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揭秘八路军鲁西南十四团的前世今生(图) -- 小伙子学飞翔

共:💬3 🌺1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 家园 【原创】揭秘八路军鲁西南十四团的前世今生(图)

    一、定曹抗日游击大队(1939年7月~1943年1月)

    1939年春,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处于初创时期。以杨得志为司令员的冀鲁豫支队首长认为:二大队参谋程书勋同志经历特殊,从当地面前的实际出发,他留在鲁西南地方比在正规部队可能对革命的作用更大。

    为进一步壮大我鲁西南地方抗日力量,加大对日军的袭扰与游击,协助主力作战,二大队覃健大队长、常玉清政委的亲自同程书勋同志谈话,委派他以大队参谋的名义,回到定陶城西的家乡,组织我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

    这时的定陶县城还没被日军占领,而是由顽县长姚崇礼的保安大队占据着。

    去年5月,鬼子从菏泽南进,姚崇礼率保安大队逃到城东北半截堤(距城35里)一带农村。日寇由于受我地方武装袭击,未敢进城,继续南犯。鬼子走后,姚崇礼又回到定陶城。只是南边不远的曹县已被鬼子占领,并在县城建立了规模不小的汉奸队。

    敌人不仅在曹县烧杀抢掠,定陶县境也不时遭到他们的袭扰,而姚崇礼领导的定陶顽军基本不敢和他们公开对抗。所以说,形势对鲁西南人民来讲,还是相当严峻的。

    4月的一天,程书勋接受命令后,带着警卫员孔令芹、李丕芝及儿子程鹏云等几个骨干,身着便服,腰藏武器,回到城西马集、刘庄寨一带。

    此后两三个月里,为拉起一支新的队伍,程书勋冒着极大地危险,带着孔令芹、李丕芝、程鹏云等人,在城西几十个村子里,走家串户,几乎夜夜都去活动。

    他利用在定陶、曹县一带的故土关系和威望,对宣传群众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爱国青年参军,作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为防止敌人的袭击,他们常常一夜就换几个地方休息,有时甚至就在野地里或乱坟岗子过夜。这年4月份,程书勋的抗日游击队拉了起来。

    1939年的夏,也就是在日军7月大扫荡刚过,整个鲁西南敌情形势十分严峻。

    这时的鲁西南一带,曹县日军司令官间野因所部被我冀鲁豫支队击溃,被上级指责作战不力调离,改由永田接任日军驻曹县司令官,驻军增至300余人。

    菏泽县城被日军侵占后,山口为菏泽司令官,常驻日军也增至300余人,有时多达3000—5000人。

    定陶县城被侵占后,由载藤驻守,常驻日军100余人。

    成武县城常驻日军增至200余人。

    按照日军条例,每个中队应装备轻机枪九挺,掷弹筒九具,重机枪两挺。

    民权、兰封、考城紧靠陇海路,日军为保证其交通运输驻军增至1000余人。周围各县的日军对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形成包围态势,随时可向我根据地发动袭击或扫荡。在发动扫荡时,日军常常可达一万余人。

    随着日军的增加,鲁西南为军队数量也在增强,并在许多重要集镇和交通要道安设了据点,由日军和伪军联合把守。全区共有伪军25000多人,据点40多个,其中菏泽、曹县、定陶为最多。

    菏泽城里设有伪鲁西南道尹,有伪军警备大队一个,王兆洲为大队长,伪军300余人;菏泽县有伪军大队一个,李森亭任大队长,下设九个中队,伪军15000余人,乡间设据点10余个。

    曹县有伪军一个团,董子荣任团长,一个警备联队,朱晓堂任联队长,下设22个中队,伪军6000余人,在乡间设有据点20余个。

    定陶县有一个伪军警备大队,王宪杰任大队长,下设11个中队,伪军1300余人,伪军据点主要设在菏泽到商丘的公路边沿地带,以守护菏商公路。

    民权、兰封、考城有一个警备联队,伪军1000余人,分驻在陇海路沿线。

    日军大军压境,敌情空前严重。但我英勇的鲁西南人民毫不畏惧,纷纷挺身而出,他们或在党的领导下,或自发而起,对鬼子汉奸的蹂躏奋起反抗。

    1939年7月,鲁西南风雨如磐。程书勋拉起的定曹抗日游击队,在城西我抗日根据地的力本屯村(今天定陶县马集镇正西约10华里),正式宣告成立了。

    力本屯村是定陶县城西较大的一个村落,抗战时是抗日根据地中心堡垒村。这里群众世代为农,民风淳朴,崇文尚武,最重义气。由于土地盐碱贫瘠,人民生活十分贫苦,备受封建地主势力的欺压,所以群众也富有更坚定地反抗精神。

