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 AK545

共:💬57 🌺10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发信站: Unknown Space - 未名空间 (Mon Apr 25 15:09:38 2005) WWW-POST

    老山作战中,我军装备质量问题 ZT

    山作战离我己经二十一年了,回忆当年的每一次战斗、100多天的阵地生活,一次次、一

    件件索绕心头,记忆尤新。在这场战争中,我军克服了恶劣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生存条件

    ,战胜各种疾病,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役胜利。然而,这胜利的背后,困扰指战员的还

    有武器及其它装备的质量问题。

    一、作战中使用的“五六”式冲锋枪:

    该武器总体质量,在单发状态下射程、射击精度及杀伤力是不错的。但在实战中存在以下

    质量问题:防腐蚀、防锈性能差,老山地区雾大、潮湿。该枪生锈严重,一天不擦、全身

    生锈、三天不擦、枪机拉不动。在阵地上必须天天擦拭,否则,锈迹斑斑。如遇雨天,一

    天要擦拭多次。由此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该枪连发时、稳定性较差;该枪耐高温性差,如连续射击三匣子弹后,枪管通红、不便握枪,准确性大打折

    扣。

    二、火炮质量:

    老山作战中,各种火炮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这样说:“军功章有步兵的一半,也有炮兵

    的一半”。然而,各型火炮的质量,用“豆腐渣”形容并不为过。以迫击炮一族为例,我

    团100迫击炮,因质量问题三次更换。7.12反击战时,我连82mm迫击炮被打报废。原因是

    火炮不耐高温,连续射击炮管膨胀、口径扩大。搞得我炮打打停停,须要冷却、降温后再

    打。

    最后,还是因口径增大,炮弹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差点炸死我营营长。如不是营指及时发

    现,不知要造成多少冤魂!后经检测,我连全部82迫击炮,口径均为82.8mm。这是冷却后

    的检量数据,如果当时测量,至少是83.8。这炮还能使用吗!

    三、弹药:

    我连84年4月5日加入对老山地区的炮击行动,直到6月11日越军团级规模的反扑,一直使

    用着一种炮弹。不知是清仓库、还是什么原因,炮弹上的“定心线”及弹体上,涂满了防

    锈油(黄油),此炮弹发射前必须将黄油擦拭干净。否则,不能使用,炮弹下不去,也出

    不了膛。因此,我们需要用大量的时间擦拭炮弹,大大阻碍了射击速度。

    6.11以后,一天后勤处长亲自“押送”民工运送弹药上阵地,大家借此机会大提意见。后

    来送来了无油炮弹。但这时候,我们己经撕光了所有棉质衣服、掏空了被子里的棉絮!

    四、钢盔: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时,我军真的很可怜,指战员没有钢盔。1984年战前才装备部队,质

    量怎么样呢?我的体会是挡一挡炮弹爆炸后,飞溅的泥土、碎石还可以、野战条件下用来

    煮食物也还好。其它的大概就不好说了,阵地上被炸烂的、被子弹击穿的钢盔,随处可见

    五、通讯工具 :

    在一线阵地、基层连、排,使用最多、最广的是“步话机”,这家伙体积大、重量沉是明

    摆着的事实。有的有五个频道、有的有九个频道。由于通话通道少、不抗干扰,平时用来

    相互问候、聊天还可以使用。一但打起仗来,却用不上,越是紧张时刻,越是用不上。因

    为敌我双方都在使用,几十台、几百台,每一个频道都有几种、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声音

    。完全听不到、呼不上对方。还有其电池性能也差、不耐用。电量不足时,我们只好将多

    块电池连接起来使用。有时连在一起的电池体积、重量比步话机本身还要大,还要重。不

    利于行动和机动转移。在老山地区作战中,我们深受通讯不畅之苦!弃之不忍、用之无用

    六、压缩饼干:

    参加老山作战的一线指战员,忘不了压缩干粮“761”。它是一线官兵的主粮,其硬度、

    味道和可口程度,回想起来,我除了直想呕吐而处,还有牙齿想掉的感觉!该食品单一注

    重人体所需的热量,忽视了人体所需的其它营养成份,特别是维生素。一线人员长期食用

    ,造

    成维生素缺乏症。由此,引起的种种疾病和伤痛,严重影响了我军战斗.

