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一:《屠城血证》 -- 俺老孫

共:💬45 🌺29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 家园 【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一:《屠城血证》

    其实还没看完,但看到有其他网友在发读书感想,俺原就有写读书笔记的打算,所以立此存档。先把一些记录发出来,后面随看承写。

    满洲人自与大明开战,萨尔浒全歼明军,到攻陷辽沈,逼近边墙(即长城),受阻于锦州后,不断借道蒙古从宣大边墙突入河北山东抢劫;到借李自成破北京灭明,明边将吴三桂降敌“引狼入室”而入关逐鹿中原,征服了数量远远多过他们、文明程度远远高过他们的汉族,靠的就是刀不留头的血腥屠杀,相信没有人不知道“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但下面这些屠城只有“江阴屠城”俺曾经听说过,其它的俺以前也不知道,大概就更不是尽人皆知的了。那位写《明末农民起义史》的网友说看得“波澜壮阔,心神动摇”。改朝换代,历来如此,但背后的却是人命如草、生灵涂炭。

    一、江阴屠城。为反抗剃发令,江阴人民由典史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展开抗清斗争。江阴县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下旬被降清明将(原弘光朝“四镇”之一)刘良佐率兵数万包围屡攻不克,刘至城下亲自劝降。阎应元于城头答“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后多铎派恭顺王孔有德,续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围攻。到八月二十一日城破。陈明遇战死,阎应元被俘不屈死。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出榜安民”,城内仅剩“大小五十三人”。后人语之“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二、南昌屠城。原明宁南侯左良玉部将金声桓在左死后随左子左梦庚降清,受提督江西全省军务总兵官。原大顺军(李自成军)大将白旺部下王体中杀害白旺投降清军,被任为金的副将。金收买王部下游击王得仁杀死王体中,兼并其军。两部为清军征服江西立下大功,但仍不被信任,遂又起兵反清,攻赣州不克,退回南昌被清将谭泰、何洛会包围。从1648年五月至1649年正月城陷。其间城中缺粮,“杀人而食”。清军将“出城难民,一律屠杀”。“出百姓有三四十者,有五七十者,有百余者……俱杀讫”,“百姓从四门投出男妇共有三百余名……审毕发出分杀讫”,“贼将带领贼兵并家眷五百余名剃发押甲投出,谭固山止留十一名,余贼分杀讫”,“有贼将领贼兵一百二十名……投厢红旗下,俱杀讫”,“城内投出百姓男妇七十余名,男人分杀,妇人分留……”。正月十八日城破,清军屠城。

    三、山西屠城。原明大同总兵官姜瓖曾于李自成大顺军攻克太原后投降大顺军,在得知大顺军兵败山海关,放弃北京后攻杀大顺守将投降清军,仍任大同总兵,随清军攻击陕西的大顺军颇为卖力,但曾因初不了解清军入关真意拥立明宗室朱鼎珊“以续先帝之祀”,受到猜疑和斥责,心怀怨恨。于1648年(顺治五年)十二月起兵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全部主力亲征,至1649年(顺治六年)八月大同“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姜瓖部下总兵杨振威于八月二十八日叛变,杀害姜瓖与其兄弟,持首级出降。次日清军入城。多尔衮下令除杨振威之官兵家属外,大同城内的“官吏兵民尽行诛之”。九月二十二日,清军攻克运城,“尸满街衢”。同月十四日攻陷汾州,“城中百姓屠戮一空”。顺治七年十二月清宣大山西总督佟养量报:“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记:“城破,悉遭屠戮”。

    四、湘潭屠城。1649年(顺治六年,永历三年)正月二十一日,清军不战进入湘潭,明督师何腾蛟被俘。清郑亲王济尔哈朗下令屠城,从二十一日开刀,“屠至二十六日封刀,二十九日方止”,半月后“……市上人民不止二三十,城中不满百人,受伤未死者数十人。”

    五、广州屠城。原弘光朝四镇之一高杰部将李成栋在高杰被害后随高杰妻子邢氏降清,奉命率部进攻,为清军攻占了大片疆土。但只被任为两广提督。故于1648年(顺治五年,永历二年)四月反清归明。很快控制全广东,迎永历帝至肇庆。李成栋后在攻打江西赣州时兵败身亡。1650年(顺治七年,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将尚可喜、耿继茂率清军攻陷广州,疯狂屠杀、奸淫、抢劫,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载:“大屠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进行到十二月五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再破广州,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因筑大坎痤焉,表曰共冢”。与上面几场屠城不同的是这次屠城是由汉人指挥的。

