活方式,《史记》说得简约而不简单:“行国,与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万人。与大宛邻国。”行国,按《史记》的注释是【不土著】,就是行走的国家,游牧民。《汉书 西域传》比《史记》成书晚200年左右,对康居说得更详细,“康居国,王冬治乐越匿地。到卑阗城。去长安万二千三百里。不属都护。至越匿地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内九千一百四里。户十二万,口六十万,胜兵十二万人。东至都护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与大月氏同俗。”将康居的户数、人口、兵力,与汉朝的距离,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说得很清楚。【王冬治乐越匿地】说明康居的王室在冬季、夏季不在一个地方呆着,有冬季、夏季牧场,更说明康居是个游牧国家,农业即使有,也是副业。丝路开通之后,康居充分利用自己的扼守丝绸之路的地理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做生意,康居也逐渐走向定居。

      在中亚各国中,能称得上大国的只有月氏、乌孙、康居,他们的富强程度也是这个排名顺序,我称他们为中亚三强。康居比匈奴弱小,只得“东羁事匈奴”。康居和月氏是亲戚,关系一直不错,所以康居很友好的把张骞送到月氏,《史记》说康居还臣服于月氏,“南羁事月氏”,但《汉书》没有这句话,我认为成书更晚的《汉书》说的更准确些,康居只臣服于匈奴,不臣服月氏,与月氏的关系还相当好。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康居与东面的乌孙不合,关系极其恶劣,于是依附于匈奴,让匈奴撑腰,从东面牵制乌孙。

      话说张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目的月氏,请月氏出兵帮助大汉打匈奴,遭到婉言拒绝。从结果来看,张骞的通西域失败了,却也让中国人大开眼界。汉武帝听说大宛盛产骏马,是天马和凡间的马的杂交品种,神骏异常,就派人带着大笔钱财去大宛求购天马,还有一匹金马做礼物。大宛人说天马是国宝,多少钱我都不卖。汉朝使节一听就怒了,把金马砸碎,愤而离去。他一番脾气,大宛人也生气了,汉使者回国途经大宛的郁成城,大宛王命令郁成王杀了他。

      张骞通西域前后,是汉朝第一次听说西域,也是西域第一次听说汉朝,西域各国对汉朝啥样不摸底。以大宛为例,认为汉朝只是个远方国家,即使强大也远在天边,能奈我何?汉武帝听说使节被杀,也来了劲,如果不出兵讨伐大宛,中央帝国的威信何在,今后如何号令四夷?

      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将军,率领大军西征攻打大宛。李广利的第一次远征,正如大宛所想,路途太远,补给不上,汉军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大宛,也失去了战斗力,被大宛轻松打败。汉武大帝不屈不挠,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前102年,李广利第二次出兵。汉军兵分两路,主力由李广利亲自率领,顺利抵达大宛首都城外。另一路人少,只有千余,路过先前汉使被杀的郁成城,郁成王见汉军人少,以3000人突袭,汉军自校尉王申生以下,几乎被全歼,只有几个人逃脱。

      大宛人一面死守都城,抵御李广利的大军,一面请外援,这个外援就是我们的主角康居。大宛人对李广利说,你们来不就是为了天马吗,别把我们逼急了,否则我杀了所有天马。李广利一听,对呀,我干啥来了?与此同时,康居的大军也来到外围,别看李广利包围了大宛,自己也被反包围了。康居与大宛接壤,基本上是主场作战,但看到汉军声势浩大,没敢轻举妄动。李广利两头害怕,里面怕大宛杀了天马,自己无法向皇帝交差,外面怕康居夹击,于是汉、大宛都让了一步。大宛给了李广利好马数十匹,中等马、母马3000多匹,李广利拿到东西就撤了。

