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0)引子 -- PBS

共:💬174 🌺709 🌵1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

            英语已经进化出好几种亚属英语,包括伦敦版,布鲁克林版,美国南方版,澳洲版,新加坡版,香港版,印度版,南非版等等。

            两百年后亚属进一步完善分化成单独语种,互相之间的区别赶上意大利语与西班牙语之间的区别,而正式形成新的地区语言。

            话说拉丁语种似乎也不比英语的普及区域小,而且比英语早几百年经历了这个分化过程。汉语几千年前本来也是在中国范围内经历这个分化过程,却被秦始皇硬生生给截断了,最后形成了今天这么个南腔北调的中文。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1)木柴导致木材危机

      在16世纪以前,英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于把木材作为主要的燃料,对煤炭使用率很低。这主要因为与木材相比,煤炭烟雾大,污染环境,气味难闻。但是进入16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家的需要,木材的需求急速增加。但是英国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加上人们开垦荒地进一步减少了木材的产量。这就造成了木材的紧缺,随之而来的是木材价格的上升。

      如果以1451-1500年为价格基数100,那么一般商品价格上涨的速度相对较慢,而木柴的价格则可以说是突飞猛进。1536 年,拉特兰郡拉特兰伯爵地产商的1车木炭价值3先令4便士;1586年同样的数量的1车则需要25先令。

      生活燃料是造成木柴上涨的一个因素,但是,木柴干馏制造的木炭是当时钢铁冶炼业的主要工业还原剂。一个炼铁厂一年就可以消耗400英亩林地,而在16世纪70年代,英国有70座鼓风高炉。另外玻璃陶瓷工业也要大量消耗木炭。

      英国是个海洋国家,商船和海军军舰需要大量的木材,伊丽莎白一世颁布一系列保护造船用林的法令,如英国海滨地区的直径超过1英尺的橡树不得砍伐等。集生活燃料工业燃料和建材于一身的木材成为稀有短缺物质。

      气候寒冷,木柴价格上涨,木柴成了奢侈品。伦敦的穷人用不起木柴,冻死人的事情在1640年间也有发生---我们知道那时就是有名的蒙德太阳黑子最小期延长(Maunder Minimum)的年代。

      木材紧缺到了什么地步呢?1666年伦敦大火,全城有13000栋房子被焚,而重建伦敦的木材居然完全要靠进口.可见当时木材危机的深度。

      木材的紧缺,价格的上涨,这就产生了木材危机。为了解决这种危机,英国政府和民众积极寻找木材的替代品。煤就在此时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英国用煤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的时候英格兰的修道士们已经用煤来取暖。“尽管在罗马不列颠时代煤就已经被偶尔用作燃料,但确实直到 16 世纪后半叶,它才得到广泛的应用。”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铸铜工人、染布工人、制砖者、啤酒制造者、金属加工者、煮盐者以及面包师等都以煤取代了木材作为燃料。根据约翰内夫的估算,到17世纪末,英国的产煤量多达1/3使用在一类或另一类的工业加工之中。工业革命产生之后,煤的应用更加广泛。“一位法国参观者对英国的变化感到大为惊异。他写道:‘煤是英国制造业的灵魂’,它‘适用于家庭各个方面,无论是取暖、炊事或洗衣,在这方面我们都是用柴的’。”

      1798年法国大革命发生时,英国年产煤1000万吨,法国不过是年产煤70万吨而已。是不是从两国的能源产能的差距可以基本确知为什么威灵顿公爵可以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了?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问题一,英国的海军木材需要量大是为什么呢?

        在16世纪以前,英国的海军基本是不值一提的小舰队,甚至会被汉萨同盟的军舰深入内河烧杀进伦敦。为何后来会有大量的木材需要量?其帝国扩张的开始(不管起初是被迫还是有意的)恐怕才为其提供了原动力吧?

        你只看到后来的工业革命,但你可看到之前的大航海时代对英国的影响呢?