    在村子附近不远的郭庄村南,大约300米处,有一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寺。该寺名叫左山寺,原名兴华禅院,建于东汉年间,隋、唐、宋时最为兴盛。明代寺院占地2.67余公顷,自南至北依次建有戏楼、寺门、钟楼、鼓楼、关帝庙、白衣奶奶庙、龙王殿、祖师庙等300余间,以天王殿、十八罗汉堂、立佛殿、睡佛殿、藏经殿和百神殿最为雄伟。殿中的神像雕刻精巧,造型优美,百神殿百尊神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寺院西南角有宝乘塔,下藏舍利子6颗。

    相传,春秋时期的史学大家左丘明曾在左山讲学,而且山后建有左丘明墓。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们多到此殿朝拜,以祈观音、罗汉赐福庇佑,故正殿前庭,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据说寺内供奉的菩萨和罗汉们时常显灵八方,更引得各地信众、香客往来频繁,名噪一时。

    这天,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冀鲁豫支队司令员杨得志、原陇海支队司令员、时任冀鲁豫支队二大队三营营长的王道平骑着战马,带着警卫人员,亲临力本屯。

    在这里,他们庄重宣布定曹游击大队正式成立,隶属于鲁西南地委(1940年5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成立后,隶属于军分区),任命程书勋(兴文)同志为大队长,副大队长孙玉岭、郭根牛,杨司令委派冀鲁豫支队干部黄文祥同志任大队指导员。

    起初,游击大队下设两个分队:一分队长是孔令芹,二分队长是李丕芝。全队共60余人,枪三十余支。

    从此以后,程书勋同志率领这支队伍战斗在鲁西南,在定陶、曹县、菏泽交界处一带,他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成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抗日英雄。

    当时,根据上级指示,定曹抗日游击大队主要活动在定、菏、曹三县边。

    两个分队在没有大的行动时,在孔令芹、李丕芝带领下,可以分头独立活动。分队经常活动在城西的日伪炮楼周围,有时十余里,有时三、五里,今天东打几枪,明天西打几枪,恫吓汉奸队,使他们不敢出炮楼。这种捉迷藏的游击战,很有成效。城西的日伪小股队伍,在游击大队成立后,几乎不敢轻易出门到城西骚扰了。

    二、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1943年1月~1944年7月)

    点看全图

    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领导合影

    1943年1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军分区决定:将程书勋领导定曹游击大队改称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作为以王道平为司令员的军分区定曹游击支队的一支分队,配合定陶县地方政权工作,程书勋任定曹支队分队长兼县抗日游击大队长,何舟任政委。不久,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改为隶属冀鲁豫军区第七(鲁西南)军分区直辖。

    点看全图

    此后,定陶县抗日游击大队改穿八路军灰色军装。同时,部队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宗旨教育和形势教育,战斗力进一步加强,逐渐走向正规化。

    三、冀鲁豫军区五分区第四基干大队(定陶县基干大队)(1944年7月~1945年6月)

    1944年3月,根据冀鲁豫军区统一部署,地方部队升编,以充实军区所属各分区武装力量。根据军分区统一安排,定陶县游击大队和县大队合并,组建五分区第四(定陶县)基干大队。

    在曹县青岗集西北十余里,有一个村子叫张大王庙村。该村位于菏商公路以西约十五里,东鱼河和其南支之间,北与定陶马集比河而邻,距马集仅5华里。

    在抗战时期,这里是我鲁西南抗日根据地中心区---曹西北的一个重要堡垒村。五分区第四(定陶县)基干大队就是在这里成立的。

    3月的鲁西南,初春的冰雪渐渐消融,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春风是那样的和煦,杨柳已开始吐出新芽,一些迎春的野花也开始争相绽放。已坚持六年浴血苦斗、在敌人频繁的扫荡和严峻的灾荒中没有倒下英雄的鲁西南人民,现在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这天,五分区副司令员张耀汉和地委、军分区领导一行来到张大王庙村,宣布任命:五分区第四(定陶县)基干大队成立。

    程书勋(程兴文)任基干大队大队长,定陶县委书记杨用信兼任政委,原县大队大队长潘凤举任大队副,后增加原县大队副大队长王开森为副大队长,原县大队副政委缪春山(---6月)、何舟任副政委。

    部队整编为四个连:一连长孔令芹,指导员王双锁;二连长李丕芝,指导员袁大卫;三连长刘德昌(马集西刘楼村人),指导员申绍英;四连长郭孟言。每连有一百余人,整个基干大队共有500余人,

    基干大队组建不久,根据分区指示,为保卫我定曹交通线由曹县古营区队和定陶田集区队合并而成的古田中队(中队长侯新斋、指导员杨修文)又编入基干大队作特务连。不久,部队发展到近800人。

    四、冀鲁豫军区十分区定陶县基干团(1945年6月~1945年10月)

