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再谈霍光――解读昌邑王刘贺立与废的历史真相 -- 曹仲德

共:💬24 🌺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再谈霍光――解读昌邑王刘贺立与废的历史真相

    ---开始霍光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立昌邑王?

    ---后来霍光为什么要一意孤行的废昌邑王?

    公元前74年,汉朝的第六个皇帝汉昭帝去世了。汉昭帝九岁即位,在位共十二年,一直由霍光执政。霍光的外孙女在五岁的时候送进宫做了皇后,即上官皇后,为了防止她受到冷落,避免汉昭帝与其他宫女生子,霍光限制汉昭帝接触其他宫女。汉昭帝死的时候,没有留下子嗣。

    在这种情况下,迎立外藩入继大统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在西汉已有先例可循,当年周勃刘章等诛灭吕氏废少帝,刘邦儿孙中年纪最长的代王即位,是为文帝,齐王虽在诛吕一役中立有大功,也不能与争。汉武帝共有六个儿子,汉昭帝之外,卫太子齐王昌邑王三人早死,燕王谋反伏诛,只有广陵王尚在。群臣会议,全都属意广陵王,应该说这是自然的结果。

    但迎立广陵王对霍光而言则明显不是一个有利的选择,广陵王是汉昭帝的兄长,按照儒家礼法“为人后者为之子”,他继位后却变成了汉昭帝和上官皇后的后人。这必然把上官皇后推入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而且,如果广陵王将来不承认上官皇后为太后,另立尊本身母亲,虽然不合府儒家礼法,他却至少可以说是有前例可循的,因为当年汉文帝以汉惠帝兄嗣位,他尊立的太后,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

    而霍光也有不用广陵王的理由,广陵王年纪长于昭帝,按顺序本来该他继汉武帝的位,但汉武帝立了昭帝。广陵王既然是汉武帝没用的,现在也不应该用。

    此时有郎官上书以为立皇嗣“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这话合了霍光的心意,一举将其迁为九江太守,汉朝的一般是以郎官补县令,发展得好的话,经过几次迁转,才能做到郡太守。这个郎官就因为一句话合了霍光的意,就超迁为太守,西汉是很少有类似例子的,我们说霍光赏罚由心,不讲规矩,这也是一个例子。

    由于齐王没有子嗣,卫太子儿子已死,燕王谋反,子嗣不能选立,所以选立昌邑王的子嗣,现昌邑王刘贺是自然的事。霍光即日以少府史乐成代理大鸿胪,往昌邑迎刘贺至长安即位。

    按照汉朝制度迎立藩王应该是大鸿胪去,当时大鸿胪是韦贤。昌邑王到长安的时候就是他负责接待的,霍光这里另以史乐成代理大鸿胪,是因为史乐成是霍光心腹,应该是取其运使如意,好监视刘贺的缘故

    史乐成一行到达昌邑的时候是半夜,而刘贺已经不能等到天亮,在灯下接受了诏书。第二天,就欢天喜地的上了路,而且,深怕别人走在前面一样拼命的赶路,日中出发,晡时就到了定陶,短短三个时辰,走了一百三十五里。

    从昌邑王的这些欢天喜地的举动来看,他对当时权臣当国局面下当皇帝的危险还缺乏清楚的认识,从前汉文帝在代国接到前来迎接其为王的使者时,就有很多忧虑,最后乘车走到长安附近的长陵时,还停止前进,另派人入长安打探,谨慎如此。所以说刘贺的结局和汉文帝不同,很大程度上还是自己的原因,当然,霍光和周勃两人对待王室也不是一回事。

    在一片欢欣鼓舞的氛围中,只有昌邑的中尉王吉保持着冷静,他上书昌邑王:

    “臣闻高宗谅暗,三年不言。今大王以丧事征,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且何独丧事,凡南面之君何言哉?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愿大王察之。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教,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亡以加也。今帝崩,亡嗣,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攀援而立大王,其仁厚岂有量哉!臣愿大王事之敬之,政事一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愿留意,常以为念。”

