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补图全) -- Light

共:💬75 🌺429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六)

      第三次轰炸

      11月30日下午,志愿军空军为了配合当夜第50军148师对大和岛的登陆行动,再度派出轰炸机群轰炸大和岛,目标改为大和岛西岸灯塔附近地区。

      这天的作战计划和11月6日类似,9架图-2轰炸机从沈阳于洪屯起飞,在凤城附近与16架拉-11战斗机会合,从浪头起飞的空3师7团24架米格-15则前往身弥岛上空进行掩护。轰炸完成后,轰炸机群同样经过铁山半岛返航,在日落前回到浪头基地。在航路上,由安东江桥直飞目标大和岛西岸灯塔区,轰炸高度比第一次轰炸的2000米高度降低200至500米,航速则在整个航程中,从320公里/小时至380公里/小时不等,轰炸时间提早13分钟,队形从楔形改为纵队跟进,其他任务参数则和11月6日计划相同。轰炸高度降低,正好说明了游击队的防空火力薄弱微不足道,否则应该要采取和11月6日相同或更高高度来轰炸才是。而轰炸时间提早则是因为季节天文变化的关系:11月30日安东日落时间是16时20分(北京时间),比11月6日早了17分钟,所以整个计划的时间因此而推前。按此推算,按照计划轰炸机群应当是在15时24分左右到达大和岛目标上空投弹,大约会在16时左右返回降落于安东浪头机场。

      北京时间11月30日下午14时19分30秒,比预定时间提早30秒钟,空8师24团第1大队的9架图-2轰炸机由大队长高月明率领,从沈阳于洪屯机场起飞。3个三机中队采用前后跟随的3个“品”字形队形,第一个中队的领队长机为高月明,左僚机为副大队长李源一,右僚机为毕武斌。其后为第二个中队,长机为柳文瑞,左僚机为杨大方,右僚机是张孚琰。最后是第三个中队,长机邢高科,左僚机宋凤声,右僚机梁志坚。(注40)当天各机载弹为100公斤爆破弹5枚,100公斤燃烧弹4枚;(注41)此次任务使用燃烧弹比例多于11月6日的轰炸,应当是为了能更有效地摧毁大和岛上的木质房舍和营账。和11月6日一样,轰炸机群在起飞后向北爬高至800米高度转向180度南飞,逐渐集结编队后,转向东南,再折向东南东,在铁路西侧向凤城出航。由于高月明提前转弯,加上速度控制不当,造成机群比计划时间提前3分钟(注42)到达凤城附近上空与拉-11机群预定会合的地点。

      当日直接护航的空2师4团出动第1、3大队共16架拉-11歼击机,由团长徐兆文率领,在14时29分由凤城机场起飞。本来应该是在凤城附近与轰炸机群会合。但是由于轰炸机群提早到达,拉-11机群不得不加速赶上,直到凤城以南地区才和轰炸机队完成编队。当天拉-11护航编队方式也和第一次轰炸时类似,第3大队的8架飞机分别在轰炸机群两侧,距离约300-400米,高度高出约200米。在轰炸机右侧是第3大队大队长钱焕章率领的1个中队,僚机是王敏、王天保、余敦兰;轰炸机左侧为中队长刘卓生率领的另一个中队,僚机为梁兆树、王勇、陈良平;(注43)团长徐兆文则率领第1大队第一个中队,位置在轰炸机群后上方,距离约600-800米,高度高出约800米,他的僚机是余长富、徐怀堂、赵旭;中队长王延洲率领第二个中队在他们后面约400-600米,僚机为周振东、周宗汉、何岳新。(注44)

      15时07分轰炸编队通过安东鸭绿江大桥及浪头机场之间,航线稍微偏右(原本轰炸起航点为鸭绿江大桥),时间则比计划早了4分钟。(注 45)按照预定计划,空3师7团的24架米格-15应该在15时01分开始起飞,15时04分起飞完毕,起飞后转而向北爬高,在关家堡转向义州出航,估计在15时11分左右经过义州上空。从这个起飞航路来推算,高月明、王天保等称见到米格机正在起飞,并不是指在通过鸭绿江时看到米格机从浪头机场起飞,而是在靠近鸭绿江之前的3分钟内,见到空7团的飞机从自己机群的前后方横过,正在向北爬升。

      第三次轰炸大和岛预定航线图,1951年11月30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进一步从提前的4分钟来推算,原计划中轰炸机群应当是在15时11分通过安东江桥这个路标,而此时空7团的米格机群应当也同时在东北约15公里处义州附近上空通过鸭绿江,在轰炸机群东侧采取平行航路,屏障在敌机可能接近的方向。由于速度上的差异,空7团的米格机群自然会超前,形成在东侧扫荡警戒的态势,这也是相当合理的计划。但由于当天轰炸机群在15时07分提前通过鸭绿江,所以空7团的米格机群没有发挥警戒扫荡的功能,此时应当还是落在轰炸机群后面,正从后面赶来,而不是已经超前向身弥岛飞行。

      15时07分,高月明见已抵达任务进入点,遂以无线电呼叫空8师指挥所,获得许可后,不等空7团的米格-15到来便开始进行轰炸。传统上以陆军抢攻山头的心态来解释轰炸机群为何会不等待空3师7团米格机群就独自前进,但这种解释太过牵强,不管再怎么想抢先立功,也不会以为单靠十几架活塞发动机的拉-11歼击机就能保护轰炸机群。而就算高月明自己有此想法,在指挥所的指挥员们也不太可能都这样想。

      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做这样的决定,真正的原因是由于作战计划中实际依赖的是苏联空军提供的保护,而不是毫无经验的志愿军米格机群的护航。从前面对11月6日轰炸时高空掩护的推断,当天应当也有苏联空军在高空掩护,再加上在北朝鲜上空的米格机巡逻网,志愿军空军指挥首长可能认为经验尚浅的空3师7团米格机群在不在场都没太大关系,而且反正它们也正在从后面赶来,所以才会下令开始轰炸。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同样倚赖苏联空军保护的心态,才会让轰炸机群的飞行员们疏于警戒,以致于稍后不久当美国第4战斗机联队的F-86开始向轰炸机群俯冲攻击时还毫无察觉!

      注40:韩明阳,“1951年三次轰炸大和岛参战飞行员名单”。

      注41:此据高月明回忆,《我打下了美国飞机》,第179页。依韩明阳说法及其他记载是100公斤杀伤爆破弹7枚,100公斤燃烧弹2枚,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

      注42:另有说法是4分钟或5分钟不等,并不一致。可参见王玉杉、王素红《血色天空:中国空军空战实录》,王海”搏击长空显英豪”,黄裕冲《一代天骄──新中国空军实战录》。

      注43:拉-11在轰炸机群两侧的位置与编成稍有疑问。王天保回忆:“这次轰炸大和岛,我们担任轰炸机的直接掩护任务,叫直接掩护队,我是三大队长副大队长,带四架飞机,钱华刚同志带一个中队,在轰炸机最前面第一个中队的两侧,我飞在轰炸机右边。”(《我打下了美国飞机》,第191页)。他的回忆跟韩明阳的“1951年三次轰炸大和岛参战飞行员名单”也有出入。三大队大队长应为钱焕章,而且按照名单顺序,王天保是钱焕章中队的三号僚机,而不是领队,第二中队则由中队长刘卓生率领。“《新世纪中华国防专家人才传略》——留美学长刘卓生”一文的记载,则称是刘卓生与王天保各率领一个中队飞在轰炸机群两侧,(左侧)刘卓生的二号僚机是王敏,这却又跟韩明阳的名单有出入。此处编成及位置主要依据韩明阳的名单。

      注44:当日拉-11编队及位置依据以下数据推综合断而成:韩明阳,“1951年三次轰炸大和岛参战飞行员名单”;王天保回忆,《我打下了美国飞机》,第187-197页;Kong25,“杨大方参战轰炸大和岛示意图”;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新世纪中华国防专家人才传略》——留美学长刘卓生”。