    通宝推:发了胖的罗密欧,李寒秋,奔波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大清有天命的另外几个证据,

      在皇太极创业未终,中道崩殂的危急关头,多尔衮放弃小我,代善顾全大局,避免了分裂,挽救了八旗事业。

      在朱由检煤山自缢,吴三桂请兵的关键时刻,多尔衮不念旧恶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毅然建立团结最广泛的满汉回藏蒙古人民的统一战线,打击一小撮儿李自成张献忠匪帮。

      当南明福王和史可法背亲自立企图分裂国家的时候,多尔衮让多铎打过长江去活捉朱由崧。

      当广大华北江南群众对八旗政策还不了解的时候,多尔衮提出圈地只针对前明的皇亲国戚,衣冠发饰各随其便,消除了人们误解,体现了灵活性,等到群众理解并拥护八旗政策了,又马上圈地剃发,体现了原则性。

      当发现江南文士通过修史反满的时候,我大清用明史案统一了思想,当察觉缙绅豪强偷税漏税挖国家墙角的时候,我大清通过奏销案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凡此等等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先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通宝推:赵沐浴,
    • 家园 看晚明史最大的感触是我大清真的有天命

      李自成和明朝作战多次败而复起,一片石一战就被睿王彻底打断了脊梁骨;张献忠在明朝更是打不死的小强,几回从绝境脱身,可凤凰坡遇到肃王就吹箫不用竹了。多铎下江南史可法的扬州算是天津方式29小时?南京杭州就是和平解放了。

      还有一个奇迹就是起义将领只要已加入我大清,战斗力马上倍增;孔,尚,耿,吴不提了,连二流的李成栋,金声桓一类也能建功立业,可一旦叛变立刻显露原型,连一年都坚持不了就被镇压了。

      • 家园 不然

        非是清有天命,而是我大华夏文化自唐后产生了严重的痼疾,那就是内残外忍。

        从唐末引沙坨兵入觐开始,五代,宋,明,接受了华夏文化的清和开创共和的民国,乃至于当今的后清,除少数皇帝外,每一代的统治阶级都是如此。

        内残外忍的根源是对华夏文化失去自信。统治阶级以为华夏不足以与外人相争。所以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他们不惜出卖同胞和国家利益与外人作为交换。

        只有毛泽东主持下的人民共和国时期才是例外。

        • 不然
          家园 评价历史人物标准恐怕还是统一的好一点,

          “除少数开国皇帝外,每一代的统治阶级都是如此。” 燕王扫北不提了,一个篡字就被归入开国者了,可景泰帝,于少保呢?是否也是不足以与外人相争。十全老人的护佛之役至少也是“乌斯藏外说征蛮吧”,迎土尔扈特部东归怕也是大大的得罪了罗刹吧,更不用提拓土2万余里的新疆入版图了。甚至于连德宗景皇帝冲龄即位也有收复新疆的伟业。徐大总统亦能让外蒙取消独立。

          “毛泽东主持下的人民共和国时期才是例外”,这话仿佛有些太绝对了。后人不一定都比前人强,也不一定都不前人弱。比较时不要辩证法吧,否则大家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起来可不太好办。

      • 家园 让俺想起海老公的临终遗言!
    • 家园 【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完)——画蛇添足的总结

      关于明亡清兴这段历史,顾诚的《南明史》是站在汉人的立场上写的,那个阎崇年的《明亡清兴三十年》是站在满清的立场上写的,站无关者立场的则有美国人魏菲德写的《洪业——清朝开国史》,这三部著作可互相参考着看。所以俺常说人看问题都是有立场的。

      每当回顾明亡清兴这段历史就不能不与抗日战争相比较,何以明亡了,抗战却胜利了?按说抗战面对的敌人更加强大,军力、人力加国力的差距,日本:中国的比例都要远大于满清:南明,可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却远没有满清成功。尽管日本是完全吸纳满清的方式方法,不但照搬以屠城来慑服抵抗的办法,连侵略走的路线也相似,也是将主力从西北方调往东南方做了个大迂回,但日本的依样画葫芦却画成了漏水的瓢。满人只花了两三年就稳定了北方,五六年就征服了除东南沿海和西南边远地区的全境,而日本人花了八年时间也没能将占领区变成“王道乐土”。