    1945年6月,为了壮大我八路军主力部队,争取抗战的早日胜利,根据军区指示,定陶县县基干大队升编为定陶县基干团。

    由于上级一元化领导的规定,程书勋任名誉团长(实际仍领导部队),团长由定陶县长马冠群兼任,县委书记杨用信兼政委(---7月),副政委骈引丁(1944年9月---1945年6月,任成曹县基干大队副政委),何舟任政治部主任,王增长任参谋长。(基干大队副大队长潘凤举于1945年5月调离。)

    当时军分区主力团,分别编为野战团(甲种团)和基干团(乙种团)两种。野战团辖3个营和2个直属连,营辖3个连。基干团:五个大连,每连300人左右。当时所谓独立团,不过是二类基干团。

    新组建的定陶基干团连长有孔令芹、王开森等人,原二连长李丕芝任团部作战参谋。

    全团辖定陶县各区队,近1800人,属十分区直接管辖。基干团战士大多为定陶县子弟兵,部队升编后,活动范围虽有扩大,主要还是在定陶、菏泽、曹县境内及周边地区活动。

    五、冀鲁豫军区第五(鲁西南)军分区第十四团(1945年10月~1947年10月)

    1945年10月上旬,根据冀鲁豫军区指示,程书勋领导的五分区定陶县基干团升编为军区主力部队,番号为“冀鲁豫军区第五(鲁西南)军分区第十四团”。

    程书勋任团长,骈引丁(原基干团副政委、定陶县代理县委书记)任政委,原基干团副团长潘凤举调分区十七团任副团长,冯仪(老红军、原军分区定曹游击支队参谋长)、申绍英(原鲁西南十八团一营营长)任副团长,何舟任政治部主任,王增长任参谋长。部队在定陶县城里建有后方办事处。

    六、五分区独立团并入十四团(1946年9月)

    1946年9月,在敌情复杂危机的时刻,为了以定陶东部为依托,进一步向曹东北、成武一带发展,我鲁西南地委、军分区决定成立定东工委,逯昆玉为书记;同时,为了统一对军队的领导,根据军区指示,五分区独立团并入十四团,逯昆玉兼政委,骈引丁为副政委。这样,部队规模继续扩大,领导力量进一步增强。

    七、冀鲁豫军区机动部队(兵团)十四团(1947年10月~1948年1月)

    1947年10月,根据战斗需要,五分区基干第十四团与冀鲁豫军区三分区基干第九团奉命合并组成冀鲁豫军区机动部队(机动兵团)。

    八、冀鲁豫军区新编独三旅八团(1948年3月~1949年2月)

    1948年3月,冀鲁豫为壮大地方兵团,决定将第三分区第九团、第五分区第十四团、第六分区第十一团组成新的军区独3旅,分别为七、八、九团。闵学胜任旅长(后任二野十七军五十一师师长)。各团辖团直、一、二、三营,每营三个连。

    此次,定陶县大队并入十四团(八团),为第三营。

    九、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1949年2月~1952年5月)

    点看全图

    一五二团领导合影

    1949年2月,全国解放军番号统一颁布,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三旅第七、八团及冀鲁豫军区三分区二、三营合并于河南省项城县李湾寨奉命升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五十一师师长闵学胜、政委崔子明。一五二团辖一、二、三营,每营辖3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团直辖警卫连、通讯连、炮兵连、辎重连、宣传队、轮训队。

    十、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1952年5月~1953年1月)

    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十七军五十一师一五二团奉命整编,归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建制,由五十一师一五三团调入500名班以下人员及贵州省独山军分区直属及11个县警备营调入400名人员后,全团3014人,于5月中旬在独山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团辖4个营共16个连,1个特务排。

    十一、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1953年1月~1954年5月)

    1953年1月,团随师赴朝鲜执行任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铁路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1954年4月回国。

    十二、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八团、二十九团(1954年5月~1981年3月)

    1954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第六师第十八团于甘肃省天水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八团”。同时分出一部组成“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九团”。1981年3月,铁道兵第五师、六师奉命合并,六师及所属部队(不含二十九团)番号撤销,铁道兵第六师第二十八团在新疆库尔勒市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第二十五团”,原六师二十九团隶属五师序列,直属铁道兵司令部领导,后期情况不详。

    十三、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五团(1981年3月~1984年1月1日)

    合编后的铁道兵第五师辖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团。

    十四、铁道部十五工程局第五工程处(1984年1月1日~今)

    1984年1月1日,奉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第五师整建制并入铁道部建制领导,取销军队番号。五师改制为铁道部十五工程局,所辖5个团依次改编为十五工程局第一、二、三、四、五工程处。二十五团为第五工程处。

    改编为十五工程局新建铁路运输处,1988年3月改为第六工程处。师通信营改编为十五工程局电务工程段,1986年1月扩编为电务工程处。汽车营改编为十五工程局汽车运输大队,1993年3月8日,局汽车运输大队与局运输处合并组成机械化工程公司。师的其他单位改为工程局的单位名称。

    关键词(Tags): #程书勋#抗战#鲁西南#冀鲁豫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