      注45:《朝鲜大空战》,第216页。

    •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五)

      逐岛进攻与夜间轰炸

      经过这场轰炸,中朝方对大和岛一带岛屿将要发动进攻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虽然“联合国军”方面认为大和岛除了做为谈判筹码外在军事上没有多少价值,但仍希望游击队能够守得住,不要轻易放弃。11月9日,第95特遣舰队司令英国皇家海军少将史考特-蒙克雷夫(A. K. Scott-Moncrieff)采取对应措施,派遣1艘驱逐舰在入夜后到大和岛附近海面巡逻。11月中旬后每晚有1至2艘舰艇前来巡航,由于单程航程需要约4至5小时,所以抵达大和岛海域大都已在午夜时分,而且凌晨前2-3小时就得离去,不然天亮后就无法驶出中朝空军的活动范围。

      在这同时,志愿军按照计划,逐步攻占各小岛。11月16日,志愿军第150师攻击艾岛。艾岛距朝鲜半岛海岸约7公里,是个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小岛,由“驴子-14队”驻守,另有部分居民。志愿军150师以448团第1营1连、3连,450团第1营1连、2连组成突击登陆部队,分乘折叠冲锋舟及木船,在38军114师76.2毫米野炮营、150师山炮营、114师和150师高射机枪连的火力支援下,在11月16日午夜时分抢滩登陆。凌晨时分,“驴子-14队”已无力抵抗,残部各自逃散,一部乘船撤退,一部在艾岛上躲藏,被150师上岛部队俘虏。此役150师击毙85人,俘虏158人(可能包括当地居民);另缴获轻重机枪11挺,步枪186支,机关炮1门,以及各类弹药。(注38)

      “驴子-14队”残部先撤至小和岛,11月24日又主动放弃小和岛,全部撤至大和岛。24日,志愿军第50军又登陆占领了人去岛空的炭岛。不过游击队也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当夜他们也派出小分队在海军舰炮支援下突袭椴岛,抓回数名俘虏。

      11月29日夜晚22时20分许(北京时间),志愿军空军轰炸部队第一次执行夜间战斗任务,轰炸航空兵第10师第28团出动10架图-2轰炸机,在28团副团长王恩泽率领下,从辽阳机场起飞,准备轰炸大、小和岛附近海面巡逻的“联合国军”军舰。轰炸机夜间编队在没有足够经验的情形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28团采取单机纵队跟进。但若以10机为一纵队,距离又会拖得太长,不易维持队形。所以分成2个5机纵队,分别由王恩泽和28团第1大队大队长姚长川担任领队长机。夜间轰炸在没有搜索雷达和夜间导航器材下,要发现目标是非常困难的。此次任务也不例外,轰炸机群未能发现目标,只好改对大和岛灯塔附近投弹,也没有什么效果。(注39)“联合国军”巡逻舰艇按照惯例,凌晨前离开大小和岛附近海面,返回黄海道外海的昼间巡逻海域,因此当志愿军的轰炸机飞抵大和岛海域时,“联合国军”的水面舰艇已经返航了。

      注38:王顺才、申春,《汉江血痕─解放军第五十军征战纪实》,第359页。这门机关炮据《解放军第50军军史》称为45机关炮,口径较为奇特,当时美军没有此类机炮。有一可能是苏制45毫米战防炮,因其为半自动作用,被称为机关炮。另一例证是在攻占大和岛後,报称缴获一门战防炮,但也有资料称缴获一门机关炮而未提战防炮。苏制45毫米战防炮是人民军的标准装备,可能是被美军缴获後转交游击队使用。

      注39: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韩明阳,“1951年三次轰炸大和岛参战飞行员名单”。

      • 家园 此处待商榷

        11月中旬后每晚有1至2艘舰艇前来巡航,由于单程航程需要约4至5小时,所以抵达大和岛海域大都已在午夜时分,而且凌晨前2-3小时就得离去,不然天亮后就无法驶出中朝空军的活动范围。

        “凌晨”应为日出吧

        http://www.51240.com/40.11_124.357_20121129__richuriluo/

        按此网站查询,11月29日丹东日出为6:43,那么舰船最早在3:43离开。

        “联合国军”巡逻舰艇按照惯例,凌晨前离开大小和岛附近海面,返回黄海道外海的昼间巡逻海域,因此当志愿军的轰炸机飞抵大和岛海域时,“联合国军”的水面舰艇已经返航了。

        那么此时应该没有返航。

        • 家园 你说得对,这里有误

          应该是在目标海面没找到船舰,联军舰艇在稍晚才返航。

        • 家园 失踪33人?

          志愿军部队登陆后对岛上进行了清剿战斗,共击毙41人,俘虏208人,其中包括亚当斯-艾逊等英美官兵4人,另外击沉1艘木船。志愿军部队死11人,失踪33人,伤41人,在海上损失一艘火力船,当是在大和岛南面海域为支援的联军海军所击沈。空军综合通报中称:“俘敌一百六十余人(美国报务员一、英国三),击毙白马部队顾问美国中尉一名,缴获步枪四百余支、自动火器二十支,战防炮一门,电台11部。”此处唯美国中尉一名有所出入,推测可能是亚当斯─艾逊隐藏军阶及实际身份,与尸体调换服装,或者上述美国中尉艇长的衣物留在岛上被游击队穿用也有可能。另外,从此处缴获的装备来看,也验证了游击队都是轻装备,防空机炮或高射炮的配置根本就不存在。

          但游击队并未全部就歼,当志愿军登岸后,有不少游击队及难民搭乘木船逃离大和岛,在数天后到抵椒岛。其中有1艘小木船被炮弹击中,挣扎到大和岛西南24公里礁岩处沉没,人员逃上礁岩。天亮后他们被美国海军的巡逻飞机发现,稍晚由“莫奇生”号救起,共有28名游击队员,其中包括“驴子-15队”的金姓队长,另有33名妇孺。(注90)

          。。。。。

          失踪33人?

          失踪33人?

          怎么回事?

          我方打胜了,控制战场,怎么会失踪?

          敌方居然还有逃跑的?也是不可思议。

          • 家园 以免天亮后遭到中朝空军的攻击。????

            从10月下旬至10月底,第95特遣舰队麾下的英国海军巡洋舰“贝尔法斯特”号(HMS Belfast,现停泊保存于伦敦泰晤士河畔伦敦桥附近)和“锡兰”号(HMS Ceylon)每天晚上在黄海道至鸭绿江口间巡逻。由于西北诸岛过于靠近中国东北境内机场,“联合国军”舰船白天巡逻危险性较高,而“联合国军”掌握白天的海上制空权,也不需要水面舰艇出动巡逻;另一方面,“联合国军”空军的夜间作战能力不足,中朝方空军也没有夜间作战能力,所以夜间对西北岛群的支援就落在第95特遣舰队头上。这些巡逻舰船在白天巡航于椒岛、白翎岛西南海面,日落后向北急航数小时抵达大和岛附近海面进行巡航警戒,至黎明前数小时就得返航,以免天亮后遭到中朝空军的攻击。

            ????

            以免天亮后遭到中朝空军的攻击。

            ???

            中朝空军是个什么水平,他们还不知道吗?对舰攻击,能打中几发子弹就不错了。真不明白他们害怕什么。

            唯一的解释是,岛上的韩国人,不值得他们冒一点点风险。

            • 家园 当时中朝空军有IL-10

              在装备上,朝鲜空军在1950年开战时手上有93架IL-10,虽然损失很重,苏联还是会补充。解放军空军在1950年就接收IL-10,美军也知道解放军有Tu-2,虽然还没投入战场。

              在实际威胁上,1951年6月20日在朝鲜西岸上空发生一场滚雪球式的遭遇战。朝鲜空军的IL-10在前往离岛轰炸途中撞上美军F-51,护航的Yak-9被F-51击落两架,然後米格15赶来支援,F-51被击落一架,F86再过来支援,混战一番。

              中朝战斗机对海上舰艇或许只能开开炮打几个小洞,IL-10却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 家园 也许是损失的火力支援船上人员。
            • 家园 大部分应该是损失的支援船人员

              大部分应该是损失的支援船人员,小部分可能是在夜间登陆中落水。看过登陆小和岛的回忆,称因为岸壁陡峭,还得先跳下水中再攀上,攀爬极为困难。

    •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四)

      防空火力

      由于轰炸机群从沈阳附近的内陆机场起飞,而非事前集结在前线机场,加以时间、高度选择巧妙,11月6日的任务可以说是出其不意,让美国远东航空军措手不及,未能派出战斗机前来拦截。岛上游击队唯一的防御,就只有防空火力了,但是这些对空射击的防空火力有多猛烈呢?