    这段话反复陈述,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劝刘贺什么事都不要管,政事一听霍光。这也不失为和霍光相处的一种好办法,可惜刘贺对这话似乎并没听进去,这就为后来的事埋下了隐患。

    刘贺到长安,在未央宫大行皇帝灵柩前接受了皇帝玺绶,就此立为西汉皇帝,刘贺在路上与宫中的行事,霍光等人在请废的上奏里面说了很多。

    “服斩??,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常私买鸡豚以食。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发玺不封。从官更持节,引内昌邑从官驺宰官奴二百余人,常与居禁闼内敖戏。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为书曰:“皇帝问侍中君卿:使中御府令高昌奉黄金千斤,赐君卿取十妻。”大行在前殿,发乐府乐器,引内昌邑乐人,击鼓歌吹作俳倡。会下还,上前殿,击钟磬,召内泰壹宗庙乐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众乐。发长安厨三太牢具祠阁室中,祀已,与从官饮啖。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官、桂宫,弄彘斗虎。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使官奴骑乘,游戏掖庭中。与孝昭皇帝宫人蒙等淫乱,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

    取诸侯王、列侯、二千石绶及墨缓、黄绶以并佩昌邑郎官者免奴。变易节上黄旄以赤。发御府金钱、刀剑、玉器、采缯、赏赐所与游戏者。与从官官奴夜饮,湛沔于酒。诏太官上乘舆食如故。食监奏未释服未可御故食,复诏太官趣具,无关食盐。太官不敢具,即使从官出买鸡豚,诏殿门内,以为常。独夜设九宾温室,延见姊夫昌邑关内侯。祖宗庙祠未举,为玺书使使者持节,以三太牢祠昌邑哀王园庙,称嗣子皇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文学、光禄大夫夏侯胜等及侍中傅嘉数进谏以过失,使人簿责胜,缚嘉系狱。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臣敞等数进谏,不变更,日以益甚,恐危社稷,天下不安。”

    这段奏章对刘贺的指控一是说他“不孝”,说他穿着丧服却一点没有悲哀的样子,守丧不能吃肉,他却私自买鸡和猪来吃。守丧不能有性生活,他却在路上采女随行,后来竟与汉昭帝宫人淫乱等等,最后归结罪状说”五刑之属莫大不孝,可见这是废他的主要罪状。

    事实上“不孝”是权臣废皇帝最爱用的理由,比如董卓废少帝,就借何太后的名义说他不孝,而何太后不久就被他杀死了。司马家在曹魏时,废一帝,弑一帝,事后都借太后的口说他们不孝。东晋王敦要废皇帝,也同样先宣传说他当太子时不孝,还拉出一个当年东宫官员作证。一个皇帝的地位本来就是从父亲那里来的,如果不孝,那就是自弃于皇室,根本就没有继位的理由,这是大家爱用“不孝”的理由废皇帝的原因。

    刘贺的另一个罪名是亲近小人,所谓小人,也就是指他从昌邑带出来的故臣。刘贺视这些故臣为心腹,起立坐卧都不离左右。霍光等说刘贺对这些人及其优厚,成天和他们混在一起不算,还随便把印绶授予他们,又赏给他们很多内库的金银财物。这事《汉书》其他各传有材料可与互证。实际上昌邑王被废的真正理由,正是与昌邑故臣过于亲密而疏远霍光等先朝大臣。这一点我们将在后面说到。

    霍光等请废刘贺的奏章说他“自之符玺取节十六,朝暮临,令从官更持节从”。这是很有意味的一件事,按照汉朝制度,皇帝早晚哭临大行灵柩时,这些人是不能跟从的,刘贺让他们轮流跟从左右,甚至自己取节信给他们。似乎刘贺在当时霍氏盘踞的皇宫中是很有不安全感的,所以除了整日价与昌邑郎官混在一起外,连哭临这样的仪式都要他们跟从才放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刘贺“变易节上黄旄以赤”。节信是代表皇帝授权传令的一种东西,汉朝节信本来就是纯赤的,汉武帝时卫太子作乱,汉武帝因为卫太子手中执有节信,所以把节信上的旄改成黄颜色的,使卫太子手中执有的节信失效。刘贺也变易节信,或者也是从官建议下削夺霍氏权柄作的准备。

