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康居联邦简史 1 序言 -- 赫克托尔

共:💬41 🌺602 🌵1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小国近千年不堕,自有其保身之道啊

        中亚这些多姿多彩五色斑斓的国家,都沦落成穆斯林,真是一大悲剧

      • 家园 很喜欢王子这个系列

        我一直纳闷康居或者叫粟特人吧

        后来都去哪了?

        阿拉伯人虽然宗教上同化了他们

        但不至于灭族

        今天中亚的那些民族,如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是否和粟特人有传承

        • 家园 在东西方史料中,粟特不完全一致

          按希腊以来到阿拉伯人的记载,粟特人分布在河中的中南部,以撒马尔罕为中心,他们的地域就叫粟特之地,音译为索格狄亚那(Sogdiana)。粟特人曾经两大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征服,也曾经属于大夏,最后被阿拉伯人征服。语言属于东伊朗语,他们的文字在中亚使用很广泛,可以肯定他们是雅利安人的分支,与波斯人是亲戚。

          中文史料对粟特的说法与西方的不同,据我所知最早提到粟特的史料是《魏书 西域传》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及克姑臧,悉见虏。高宗(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52--65)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自后无使朝献。

          奄蔡我在文中提过,东汉时改名为阿兰,在康居西北,民族大迁徙期间被欧洲的匈人征服,后来与日耳曼人合作。阿兰人还有留在黑海东岸没走的,经常给东罗做雇佣兵,可能是现在阿布哈兹人的祖先。如果阿兰就是《魏书》中的粟特,那差得可就太远了。后人对此多有研究,比如这篇文章《再说《魏书西域传》中的粟特国的地理位置》

          我倾向于《魏书 西域传》中的粟特,不是西人嘴里的粟特,作者搞错了。事实上,《魏书 西域传》在流传过程中散佚了,是后人用后代史料补上去的,很多内容不足为信。所以我更愿意采用成书更晚的《北史 西域传》,而非《魏书 西域传》。

          中国史料中,粟特人首次与中国发生关系,见于《魏书 卷004 太武帝本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延元年(435),【粟特国遣使朝献】,更早的史书没有粟特之名。《新唐书》说唐高宗在灭了西突之后,将阿富汗东北部的吐火罗国改编为月支都督府,下设24或25个州,其中有粟特州,肯定在阿富汗境内,与西人嘴里的索格狄亚那位置相似,但还是不完全一致,索格狄亚那在河中撒马尔罕一带,粟特州在阿姆河以南。

          鉴于中国史书对粟特记载的晚,除了西辽之外的中国人也从未真正统治过河中,又鉴于撒马尔罕是康国,西人语境中的粟特更真实些,所以综合东西方的史料,我认为康国的臣民等于粟特,康国的王室是月氏。

          阿拉伯人在宗教上同化了中亚,但在民族方面,中亚人不像埃及、伊拉克等古老的文明地区阿拉伯化。有伊朗这堵防火墙,阿拉伯化被永久的阻挡在扎格罗斯山以西。公元1000年之前,中亚的主体民族一直是雅利安或东伊朗人。从9世纪起,波斯人在阿拉伯帝国框架下,在中亚建立了几个事实独立的王朝,最重要的是萨曼王朝,实现了波斯文化的复兴,巴格达哈里发对地方完全失控,相当于欧洲的教皇和东周的周天子。公元1000年,萨曼王朝被突厥人建立的喀喇汗朝、加兹尼王朝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从此中亚逐渐突厥化,中亚5斯坦有4 个突厥语国家,只有塔吉克人是伊朗人,被不断南下的突厥人一点点赶到山区,保留波斯人的星星之火。如果把阿富汗也算作中亚,那么中亚 6 国 4 个突厥,2 个波斯。

          乌兹别克、土库曼无论血统还是法理,都不是波斯人。土库曼是中亚4 突厥,乃至全部 6 个突厥国家中血统最纯的突厥,没有之一,当然我说的纯是相对而言的,中亚是民族迁徙的走廊,混血很厉害。土库曼与塞尔柱突厥同源,相当于没西迁的塞尔柱。

          乌兹别克可就乱了,从血统上说,他们是被蒙古人征服的突厥人,原来住在西西伯利亚,属于术赤的钦察汗国下面的蓝帐汗,术赤第五子昔班的后人世代统治他们。15世纪,帖木儿帝国解题,中亚天下大乱,钦察汗国也内讧不断,蓝帐汗、昔班的后人阿布海尔率部南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消灭中亚的帖木儿人,建立起布哈拉、希瓦两个汗国,帖木儿的余脉老虎巴贝尔在中亚无处容身,向南逃到阿富汗,看复国无望南下印度,撞了狗屎运,建立莫卧儿帝国。