      最早提到高射炮火的文字或许是1956年由空8师飞行员王光斗撰写的“猛炸大和岛”一文,收录于1956年出版的《志愿军一日》文集。(注23)王光斗是解放军东北第1航校第1期甲班学员,此时刚毕业不久,大约20岁上下,所属单位应是空8师22团2大队2中队。他写道:“大和岛清楚地在前方出现了,敌人的高射炮慌忙向我们乱打起来。这时,带队长机发出了‘密集战斗队形’的命令。我们以更紧更密的队形向攻击目标扑去。敌人的高射炮弹在空中爆出耀眼的闪光,乳白色的烟团布满在我们的周围。可是谁也不管它,仍然编著整齐的队形,直向目标冲去。我紧紧盯着长机的弹舱,等着第一颗炸弹露头,以便按照他的信号把炸弹准确地投下去。”

      领队的大队长韩明阳在1990年代的回忆则称:“轰炸机编队按地形、地物识别,找到了大和岛。我们迅速对准了轰炸目标。这时我们发现在天空出现了朵朵烟团,这是敌人的高射炮向我们射击了。此刻机群距目标还有三分钟飞行距离。我发出口令:……,过了一阵子,炮火似乎更猛烈了,机群中所有的飞行员队形严紧勇往直前。这时,敌人的高射炮火更密集地在轰炸机群前后爆炸着,冒着一团团火花,气浪使飞机颠簸比较厉害。”(注24)

      他们的回忆是典型战争电影中轰炸机群突破高射炮弹幕火网的情景,虽然描述得栩栩如生,但可能过度渲染了。参考美方资料,当时大和岛上游击队并未配备高射炮,甚至连防空机炮都没有,最多只能以轻武器对空射击!

      重机枪是各小岛的主要防空武器,摄於白翎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王光斗回忆的乳白色烟团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产生乳白色烟团的高射炮火仅见于一次大战的欧洲西部战场,英军使用黑色火药作为高射炮霰弹装药,黑色火药爆炸后会产生大量白烟;德军则使用黄色炸药(TNT),爆炸后产生黑烟。一次大战后,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飞机从木质骨架外蒙帆布的结构发展到全金属结构,黑色火药的爆炸威力已显不足。在二次大战时欧美各国都已经改用黄色炸药或更猛烈的爆炸剂。如二次大战时美军的高射炮,其弹药内装爆药不是黄色炸药就是RDX,爆炸后产生的只会是黑色或灰黑色烟团。王光斗提到乳白色烟团,可能是根据国共内战时期的经验加以附会,但是用此来描述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军”的高射炮火力,却是弄巧成拙。

      进一步来说,空中若要出现上述的高射炮火烟团,只能来自中、大口径高射炮的射击,轻武器和小口径防空机炮的射击不会产生这种烟团。“联合国军”在朝鲜战争前期的防空火力由美国陆军提供,到了后期美军才开始训练并装备韩国防空单位,但防空的主力仍是美军。此时美国陆军制式防空武器是90毫米高射炮、40毫米高射机关炮、以及12.7毫米高射机枪。这些武器中,能够在机群旁爆炸形成火花烟团气浪的,只有使用VT引信或定时引信的90毫米高射炮。40毫米高射机关炮使用的是高爆弹或高爆曳光弹,虽然其中部分引信有自毁功能,会在发射后一段时间自行引爆(大约是飞行距离3050米左右),减少流弹伤害友军的可能性,但炮手无法调整其自爆时间,不会那么恰好在轰炸机群前后爆炸。12.7毫米高射机枪则更不用说了,根本不会有烟团产生。所以,若要形成王光斗和韩明阳回忆中的密集炮火烟团,那必得要有相当数量的90毫米高射炮成建制单位集中使用才行。

      只不过,此时“联合国军”并没有向外岛游击队提供防空武器。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防空火力由美第8集团军负责,按照美国陆军编制,防空单位分为高射炮营(AAA Gun Battalion)与防空机关炮营(AAA Automatic Weapon Battalion)。高射炮营下辖4个高射炮连,每个连有4门90毫米高射炮;防空机炮营下辖4个机关炮连,每个连有8辆M19双联装40毫米自行机关炮车与8辆M16四联装12.7毫米机枪车,但没有90毫米高射炮。要地防空由高射炮营担任,辅以防空机炮连或其分遣队;野战防空由各师编制下的防空机炮营负责。1951年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防空武器并不多,在6月时第8集团军除了各师属的防空机炮营外,集团军直属仅有2个高射炮营(第68和第78高射炮营)和10个防空机关炮连。这2个高射炮营分散布署在首尔、仁川和釜山,8个机关炮连则分别布署在各机场与港口。

      随着这年夏天米格机数量的增加,以及朝鲜人民军单发小飞机频繁的夜间袭扰,远东航空军不得不向美国本土求援,通过“联合国军”远东指挥部统帅李奇微要求加派防空单位。但是加派过程进展缓慢,直到1951年9月,陆战队第1高射炮营才抵达韩国釜山,第8集团军这才腾出3个高射炮连去加强仁川和金浦机场的防空。1951年11月,陆军第213高射炮营抵达韩国,第8集团军直属防空火力才扩充到4个高射炮营和4个机关炮营(共16个机炮连)。(注25)从这些数字可以知道,当11月6日志愿军轰炸机群攻击大和岛时,“联合国军”在整个朝鲜半岛能够动用的90毫米高射炮不会超过48门(3个营),这些单位当然都是优先用于保护重要的基地设施,不会派到偏远孤立的敌后小岛上。

      一直要到好几个月后,“联合国军”才有余力在北朝鲜半岛西海岸诸外岛布署防空单位,而且也不是高射炮,而是防空机关炮单位。1952年春天,第933防空机关炮营A连派出两支分遣队,各配有数辆40毫米双联装M19自行机关炮车及M16四联装12.7毫米机枪车,布署在设有雷达站的椒岛和白翎岛上。如果连设有雷达站的岛屿都要到1952年才布署了高射机炮,1951年11月时没有任何重要设施的大和岛自然不可能布署有大口径高射炮。

      美军高射炮连全员及装备,1950年11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其实,就算不比对“联合国军”方面资料,韩明阳自述中的情节也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例如高射炮火烟团在离目标区还有3分钟航程开始出现的说法就让人相当不解。以当日轰炸机的航速(360公里/小时)来说,离目标区3分钟的航程意味着还远在18公里(18000米)外的海面上空。当时美军的90毫米高射炮用来射击水平目标时,最大射程也不过17823米;对2000米高度的目标射击,最大有效射程还不到12000米。(注26)美军高射炮要在18公里外2000米高度的机群附近爆炸形成烟团,可能性极小。而大和岛周遭都是小岛,地形陡峭,也不适合布置高炮单位。大和岛北方约12公里处较大的椴岛已经在5日夜晚被志愿军148师443团登陆占领,也不可能有来自椴岛的高射炮火。

      美军90毫米高射炮有效射程曲线图。

      A:M9 射控仪可接受雷达资料输入的最大距离;

      B:射控仪使用固定时间(36秒)可抵达的最大射程;