      • 家园 据说哈

        据说加拿大的木材有一阵子大量运到欧洲。。。纯道听途说来的,至于什么年代,量有多少,干这事儿的是谁,俺一概不晓得。LZ有兴趣倒是可以找找这方面的资料。

        加拿大西部,郁郁葱葱的,树木遍地,俺倒是基本确认大多是二次林,也就是人工撒种的居多。。。原始森林早就消失了~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2)不过是个偶然事件

        为何工业革命得以首发英国,而不是中国?近期的研究表明,能源利用的根本性转变才是工业革命首发英国的关键所在。

        纵观人类发展史,工业革命乃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经济转型。工业革命是从生物质能源向化石能源的转变的一个结果,是人类群体需求以几何级数增长而自然界的生物质能源以算术级数增长出现不匹配后的一个突破性的解决方法。

        如同任何革命的出现都是被迫的一样,工业革命是英国经济发展出现能源瓶颈后发生的。生物质能源--木柴的短缺造成能源危机,迫使英国人走向地下寻找能源。

        这个解决方法的出现存在偶然性,也是英国特有的国情---其地理气候矿藏条件和语言发展饮食结构等各种组合--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而这种偶然性的本质一旦为人类所理解,就带来了工业革命的全球化。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都是以木柴作为基本燃料。尽管英国境内煤炭储量丰富,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分布着众多煤田。但是,在1700年之前,英国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煤炭产业。这是由于,煤炭燃烧的气味和烟雾是当时人们所难以接受的。为此,14世纪,爱德华一世就曾颁布法令,禁止人们使用煤炭作为燃料,违者处以重罚。但更重要的是,与木炭相比,当时的煤炭成本较高。

        然而,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普遍增长,英国不得不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燃料匮乏问题,特别是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羊毛业,需要更大的牧场;造船业需要更多的木材;以及扩大的钢铁产业对木炭的需求;使得林木遭到极度砍伐、森林面积锐减,到18世纪末英国森林覆盖率只有5%-10%。 这一如英国经济史学家克拉潘所宣称的,在铁路时代前夕,英国已是一个无森林的国家。 而煤炭作为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替代能源就此登上了英国能源舞台。1550-60十年间,英国煤炭产量只有21万吨,而1680-90十年间的产量则增长到300万吨,是前者的14倍。 到1700年英国的煤产量已经达到250万至300万吨之间,超过法国产量的30倍;据估计,这一产量甚至是当时整个世界其余地方煤产量总和的5倍。

        英国是世界煤炭资源较丰富的国家之一,硬煤探明储量约450亿吨,占世界的 9.1%;煤质较好,多炼焦煤;煤层较厚,埋藏浅,易于开采;煤田分布普遍,距海较近,便于运输;有些煤田又多近铁矿区,利于钢铁工业的发展。

        英国的条件比较得天独厚,自从诺曼人以后,再也没有外来入侵者。煤炭开采容易,运输方便,铁矿就在煤矿边上,加上使用水轮机鼓风,钢铁冶炼很快就发达起来。

        有了取之不尽的煤炭,焦炭就发明出来了,就有了钢铁工业,有了机器制造业,棉纺业毛纺业也就发达起来,随着煤矿开采规模越来越大,开采越来越向地下深处进军,矿井积水就成为大问题。

        用风车或水轮机或牛马带动水泵进行抽水的动力来源不稳定。英国人开始使用以蒸汽机推动的水泵来进行抽水:

        最开始的蒸汽机推动的水泵是内冷凝蒸汽机,也就是纽科门蒸汽机(Newcomen steam engin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纽科门抽水机的单位时间往复次数低,活塞只有一个单向做功冲程,冷凝过程中的液态水经常积累在气缸里,时常停机进行气缸排水。最要命的是冷凝需要的冷却水量巨大,纽科门蒸汽机往往建在河边或需要建造冷却蓄水池。