    • 家园 我查了一下86年轻兵的资料,当时的主要问题是。

      一枪的快慢机太紧,常造成卡板机射击间断。木制护木和弹匣易腐。机匣和枪机连接处,易磨损。

      二火箭筒的弹种单一,后喷火太大,精度差,有纸留膛(后两项在八四年改型中已消除,弹种问题也改善了,但后喷火问题是否改善,则不得而之)。

      三无后炮,弹种单一,后喷火大。

      四迫击炮,弹种单一。

      五12,7重机常因泥沙入机而不抽壳。

      六半自动枪不如AK。

      七手榴弹当时是两种木柄的,一种手雷,其中木柄的因一侧有木柄,杀伤死角大,弹片产生少,易受潮(如不先除去防潮纸,战斗准备时间就长了,但我们又不可能知道何时接战,所以平时去掉就易受潮瞎火),延时太长易被敌躲开甚至丢回。

      还有其它一些问题,但基本属武器本身的局限,就不多说了。在所有问题中,目前不清楚是否改进,并比较严重的就是后喷火,我手头的资料无论中外,都很少有这条标准,有那位朋友对西方国家攻坚武器的后喷了解。麻烦说一下。

      • 家园 中国的武器可能材料工艺确实不太过关

        看轻兵器上说 中国的12.7 14.5高射机枪的枪管寿命才三千发

        这些远程压制武器 轻而易举就可能发射个几千发

        (而且三千发以后 初速下降达到百分之二十二)

        可以说实在是不能接受的

      • 家园 忘了说了,其实还有一种发射方式挺有意思

        其实就是一根筒子,中间装药,两头各有一个塞子,弹体就搁在其中的一头,位于塞子和膛口之间。发射时火药燃烧做功,推动两个塞子同时向两个方向高速运动 --- 但是,塞子运动到膛口就会被卡住出不去,不过部分动能已经足以推动弹体以高速飞出。

        这样的发射方式好处是无焰无光无声 -- 全部火药燃气都被封闭在一个大筒子里;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象Alarm说的,增加了很多“死重”。发射筒为了有效封闭燃气势必得用精钢打造,万一材料上有点疵瑕,这个小号高压钢瓶就会在射手肩膀上爆炸 -- 肯定不用进医院的啦... 而且发射方式也并非完全“无后座力”

        这种发射方式迄今只应用在某些试验性武器上,一些特种部队用的“无声火箭筒”和“无声迫击炮”就是这种原理。似乎是比利时专利,但是已经被NORINCO给很大气地照抄过来 -- 几乎可以肯定没交专利费!

        • 家园 这是无声抛射,还有一种戴维斯原理

          用轻质材料,如压紧的纸条、泡沫塑料片等,利用动量守恒原理,将轻质配重向后高速抛射,但这些东西一出后膛,立刻膨胀,遇到空气,急剧减速,破坏性大大减小,好的后方安全距离只要一米,有点天女散花而已。

        • 家园 顺便再说一句. 法军也早已装备类似武器.
        • 家园 "榴弹弹射器"已经是PLA的制式装备啦. 的确仿的是外国人的

          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器系统是一种供步兵使用的小型曲射面杀伤武器,具有体积小、质量轻、隐蔽性强(射击时微声、无烟、无焰)等特点,适合山岳、丛林、城镇地区作战使用。该武器系统是一种单人驻地射榴弹发射器,也常称为迫击炮型榴弹发射器。之所以称其为“弹射器”,是因为它采用了瞬时高压原理,并将高压燃气密闭在尾管内,其榴弹宛如用弹簧弹出发射器一样。武器系统研制始于80年代末,现已装备驻港部队。

          武器系统由弹射器和杀伤榴弹组成。弹射器主要由弹射装置、击发装置、座板组件、瞄准具和背带4部分组成。弹射装置包括赋予榴弹飞行方向、承受榴弹发射冲击力的弹射杆,以及用以保护弹射杆、连接瞄准具和操持抓握的防护套管。击发装置包括支撑管、击发机组件和击针组件。座板组件用以承受和传递发射后坐能量,是弹射器的后支点。瞄准具用以装定射角和瞄准,背带用于背负携带。