      C:使用M43A3机械定时引信时的最大有效射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而且,轰炸高度也提供了一些解谜的玄机。11月6日当日飞行高度及轰炸高度都设定在2000米,11月30日的轰炸高度更低到1500-1800米,这个高度无疑表明了岛上防空火力微不足道,甚至连40毫米高射机炮都没有,否则不会以如此慢速如此低的高度水平低飞。这个轰炸高度也可以跟其他战斗进行比较。如1955年1月10日解放军轰炸航空兵第20师派出28架图-2轰炸机轰炸大陈岛锚地内国民党军舰艇时,由于岛上及舰上有相当数量的40毫米高射机炮,计划的轰炸高度就设定在2800-3150米,以减少高射火力的威胁;战后检讨提到此役70%的国民党军高射炮弹爆炸高度低于飞机高度,火力密度在2500米以上较小。(注27)高射炮弹爆炸高度较低,正好与40毫米高射机关炮炮弹自毁距离吻合,炮弹发射后飞行约3050米后自毁,由于多为斜角度射击,炮弹自然不到飞机高度就爆炸了。1955年1月18日20师轰炸一江山岛时,由于岛上高射火力较弱,仅有12.7毫米机枪及20毫米机关炮,轰炸高度就降到了1800米。(注28)

      接下来的状况就更有意思了。韩明阳称当轰炸机群更接近大和岛上目标时:“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目标迅速向我*近,敌人的高射炮火越来越密集地在我们机群前后爆炸,冒着一团团火花,气浪使飞机颠簸。‘向敌人地面炮火射击。’射击主任杨震天随着我的命令组织全体射击员向敌人射出一排排机关炮弹。顿时,高射炮哑巴了。这些胆小的美国炮手大概都躲到防空洞去了。”(注29)

      这段叙述全然违反基本常识,只能进一步证明其遭遇高射炮火之说并非实情。

      图-2 轰炸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首先,必须要了解一下图-2轰炸机自卫火力的配置状况。图-2轰炸机的自卫火力如下:

      1. 固定在主翼翼根的20毫米SHVAK机关炮,左右各1门,每门备弹150发,由驾驶员操作。

      2. 前舱(驾驶舱)12.7毫米Berezin Ub机枪1挺,备弹170-190发,由领航员操作。机枪指向后上方,左右转动各45度,最大仰角90度,最大俯角10度。

      3. 后舱12.7毫米Berezin Ub机枪1挺,备弹250发,由通信员操作。机枪指向后上方,最大转角:右110度,左105度,最大仰角65-70度,最大俯角15度。(注30)

      4. 腹舱12.7毫米Berezin UB机枪1挺,备弹300-350发,由射击员操作。机枪指向后下方。最大转角:左右各23度,最大仰角1度,最大俯角45度。

      当时图-2轰炸机群正在轰炸航路上,必须维持一定航向与水平高度,自然不可能以主翼上的2门机关炮对地射击;而其他3挺由机组人员操作的机枪中,领航员和通信员负责的2挺都在机身上段,受限于机身和主翼,也无法对地射击;唯一可朝下对地射击的,只有位于机腹由射击员操作的机枪。但是这挺可朝下射击的机枪,其射向却是朝后下方,最大俯角才45度角;以当时2000米的高度计算,该机枪所能指向的最近一点是后下方水平距离2000米外的地面,射击距离长达2828米,这已经超出机枪(炮)的有效射程。

      一般地面战斗,机枪有效射程约在600米左右,更远一点的距离时,机枪枪手就很难看见子弹落地的尘土而致无法有效修正射击。美国空军使用的固定式12.7毫米机枪,虽然在使用先进雷达瞄准具时有效射程可达900─1000米,但仍需使用穿甲燃烧弹(API)才能观察到子弹命中点。

      此日有这么长的距离,再加上图-2轰炸机每秒100米的航速,射击员根本不可能看得到子弹落点,还有子弹弹道曲线的问题,不可能适当地修正瞄准,只能盲目射击。

      再进一步研究,不但机枪子弹有弹道的问题,轰炸机投弹时也得考虑炸弹的弹道问题。当炸弹投下时,炸弹的始初垂直速度是零,始初水平速度是轰炸机的飞行速度。炸弹离开炸弹架后,两个作用力会施加在炸弹上,一是地心引力,一是空气阻力。地心引力不必多说,而空气阻力的大小跟炸弹的形状、尺寸、以及运动速度有关。在垂直方向上,地心引力让炸弹加速,空气阻力让炸弹减速,最后达到一平衡点为终端速度。在水平方向上,空气阻力会让炸弹减速,如果投弹 高度够高的话,理论上终端水平速度可以是零。

      水平轰炸投弹弹道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也就是说,轰炸机投弹的时机必须是在未到达目标之前就投弹,而且要考虑炸弹下落的时间长度以及在这段时间内的水平移动距离(即前置距离),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投弹前,轰炸员会根据使用弹种的轰炸数据表,将适当参数如飞机速度、飞行高度、地面高度等等输入轰炸瞄准具,再指示飞行员进行微调修正,进入最后的轰炸航路。轰炸瞄准具依参数计算出前置距离,在飞机到达前置距离时,指示轰炸员投下炸弹。

      那么,当日投弹的前置量是多少呢?由于没有当时炸弹的详细数据,只能大略推算。以美军260磅(118公斤)AN-M81破片炸弹为例,时速360公里,相当于223英里。高度2,000米,相当于6,562英尺。查其前置量与高度曲线图(注31)可以估算出:在无风状况下,于2,000米高度投弹,前置量也差不多接近2,000米。

      美军 AN-M81 破片炸弹(260磅 / 118公斤)前置量与投弹高度曲线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根据当日的计划航线图(注32),韩明阳的图-2 机群接近大和岛的航向按计划是174度,但实际上可能有些偏差。大和岛面积不大,轰炸目标大和洞村在东北端,若图-2从岛的北微西方向进入,在这个方向上大和岛西北海岸线距离大和洞村约1,000米,相当于10秒钟的飞行时间。如果投弹前置距离取2,000米来估算,图-2轰炸机群开始投弹时,位置还未越过大和岛海岸线,应该还在北边的薄云岛上空。而既然开始投弹时轰炸机群还在外海小岛上空,在这之前机腹的机枪指向机后2,000米的地方也应是海,那么所谓在投弹之前对地射击压制地面炮火的情节可以说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实际上,当时志愿军空军很清楚大和岛上根本没有雷达或高射炮。解放军内部战例资料记载道:“大和岛、小和岛等岛屿均为南朝鲜李承晚“白马部队”1200余人及美军、李伪军情报机关400余人所盘据。大和岛上设有侦察电台,专门侦听与搜集我空军活动情况,并配有高射机枪。”(注33)没有提到雷达,没有高射炮,也没有机炮,仅有高射机枪;作战过程中也仅遭到高射机枪毫无作用的射击,射击员的反击也仅是在投弹并飞过目标后对地面的盲目射击。所以,结论只能是这几十年来广见于各公开出版的书籍、杂志文章,甚至机组员回忆的所谓轰炸大和岛遇到高射炮火而在投弹前对其压制反击的记载,是纯然的虚构渲染。

      大和、小和岛及第一次轰炸航线示意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回到正题,由于没有防空炮火的干扰,目标区气象状况也很良好,加上2000米低空投弹,轰炸效果很不错。许多资料都指出有90%炸弹命中目标区大和洞村,炸毁房屋45栋,炸死炸伤少将作战科长及海军情报队长60余人,炸毁粮食120吨,弹药15万发,木船2艘。(注34)

      这里的战果稍有出入。志愿军50军登陆大和岛时,空8师侦察参谋牛邦振随陆军部队登岛,在第二天马上展开勘查,志愿军空军司令部根据他的勘查结果,在1951年12月18日发布战果通报,称:“大和洞原有房屋计五十一栋,轰炸后仅剩五栋半,其中落中燃烧弹者有八栋,其余全部和大部都炸毁,敌之粮弹库亦被炸中,损失大米一百二十吨,各种弹药十五万发,炸死炸伤敌大队长以下五十余人。在三百公尺直径范围内发现有弹坑七处,坑深一公尺二,直径三公尺。”(注35)这个经过实地勘查的战果通报应该较为准确。