          布哈拉、希瓦两个汗国的王室都是蒙古黄金家族,蓝帐汗昔班的后人,下面的主体臣民则是突厥人,后来两个汗国的王室都被篡位,新王室还是蒙古人,比如希瓦汗国的第二个王朝是成吉思汗的妻子所在的弘吉剌人建立的,叫做弘吉剌王朝(Qungrat Dynasty)。沙俄吞并中亚之后,保留了蒙古可汗做傀儡,直到沙俄灭亡,红军进入中亚,废黜名存实亡的可汗。

          就是说,在苏联之前,乌兹别克有两条线并行。

          血统线:乌兹别克是来自西西伯利亚北部的突厥人,南下征服中亚,至今不到 600 年;

          法统线: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五子昔班蓝帐汗……其他蒙古人的王室。

          苏联建立之后,蒙古法统线断绝,乌兹别克只剩下血统线。哈萨克的情况类似,早期的可汗也是蓝帐汗昔班的后代,因为内讧与乌兹别克分裂,哈萨克的本意是【分离者】。

          吉尔吉斯的祖先来自西伯利亚南部,最早是坚昆,然后是黠嘎斯,何时迁徙到中亚不确定,应该在蒙古征服之后。

          综上所述,中亚 4 突厥以土库曼最纯。地大人多的乌兹别克、哈萨克长期由蒙古统治,可以叫突厥-蒙古人,尤其是哈萨克,长得和中国人很相似。

          吉尔吉斯压根就和突厥无关,语言采用了突厥语而已,只能说属于突厥语族。就像法兰克人说了拉丁语,成了拉丁语族成员,祖上却是日耳曼人,与德国人在血统上亲近。

          中亚的粟特人或波斯/伊朗人,不可能被灭种,我估计和吉尔吉斯、法兰克人、埃及人一样,先使用突厥语,之后心理上也突厥化,直到完全自认为是突厥。

          5000 年来,中国人没有被异族同化,依我说就两条,一是人口基数大,杀不光;二是文化辉煌,无论是鲜卑、蒙古还是满清,都必须用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汉语。中国人用文化和人口,不断淹没征服者。

          通宝推:黄河清,桥上,
          • 家园 据我所知

            突厥人应该是黄种人

            粟特人肯定是白种人无疑

            中亚突厥化是不错

            但是乌兹别克人好像是白皮肤多一些吧

            中亚突厥化之后,人种上看应该是黄白混血的

            猜测一下:

            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等中亚民族血统上是不是粟特、突厥、蒙古等混血而成

            • 家园 早期的突厥人是黄人

              从塞尔柱的石刻、壁画来看,塞尔柱人是黄人,面部轮廓不清晰,眼睛细长,就是丹凤眼。更早的两突厥汗国不清楚,没见过壁画。突厥人不在乎混血,谁都可以拉来睡,混血很快很厉害。相比之下,蒙古人对母系血统更加看重,元朝皇帝中,只有末代皇帝元顺帝的儿子元昭宗的母亲是高丽人,元昭宗只是北元皇帝,算不算元朝皇帝都行。

              在中亚的蒙古人,虽然对母系也很重视,架不住人口基数小,《拉失德史》记载的1500年前后,中亚的蒙古人的长相越来越像塔吉克人,越来越白,此时距离蒙古人来中亚,不到 300 年。由此可以反推,突厥人进入中亚之后,血统会迅速被稀释,突厥人的幸运之处在于留下了语言,突厥语成了中亚民间的通用语,谁来都得说,包括蒙古人。

              通过研究中亚、伊朗、印度,我对血统不以为然,心理认同和法统才是民族形成的最重要素。建议我写本文的人,就是康居王室的后代,现在是汉族,也自认为是汉族,这就足够了。

              通宝推:何求,桥上,
    • 家园 【原创】4 撒马尔罕

      东汉之后的几百年,中国史书对康居的记述很少,到了南北朝又多了起来。《北史》说北匈奴跑到康居定居,改叫悦般,康居哪去了呢?还是《北史 西域传》记载,康居整体向南迁徙,渡过阿姆河到了河中:“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恒故地,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国。枝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