      李广利的汉军回国的路上,还要路过郁成城,郁成王见汉朝强大,国王连宝贝疙瘩天马都送人了,怕被国王卖了,逃到康居政治避难,想来康居敢于出兵威胁汉军,应该有能力和胆色收留自己。李广利当然不能放过两次得罪大汉的郁成王,派搜粟都尉上官桀追杀,康居正好把郁成王卖了,送给汉朝做了投名状。上官桀在这次天马战争中表现出色,日后的仕途一帆风顺,汉武帝临终前任命他做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再往后上官桀的孙女还做了汉昭帝的皇后,可以说康居出卖郁成王,多多少少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康国在西汉时代,本质上是个弱国,一直是其他大国纷争中的背景墙,这次汉朝和大宛的天马战争,康居就是个背景墙和打酱油的。不过也能看出,作为一个弱国,康居很会审时度势,看各方的脸色行事,既然认定汉朝强大,就很爽快的卖了郁成王,反正现在是匈奴的附庸,对改换门庭投靠大汉,表示毫无鸭梨。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在神爵3年(前59)设置西域都护,“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乌孙、康居最多在名义上成了汉帝国的属国,实际上连这个名义也难说的很,《汉书 西域传》说康居【不属都护】。乌孙、康居是中亚3强之2,实力远非新疆的城邦小国可比。在名义上称臣于汉朝的各国中,康居距离汉朝最远。董仲舒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说:“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夜郎、康居,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在檄文中说:“陛下即位,存抚天下,集安中国,然后兴师出兵,北征匈奴,单于怖骇,交臂受事,屈膝请和。康居西域,重译纳贡,稽首来享。”董仲舒、司马相如都把康居视为汉帝国声威的西部极限,说明汉人视康居为极西之地是共识。至于更西方的安息,完全不屌汉朝,汉朝虽然自认为天下共主,却也意识到安息是顶级强国,将安息置于汉朝的影响范围之外。

      武帝与匈奴的战争,旷日持久,前106年卫青死后,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不断打败仗,成建制被全歼就有3次。但是,相比汉朝,匈奴毕竟人口少,国力经不起消耗,按汉奸中行说的说法,匈奴的人口不到汉朝一个郡。汉武帝以国力拼,即使匈奴总打胜仗,也是皮洛士的胜利,长期看根本支撑不住。到了武帝的曾孙宣帝朝,匈奴内部乱套,5个单于争立,打起了内战,经过几轮淘汰赛剩下2个,匈奴因此分为南北匈奴,南匈奴的单于,就是王昭君的老公呼韩邪,被北匈奴郅支单于,打的走投无路,只能投奔汉宣帝。

      汉宣帝如获至宝,给呼韩邪出钱出枪,让他回去打内战,这下子郅支单于挺不住了,郅支单于先逃到西伯利亚南部,打垮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坚昆,暂时安顿下来,不过西伯利亚太穷,养不起兵,郅支还得找个更好的地方去。正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远在大西边的康居送来橄榄枝,邀请他去中亚发展。原来康居和乌孙不合,又打不过乌孙,希望郅支单于去帮忙助拳,就这样,郅支单于带着手下去了康居,与康居国王相见甚欢,【康居王以女妻郅支,郅支亦以女予康居王】,他俩互相嫁女儿在对方,倒也对等。

      康居国王让丧家犬郅支单于来,不是度假的,而是帮忙打仗的,郅支吃人家嘴短,就带着兵打乌孙。郅支把乌孙胖打一顿,抢来牛羊人口,越发强大,加上祖上的威名。【郅支单于自以大国,威名尊重,又乘胜骄,不为康居王礼,怒杀康居王女及贵人、人民数百,或支解投都赖水(塔拉斯河)中。发民作城,日作五百人,二岁乃已。】那位嫁给单于的康居公主被杀,从上下文来看,可能被肢解扔进塔拉斯河。

      匈奴本来是游牧民,受到汉朝的影响,开始修建城市,匈奴的第一个城市是赵信城,郅支沿袭先例,来到康居大兴土木,日夜动工,修城自保。修城的好处是容易防守,缺点也很明显,一旦遭到敌人围攻,别人倒是进不来了,自己也出不去。郅支就是典型的例子,修的这个城市最后成了自己的坟墓。经过攻打乌孙,与宿主康居龃龉,郅支成了中亚最强大的君主,他的强大引起了大汉的不安。

      前36年,郅支单于的两个杀星来了。一个叫甘延寿,新任西域都护,相当于大汉的西北局书记。另一个是西域都护下面的副骑兵司令—陈汤。陈汤不甘心籍籍无名,一心想立非常之功,立非常之名,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估计是学他的。陈汤觉得在内地当官没意思,去边疆打仗才能尽快出名,他和甘延寿在建昭三年(BC36)来到西域,建议长官甘延寿出兵攻打郅支和康居。甘延寿说我同意,但这么大的事,必须请示朝廷,陈汤说拉倒吧,朝中的那帮人肯定不同意。于是陈汤私下集结军队,征集了汉军、皇协军4万多人,等军队调动完了,找到甘延寿要求出兵,甘延寿说朝廷还没同意呢,陈汤立即怒了,拔出宝剑说 “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 现在大军聚齐,你不想干也得干了。事已至此,甘延寿不得不干,完全被陈汤绑架了。汉军还好说,上万中亚皇协军来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抢劫发财,给谁干不重要。人家千里迢迢自带干粮来,不是学雷锋的,不给打仗发财的机会必然兵变,到时候谁都弹压不住。就这样,汉军、皇协军出发,一路狂奔到了塔拉斯河/都赖水边上。