        瓦特对纽科门蒸汽机进行了改造,变成外冷凝的瓦特蒸汽机(Watt's Steam Engine),其活塞进行双向做功冲程;做完功的蒸汽自气缸排出,在气缸外进行冷凝,提高了活塞单位时间往复次数,体积也相应减小---整个蒸汽机做到可移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使用多节膨胀的瓦特蒸汽机的效率和功率大大提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得到木柴木炭的替代品而要实施抽水作业,导致了一种新型动力机的出现。而这种新型动力机随后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以至于以前凡是用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驱动的机器都可以被此种动力机驱动了。

        工业革命就此正式发生,其起源于为了挖煤而装备抽水机而来,其特征就是以化石能源取代了生物质能源。

        自从有了蒸汽机,以后发明的任何新型动力机,都不过是蒸汽机的衍生物而已,就不能再称作工业革命了。理由就是产业革命是以使用何种类型的能源为划分标志。根据定义:任何形态如固态气态液态的化石能源,都还是化石能源。

        那么下一次工业革命什么时候发生?其特征如何?

        我们已经知道,(1)一种能源的短缺和消耗贻尽必然导致人类生存危机,从而必然引起产业革命;我们也知道(2)化石能源的命运同历史上的生物质能源的命运一样也会走到尽头;同样我们又知道(3)取代旧能源的新能源必然以极其丰富的形式出现,那种丰富的程度可以达到当代人类不可想象的境地。

        鉴于化石能源的出现同时伴随着污染(伦敦烟雾,洛杉矶烟雾,北京烟雾)和对生命的摧残(英国煤矿工业总共夺去了38万矿工---其中包括大量童工和女工--的生命)。可以预计未来的新能源在保持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又必须显示出对人类友好的的特征。

        人类不会再对新能源的偶然性出现做出“摸着石头过河”般的反应了,人类将对新能源进行“顶层设计”来对付落伍的和即将耗尽的旧能源。

        通宝推:回车,不远攸高,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3)发一笔生态横财

          英国每年生产100万吨煤炭所提供的热量相当于100万英亩的林地提供的木柴燃烧所得到的热量。到1800年时, 英国的煤产量约为1500万吨,这些煤产生的热能相当于在1500万英亩的林地上生产出来的木炭提供的热能。也就是说,与16世纪中叶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相比,到1800年时,英国相当于增加了1500万英亩的林地。

          英国的国土面积是2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广西省面积),才不过是5900万英亩土地。根据1914年最后一次圈地法令统计,英国的耕地总面积是3100万英亩,那么由于煤炭生产,英国至少减少50%的农田或林地的占用--而这个占用还是在1500万吨煤年产量的基础上。

          英国的森林覆盖率从5%不到,就没有再恶化了。至今英国的森林覆盖率也不过12%,那些砍掉的森林所腾出的土地就永远变成了农田和牧场。

          机械动力使得工业可以取得惊人的增长,而不必受制于人力资源的局限和人口增长压力。英国获得一笔生态横财,缓解了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从而节约了土地资源。

          1870年, 英国就消耗了1亿吨煤(相当于1亿英亩林地的木柴产量)。1900年, 英国人均煤炭年消费量已达4吨---而今天在110多年后的2013年,中国人均煤炭年消费量也只有2.5吨。

          英国煤产量在1840年相当于美、法、德三国煤产量总和的四倍多。1860年, 英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 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英国在煤铁的强势下,成为世界霸主。

          可以看出,人口多寡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而能源产量和钢铁产量这些由人口的素质所带来的工业能力才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强盛的关键。

          而英国丰富的煤铁矿藏也是决定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因素之一。洪秀全时代的广西如果也有英国那样丰富的煤铁储藏,太平天国称霸世界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推翻清皇朝的可能性应该很大了吧?