    对于刘贺的种种行事,霍光非常不满,与心腹故吏大司农田延年商量,田延年建议霍光废昌邑王另立他人。霍光对以臣废君的名义到底有些畏惧,犹豫不下,问前代可有这等先例,田延年用伊尹放太甲而后世以为社稷臣回答,然后鼓动霍光说,如果大将军你能干这事,就是我们汉朝的伊尹,于是霍光终于下定了废立的决心。给田延年加官给事中,使他能够随时出入宫禁,为废立大事做准备。

    在霍光等人为废立大事紧锣密鼓的策划的时候,昌邑王并没认识到形式的严峻性,还经常和左右昌邑故人出宫游猎,有次光禄大夫夏侯胜挡在车前进谏说:“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夏侯胜叔父夏侯始昌是刘贺父亲的太傅,大概此时霍光等行迹有颇表露,所以夏侯胜借天象提醒昌邑王,但昌邑王还是没听进去。不久,又发生了龚遂的进谏:

    “陛下之《诗》不云乎?‘营营青蝇,至于幌;恺悌君子,毋信谗言。’陛下左侧谗人众多,如是青蝇恶矣。宜进先帝大臣子孙亲近以为左右。如不忍昌邑故人,信用谗谀,必有凶咎。愿诡祸为福,皆放逐之。臣当先逐矣。”

    龚遂是昌邑国的郎中令,而刘贺从昌邑带出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郎官,所以他实际上是昌邑故臣之首,他的建议的意思就是,引用先朝大臣子弟以为左右,而放逐远昌邑故臣,甚至提出,请先驱逐自己作为表率。这跟王吉当初说的恭守无为,政事一任霍光实际是一个意思。事后霍光诛杀两百余昌邑从官,唯独这两个保住了性命,就是这个原因。

    据此我们看霍光和刘贺的矛盾,直接表现是刘贺信任从官和疏远大臣等,内在原因则是刘贺是否委政霍光的问题。从前王吉的意见刘贺没有听取,现在事情已经紧急起来了,但刘贺还是没听进去。这就决定了霍光必然是要废他的。

    霍光首先使田延年以废立皇帝的意思通报也是霍光故吏的杨丞相敞,杨敞听了,大为惶惧,汗流浃背,不知所言。杨敞的夫人倒比是有决断的人,乘杨敞上厕所的时候,告诉杨敞:"这是国家大事,大将军计议已定,使九卿来通报你,你不赶紧答应,犹豫不绝的话,就要先被诛杀了。”听了夫人一番话,杨敞清醒了过来,向田延年表示一切遵从霍光的意思办。于是霍光招丞相以下群臣会议未央宫中

    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田延年本来就是霍光的同谋,这里却由他发言责难霍光,说先帝把托政给大将军你,现在天下汹汹,社稷将倾,一旦有变故,你有什么脸到地下见先帝,然后霍光再向田延年谢罪说你责备得是。田延年这话表面上是责难霍光,实际是说给大臣们听的,是提醒大家霍光是有先帝授权的,至于后面紧接着的“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就简直是图穷匕见,把话挑明了。大家除了叩头说:“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还能做什么呢

    霍光唱白脸,田延年唱红脸,两个人一唱一和,演了一出绝妙的双簧。把群臣制得服服帖帖,这是很能体现霍光一生权术和手腕的

    于是霍光率群臣建白太后,请废昌邑王,太后是霍光外孙女,大约早有通报,自然是靡有不从。

    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曰:“有皇太后诏,毋内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将军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顷之,有太后诏召王,王闻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

    这一段是这次宫廷事变的核心部分,可惜《汉书》指简单带过,并没阐明其间的前因后果。

    注意上官太后由长乐宫移驾未央宫承明殿后,并没是直接废掉刘贺,而是在刘贺朝见太后回温室殿的路上,命令诸禁门不得放昌邑从官进入,然后进一步收搏了两百多个从官,然后再召刘贺而废之。