      康居王室姓昭武,昭武有很多分支,建立9个国家,叫昭武九姓。康国是昭武九姓之一,在昭武九国中,康国最为富强,其余8国都称臣于他,因此昭武九姓相当于康居联邦。比如昭武九姓中有个史国,【其王姓昭武,字狄遮,亦康国王之支庶也】。可见昭武九姓地位不平等,康国是老大哥,其余8个都是康国的分支。

      450年之后,中亚第一强国是嚈哒。嚈哒(yàn dā),西方叫白匈奴,南灭印度笈多帝国,西破萨珊波斯,迫使萨珊称臣纳贡,连两大世界级强国都不是对手,河中的昭武九姓自然不值一提,无一例外的对嚈哒称臣。北朝的《洛阳伽蓝记》记载嚈哒“东被于阗,西及波斯,四十余国皆来朝贺。……四夷之中,最为强大。不信佛法,多事外神,煞生血食,器用七宝。诸国奉献,甚饶珍异。”

      嚈哒有个极其罕见的习惯,一妻多夫:“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女人头上戴着多角帽,几个老公就几个角。《洛阳伽蓝记》也说:“嚈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与(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王妃的帽子只有一只角,则王妃有国王一个老公。

      不过嚈哒作为游牧征服者,并不干预农耕各国的内政,满足于称臣纳贡,你给我钱就行了,你的内政我懒得管。《北史》对康国或康居说得很详细:“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多人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素冠七宝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发,幪以皂巾。丈夫翦发,锦袍。名为强国,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祆祠,将决罚,则取而断之。重者族,次罪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国立祖庙,以六月祭之,诸国皆助祭。奉佛,为胡书。气候温,宜五谷,勤修园蔬,树木滋茂。出马、驼、驴、犎牛、黄金、硇沙、<贝甘>香、阿萨那香、瑟瑟、獐皮、氍、锦、叠。多蒲桃酒,富家就是致千石,连年不败。”

      康国是个高度发达的定居国家,法制完善,农业发达,善于经商,精通音乐,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盛产葡萄酒(蒲桃酒),信仰祆教和佛教。不仅如此,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都臣服于康国,康国或康居无疑是中亚各国中最强大的,虽然康国臣服于嚈哒。康国首都阿禄迪位置不明,《新唐书》、《大唐西域记》说康国首都是【萨末鞬,亦曰飒秣建】,就是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撒马尔罕(Samarqand),我姑且认为阿禄迪就是撒马尔罕。

      中亚两条大河之间,有一条从东向西流的大河,泽拉夫善河。就经济地位来说,泽拉夫善河可能是中亚最重要的河流,除了水量充沛,还在于他东西向流动,阿姆河、锡尔河基本上是南北向的。丝绸之路东西走向,无论你从东往西走,还是相反,都要渡过这两条大河。到了泽拉夫善河,可以沿着河走,沿途有粮有水。从南北看,它还是从中亚到印度的必经之路。

      撒马尔罕(Samarkand)的名字来历有2种说法,先拆开Samarkand为Samar, kand。kand是波斯语,或雅利安语,意为城市,中亚叫kand的城市多如牛毛,比如现在的乌兹别克首都塔什干(Tashkand),再如中国的叶尔羌(Yarkand),各位看官可能觉得Yarkand发音和叶尔羌有点远,但是在元朝,叶尔羌叫鸦儿看,读音与Yarkand完全一致,看洋大人的史书和中国边疆史,必须具备一定想象力。

      好了,kand就是城市,唯一问题是Samar啥意思。英文维基说,Samar是古波斯语,意为石头的,撒马尔罕意为石头城。蒙古帝国早期名人耶律楚材提供了另一种说法,他在《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中说:“感恩承圣勅,寄住到寻罳(sī)。” 耶律楚材做了注释,寻罳是【寻罳虔】的简称,【西人云寻罳肥也,虔城也。通谓之肥城】,【寻罳】(Samar)意为肥,虔(kand)意为城市,寻罳虔/撒马尔罕意为肥城。

      600年后波斯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说撒马尔罕是个好地方:

      论幅员,它是算端(花剌子模沙摩诃末)诸州中最大的一个,论土地,它又是诸郡中最肥沃的一个,而且,众所公认,在四个伊甸园中,它是人世间最美的天堂。

      假如说这人间有一座乐园,

      那乐园便是撒麻耳干(撒马尔罕)。

      哈,要是你把它跟巴里黑相比,

      苦和甜能彼此一般?