      汉军来的时候,正遇到康居一支人马进攻乌孙向西回家,这帮康居人打了胜仗,满载而归,想来速度很慢,这才被汉军追上。“汤纵胡兵击之,杀四百六十人”,这里说的很清楚,陈汤派出去打康居人的是【胡兵】,就是皇协军,胡兵给汉军打工的目的就是抢劫发财,陈汤深知用兵之妙,知道怎么使用他们,“得其所略民四百七十人,还付(乌孙)大昆弥,其马、牛、羊以给军食”,解救了470个乌孙人,送还乌孙,至于康居人从乌孙抢来的战利品,汉军自然不会还给乌孙,就当解放乌孙人的报酬了。此役是汉朝与康居第一次冲突,规模不大,纯属遭遇战。

      接着汉军进入康居境内,包围了郅支的首都,这下好了,郅支出不去了,汉军大举攻城,在城外的一场战斗中,郅支手下的一只部队,“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陈,讲习用兵”。现代有人考证说,这支摆鱼鳞阵的部队,是一路东来的罗马共和国克拉苏的残兵败将,鱼鳞阵就是罗马的龟甲阵云云,相应文章很多,此处不赘。

      匈奴军顽强抵抗,汉军的包围却越收越紧。别看郅支杀了康居公主,汉军也刚刚歼灭了一支康居小部队,与康居结下了梁子,郅支和康居还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在这场战争中,汉朝、乌孙是一伙,北匈奴、康居是一伙。眼看汉军包围郅支单于,康居派1万多骑兵来帮忙,形势和66年前李广利攻打大宛差不多,都是汉军围城,康居军在更外面虎视眈眈的做出解围姿态,汉军随时可能被反包围。康居的1万多人分驻10多处,与城里的匈奴互相呼应。到了夜里,康居人动手了,数次向汉军发动夜袭,都被打退,索性在天亮之前撤军了,扔下单于自生自灭。

      次日天明,汉军没有了后顾之忧,放心大胆的攻城,最后匈奴人被全歼,单于被杀,这就是修城的坏处,一不小心就被全歼。按《汉书 西域传》的记载,康居全国有【胜兵十二万人】,本次作战属于主场作战,只要康居稍微认真些,出兵1/3也有4万人,事实是康居只来了1万,压根就没认真打,试探一下汉军的意图和实力,看看形势不妙就扔下单于不顾。康居和汉朝太远,陈汤的远征军不可能久留,也不能把康居怎么样。

      仗打完了,陈汤的问题也来了,他出兵没有朝廷批准,属于自作主张,学名叫矫诏,砍头都是轻的。陈汤是个笔杆子,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好文章:“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千古名言,多数赞同和反对这句话的人,以为这句话在武帝朝,其实是汉元帝朝—元帝是武帝的玄孙。朝廷对陈汤也犯难,嘉奖吧,矫诏的先例不能开,否则朝廷的权威何在;不嘉奖吧,寒了将士们的心。最后的结论是嘉奖,陈汤封侯。

      都赖水战役后3年,汉元帝死,其子成帝(BC33—07)即位,以凿壁偷光出名的丞相匡衡,又拿陈汤擅自出兵说事,又说陈汤贪财好货,【盗所收康居财物】,将陈汤罢官。陈汤怨望之余,又恨上了康居。康居为了表达臣服大汉的诚意,向汉朝送来质子,就是人质。陈汤以中亚问题专家的身份,指证这孩子不是王子,冒牌货。经过调查,人家是真货,按照汉朝的法律,陈汤应该处死,靠着过去的大功,陈汤保住了脑袋,辛苦挣来的爵位却丢了,【夺爵为士伍】。

      《梁书 康绚传》记载:“康绚(xuàn),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康绚的祖先,大概就是在都赖水战役后来到中国做【侍子】的。这一支康居人几经迁徙,在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永初(420—422)年间,来到襄阳定居,成了襄阳康姓的祖先,要我写本文的那位网友,就是襄阳人,这支康居人的后代。