    汉朝制度,对于犯罪朝官的亲朋子弟,常常通报诸禁门不得容其入内,这是防止他们乘机作乱的意思。上官皇后诏诛禁门勿纳昌邑群臣,用意也是如此,即害怕他们在诏废刘贺皇帝位时奋起反抗。

    前面已经说到,霍光等的密谋本来已经颇有泄漏,现在皇太后自长乐宫移驾本是天子所居的未央宫承明殿,这样的非常之举,要说刘贺等人一点没觉察是在针对刘贺,那是不可能的。对于此种状况的处理,刘贺亲信中一定有人提出孤注一掷,集合昌邑故臣诛杀霍光的办法,但刘贺没采用。后来处斩昌邑故臣时,两百人号呼都中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是指这事。刘贺退居藩国时,对人说当年失于没有先杀霍光也是指这事。

    而在昌邑从官被收搏的时候,刘贺只是对霍光说“这事应该慢慢来”,并没有要保护他们的意思。可见他从前对王吉和龚遂的话不听,等到事急,才准备舍车保帅,他并没有意识到收搏昌邑群臣只是废他的一个步骤。在上官太后再召他入见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帝位可虞,只是为时已晚。

    刘贺对于政治斗争实在还很幼稚,他认为既然霍光不满的是自己任用昌邑故臣,交出他们后,至少可以自保无虞。这样的退步之计,实际是自去爪牙,事后再后悔,终归无益。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刘贺对抗到底,成功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霍氏亲党早已掌握了禁军的兵权,未央宫外的屯兵,就是霍光女婿所领,区区两百昌邑故臣,如何与其抗衡。后来收捕昌邑故臣的羽林骑,也是霍光女婿的所领。

    可能这时刘贺等人唯一的希望是乘霍光不备杀之,霍氏党羽群龙无首,再进行分化安抚就容易了,问题在于以霍光接见吏民一概搜身的谨慎作风看,出现这样机会的可能性也不大,也许,以初绍位之刘贺,要对抗一个盘踞朝廷十二年之久的权臣,本来就是一场必败的战争。

    昌邑群臣被收捕后,上官太后坐承明殿召见刘贺,实际上整件故事已经落下了帷幕。

    元宝推荐:铁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味道。关于“太后”顺便请教一个问题

      这个是文中提到太后召见刘贺来废掉他的帝位的事情。

      正好前些时候看到的韩国片《大长今》,里面讲的是韩国宫廷里的事情,有很多和礼教的内容,规矩很严格,而且太后看上去对皇帝也有很大的威慑力,至少表面上吧。

      似乎废立都是要经过太后点头?

      就是有些好奇,在古代的礼教里,太后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地位?职能到底是怎样的?

      皇帝、大臣、宦官什么的,大家都谈的比较多,太后呢?看看历史上也有不少有影响的太后啊。

      如果可能,开一个主题谈谈也好

      • 家园 礼制中皇后地位和皇帝约略相等

        纯粹从礼制中的地位来看,汉代皇后应该是约略等于皇帝。汉代的最高级的妃嫔位比丞相,皇后接见他们的礼节就和皇帝接见丞相一样(皇帝必须离座,赞礼官唱礼“皇帝为丞相起”,待对方行礼毕,才能落座,同时赞礼官唱礼“敬谢行礼”)皇后接见其他等级妃嫔的礼节和皇帝接见相应等级大臣的礼节也都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知道“制曰”大致就等于“皇帝说”,所以后代也称做皇帝为“称制”,而汉代皇后发的指令也称为“制”,比如上官皇后征刘贺入朝为帝的公文开头为“制诏昌邑王”,批准霍光等人的请废奏章史书记为“制曰:可”。

        所以说从制度本身来说,皇后是和皇帝共理天下的,可以跟皇帝一样发制诏,只是在皇帝亲自处理政务的时候,这并无实际必要而已;而当皇帝去世新皇帝还未即位或者虽然即位但年幼不能理政的情况下,制诏就要通过皇后发出来。