      如前所述,岛上游击队并非正规部队,人员都没有军衔,不可能有少将作战科长。空军战果通报中指出仅是大队长,较为符合实际。更值得注意的是,前述要对大和岛“拔钉子”的原因之一,就是岛上的雷达站、监听站,照理说,它们应该也是这次轰炸的重要目标才对。而且,雷达站与监听站都有高大的天线,目标明显,不太可能被漏掉。但战果通报中提到炸毁了大部分的房舍,却丝毫未提雷达站、监听站等重要设施,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美军资料中岛上没有雷达站或监听站的说法。

      轰炸结束后,轰炸机群掉头返航,采取的路线是左转向北经过铁山半岛至铁山附近再转向安东,而非右转经由海面直接飞往安东。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志愿军飞行员此时还未接受过海上飞行训练,必须依赖陆地地标。另一原因是飞机若有损伤,需要迫降地面或跳伞时,在陆地飞行,机组员生存率较高。当时是严寒的冬季,如果跳伞落水,在没有随身救生筏的配备和海空搜救队的迅速救援下,几乎可以说是难以活命。返航的终点取安东浪头机场而非返回沈阳于洪屯机场,则是受到季节光线的限制。高纬度地带冬天日落较早,11月6日当天在安东(北纬40度,东经144.4度附近)日落时刻是16时37分,轰炸机群没有足够的光线飞回沈阳,自然得就近降落。事实上,当天16时19分轰炸机群在安东浪头机场降落之际,视线已经不佳,机场不得不点亮夜航灯光。(注36)

      大和岛遭到空袭后发出警报,白翎岛“猎豹基地”随即请求海军支援。第95特遣舰队派出英国海军巡洋舰“贝尔法斯特”号及加拿大海军驱逐舰“阿萨帕斯卡人”号驰援,入夜后抵达大和岛海面巡逻,并把岛上伤者撤回白翎岛医治。(注37)

      注23:王光斗,“猛炸大和岛”,《志愿军一日》第三篇,第9-11页 。

      注24: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

      注25:Futrell,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第431页。

      注26:US War Department, FM 44-4, “Employment of Anti-aircraft Guns”, pp 8-10.

      注27:《航空兵战例选编》第71-76页。

      注28:《航空兵战例选编》第77-81页。

      注29:韩明阳,“首次亲历轰炸大和岛”;“轰炸大和岛战记”。

      注30:据杨大方“气壮山河的轰炸大和岛战斗”,11月30日出击时,仅大队长座机因借用师首长座机故此舱配备为20毫米电动机炮,其余八机仍是UB机枪,11月6日此日出击应是雷同。

      注31. US Army, Office of the Chief of Ordance, Terminal Ballistic Data, Vol 1, 第7页。

      注32:《航空兵战例选编》第64-65页附图。

      注33:《航空兵战例选编》第61页。

      注34: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朝鲜大空战》,第206页。

      注35:顾卫华,“三炸大和岛”,《世界军事画刊》,1996年10/11月号,第62页。

      注36:韩明阳,“首次亲历轰炸大和岛”。

      注37:Lansdown, With the Carriers in Korea,第191页。

      通宝推:foureyes,
    •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三)

      首次轰炸

      11月6日下午志愿军空军执行了自入朝参战以来第一次轰炸任务。空8师22团第2大队派出图-2轰炸机9架,每机携带100公斤杀伤爆破弹8枚,100公斤燃烧弹1枚,在北京时间下午14时35分由大队长韩明阳率领从沈阳西郊于洪屯机场起飞。空2师4团第1、2大队的16架拉-11歼击机由副团长张华率领,14时41分从凤城机场起飞,15时16分在凤城附近草河口上空与轰炸机群会合,担任直接护航。15时21分,空3师7团的24架米格-15歼击机由团长孟进率领从安东浪头机场起飞,起飞后向北爬高至7000米高度,再折向东南经义州出航,向南至宣川、身弥岛空域,在15时38分抵达作战空域,负责高空警戒掩护。轰炸机群于15时38分飞抵大和岛上空,成功地进行了轰炸。(注12)轰炸完成后,轰炸机群飞到浪头机场,在16时19分安全降落。由于轰炸投弹高度为2000米,加上气象状况良好,轰炸相当准确,炸毁了目标区大和洞村大部分房屋。

      这是志愿军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次出击,由在不同机场起飞的三支部队紧密配合下完成的任务,值得仔细分析。

      当天轰炸机群的领队为大队长韩明阳,出身东北老航校,是志愿军飞行员中较为老资格的飞行员。轰炸机群的飞行路线是:沈阳于洪屯机场—奉集堡—凤城—安东江桥—大和岛大和洞村—铁山—安东浪头机场(终点),航速360公里/小时,飞行高度及投弹高度皆为2000米。轰炸机群的编队队形为“品”字形紧密编队的3个三机中队,领头的第1中队为20号机(韩明阳座机)、12号、11号机,第2中队为13号、14号、15号机,第3中队为16号、19号、17号机。(注13)

      图-2轰炸机的自卫火力不强,除了2门在主翼翼根的固定式20毫米机炮外,在驾驶舱后方的领航员可以操作1挺向后上方的机炮或12.7毫米机枪,机身后方炮塔的通信员有1挺向后上方的机枪,机腹下炮塔中也有1挺朝后下方的机枪。这些炮塔并非全方位回旋炮塔,射界射角有很大限制,即使编成紧密队形,这些防护火力实际上也只是聊胜于无,主要依赖战斗机护航。

      根据公开资料,当日战斗机的护航分高空掩护和直接护航两部分。由于速度上差异较大,高空掩护的米格-15不可能跟随轰炸机进行直接护航;按照当日米格-15的行动与时间推断,它们应当是在轰炸机队航路偏东不远处采取平行航路,从后赶来,然后转向前往身弥岛附近上空。采取这样的航路可以在轰炸机群越过鸭绿江后的部分航程上提供高空掩护;接着在身弥岛上空形成一个掩护网,以便及时迎战前来拦截轰炸机群的美军战斗机;最后轰炸机群轰炸完毕后绕经铁山半岛返航,米格机群又可以在返航时提供掩护。直接护航的拉-11歼击机则编成攻击与直接掩护2个大队,直接掩护大队的2个四机中队配置于轰炸机群两侧稍高处,攻击大队的2个四机中队则位于轰炸机群后上方稍高处,它们都与轰炸机群以同样航速航向同步飞行。

      在公开资料中,这三支部队就是当天出动执行任务的单位。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就会知道公开资料省略了某些内容,未能提供全貌。

      首先,除了空3师7团外,空3师9团可能也参与了掩护任务。美国远东航空军的战斗机在1951年秋天执行掩护轰炸机的任务时,都是倾巢而出。如第4联队的F-86战斗机,除了维修中及待命警戒的飞机外,一次会出动至30-40架次,占当时在朝鲜半岛的F-86战斗机总数的60-80%。志愿军空军应该不至于会认为在执行为轰炸机的护航任务时,出动区区1个团24架米格机就足够了。韩明阳在回忆中也提到“空3师(驻浪头机场)以米格-15飞机2个团的兵力,在空8师遂行任务过程中担任空中掩护。”(注14)在《朝鲜大空战》一书中也有同样的叙述。(注15)这些支言片语,也从侧面说明了空3师9团有出动担任外围掩护的可能性。

      1951年11月6日第一次轰炸大和岛预定航线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进一步来说,以当时志愿军歼击机飞行员的经验和训练程度来看,实在无力独自承担这个护航任务。空3师在1951年10月20日开赴第一线机场,11月4日才初次出战,飞行员在米格-15上的飞行小时数都还很少。如7团第1大队大队长刘玉堤自述他第一次战斗击落敌机是在11月10日。(注16)9团第1大队第一次合力击落1架FMK-8是在11月9日(实际是击伤美军RB-45侦察机误认为击落英制Meteor F.8战斗机)。空3师的飞行员们在11月6日时可以说是毫无战斗经验,志愿军空军高层怎么可能这么草率地让这些毫无实战经验的飞行员单独负起护航重任?

