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读书的“缘”与“悟”(书与人生) -- 花老乔

共:💬6 🌺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读书的“缘”与“悟”(书与人生)

    读书的“缘”与“悟”(书与人生)

    李舒东(女)

    知识分子和书的关系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能表述清楚的。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那是因为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所以才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汉代刘向认为:“书犹药,善读可以医愚。”这些说法是异曲同工,都是从“功用”的角度来认识书与人的关系。黄山谷认为读书可以提高人的品位,孟子、刘向是从书对人有益有害来探讨书人之关系。

      

    书与人的关系其实和人与人的关系一样,既有功利性,也有超功利的方面。这是我读了20多年书后才体会到的。

      

    我爱书,这一点我要感谢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一个医生,但她却非常喜欢读文学类和社科类的书籍。记得我才读小学的时候,母亲就有几大书柜的中外古典名著,在她的影响下,小小年纪的我就开始阅读这些书,我非常喜欢它们,每天晚上躺在床上不读点书是睡不着的。但我又不是爱所有的书。记得胡适曾说过,读书有两个要素:第一要精,第二要博。

      

    可我觉得读书还有两个要素也是不可缺的,一是缘,一是悟。关于缘,是这样一种情景:无需别人点拨,无需老师指导,没有任何勉强,你读到一本书会产生一种“一见倾心”或“一见如故”或“相见恨晚”的感觉,正如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初读《庄子》,如有胸中久积的话被他说出;袁中郎读徐文长诗,叫唤起来,叫了再读,读了又叫。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你为它所动,它对你有一种魅力一样,人与书形成互动,“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亦渐相似,浸润其中”,甚至合二为一。只有读这样的书,书中的内容不用记自然就嵌入你的记忆,穿透你的灵魂,终身受益。光有这一点,还算不上真正的书缘。就像谈恋爱是一种乐事一样,书缘还体现在读书自然而然就是乐事,是一种享受,丝毫没有“苦读”之感,读书就是我心灵的渴望,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不是为了取得学位,不是为了功名利禄,嫁贤娶美,就是为读书而读书,正如宋代著名诗人尤袤所言:“饥饿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我记得我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角斗士》就有这样的缘。和我接触过的朋友都说我非常坚强,这是因为我曾对这两本书有过如痴如醉的感觉,读它们,我真是废寝忘食,一口气读完,已过去20多年了,但主人公的坚强勇敢、无私无畏、柔情侠骨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终身学习的东西。要是没有缘,那读书就成了苦差事。就像我儿子,小学四年级就能自学国际象棋,成为高手,可是一拿起课本,就和书瞪上了眼,有时,一页可以瞪上半天,真是苦哉,惨哉!

      

    除了缘,读书还要有悟性。读书是一种理解过程。理解与知识不同,知识可以是公共享有的财产,而理解永远是个人的理解。理解包括三个层面:文字的理解、语法的理解和意义的理解。理解可能有两种结果:正确理解或任意曲解。正确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创造性的工作。比如,一本书上写到:我心碎了。心是一个概念,碎是一个概念,心碎又是一个概念。这个碎,不是简单的物质性东西的碎,也不仅止于碎,还有一种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在其中。你没有心碎过,你可能是无法真正体验作书人的这种感觉,所以司马迁认为只有那些“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这就要求读书人要有悟性,才能不仅从语言到意的理解,而且还能体悟其“弦外音,味外味”。悟性除了受灵性的影响,与人生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经历越丰富,理解力就越强,悟性就越高。我在30岁和40岁两个不同年龄段读老子的《道德经》,在体悟上有很大的差别。30岁时只能在字面上理解,而到40岁以后,才能深刻地体会老子学说的精髓及文字背后的意义。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