        • 家园 多说两句

          后来曹魏太后废皇帝的公文就是“令曰”了,联系起我们知道的曹魏鉴于汉朝的经验严禁后宫干政,可以推测大约曹魏一朝皇后发制诏的权力是被废除了的

      • 家园 太后相当于太上皇

        太后是皇帝的长辈,在孝为先的封建社会,太后可以利用家族关系来管理皇帝。太后管国事可能有问题,但管家事还是可以的。

        古代臣子废皇帝,为了面子上好看一点,一般是通过太后间接废或者采用禅让制度,直接弑君一般是迫不得已的办法。

        • 家园 是约定俗成,还是礼教里面的明文规定?

          看大长今里面的意思,好像是皇后能做什么,那都是明文规定,不能逾越,否则会遭大臣诽议的。

          不懂这个,只是好奇古人的规矩。

          • 家园 我斗胆说一句

            铁手,当高管可不是好玩的。

            历史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太后,因人而定。有特牛的,吕后、窦后、大玉儿后、老佛爷后,也有软弱的,如王后(王莽的女儿)等。

            实际上太后监国跟本就没有充分的法理根据。

            女三从,从父、从夫、从子。但是,还有孝道。父母又大了。所有,有很多东西,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以。比如忠孝仁义,怎么就有区别呢?一个是草根阶级,一个是贵族阶级。区别大了去了。

            韩国的片片,《丑闻》还是要看滴,但是片片别当正史看。在皇帝家哪一个忠孝仁义后面比是吃人呢?

            轮难拿,而破轮更难拿。比破轮更难拿的就是西西河的瓢把子了。

            • 家园 多谢多谢。倒不是想较真什么事

              只是觉得“封建礼教”固然有他的弊端,但是很多时候,比如象周礼,对什么人做什么,都是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虽然不是法,也是规矩,效果差不多。有规则就好办事,礼制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因此我想,对太后的职责,或者皇后的职责,大概也有所规定。当然,遵守不遵守,大臣们维护不维护,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觉得古人其实比我们明白。也大都知道荣华富贵是一时,明白人都知道身后的名声很重要。

              对了,大玉儿后是怎么回事?

    • 家园 霍光为什么那么急着废刘贺

      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刘贺只继位27天就被霍光以法定程序废掉,这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从霍光的性格来看,他也算一个比较稳重的人,不会轻易做出这么重大的决定。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贺在这27天确实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让霍光彻底寒心。

      1、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一味吃喝玩乐

      2、就是任用昌邑故人,甚至想搞掉霍光

      霍光毕竟是拥立刘贺的大功臣,刘贺继位后于情于理都应该给霍光一些奖赏。可惜刘贺做的太少,而且还有倒打一耙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霍光实际面临和李世民一样的选择:

      退让,那就是大权旁落,生杀之权落入人家手里,以他的身份地位,恐怕以后日子不会好过。何况刘贺此人也太过任性了,霍光也摸不准他的脾气。

      还有一条就是铤而走险了,也就是如历史发生的一样。

      霍光废刘贺,不可能一点私心没有,但有一点必须要弄清楚,就是这一行动是类似梁冀、董卓那样的野心膨胀,想借政变攫取更大权力;还是政治形势决定他不得不先下手为强。

      作者最好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一个见解,这样才能有助于更全面的评价霍光这个人。

      • 家园 这么短时间看起来的确是个问题。看了楼下两位的讨论,很有意思

        不过还是没明白为什么霍光那么短时间内,立了又废。

        假如霍光是个权力欲望很足的人。那么,如果皇帝无所事事,他应该满足才对。因为没人干涉他,大家也就相安无事。

        假如霍光是为社稷着想,的确是认为刘贺太昏、没有培养前途,那这个27天就下结论,似乎也太着急了一些。

        有些比较难以理解。

        如果考虑到那跟随的200来人的行为表现,也许会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

        也就是这200来人的行为表现,让霍光感觉受到了重大威胁,而且是性命攸关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