      建始4年(前29),中亚第二强国乌孙与汉朝反目,发兵进攻西域都护段会宗。前线派人求援,朝廷开会研究,请熟知西域事务的陈汤来参谋一下。陈汤说,汉军的战斗力强大,加上武器优势,1个能打5个胡人,现在乌孙学了汉朝的军事技术,战斗力有所提高,汉军依然能1个打3个。西域和长安关山万里,消息阻隔,无论我们做什么,都跟不上形势,不如先等等,我估计5天之内就有好消息传来。果然,第4天捷报传来,说乌孙人围攻汉军不下,撤了。陈汤知己知彼,确是一代名将。段会宗也因为以少破众,【西域敬其威信】,战后不久回到内地,出任沛郡太守,又调任雁门太守抵御匈奴。

      成帝阳朔年间(BC24--21),段会宗第2次出任西域都护。段会宗在第一次任都护期间,就威望卓著,听说老段再来,中亚各国纷纷派人迎接。一些政治失意者,也把段会宗视为靠山,前来投奔或通过他寻求汉朝的背书。乌孙的小王(小昆弥)安日,是段会宗在上个任期扶植的,现在不顾翕侯们的反对,亲自跑来拜会段会宗。一贯与汉朝貌合神离的康居,内部发生了分化,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万余人打算投降,段会宗就派遣他的属员卫司马带领戊已校尉的人马前去受降,遗憾的是,派去的这位卫司马是个胆小鬼,见到来投降的保苏匿带的人马太多,害怕生变,竟然命令保苏匿让他的手下人互相捆绑起来。说来他的担心并不多余,投降的人假装投降或临阵反悔,反击一戈的事例比比皆是,当年霍去病受降,匈奴人就临场生变,霍去病靠铁腕屠杀才稳住局面。保苏匿对卫司马的举动大为失望,带着部下逃了,一场好事变成坏事,严重影响汉朝在中亚的天威,汉成帝将段会宗免职。保苏匿是第一个名字出现中国史书的国王级人物,此前的都没留名。

      康居在长安有质子,依然只是名义上臣服于汉朝,仗着路途远,我行我素,对汉朝使节很不尊重。成帝晚期的西域都护郭舜上奏说,别国送人质,那是衷心臣服,但康居不是这样,他们仗着遥远,不屌汉朝,他们表示臣服的目的只是“欲贾市为好”,利用地缘优势,在东西方之间做二道贩子。咱们要是杀了质子,双方撕破脸皮,咱们却不可能打康居,杀了白杀;如果不杀质子,那还要质子有啥用,其他国家会以为我们软弱可欺。我看这样,咱不要他的质子了,将他们的王子轰走,两国断交,一拍两散。中央经过一番讨论,没接受郭舜的意见,继续维持现状。

      从郭舜说康居“欲贾市为好”来看,张骞凿孔西域以来100多年,丝路畅通,商贾通行,康居从一个畜牧业立国的行国,逐渐转为定居,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为康居日后的富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前7年,成帝死在宠妃赵合德的床上,之后朝政紊乱,王莽篡汉,继而天下大乱,西域与大汉的关系断绝。

      通宝推:德里克,浣花岛主,医言堂,种植园土,花大熊,
      • 家园 我有一个姓康的甘肃同学,就是减掉胡子的本拉登。

        那个长相,如果装上本拉登的大胡子,简直就是一个人。

        这个同学虽然民族上写的是汉族,但是经常说汉族的坏话……估计就是西域胡的后代。

        通宝推:赫克托尔,
      • 家园 写得真好, 长见识了,宝推。不要受一些胡说八道的干扰。
      • 家园 所谓的雅利安征服只是传说,甚至是胡说而已

        不能简单地定义康居人以及中亚人为雅利安人的后代。所谓雅利安人种的定义,和过去所谓蒙古人种、马来人种等的定义一样是基于不成熟的外貌分析、语言分析、和风俗文化的分析,但因为能服务于过去西方种族主义的征服需要而被反复宣传。

        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已经证明,所谓的单一和纯正的雅利安人种所形成的民族很少很少,可能就北欧三国算是,因为在大陆的边缘地带,所以成分教纯。第二批走出非州的人类是中东、欧洲和亚洲多数民族的共同祖先,称为"暗白人",是犹太民族、阿拉伯民族、地中海很多民族的直系祖先。但以后"暗白人"中分头进化出了"浅白人"和"新东亚(黄种)人",就是北欧白人和中国人的直系祖先。而这是两万年以前的事情,后来除了欧亚大陆边角的地区,如北欧和中国,其他欧亚大陆腹地的各民族都是各个人种的混血后代,因为基因组合的不同,象鸡尾酒一样呈现出不同体貌特征。