      抛开仰赖于盟国的最后胜利不谈,仅就侵略期间日本都没有在占领区形成满清那样稳定的统治和政权,从来没能也无法把占领区当作侵略的稳定后方。究其原因,总的说来,抗战时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条关键因素,所以虽有几百万的伪军,但都不能为征服者提供太大的帮助,而满清征服时期人们普遍不存在强烈的民族意识而只有王朝更替的认识,所以投降的汉人军队才会成为满清征服的主力军;抗战时尚存在一个勉强能为国人所接受的政府,并能以这个政府为号召国人停止内战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抵抗侵略,而南明所有政权都始终做不到这一点;最后就是如果不说GCD的好话就无法面对的历史了,当时如果没有GCD在敌后的建立根据地,把可能为敌所用做稳定征服的后方重新变成抵抗力量的据点,使得日本在东三省以外的其他占领区根本无法建立稳固的统治,无法遂行以战养战的战争策略,而这也正是南明政权从来没想也没有去做的最应该做的事。

      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攻陷的,中国曾经是一个天然的巨大的堡垒,东、南是大海,西、北是高原,生活在这个堡垒内部的人曾被人骂为“丑陋的中国人”,说他们只善于窝里斗,其实这些人并不丑陋——无论从内心到外表,他们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不好战,更不好斗,无论内斗或是外斗,中国历史上仅在少有的一些时候主动对外作战,通常这些作战也会受到批评,因为中国人的道德传统上不鼓励对外的征服和侵略。那个骂中国人丑陋的人还把中国传统文化比喻为“酱缸”,说她会污染外来的文明。在俺看来中国的文明比做“融炉”更适当,当外敌来犯的时候,如果当时中国的领导者够强悍,就好比一口已将矿石材料炼钢水的融炉,那个外敌就会很倒霉,他们通常都会“兹啦”的惨叫一声飞快逃走,逃慢了便会粉身碎骨,化为乌有;如果外敌比较幸运遇上个软弱的领导者领导着中国,就好像炉里的温度还不足以将铁矿石还化成铁水只够用来热油炒菜做饭,这时他们或许会有些收获甚至会进占融炉的内部,但随着时间推移融炉的温度缓慢升高,他们的下场便是无声无息的被化掉,好的会与炉里原来的材料融为一体,成为钢水的一部分,孬的会死得连渣都不剩。所以对这个融炉最大的危害就是炉中填加的材料的纯度和质地,不要在升温时产生炸炉的损害,所以需要对原材料进行筛选和分捡,将有害的会炸炉的杂质清除掉后才会炼出好钢,才能用这好钢打造锋利的宝剑来保护我们的堡垒、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通宝推:乡下大西瓜,发了胖的罗密欧,种植园土,赵沐浴,
      • 家园 一点不同意见

        没有英美和日苏争霸的战略环境,靠中国当时那点实力是打不过日本人的。

        主观能动性是个好东西,但不能夸大。

      • 家园 宏业是个好书,立场公正。阎崇年的我没看。
      • 家园 人民的力量

        最近在看南宋抗金战争。岳飞一直致力于连接河洛,与北方各地的义军联系,准备在适当时机北伐时,各地义军同举义旗,让金人首尾不能相顾,宋军主力长趋直入,则不但中原可复,燕云旧地也能重归中华。

        但是这种人民自发的爱国斗争与封建皇帝的个人欲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宋高宗宁肯偏安江南,做金人的臣子,也不能允许岳飞北伐。所以岳飞的恢复大计无从实现。不但如此,北方的华夏义士因为金人压力,不得不逃离故土。北方的爱国人民不得不接受金人的野蛮统治。

        楼下的朋友说的对。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中共在敌后根据地的坚持。而中共的坚持是通过北方人民的支持实现的。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白求恩最后一个生日发出的信

      • 家园 南明亡而抗战胜,只有关键一点

        那就是tg的存在。

        抗战时的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并非一条关键因素,南明时同样民族意识很强烈,不下于抗日时期,谁能够动员、团结这个民族才是关键。

        正如你前面提到的那些南明文人武将,在利益前什么民族意识都是浮云,这样的政府或者军队如何能够带领整个民族起来抗争?

        抗日战争,的确有一个统一的政府是很必要的,可以给那些在沦陷区民众以希望。但是,如果没有tg在敌后开展的战争,日本人完全可以一心一意对国民政府进行攻击,一旦蒋介石撑不住学了汪精卫,还有谁能够继续抗争下去?