      事实上参与此次轰炸行动的部队要多得多,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苏联第64航空军的部队,因为直到1951年底,志愿军空军的作战都还是在苏联空军掩护之下进行的。王海回忆道:“从l951年11月4日至11月26日的23天,是战斗的第二阶段。在友空军掩护下,打小仗,取小胜,树信心,摸经验。这是积小胜为大胜的初战阶段,也是从不会打空战到学会打空战的成长过程。”(注17)这个“友空军”,指的当然便是苏联第64航空军。

      这段时期,空3师出击时,苏联空军飞机都会在9000米以上高空掩护,以对抗美军在轰炸战斗机群前方担负空中扫荡的F-86机群,志愿军空军飞机在8000米以下,寻隙攻击F-80、F-84等战斗轰炸机。王海谈到这期间对苏联空军的依赖:“每战都要争取达到如下要求:带队长机应将编队严整地带到战区,以集中力量打击敌人。在进入战区前,必须将战斗队形编好,并待友空军到达规定地点,同时进入战区,相互协同作战,不贸然进入战区。”(注18)连出动打击“联合国军”战斗轰炸机群的攻击行动都得小心翼翼地靠苏联空军在高空掩护,11月6日这样第一次进行轰炸行动,自然免不了有苏联空军飞机在高空掩护。

      根据苏联资料,苏联第64航空军有人员参与了这次轰炸作战计划的制订,第64航空军指挥官洛博夫少将还亲自检查,以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注19)这个记载可信度应该很高,因为还在刚刚起步阶段的志愿军空军不但飞行员没有经验,连指挥官以及参谋人员也都没有经验,不太可能策划这么一个多单位配合的复杂作战计划,由苏联空军人员进行指导势所难免。除了协助拟定作战计划外,当天苏联空军也出动提供掩护,只不过他们受限制不能飞到海上,所以未能提供全程护航,苏军主力应当是在北朝鲜上空构成前进掩护网,拦截向志愿军轰炸机群飞来的美机。

      11月6日这天苏联空军的掩护行动目前还缺乏确切资料支持,但由于志愿军11月30日的计划照搬11月6日的计划,大同小异,所以应当可以参考11月30日苏联空军出动的情况来推测11月6日的活动。苏联资料称第64航空军在11月30日集中力量支援志愿军空军的轰炸行动,以致于当日对在米格走廊活动的“联合国军”飞机都没有什么战果。(注20)另一方面,美空军的情报通报中也称11月30日下午空战前后有多群米格机在北朝鲜空域巡逻。据此可以推测11月6日下午苏联空军应该也是大举出动无疑的。

      虽然苏联空军协助制订计划并且提供掩护,但其经验都是来自二次大战螺旋桨飞机时代,对于喷气式战斗机如何为轰炸机护航,苏联空军也是新手,也未研究出妥善的办法。自进入喷气式飞机时代后,高速的喷气式战斗机如何为慢速的螺旋桨式轰炸机护航,一直是各国空军不能解决的问题。喷气式战斗机速度高、滞空时间短,无法跟随慢速的螺旋桨式轰炸机,速度上两者很难相互配合。因此能够采取的护航措施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喷气式战斗机在前方扫荡,预先拦截敌方的战斗机,构成保护网,替轰炸机开辟出一条通路来,另一种是算准时间,喷气式战斗机在进入战区危险空域时与轰炸机群会合,提供短时间的直接护航。这两种措施不一定都会奏效,特别是当敌方战斗机数量众多,能够分出一部份飞机拖住在前方扫荡的战斗机;又或者敌机能够没有预警地隐蔽接近轰炸机群,护航的喷气式战斗机往往来不及反应。

      美国远东航空军在1951年间对B-29轰炸机的护航采取高低配的方式,由高速的F-86担任前方扫荡,并且在有状况时及时前来支援,让速度较慢的F-84为轰炸机担任直接护航。这个战术在理论上看来说得通,但实际执行上并不容易。除了F-86与B-29之间联络协调的问题外,F-84速度上虽然相对于F-86较慢,但仍比B-29快许多,在保持队形上非常困难。1951年10月23日当天8架B-29轰炸机出动轰炸南市机场,快接近目标时,在前担任高空扫荡的F-86战斗机群被一群米格机缠住,无法回头救援遭受米格机攻击的B-29编队,直接护航的F-84在性能上又无法与米格-15对抗,结果使B-29机群遭到沉重打击,4架被当场击落,2架重伤着陆后报废,成为美国空军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二”。要知道当时美国空军的F-86在朝鲜战争中已经有多次为B-29轰炸机护航的经验,仍然找不出妥善的办法,更不用说毫无经验的志愿军空军了。

      这次志愿军空军的大和岛轰炸作战一样有喷气式战斗机与螺旋桨轰炸机之间速度差的问题,志愿军也是同样尝试使用高低配来解决,但是直接护航的却是拉-11螺旋桨式战斗机。此时苏联第64航空军已经与B-29机群多次交手,应当知道速度较慢的F-84喷气式战斗机要保护轰炸机对抗米格-15几乎完全无能为力,但这次大和岛轰炸计划中紧密随同图-2轰炸机群的却是性能比F-84更要差上一大截的拉-11螺旋桨式战斗机,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志愿军空军自己的拉-11战斗机和米格-15的掩护至多能驱赶“联合国军”第95特遣舰队沿西海岸一带活动的少数螺旋桨式舰载机,以及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作用。洛博夫少将等人应该很清楚,不会期望让没有战斗经验的志愿军飞行员提供真正的保护;他们依靠的,应该是轰炸行动的出其不意,以及苏联空军的米格-15在高空的掩护。

      在护航方法上虽然不尽令人满意,但作战计划的其他部分却做了精心的安排,出动的时间、高度及任务航路显然都是经过仔细考虑,尽最大可能减少遇上美军F-86战斗机的可能。

      在朝鲜半岛上空的F-86 编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远东航空军当时只有1个F-86战斗机联队(即第4战斗机联队),其中半数40余架驻在朝鲜半岛,另一半原本驻在日本,正因为前述“黑色星期二”的缘故,还正在从日本调防韩国的过程中,还未完全移防完毕。而第51战斗机联队的2个中队也正在将F-80C换装成F-86E,尚未能投入执行战斗任务(第51战斗机联队的F-86要到12月1日才参战)。第4战斗机联队通常在上午和下午各出动约16架战斗机,在米格走廊执行空中巡逻,掩护友军轰炸机及战斗轰炸机的轰炸任务。下午的战斗巡逻大约在北京时间15时后结束返航。志愿军对大和岛的轰炸选在15时之后,正好是美军F-86油料已尽的返航途中,无法再回头前来拦截。此时如果有任何状况,可以赶来的也只有在金浦和水原机场跑道上待命的几架F-86,不仅数量少,而且距离相当远,真正是鞭长莫及,不太可能来得及。

      尽管如此,志愿军对各种可能的威胁状况还是做了相应的准备,不管F-86是紧急起飞也好,或者是返航中掉头也好,这些F-86最可能接近的方向是东方或东南方向。考虑这些因素,自然可以了解空3师7团米格-15的就位位置为何会是在宣州至身弥岛(位于大和岛东北约25-30公里)的空域,至于其他单位包括苏联空军的位置,应当是布置在更东边,在清川江甚至是大同江附近上空。

      飞行及轰炸高度都在2000米高则是很合理的选择。由于此时“联合国军”最北边的雷达站还远在白翎岛,以2000米高度飞行的轰炸机群,在这么远的距离被雷达侦测发现的可能性很低。可以说在轰炸机群即将临空前,大和岛不会得到任何警报,美军战斗机也不会来得及反应。另一方面,由于岛上游击队并未配备任何大口径防空武器,甚至连高射机枪都没有,2000米的高度远高于岛上小口径武器射高范围之外,不但飞机相当安全,即使在轰炸航路投弹瞄准时也不会受到防空火力射击的干扰。

