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东风遇到西风 -- 淮夷

共:💬33 🌺401 🌵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东风遇到西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今儿早上爬起来,发现窗外刮台风,挂着8号风球的警告,香港交通都停下来。这种天气,读一本东风遇到西风之书,也算是应景了。

    我很喜欢的这本书叫作《The Geography of Thoughts》(思维的地理),作者是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此书主题是讨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这个话题特别庞大,而Richard采取了一个管中窥豹的聪明角度:社会学实验。书中介绍了许多有趣的实验设计,这些实验让人们意识到,东亚和西方在认知模式上的巨大差别。

    (一) 属性vs关系

    比如,有这样一组图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受试者要在鸡和草之中,选一个和牛更接近的归为一组。凭直觉,您会怎么选:鸡和牛?还是,草和牛?

    这个实验目的是考察东西方看待事物的习惯,并不存在所谓正确的答案。实验在成年人和儿童都得到类似的结果:西方人多数选鸡,中国人多数选草。

    西方人用事物的“属性”来分组(鸡和牛属性是动物,草的属性是植物),东方人则习惯从“关系”角度看问题(牛吃草,牛和草的关系强于牛和鸡的关系)。

    这种差别的延伸意义在于,西方人更擅长发掘事物背后的“规则”,并用规则指导决策。东亚人对规则往往不敏感,他们更喜欢整体相似性。

    为了验证这个可能性,作者设计了下面的花朵实验,受试人群包括三类:韩国人、亚裔美国人、欧裔美国人。

    这个实验跟“鸡、草、牛”分组类似,但更复杂。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花朵实验的要求,是让受试者在上面两组花中,选一组和底下的花最相似的。

    两组花和底下的花比起来,各有差异,不太容易找到明显的答案。我自己看了一会儿,觉得该选左边(group 1),事实上,这正是多数韩国人和亚裔美国人的选择。理由是二者“看起来”更相似,比如group 1有三个花的花瓣和目标很像,且三个是有叶子的。

    欧裔美国人普遍选了右边group 2,理由是,这组花和目标皆遵循同一个“规则”:直的花茎 (反观group 1,花茎都是弯的)。

    (二)名词vs 动词

    这种选择花朵的认知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作者提出一个有意思的猜想:语言差别。

    西方用“属性“观察事物,属性多用名词描述。东亚用动态“关系”分析事物,关系的描述牵涉较多的动词。

    幼童一般容易学懂名词,认知心理学家Dedre Gentner发现欧美幼童以每天2个单词的速度学会名词,远高于学动词速度。然而这个现象并不是全球普遍,语言学家Twila Tardif也发现一个奇特现象,东亚儿童学动词的速度快于学名词。

    原因何在呢?

    有一个解释是说,动词在东亚语言中更明显。以一句话为例,动词往往出现在东亚语言最开头(中文)或最后(日文),相形之下,英文有更严谨的主谓宾结构,所以英文的动词常被淹没在一句话的中间位置。

    中文可以简单的说 “下雨了”,英文则非要找个老天爷出来充当主语,要说“It is raining”。

    再如,中国人一起喝茶时,这样问对方:“再喝点?”重点在于动作“喝”,茶被省略是因为无需强调喝的是啥。英文正好相反,英文强调名词,要说”more tea?”,重点是对象茶,而不需强调喝,难道茶不就是用来“喝”的吗?

    再以老舍的《茶馆》这段对白为例:

    松二爷: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

    这俩人对话,找不到一个主语,全程都是动词。中国人读来觉得特顺,您要是直译出英文,老美一准儿被这堆语法“错误”的句子搞晕。

    人类学家Sapir和Whorf提出过一个有名的Sapir-Whorf假说,假说认为,不同语言的构造差异对人们思考过程产生关键性的影响。这个假说被科学界争辩很久,没有定论。作者和两个中国学者做了一个联合实验,测试语言转换是否能改变人们思维定式。