        正是tg在敌后开展的战争,日本人一直无法有效控制占领区,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统治,无法以战养战,以日本有限资源,被拖垮也就是迟早的事了。

        但是,南明为什么无法组织有效的敌后战争?很简单,南明那些文人武将根本就不懂什么叫人民战争,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什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这点,塔利班学tg就学得很好。

    • 家园 【原创】《南明史》的读书笔记三:形形色色的南明人物之文官

      文臣:

      史可法:是南明第一号文臣,因为根据明朝的法律规定,南京政府的官员排第一号的就是南京兵部尚书,而当北京陷落时史可法正处在这样的位置上。由于史可法在扬州殉难,因此被明末清初的文人奉为典范。以顾诚在其书中对史可法的行为的记述和评价不难看出,而史可法的表现只可用腐儒不足成事来形容,他在拥立定策上犹疑不定,出于东林派系门户之恩怨反对福王,又知潞王是远藩不如福王,不为国家计早定决策,还在写给马士英的信中历数福王的七条不堪为帝的缺点,授人以柄。当四镇干预拥立事后,马士英立即跟风转向拥立福王,并把史可法的信给福王看,令福王对史可法心怀不满,史因而不安于位,也不好意思入阁主事,求出外镇守扬州,拱手把首辅之位让与马士英。在南京的南明朝廷存在的一年时间里,史可法基本上没有任何作为,只是周旋于四镇之间做些安抚工作,化解四镇征粮征饷对地方的骚扰,从未想过要北上河南山东招抚那些地方的反清官民,从未做收复之计。坐视满清渐次将这些地区平定以为征服全中国的稳固的后方基地,比起东晋时的祖逖差之十万八千里。特别是在高杰被谋害后,高杰部将拥戴高杰的儿子,高杰的妻子邢氏考虑儿子还小,恐难服众,想为其谋求一个大靠山,求史可法收其子为义子,这本是史可法染指兵柄,控制高杰部军队的大好时机,他却非但加以拒绝,还吓得赶紧逃回扬州,惟恐避之不及(大概是觉得收一个前流贼的儿子为义子有失他身份吧!)。结果清兵南下,高杰部在邢氏的带领下全体投降清军,并为清兵南驱从江苏一直打到广东。顾诚在书中还说扬州城其实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过,围城十天,攻城只一天就城破,屠城的时间还超过攻城的时间。史可法惟一值得称道的就是他的殉难。

      “生来有自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这幅据说掛在扬州梅花岭史祠里的对联就是后世文人是对史可法的褒扬,不免过誉,其他溢美之词还有不少,其实他实在不配。史可法绝不是一个值得这样吹捧的人物,别说他比不上诸葛亮受托孤重任治理蜀国有生之年蜀国安堵尚有余力北伐;他连文天祥都不如,文天祥至少还曾经组织武装反抗蒙古大军的征服转战各地殚精竭虑不屈不挠。

      堵胤锡、张煌言:这是顾诚书中惟二称赞的有大局观,于乱世中有所作为的南明文臣。堵胤锡在联合大顺军余部和大西军余部的问题上表现得更开通、更务实和更有见地,他本人也勇于任事,能指挥所收编的军队作战——不像何腾蛟在内部搞破坏则有办法,外敌一来便成光杆司令——可惜独力难挽危局,在湖南作战被何腾蛟破坏以后病死军中。张煌言则是坚定的支持鲁王所部在东南沿海的抗清事业,在遭受失败失去舟山基地不得不南下福建依附郑成功后仍然坚持抗清事业,但又不与郑成功破裂,即反对郑成功想做割据一方的军阀的想法,又斗而不破。直到入长江攻南京之役失败,鲁王病死,郑成功致力经营台湾以后,他才遣散所部隐居海岛,被俘后不屈而死。

      其他南明的文臣中殉难死节的大不乏人,但真正有能力任事并愿任艰危的却少之又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却多。譬如刘宗周这个人在南京小朝廷上向弘光帝进言曰四镇跋扈可杀,不被接受后就挂冠而去,虽然博得正直的高名,却于事无补,清兵都打来了,他只有绝食而死,终究百无一用。

      通宝推:C狂飙行者,晴空一鹤,发了胖的罗密欧,铁骑边塞,西瓜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