          瞬时高压发射原理是以尾管形成一行程较大的燃烧室,内有活塞,口部是制动套。当火帽激发后,发射药在几毫秒钟内迅速燃烧,使燃烧室内产生瞬时高压,活塞在高压燃气作用下迅速运动,而活塞又作用在弹射器的弹射杆上,推动榴弹向前运动。当活塞运动到口部时,受制动套的阻止而停止运动,并将燃气密封在燃烧室内,使整个发射过程微声、无光、无烟。因此这种发射原理又称为“三无”发射原理。

          89式50毫米榴弹弹射采用前装、单发射击。弹射器质量4.1公斤,全长600毫米;89式杀伤弹弹径50毫米,全弹质量700克,初速100米/秒,最大射程800米,有效杀伤半径≥16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无后座力肩射武器后喷火问题很顽固

        武器结构特点决定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采用平衡抛射原理,往后面抛铁砂之类的配重物,这样对发射条件的限制有所放宽,能够做到“封闭空间发射”,但是也还是有危险区的(抛出去的铁砂塑料条照样会伤人)。再一个就是这类武器通常都是发射、包装、弹药一体化、一次性使用的那种,不可能在战场上重复装填,比普通型号也要付出更大的死重(以AT-4“古斯塔夫”为例,封闭空间发射型号(好像叫AT-4CS)比普通型号长几百毫米、重几公斤。

        • 家园 没那么夸张啦

          从AT-4到AT-4CS不过增加了40毫米长度和800克重量而已...

          步兵攻坚武器从发射方式上分有火箭型和无后座力型。区别在于,火箭型弹体本身有发动机,边飞边喷 -- 问题是火箭推力不可能全程均匀如一,所以弹着点在哪儿全看火箭弹心情如何,从理论上就不可能打得准;无后座力型则是弹体与发射药分开(当然二者可能还是包装在一起),发射时发射药燃烧膨胀作功把弹头推出膛,然后弹头就全凭惯性飞行。还有少数是二者杂交型:先用无后座式把火箭弹吹出筒外二、三十米然后火箭点火飞行 -- 可以避免后喷火伤人的问题。

          西方(尤其欧洲)火箭筒比较讲究从“封闭空间”发射,盖因为西欧地窄人多,巷战几率很大。所以各国火箭筒多采用无后座式加火箭,象古斯塔夫根本就是无后坐力炮,虽然大家都管这玩艺儿叫火箭筒。比较流行的“欧陆时尚” 是火箭筒后面盖个圆形塑料盘,强度正好在弹体出膛瞬间破裂成小片吹散,而且燃气经过高低压药室减压后速度大为降低,把“后喷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 当然仍然不可直接对人 -- 要知道40火手册里说过,发射筒后20米内如果有障碍的话后喷火会“反弹”回来的! 这已经好很多了...

    • 家园 基本是胡说

      捡我知道的说:

      一、作战中使用的“五六”式冲锋枪:

      "该枪连发时、稳定性较差;该枪耐高温性差,如连续射击三匣子弹后,枪管通红、不便握枪,准确性大打折扣。"

      且不说什么枪三板子弹出去枪口还能保持常温,光说这个"不便握"就说明作者连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都不知道,请教育一下, 您握枪握哪里?

      至于说到56I的精度问题,我不知道世界上有那种枪在拥有AK的火力的同时精度比它更好,如果您知道,请赐教.

      二、火炮质量:

      原因是 火炮不耐高温,连续射击炮管膨胀、口径扩大。搞得我炮打打停停,须要冷却、降温后再打。

      老头子说过,84年那是一米一排弹坑砸上去的,替俺朋友问个问题,什么炮能在半天一到两个基数的射击量下,还能保证口径?

      还有,761味道不错,8过以后不敢吃了,上次吃过以后又喝了不少水............

      • 家园 嘿嘿,还是可以解决的……

        给身管装上水冷套……不过那就成了舰炮、而非地炮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