      它的空气微近柔和,它的泉水受到北风的抚爱,它的土壤因为欢畅,有如酒火之质。

      这国家,石头是珍珠,泥土是麝香,

      雨水是烈酒。

      这段话通俗易懂,我只解释一个名词:【四个伊甸园】。穆斯林认为,世界上有4个人间天堂,撒马尔罕是其中之一,其他3个是: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两河流域、伊朗南部的法尔斯。

      老虎巴布尔在《巴布尔回忆录》也猛夸撒马尔罕:“在世界上所有可居住的地区中,很少有哪个城镇像撒马尔罕这样令人喜爱。它位于第五气候带,其经度为99度56分,纬度为40度40分……撒马尔罕的所有水果,无论葡萄、甜瓜、苹果、石榴,都很好。其中有两种水果最为著名,即苹果与萨希比(葡萄)。”

      撒马尔罕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泽拉夫善河中游,是东西南北四方荟萃之地,不富裕都难。所以在1000年中,撒马尔罕是中亚最重要的城市,没有之一,西辽时期叫河中府。靠撒马尔罕的经济实力,康国才能成为昭武九姓联邦的老大。当然反过来说也行,九姓中的最强者才能夺取撒马尔罕做主人。

      560年代,新兴的突厥把嚈哒灭了。突厥人原来住在阿尔泰山,世代给柔然当锻奴,南北朝晚期强大起来,先灭了柔然。接着突厥汗国与萨珊波斯合作,灭了嚈哒,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盛极一时的嚈哒的地盘,从此中亚臣服突厥。突厥的地盘太大,到第2代可汗就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为东西突厥,中亚处于西突厥的宗主统治下。

      《隋书 西域传》说康国国王代失毕,娶西突厥达度可汗(达头可汗,576~603)的女儿,做了驸马爷。西突厥的公主可不是随便就能娶的,给个公主是莫大的荣誉。再如世界顶级大国萨珊波斯,王中王库萨和一世(531--79)迎娶西突太祖室点密可汗的女儿,库萨和一世之后的所有萨珊皇帝,都是这个西突公主的后代。西突对康居联邦如此看重,不仅仅在于康居联邦或昭武九姓有钱—那样只是下金蛋的鸡,还在于康居联邦颇有战斗力,绝非待宰的羔羊。国王代失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绝非善茬。

      隋炀帝时(604--18),康国国王屈术支又娶西突厥统叶护可汗(615--28)的女儿,突、康的关系更好。东突在内外蒙古,只能游牧,必须南下抢劫隋唐。与东突相比,西突的武力值差很多。中亚的农业发达,又在丝绸之路上,商业也极为发达,有钱了自然惜命。就是在西突的宗主统治下,康居联邦或说昭武九姓达到经济繁荣的顶点。

      前文说过,西汉的康居就实行联邦制,国王以下有5个翕侯,分别驻于苏薤、附墨、窳匿、罽城、奥鞬城。到了隋唐,随着中国人对西域的了解加深,给出了明确的五翕侯的位置,下面就大致说说汉5翕侯和昭武九姓的对应关系。

      1. 苏薤(xiè),史国。乌兹别克斯坦南部的沙赫里伯兹(Shahrisabz),也叫渴石(Kesh),1336年瘸狼帖木儿诞生于此。

      2. 附墨,何国。撒马尔罕西面,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3. 窳(yǔ)匿,石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4. 罽(jì),安国。乌兹别克斯坦西部,河中第二名城布哈拉。

      5. 奥鞬(jiàn),火寻。花剌子模,谭其骧先生的地图将它画在阿姆河以东,笔者认为在河西。

      昭武九姓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康国,正牌康居的嫡系传人,康居联邦或昭武九姓的老大哥,康国“名为强国,而西域诸国多归之。”在中亚是西突之外的第二强国。

      第2层是汉5翕侯的继承者,史国、何国、石国、安国、火寻,他们实力比康国稍弱,距离较远,独立性较强。

      第3层是其他3个小国,如米国、曹国,他们距离撒马尔罕很近,完全听命于康国,比如在玄宗朝,康国国王向玄宗申请,立自己的一个儿子为米国王,另一个做曹国王。

      康居联邦各国对西突的态度各有不同,比如何国有个很有趣的习惯,“城左有重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突厥、婆罗门,西波斯、拂菻等诸王,其君旦诣拜则退。”婆罗门是印度,拂菻是东罗马帝国,何国这么搞,说明他在5大强国之间骑墙,并非完全或只臣服于西突。又如石国(塔什干),在隋炀帝朝与西突发生冲突,国王被杀。