          1913年,英国煤产量达到顶峰:3亿吨,国运也就到顶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年英国出口了1亿吨煤。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4)成色也是很重要的

            用什么样性质的燃料,用多少数量的燃料就可以决定这个国家在历史上和世界上的地位:

            大航海以来,欧洲强权的转变如走马灯,从第一个环球航海的葡萄牙开始,到试图环球航海抵达印度的西班牙,先后建立了自己的世界海洋霸主的地位。不过葡萄牙西班牙当时还是采用了生物质能源,这些国家的霸权不能维持长久,随后经济发展停滞,工业停留在手工业水平,很快就受到了使用化石燃料的后起之秀的冲击。

            西班牙在殖民美洲大陆时,攫取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中国明朝财政所需的大部分白银就是来自西属美洲)。据统计,公元1545~1560年间,西班牙海军从海外运回的黄金即达5500公斤,白银达24.6万公斤。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重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

            看到上面这些数字,我们就仿佛看见英国人在挥汗挖煤的时候,西班牙人往家里搬真金实银,如同今天TG攒硬通货外汇储备。有意思的是这些西班牙白银最后变成中国明朝的货币基础,最终导致明朝的通货膨胀,而给明朝的没落带来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贡献。

            贵金属可以用来从外国买高档工业品奢侈品,但不能创造新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班牙的黄金白银来源枯竭,坐吃山空,无敌舰队逐渐陈旧。最终英国的远程舰炮组成的小而精的皇家海军舰队一举歼灭了西班牙大而烂的无敌舰队--听上去好像是联合舰队和北洋水师故事的翻版。

            而荷兰在当时是西班牙的一部分,1500年代开始的其崛起的同西班牙的80年战争后,在1581年独立。荷兰独立后,经济发展很快,逐渐强盛起来,最后成为“海上马车夫”。经过研究发现,荷兰在16-17世纪的繁荣,同其能够得到充分的燃料有关。

            荷兰之所以在16-17世纪的黄金时代在经济上取得突出成就,没有进人停滞状态,就是因为荷兰当时找到大量泥炭,可以摆脱纯粹依赖土地的能源困境。荷兰17世纪的泥炭年产量超过了150万吨,加上荷兰特有的风力水力能源,其制造业发展起来了。

            在这段时间里,荷兰基本上压着英国打,一度可以攻进泰晤士河,兵临伦敦城下(1666年)---我怀疑伦敦大火是荷兰人捣的鬼。靠着年产150万吨泥煤就可以如此耀武扬威,那时候日子真好过啊。

            我们知道生物质燃料木柴的热值是2800大卡/公斤,但是来源有限并趋于枯竭;泥炭热值2000大卡/公斤,褐煤热值是3000-4000大卡/公斤,烟煤是5000大卡/公斤以上。到了1700年,英国的烟煤产量已经达到250万吨,而荷兰的泥煤矿藏逐渐枯竭或更难开采,那么从力量对比上看,尼德兰就不是大不列颠的对手了。

            荷兰最后被法国兼并,直到1812年被烟煤用得更多的英国人击败法国人后才获得独立。

            我们看到,可持续来源的燃料数量和燃料热值的多寡都是决定性的力量。葡萄牙西班牙不会发现使用化石燃料,路线不正确,有了金钱储备,霸权也会失去;而荷兰有了化石燃料,但是热值不够,数量不够,成色不足,运气不佳,也不能达到光辉的顶峰。

            但是荷兰的思维方式和发展路线正确,为这个国家的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荷兰的自然科学至今还是相当发达,拿过科学炸药奖的荷兰人不止一打。爱因斯坦要不是有一个荷兰人提供的洛伦兹变换,也不会搞出相对论;在现代电学,磁学,光学,电生理领域里荷兰人都贡献良多。全世界造芯片用的高级光刻机大部分是荷兰提供的。由荷兰人建立起来的美国纽约城至今还保留着荷兰人的一个痕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学生如果游泳课没有及格就不能毕业。

            而老牌霸主西班牙葡萄牙至今为止,拿过炸药奖的都是些文学家,和中国人有得一拼。

            人们常说:“从小看大,三岁至老”。对个人来说如此,对一个国家和文化的进程来看,也可以如此。

            有一个好的开头,后面事情就好办多了。

            通宝推:forger,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5)敢不敢打一架?