      进一步分析时间过程可以发现,米格-15机群在15时21分从浪头机场开始起飞,如果以每10秒钟起飞1个小队(2架)来计算,24架米格-15应该在2分钟内可以全部起飞完毕。虽然空3师驻于跑道北端,都是向南起飞,但是一起飞后随即折向北,一边爬升一边编队,到7000米高度约需要2分多钟,在汤山城镇附近的关家堡转向东南,经义州出航,这整个过程所花时间大约在6至7分钟,即大约在15时28分左右通过义州附近。再飞约10分钟,在15时38分左右至身弥岛附近就位,这个时刻和轰炸机群抵达大和岛上空投弹轰炸的时间就很接近了。(注21)

      根据前述拉-11与图-2于15时16分在草河口会合,可以推测出轰炸机群大约在15时25分前后通过安东江桥附近,从此处转向出海。

      出海之后,图-2轰炸机群在距大和岛约33公里的地方进行了最后的航路修正。韩明阳回忆在离大和岛目标航程约5分钟时向地面前进指挥所通报开始执行任务,接着从众多岛屿中认出大和岛:“一个狭长的岛屿,中部稍凹,上面立着一座白色小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刺眼。”(注22)他随即带队调整航线对准目标。推敲起来,这个白色小楼应该是大和岛西岸的灯塔,而这个航路修正的地点当在铁山半岛西侧登串洞附近海面上空,距离大和岛约30多公里,时间是15时33分左右。

      注12:韩明阳,“轰炸大和岛亲历记”。

      注13:当天队形及机尾编号见中国解放军空军博物馆油画,张文先生提供。

      注14: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

      注15:赵建国、马爱,《朝鲜大空战》,第203页。

      注16:郑赤鹰,《我打下了美国飞机》,第92-93页。

      注17:王海,《我的战斗生涯》,第78页。

      注18:王海,《我的战斗生涯》,第93页。

      注19:German & Seidov,Red Devils on the 38th Parallel,第171-173页。此书记载有些许错误,例如将图-2误记为伊尔-2,轰炸目标误为椒岛。

      注20:同上。

      注21:韩明阳,“轰炸大和岛战记”及《朝鲜大空战》皆称米格机就位是15时38分,与轰炸机投弹同时。

      注22:刘鹏越,“让炸弹长上眼睛的韩明阳”。此处航向改变对11月30日空战过程推定相当重要,见后述。

    • 家园 【原创】翻云跨海战大和(二)

      序幕

      1951年夏季开始,北朝鲜半岛西岸沿海的反共游击队活动逐渐开始频繁起来。从7月1日至8月31日的2个月间,“驴子”游击队总共进行了158次的攻击行动,炸毁桥梁、暗杀共产党地方领导、袭击人民军车队等等,虽然无法核实战果,但据报造成中朝方约3500人的伤亡,另外还俘虏了约150名中朝人员;许多北朝鲜难民也随着游击队逃到各岛上,从而壮大了游击队的兵力。虽然这些行动规模不大,但总是让中朝方感觉有如芒刺在背,朝鲜人民军很快地就有了反应,开始尝试扫荡这些岛屿中一些比较靠近海岸的小岛。

      9月6日晚,两支朝鲜人民军部队趁退潮时涉水进攻距黄海道海岸极近的两个小岛,这两个岛分别由“驴子-8队”和“驴子-4队”据守。人民军出动2个步兵连成功攻占其中1个小岛,驻守的“驴子-8队”不支撤退;另一支北朝鲜部队在攻击另一个小岛时却被困在泥滩上,暴露在“驴子-4队”的交叉火力下,损失惨重。战斗后游击队报告掩埋的朝鲜人民军尸体即达200多具,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尸体被海潮冲走。

      10月1日,英国陆军少尉李欧·亚当斯-艾逊(2nd Lt. Leo S. Adams-Action)带着1名美军通信中士查尔斯·布拉克(Sgt. Charles Brock)抵达大和岛。亚当斯-艾逊少尉出生于中国广东,中文流利。他原来准备进入英国著名的特种部队特别空勤团(SAS),但还未来得及报到,他所在的英国陆军诺桑伯兰猎兵团(Northumberland Fusiliers,实际是为猎兵团第1营)就被调到朝鲜半岛参战,他在汉城偶然被美军特种作战人员招募加入特种作战行列。1951年7月参加“喷火行动”,空降潜入北朝鲜,在作战中负伤住院。伤愈归队后,多次请缨调往最前线,至此如愿以偿。大和岛距鸭绿江口不过70多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最前线,他和布拉克中士两人是当时在西北岛群上仅有的两名英美官兵。

      喷火行动人员合影,中排右二为李欧?亚当斯─艾逊少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当斯-艾逊少尉在抵达大和岛后,马上就开始着手策划进行对附近各岛的攻略。10月8日午夜,在英国海军驱逐舰“卡萨克”号(HMS Cossack)的舰炮支援下,“驴子-13队”攻占椴岛,“驴子-15队”攻占炭岛,这两个岛上的数十名北朝鲜人民军或死或俘。但是当“驴子-13队”和“驴子-15队”在10月14日进一步想进攻身弥岛时,却碰上志愿军50军部队在海岸边的埋伏。不过志愿军的伏击部队太过急躁,在游击队船只还没靠岸登陆时就开火射击,使游击队得已及时掉头逃离,虽然已经有8死32伤的损失,主力却侥幸没有落入陷阱。

      从10月下旬至10月底,第95特遣舰队麾下的英国海军巡洋舰“贝尔法斯特”号(HMS Belfast,现停泊保存于伦敦泰晤士河畔伦敦桥附近)和“锡兰”号(HMS Ceylon)每天晚上在黄海道至鸭绿江口间巡逻。由于西北诸岛过于靠近中国东北境内机场,“联合国军”舰船白天巡逻危险性较高,而“联合国军”掌握白天的海上制空权,也不需要水面舰艇出动巡逻;另一方面,“联合国军”空军的夜间作战能力不足,中朝方空军也没有夜间作战能力,所以夜间对西北岛群的支援就落在第95特遣舰队头上。这些巡逻舰船在白天巡航于椒岛、白翎岛西南海面,日落后向北急航数小时抵达大和岛附近海面进行巡航警戒,至黎明前数小时就得返航,以免天亮后遭到中朝空军的攻击。

      10月21日,澳大利亚海军航空母舰“悉尼”号(HMAS Sydney)的舰载机群在鸭绿江口击沉击伤了中朝方面的20多艘舢舨,这些舢舨可能是为了对沿海岛屿进行登陆作战而准备的。但在10月底时,“悉尼”号带着第95特遣舰队的舰艇一同回到日本佐世保港整补,夜间海面巡逻便暂时中止了。(注5)

      李欧?亚当斯─艾逊少尉,摄於大和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月25日,“联合国军”和中朝代表在板门店重开停火谈判后,朝鲜外海小岛问题开始浮上台面。“联合国军”的如意算盘是想以这些小岛作为谈判的筹码,中朝方则想尽量先多夺回一些岛屿,以便减少“联合国军”讨价还价的余地。于是中朝方面随即就展开了为时一个多月的岛屿作战。

      志愿军方面对这些西北小岛的注意是从9月开始。9月27日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要求东北军区研究作战方案,准备扫除西朝鲜湾各个岛屿上的游击队。10月6日东北军区提出方案,准备以陆空协同,由近而远逐岛占领。10月中旬确定由50军负责实施,并由50军副军长蔡正国统一指挥。10月底志愿军空军司令刘震与50军开始一起制定协同作战计划。

      可能是基于宣传需要,中国公开数据一般都夸大了大和岛的兵力及设施规模。如当年指挥轰炸航空兵第8师(简称空8师,下同)的师长吴恺及参与第一次轰炸大和岛的空8师22团第2大队大队长韩明阳在回忆中都称:“该岛及其附近的椴岛、炭岛驻有南朝鲜的白马部队1200余人及美国、南朝鲜军事情报机构约400人。大和岛上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设备,为敌人搜集我方情报及指示敌机轰炸我东北城镇、军事目标的一个据点,是插在我们侧后的一把尖刀,对我军的战斗行动威胁极大,造成地面行动的极大伤亡。”(注6)此一说法也普遍见于中方各种有关大和岛作战的出版物。(注7)