      唐太宗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回来写下《大唐西域记》,他从东往西走,路过康国的时候,说这个国家及其君主很厉害:“风俗猛烈。凡诸胡国,此为其中。进止威仪,近远取则。其王豪勇,邻国承命。兵马强盛,多是赭羯。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玄奘到康国大约在贞观3年,因为他出发在贞观元年,5年到印度。《旧唐书》记载,康国国王屈术支在隋炀帝时代娶了西突厥公主,“遂臣于西突厥”。屈术支挺长寿,到了唐朝,改为给唐朝朝贡。他最晚的朝贡记录在贞观11年(637)。《旧唐书》和《大唐西域记》对比一下就能断定,玄奘说的【其王豪勇,邻国承命】的国王,肯定是屈术支。《新唐书》说这个国王叫屈木支,与《旧唐书》的写法相差一个点,肯定是传抄过程中写错了,我以屈术支为准,两唐书经常有细微差别,不足为奇。

      玄奘说康国有一个武士或骑士阶层,叫做【赭羯】,【赭(zhě)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战斗力相当强大。玄奘没说赭羯究竟是啥玩意,《新唐书 安国传》做了解释【勇健者为柘(zhè)羯。柘羯,犹中国言战士也】,王国维认为赭羯就是柘羯。柘羯的战斗力强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将封常清招募了一批柘羯,与叛军作战,【禄山渡河……先锋至葵园。常清使骁骑与柘羯逆战,杀贼数十百人】。

      柘羯、赭羯也可能是意译,意为红胡子或红皮肤的羯族,相关考证文章不少,我只简单罗列史料如下:

      1. 五胡乱华的时候,五胡中有个羯族,石勒就是羯族,羯族的长相很特殊,高鼻深目多须,后来汉人冉闵屠杀羯族,男女老幼屠杀殆尽,区分羯族的办法就是看谁鼻梁高胡须多,结果有些长的特殊的汉人也杯具了。《北史 康国传》说康国人“深目、高鼻、多髯”,与羯人的长相一致。

      2. 《晋书 石勒载记》说石勒“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羌渠与康居的本音“康渠”很相似。

      3. 唐玄宗的老师张说,在描写康国【泼胡乞寒】游戏的诗中说,康国人“紫髯胡”。【赭】意为红褐色,与紫色相似。

      4. 石勒的石姓,可能来自昭武九姓中的石国,而石国也叫柘(zhè)支、柘折、赭时,石国境内还有个瞰(kàn)羯城,唐高宗在此地设置大宛都督府,封石国国王为大宛都督。

      康国首先有钱;其次有战斗力;第三与其他小国组成联邦,抱团取暖,“邻国承命”;第四西突本身的战斗力不足,这些都让西突对康国十分忌惮。《隋书》没说康国臣服于西突,《旧唐书》的用词很有意思“娶西突厥叶护可汗女,遂臣于西突厥”,西突用公主换取康国的臣服,而不是靠武力硬上弓。综上所述,我认为康国对西突的臣服只是名义上的,西突对康国更多的采用怀柔,而不是强行压制,康国实际上维护了国家独立,和西突的地位基本平等。

      康国富强的证据,还在于有能力干预突厥内政。628年西突内乱,流亡康国的一位西突王子回国即位,是为肆叶护可汗。4年后,肆叶护可汗在内讧中失败,投奔康居王屈术支寻求避难。按常理说,推翻肆叶护可汗的人,会追杀到康居,向屈术支要人,何况康国还是突厥的附庸,张嘴要求引渡,是宗主权威的体现,事实却是肆叶护可汗啥事没有,最后死在康国。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造反,起兵之初,李渊的买卖还不大,向东突求援,并称臣纳贡,十分谦卑。武德9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老爹退位,自己当皇帝,他刚上台,东突就南下了,一直推进到渭水河边,李世民硬着头皮到河边与东突谈判,典型的城下之盟。但是唐朝的国力增长很快,让其他国家和部族看到了摆脱两突厥控制的希望。

      康居联邦并不甘于臣服于西突,一直希望有个强国牵制西突。随着隋朝的崩溃,屈术支又看上了唐朝。两唐书都说,武德10年,屈术支遣使献名马。这段记载有个大bug,武德没有10年,武德9年李渊下课,武德10年可能是贞观元年(627)的讹误。