              落后就要挨打,燃料不多就要挨打。反过来说,燃料多就有底气,就敢打架。

              整个西方的崛起就是武力崛起,就是比胳膊粗细,秀肌肉能量,从来不用软实力。英国人打西班牙荷兰法国,所向披靡,就是仗着块头大。

              英国的煤产量1840年是德法美3国的总和的四倍之多,1860年英国煤产量是全球的一半。就像今天美国军费是后面7个国家的军费总和一样。

              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所以自从拿破仑被送到南大西洋那个小岛后,在欧洲大陆上各国都巴结英国,走路见了英国都绕着走,基本上不去招惹这个超级大国。总而言之,认了,大家都认孙子不就结了?

              事情正在起变化。

              到了20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一个大块头,那就是德国。在俾斯麦首相的铁血政策下,德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后,成为一个急速串起的新秀。

              看看1913年各家的燃料底子和钢铁底子吧(请注意燃料新军---石油):

              德国——煤产量27700万吨,钢产量为1570万吨。石油产量为12万1千吨(奥匈产量为110万吨)。

              英国——煤产量29200万吨,钢产量为900万吨。(印度石油产量为110万吨)

              法国——煤产量4100万吨,钢产量为470万吨。

              俄国——煤产量3600万吨,钢产量为490万吨。石油产量920万吨。

              这里也把欧洲的表弟美国的产能放在这里:

              美国——煤产量57100万吨,钢产量为3180万吨,石油产量为3400万吨。

              相应的产值也放在这里:

              1913年各国相应的产值:

              德国——16(产值104点9亿美元)

              英国——14(产值91点8亿美元)

              法国——6(产值39点4亿美元)

              美国——38(产值249点2亿美元,采用1914年数据)

              现在可以看到德国的煤产量已经同英国不相上下,而钢铁已经超过英国,如果计算产值(鸡的屁?),德国则已经超过英国。

              根据孙子的理论,现在该轮到英国做孙子了吧?

              看看这些数据,不要说威廉二世,也许你我也要满腔热血沸腾,手痒痒,要过把做帝国的霸主瘾了。威廉二世要找碴子干架,要扩充殖民地,不能满足于德国仅仅享受只有头顶蓝天的地位---真是不知足,看看今天北京还有蓝天吗?

              我们现在知道在1913年德国的块头超过了英国,但是英法俄加起来还是比德国大,更重要的是还是那位闷声不响发大财的块头是各位的总和---他还没有发话,你们呱噪什么?

              可见大陆国国家如法国的拿破仑或德国的威廉二世,根本不懂能源和产能同国家实力的关联。尤其是年轻气盛的威廉二世,对明摆着的大块头美国居然大不敬,不建立统一战线,挑战不可能,最后结局可想而知。

              人们经常说:历史事件第一次出现以悲剧形式,第二次则以喜剧形式出现。德国人可以连续演出两次悲剧,看来人品实在不行啊。

              通过两次同德国人交手,美国人从表弟变成表哥,最后成为表叔。

              什么是3块表?这就是3块表。

              通宝推:海峰,
              • 家园 看问题不能太机械

                获取足够的能源,以及能源的利用效率,是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光有能源,利用效率不行,最后就成为别人掠夺的对象。

                一战前的俄国、现在的沙特,不过就是如此。

                看你的文章,一战前英国产煤量更多,但德国的钢铁多,单独PK的话,德国比英国强。

                一战前的美国,煤产量比德国多了20倍,钢产量不到德国的2倍,有能源,也有一定的利用效率,所以德国人悲剧了。

              • 家园 【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6)滚他的人口红利

                现在中国刊物上经常看到的是“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舆论造势,不少“公知”在大声疾呼开放人口生育,要求取消城市一胎制的生育计划。大有中国人口不达到15-17亿中国的经济即将完蛋的架势。

                在仔细观察英国的煤炭历史之后,同时对全球能源发展和产业产出的历史进行比较后,我觉得这里根本没有这个“人口红利”的东西。

                这里将前面5个楼面试图要说的意思在这里总结一下:(1)能源的使用是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能源使用量同产业产出量有着极其紧密的线性关系,(3)生物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同化石燃料所支撑的经济水平根本无法比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人类在使用化石燃料之前,从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开始到中世纪,使用生物质能源,其来源是年复一年的植物性能源,由于地球表面积恒定,这些能源产量基本也恒定,就此人类GDP(鸡地屁)产出也是恒定的---据认为周期律就是这种恒定中的波动(俗称荒年)导致的现象而已。