      事实上,11月初大和岛附近诸岛屿的态势是:反共游击队的“驴子-13队”、“驴子-14队”、“驴子-15队”占领了大、小和岛、艾岛、椴岛、炭岛,总共只有500多人的兵力。另外各岛上还有原来的居民及从北朝鲜逃来的难民约1000人,多为老弱妇孺。游击队的主力驻在大和岛,但是除了亚当斯-艾逊少尉和布拉克中士外,再没有其他“联合国军”或韩军官兵,也没有什么重要设施。游击队的武器都是大杂烩,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从日制38式步枪、苏制冲锋枪到美制M1卡宾枪都有,只有少数几挺机枪,寥寥数门轻迫击炮和57毫米无后座力炮。没有雷达站,也没有高射炮。他们的交通工具是朝鲜沿海最常见的木船,比较大型的是长约20米左右的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木制小货轮(志愿军称大木船),更多的则是长约5米的木制帆船(志愿军称小木船),以及一些用吉普车发动机改装成舷外马达的小渔船(志愿军称为小汽船)。游击队手中的无线电台,多数为步话机或者小部队用的战术无线电(高频HF),无法进行对空监听或指挥联络飞机(飞机无线电通常使用极高频VHF或超高频UHF),区区2名陆军出身的“联合国军”官兵,也无法担任对空窃听或空中管制的工作。

      游击队正准备搭乘木桅小船执行任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联合国军”方面虽曾一度考虑过要在大和岛建立雷达站和监听站,但由于其位置过于偏北,太过深入在中朝方面的后方,与苏中朝在安东及辽东各机场近在咫尺,海军舰只仅能在夜间有限时段内进行直接的支援,雷达站被攻击摧毁或占领的风险较高,所以一直就没有设置。(注8)战争期间“联合国军”在西海岸外岛最北边的雷达站是位于大同江口的椒岛(大和岛以南约100公里),而且是迟至1952年2月才设立,由第502战术管制大队第608空中管制警报中队第2分遣队负责操作,配备1座SCR-270轻型搜索雷达。1951年11月时“联合国军”在西海岸外岛的雷达站还远在白翎岛上,距大和岛尚有200多公里。白翎岛和椒岛虽然仍在中朝军队占领的海岸线外,算是位于敌后,但是距离“联合国军”机场以及在朝鲜半岛西岸巡航的第95特遣舰队较近,可以随时得到海空支援,相对大和岛要安全得多。

      美军防空雷达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公开出版物中跟美方数据比较吻合的仅有志愿军第50军的史料。50军作为登陆部队,又可能得到潜伏在游击队中的北朝鲜内应的情报,以及事先侦察,登陆作战结束后实地调查、审问俘虏,掌握的资料应该比较准确。50军的资料中完全未提到岛上有雷达站,仅称:“到1951年10月,盘据在椴岛、炭岛、大、小和岛上的白马联队及美英情报机关人员计584人,有大小木船25只,汽船3只,盘据各岛之敌,凭海域天然障碍,囤集大量粮弹,还设有电台。”(注9)

      虽然在岛群上据守的游击队兵力不多,但志愿军还是调集了不少部队。在陆军方面,准备以在铁山半岛的第50军148师负责对椴岛、炭岛、大小和岛的登陆作战,驻定州的第150师则负责夺取艾岛,按照由近而远、从北而南的顺序,逐步攻占上述诸岛。除了这2个师原有的2个师属山炮营外,还调来炮兵第8师最新装备苏制152毫米加榴炮的炮兵营(射程17000米)和第38军114师76.2毫米野炮营增援,(注10)另还有1个化学迫击炮连及几个高射机炮连,相对于只有轻型装备的游击队,不管是兵力还是火力,都具有压倒性的绝对优势。

      在空军方面,则准备以空8师的图-2式轰炸机出动轰炸,削弱大和岛地面防务;为轰炸机护航的任务则由在凤城的歼击航空兵第2师(简称空2师,下同)与在安东(今丹东)浪头机场的歼击航空兵第3师(简称空3师,下同)担任。作战的组织指挥则是:战斗起飞的命令由志愿军空军司令员统一下达;轰炸机部队由空8师师长吴恺在安东浪头机场的轰炸机指挥所指挥;歼击机部队由空3师师长袁彬在浪头机场统一指挥;另外在铁山半岛的舟山设立前方指挥所,与志愿军50军指挥所密切配合,负责组织与登陆部队的作战协同。

      在海上运输方面则比较困难,由于海军力量不足,除了从工兵第22团、工兵第3团,及辽东江防大队调来百名舵手外,也从安东和朝鲜当地征调民间机帆船和船工担任部队运输。

      11月2日,志愿军以空中照相侦察揭开了作战的序幕。当日上午10时11分,空3师7团第2大队派出2个中队共8架米格-15,从安东浪头机场起飞,经车辇馆至椴岛、小和岛、大和岛进行侦察。其中由副大队长汪永楼率领的1个中队进行侦察照相,另1个中队提供掩护;他们在10时44分返航着陆,来回费时30分钟。12时13分,空2师4团从凤城机场派出4架拉-11歼击机(旧称驱逐机),由大队长徐怀堂率领进行第二次照相侦察;13时23分返航着陆,来回费时70分钟。(注11)

      大和岛及周围各岛群位置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1月5日晚登陆作战展开序幕,第一个目标是最接近朝鲜半岛的椴岛。椴岛地形狭长,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最宽4公里,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全岛山丘起伏,北侧有林区。岛上驻守的“驴子-13队”仅有120余人,装备轻重机枪10挺,60毫米迫击炮1门。

      50军148师443团以1营和3营分乘17艘汽船和49只折叠式冲锋舟,在10时许接近椴岛。此时在铁山半岛沿岸的炮8师152毫米加榴炮营和148师山炮营开始对游击队的阵地猛烈轰击,紧接着化学迫击炮连也加入炮火准备。志愿军以4个连乘坐冲锋舟为第一梯队率先登陆,游击队接战不久即告不支,志愿军击毙俘虏游击队共75人,游击队残部和岛上一些居民乘船逃到炭岛。由于炭岛和椴岛非常接近,显然会成为志愿军下个目标,“驴子-13队”和“驴子-15队”遂于8日主动放弃炭岛,撤至大、小和岛。

      注5:Lansdown,With the Carriers in Korea ,第188-190页;Evanhoe,Darkmoon,第128-130页。

      注6:吴恺、葛振岳,”忆空八师轰炸大、小和岛的战斗”,《空军回忆史料》, 309-315页。

      注7:王海,“搏击长空显英豪”称:在这几个岛上驻着南朝鲜军队的‘白马部队’,还有美国和南朝鲜陆、海、空军的情报机关,总共有一千二百余人。岛上部署有雷达、对空情报台和窃听设施。黄裕冲,《一代天骄──新中国空军实战录》称:“大、小和岛位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海岸,距鸭绿江口不过70公里。岛上及周围椴岛、炭岛一带盘踞着南朝鲜伪军的‘白马部队’和美帝的情报机关人员1200余名,设有大功率雷达、对空台和窃听机器,日夜侦听我方情报,指示敌机轰炸我国东北城镇和我志愿军入朝交通线,指挥敌舰活动于该岛以东及东北附近海面炮击我军阵地。它是敌人安插在我们眼皮底下的一颗‘钉子’,我们早就想拔掉它。”

      注8:Evanhoe,Darkmoon,第19页。

      注9:王顺才、申春,《汉江血痕──解放军第50军征战纪实》,第348页。

      注10:杨协中,“我在抗美援朝的日子”。当时杨协中为第148师炮兵主任。

      注11:王海,“搏击长空显英豪”。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