      贞观5年(631),屈术支更进一步,对大唐【请臣】。面对康国的【请臣】,小李说的冠冕堂皇,说我不喜欢虚名而拖累百姓。如果接受臣服,康国有难我必须出兵帮忙,万里行军去中亚,必然劳动百姓,那可不行,婉言拒绝了康国的称臣。然而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小李说的是谎话。贞观5年是个很敏感的年份,就在1年之前的630年,唐朝两员大将李靖、李绩一战击灭东突。北方两大强国,两突厥少了一个,大唐声望波及中亚,康国希望大唐牵制西突。唐朝刚刚结束对东突的战争,还没空搭理西突,以不能劳动百姓的名义,婉拒了康国。

      转眼到了贞观9年(635),康国又来朝贡,这次唐太宗就笑纳了。因为大唐腾出手来,可以对付西突了,不再说劳动百姓的词了。由这些事情看得出,屈术支不仅善于经商、打仗,还很会察言观色,擅长外交,一再忽悠大唐对付西突,给自己火中取栗,当然屈术支为国家利益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638年,西突厥内乱再起,西部拥立乙毗咄陆可汗,与另一位可汗打内战。次年,后者败亡,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即位,咄陆、沙钵罗叶护继续内讧。沙钵罗叶护亲唐,【累遣使朝贡,太宗降玺书慰勉……赐以鼓纛】,承认他是合法的可汗,康居联邦的多数国家也承认他,【受其节度】。咄陆可汗则与大唐为敌,进攻大唐的伊州、天山县,被大唐名将郭孝恪打退。咄陆可汗狂妄凶狠,对唐朝使节元孝友说:“我闻唐天子才武,我今讨康居,尔视我与天子等否?”康居/康国此时听命于沙钵罗叶护可汗,也是沙钵罗叶护可汗最重要的属国,咄陆可汗前面说唐太宗【才武】,后面说要打康国,足见他对康国的重视。

      641年(贞观15),咄陆可汗裹挟着唐使节元孝友,【攻康居,道米国,即袭破之,系虏其人,取赀口】。米国是昭武九姓之一,撒马尔罕附近的一个小城,受康国控制很深,康国倒数第2位国王就册立一个儿子做米国王。【攻康居,道米国,即袭破之】中的【之】,可能指米国,也可能是康国,我倾向于米国,咄陆可汗攻破米国就撤了,没有攻打康国。屈术支最后一次朝贡唐朝在637年(贞观11),641年的康国国王极可能是屈术支的继承者,这才让咄陆可汗认为有机可乘,即便如此,他也没能攻破康国。咄陆可汗好日子并不长,在大唐的挑动下,西突的内讧有增无减,653年,咄陆可汗败亡,他没给大唐和大唐的代理人造成实质性伤害。

      康国以其富裕和强兵,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不仅没受到损失,反而稳坐钓鱼台,用口头上的臣服,换取了最大好处。

      通宝推:种植园土,五角星帽子,
      • 家园 我来思路广一次

        如果赭是说红胡子,赭羯有没有可能是东欧日耳曼人雇佣兵后裔呢?游牧民族西迁,东欧部落也有可能东进吧?

        纯属胡思乱想

      • 家园 这个好像结论反了吧?

        嚈哒有个极其罕见的习惯,一妻多夫,可能与老打仗,男人死的多有关。“其俗,兄弟共一妻,夫无兄弟者,妻戴一角帽,若有兄弟者,依其多少之数更加帽角焉。”女人头上戴着多角帽,几个老公就几个角。当然也可以换一种解释,一个女人多个老公,不妨碍一个男人多娶几个,那就是多夫多妻制度了。《洛阳伽蓝记》也说:“嚈哒国王妃亦着锦衣,垂地三尺,使人擎之。头带一角,长八尺,奇长三尺,以玫瑰五色装饰其上。王妃出则与(舆)之,入坐金床,以六牙白象四狮子为床。自余大臣妻皆随伞,头亦似有角,团圆垂下,状似宝盖。”

        如果打仗男人死的多,一般会形成一夫多妻制度,而不是相反,盖男少女多之故也。

        一妻多夫的习俗在藏地仍有留存。某些母系氏族尚存的民族虽然没有婚姻概念,但在外人看来也是一妻多夫。而北胡诸族则素有子收亡父妾,弟收亡兄妻妾的习俗。在不知就里的外人看来也会表现为一妻多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