                而在1840年后的世界能源结构出现了革命性变化,化石燃料取代了生物质燃料,能源消费量出现指数式增长,伴随而来的鸡地屁也出现了指数式增长。这个鸡地屁的增长不仅仅反映在总量上,也同步反映在人均鸡地屁的增长这个指标上: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上面这2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GDP的增长同能源使用量有极其吻合的相关性,而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很强的关联。

                下面这张图把1700年以来的世界能源和GDP的关系描述的更清楚一些,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的增长要比GDP增长要超前一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这个能源超前GDP增长的趋势在目前已经出现了停顿,大家看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问题了吗?

                这里得出的结论是:自从工业革命后,全球GDP以指数式增长,化石燃料也以指数式增长,而世界人口增长则没有表现出这种趋势。能源产量越多,人们就可以使用更多的机器和化肥,可以居住在气候地理条件更为恶劣地区进行工农业生产,移民扩张成为可能。

                经济增长根本同所谓的“人口红利”无关,只要使用机器,就要依赖能源,靠人海战术+钟点工是行不通的。现代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于能源,有了能源就可以推动机器,工业革命就是机器革命,就是新能源革命。

                所谓的第X次工业革命等宣传我看根本就不存在---自1840年以来,人类从使用固体化石燃料到液体化石燃料一直到今天的气体化石燃料(号称页岩气革命)都是从地下挖出来的玩意,都是旧能源。

                我们期待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上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人类的目光从看天上转向看地下,那么根据人类的认识是以螺旋式发展的观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人类会不会将目光从看地下再次转为看天上呢?

                通宝推:庄汀,
                • 家园 人口红利不一定,但老龄化的问题确实很严重

                  人口红利就是瞎扯蛋,中国清代人口密度就世界第一了(易居地区,只有一个东北因为是满洲人的自留地所以不让开发,其它地区现在的技术也难以大规模移民过去),但经济长期停滞,那时候人口平均年龄比现在年轻的多,也没啥红利啊

                  但是如果老龄化的厉害,到是大家只能挺着不退休了

        • 家园 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是个问题.

          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能源利用的进步。

          牛顿是1643年出生的,他的巅峰时期也是从20多岁开始,在他之前,英国好像在科技方面已经在欧洲领先了。

          • 家园 牛顿说的,自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绝不是自谦。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有好几个词条,都是介绍牛顿之前的英国科学家的生平。

            按照书中所述,比如微积分这种东西,实际上在牛顿发明完整的之前,就已经被几个先辈“大致”发明出来了。比如牛顿的老师巴罗。

            英国佬不是盖的,人类几个重要时代的导师,几乎都是英国人:牛顿、胡克(机械力学)、法拉第、麦克斯韦(电磁)、卢瑟福一族(原子核)……

          • 家园 气缸和活塞是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巴本发明的

            但是纽科门却是第一个人成功地将气缸活塞机制变成活塞式动力机和活塞式抽水机。

            莱布尼茨和巴本比牛顿更深刻地感觉到力和热源的本质。卡诺则在更精确的层次上阐明了热机的效率问题。

            但是为什么新能源和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数学理论和技术更为发达的法国和德国?

            英国有实际迫切的需要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和为了获得煤炭而要解决矿山被水淹的现实课题,而法国则没有这些忧患。

            恩格斯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英国的工业革命明确地显示了这个论述。

            纵观英美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发明家往往都不是科班理论家,却是动手能力极强的工匠:纽科门是个铁匠,瓦特是个机修师;莱特兄弟是修自行车的,而爱迪生也不是科班出身;至于现代的乔布斯则是另类工匠了。

            卡诺研究卡诺循环的初始动机不是为法国的经济发展服务,而是为了击败英国的蒸汽机而重振拿破仑被击败后的法国的荣誉。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有点不同。

            通宝推:益者三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