    受试者需要同时懂得东西方语言,所以,他们测试了中国大陆的高校学生。实验的设计是“鸡草牛”之翻版,实验者在一张纸上写下“熊猫、猴子、香蕉”三个中文词,让学生找出两个最接近的。

    跟“牛吃草” 的逻辑类似,中国学生大多选了“猴子和香蕉”为一组。

    实验者在纸上改用英文“panda, monkey, banana”,去测试另一组大陆学生,这次出现统计上显著差异的学生们改选了panda和monkey。

    听起来有点神奇,中国学生转换到英文语境下,脑子也似乎换了,做出西方人惯常的属性判断。熊猫和猴子都是动物 ---这是欧美学生的普遍选择。

    (三)广角vs 隧道

    在前面的花朵实验中,东亚人看重整体性而西方人看重局部,这种思维的分歧,在作者设计的另一个实验里面,有更深的揭示。

    实验叫作Michigan Fish Test(密歇根州观鱼竞赛),受试人群是日本人和美国人。

    这个实验要求受试者观看这样一幅图画,时间是5秒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兴趣的话观看5秒自测)

    实验者收起画,然后提问:请回忆,你刚才看到些什么?

    如果你回答:三条大鱼,还有一些水草。那么,你多半是美国人那一组的。

    实验中日本人普遍答出了远远超出美国人的鱼缸背景信息:青蛙、蜗牛、石子、甚至日本人还注意到了大鱼冒出的几个气泡。

    西方人倾向于tunnel vision(隧道式视角)去观察世界,他们的大脑专注鱼缸主角---占据画面中央的三条大鱼。他们能回忆出一些大鱼特征(比如有个大鱼是红色的鱼鳍),这一点日本人普遍输给了美国人。反观东亚人,更擅长用广角视野去观察整体环境,并能注意到大鱼和环境的关系。

    我想,现实世界中,中美渔民在海中捕捞的时候,是否也有类似的观察差异和记忆偏好。这或许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可惜很难进行可控实验。

    (四)个性 vs 环境

    东方的环境论和西方的个体论,也影响到他们对犯罪事件成因的看法。

    1991年,爱荷华大学物理学博士卢刚,因为不满导师,枪杀了导师并在校园射杀数人后自尽。这件事引起了心理学家Michael Morris和彭凯平的重视。

    Morris和彭凯平分头分析了中美新闻媒体的报道口径,发现美国媒体更多指向于卢刚的个性,“脾气一直很差”,“相信开枪是最好的报复手段”,“心理极端阴暗”,等等。而中国媒体强调卢刚的环境,“与导师相处的不好”、“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美国枪械管理的放松”,等等。

    如果说卢刚事件,中国媒体有为之开脱倾向的话。那么在同一年,美国邮政工人Thomas McIlvane冲入他工作的邮局,射杀上司和几个同事。Morris和彭凯平继续就此新闻,查阅中美报纸的讲述角度。

    纽约时报对Thomas枪杀案的评述,与报道卢刚枪杀案,如出一辙,他们倾向于认为,这是凶手本性造成的惨剧。中国报纸则一如既往的强调环境因素,“Thomas刚被上司无情解雇”,“他可能受到最近一起德州枪击案的刺激”,等等。

    在一个实验中,中美学生被问到一个what if的问题:如果卢刚找到了教职工作,将来会不会发生这种枪杀惨案?

    美国人回答:多半还是会的,性格决定命运。

    中国人回答:多半不会了吧,此一时,彼一时。

    (五)循环vs 线性

    作者和中国学者联合做过一个实验,观察东西方对事情发展趋势的不同看法。

    实验对象是密歇根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学生。比如,当看到这样一个问题:“露茜和杰夫是同一所大学的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约会两年了。你觉得他们毕业后分手的可能性有多高?”