        比如纯正暗白人种的特征是深眼、高鼻、乌黑或棕黑色眼睛和头发,卷曲的头发与胡子、体毛教多。

        而纯正浅白人种的特征是金发碧眼,半深眼窝,半高鼻子,直发,体毛比较多,但因为是金毛所以不太显眼。

        而纯正新东亚黄种人的特征是浅眼窝,蒜头鼻,直发,体毛少,棕黑眼睛和棕黑头发(看中东人就知道什么叫黑眼睛黑头发了)。

        原来西方种族主义者定义的所谓纯正雅利安人种应该是指浅白人种,其基本特征应该是金发碧眼才对,但中亚人多数仅仅是深眼、高鼻和卷曲的胡子而已,顶多是有些人是绿眼红发,这是典型的混血种族。而从最近在新疆和中亚的考古挖掘加分子生物学分析的结果看,也证明那些人种都是中华人(新东亚黄种人)和浅白人的混血民族,可能也外加二者的共同祖先-暗白人的基因混合,甚至还混有更早的棕种人的基因。历史上在新疆和中亚,中华人和浅白人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其后代就是现在的新疆各民族,所以绝不能认为新疆各民族和中华民族没有血统关系,当然也谈不上是'中华文明西来说'对,还是'西方文明东来说'对,过去二者在那里一直是共存共容的关系。但因为是混血,所以他们相貌体征是既不同于中华民族,也不同于欧洲民族。

        金发碧眼是隐形基因,一旦混血,与新东亚黄种人和暗白人的黑发黑眼的人结合,就要么彻底成为黑发黑眼,要么成为红发绿眼,这就是康居、月氏和其他中亚与新疆民族的外貌特征的来源。而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则变化很快,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鉴定人种的基本依据,否则新加坡人就得算英国人了。说白了,中亚与新疆各民族有很大程度的中华基因成分和北欧/西欧人(现代意义)的基因成分,外加一点棕种人和中东人的基因成分,因为基因的混合,你会发现在中亚和新疆很多家庭里出来的同家族的兄弟姐妹都会呈现很不同的相貌差异,类似于拉丁美洲同一家庭里的兄弟姐妹的相貌差异,都变化很大。而不太强势的特征基因往往被强势的特征基因掩盖,所以深眼、高鼻和卷曲的胡子成为这些黄白混血的人群为数不多的共同特征。列位网友要是自己或自己的子女和西方人结婚了,其后代子孙就往往和新疆人很象,直到再下一代看是和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结婚了,如果是和中国人结合,就会回归为中国人的大部分相貌(如李小龙、谢辉),否则就彻底被同化为西方人相貌了,如(李维斯)。

        而这些中亚与新疆的众多民族因为在地理上处于东西帝国的中间地带,象中欧一样,几千年来被从几个方向来的强大帝国反复碾压,多次蹂躏,形不成统一的国家,就更加剧了自身所受的欺凌,最后迫使他们寻求共同的团结纽带,以利生存,这就是这些民族最后都归于伊斯兰教的原因。

        所谓的历史上的雅利安人种其实只是个传说而已,类似于'阿Q祖先也姓赵','韩国当年也是超强帝国',等等,都是所谓的'当年也阔过'的心理安慰而已。真实的中亚从古到今居住的都是些可怜的,黄白混血的弱小部族,你方唱罢我登场, 轮流坐庄过家家,谁坐庄了就打个高贵者(雅利安)的旗号,可东边、西边和北边的哪个帝国一发威就不是让匈奴砍了脑袋做酒壶,就是臣俯于汉家,要么就是没命狂奔,最后跑去了欧洲。最近一次这些民族又都被北边的俄国所征服,这才刚刚独立。

        所以,所谓的雅利安征服只是传说,甚至是胡说而已,纯正浅白人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是从北欧出发,一支成为斯拉夫民族,作为野蛮人,先给东方民族做奴隶,后来独立成为俄国和其他东欧斯拉夫各国,另一大群成为日耳曼各族,作为野蛮人,先给罗马人做奴隶,后来把罗马帝国给搞跨了,来了个五胡乱罗马(初期的罗马人多数是暗白人种),但不能说是日耳曼白人征服了罗马,因为那些北欧日耳曼太原始,连象样的政权都没有,就是一群一群的土蛮部落,破坏有余而建设不足,后来靠基督教才改头换面, 慢慢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搞了几个小土邦国家,可还是被东方来的奥斯曼帝国压制于西欧一角,直到侥幸发现了新大陆和侥幸爆发了工业革命,才算仰眉吐气。

      • 家园 上图在哪儿?
        • 家园 看这张吧

          http://www.worldhistorymaps.info/images/East-Hem_100bc.jpg

          这个网站有很多历史地图,缺点是图上 没有城市。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