    露茜和杰夫是两个完全虚拟的人物。毫无其他背景信息的情况下,50%的北大学生认为两人将分手,只有30%的密歇根学生认为两人将会分手。

    这个小实验揭示着东西方对事件趋势的不同理念。“物极必反”的东方哲学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心理,我们易于相信,好事很可能会变坏,而坏事最终也可能变成好事。西方人惯于以线性发展的心理看待未来,一个上升的走势意味着,未来将继续上升,而不是下跌。

    在另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中,作者给北京和密歇根的学生们看了一些趋势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趋势图可以代表GDP增长率的走势、股市指数的走势、失业率的走势,等等。这是一个加速增长的曲线。

    学生们被要求根据这个图的形状,标出下一个最有可能的数据点所在位置。

    面对增速曲线,美国学生大多数相信,下一个数据点将持续这种明显强劲的态势。北京学生面对这个加速强势的曲线,中国文化的潜意识告诉他们,“盛极而衰,刚强易折”,所以他们更多预测道,下一个数据点将出现增长放缓,乃至可能是彻底的反转(下跌)。

    (六)东风遇到西风

    亨廷顿所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特别提到了东西文化差异的顽固性,以及他们终将产生的冲突。亨廷顿的学生福山,也写过一本很有影响力的著作《历史的终结》,福山说,西方模式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将统一全球。

    激进的福山多半是预测错了,他的老师亨廷顿或许又太悲观。

    如今的天下大势,西风再也压不倒东风了,东风也不并需要压倒西风。

    关键词(Tags): #东西文化差异(大圆)#东西文化(大圆)通宝推:tt086071,平淡是真,联储主席,玉垒关2,一条溺水的鱼,葡萄,海外俗人,阿辉1,唵啊吽,钓者任公子,南方有嘉木,希宝,路边,不远攸高,弦音醉舸,天涯睡客,李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发现我的答案大部分归于西方流,少部分属于

      东风流。也许接受过理工科多年的思维训练会影响选择。

      有些实验结果不是很有说服力,像牛与草,我也选了,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一句名言“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由于被成语、俗语等语境浸淫多年的自然反应,而不是关系或者动词这种动态优先。

      • 家园 牛和草容易放在一起是因为食物链的缘故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一条食物链上的被连接的两个对象。所以第一眼把他们放在一起也不奇怪。我在木有看清题目要求的时候也是这么放的。看清要求以后,就是自然把动物们都放在一起了。简单地说,西风理性,东风非理性。

        • 家园 不能简单用理性、非理性来作断语吧。

          我个人的感觉,西方思维比较量化,通常基于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注重细节也是一个量化的方面,要把一个研究对象量化,首先要将之抽象成各种属性的集合。这使得他们做事的方式看起来严谨刻板。

          而东方思维比较注重整体观和事物动态的变化,而且比较含糊、灵活。比如每个中国人都读《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有经典的《易经》。在我看来,《易经》就像一个有限的状态机,给出了一些状态,以及在不同的外界条件触发下会向下一个状态转变。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模型,而且你可以做出的选择并不单一,出口也很多,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非常地灵活。

          西方思维看似理性,但由于现实世界的混沌、非线性、自变量应变量太多、输入输出之间不是直线因果关系,所以建立的看似理性的模型跟现实世界的相似度太低。通常只能模拟出局部区间的状态,从长远以及整体来看往往模型失真失效。

          东方思维看似感性,但也许更加吻合真实的混沌世界。

          • 家园 还是存在理性和非理性这本质的区别

            西方的分析方法是以量化为标准。很多问题不能被简单的量化,因为参与的,起作用的变量太多,相互的interaction太复杂了。于是很难得到一个简单的量化答案,或者一个能work的model. 不管怎么说,即使再蹩脚的model, 比如我们伟大的葡萄大侠客推崇的日本人的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做的千年气候模拟,对数字计算了解都明白,其结果肯定就是个crap. 但是就算是再crap的结果,这还是个理性的,有可能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随着经验的积累,采集数据的增加,模型可能越来越好。能有效预则的时间越来越长。人类对大气水循坏的掌控越来越具体。

            东方的就不一样了。比如医学,就算一副中药治好了某人的病,可是因果全然是不清晰的。而西医明确地指出病症并能采取相应的对策。中医这样对于机理不清的问题的解决,说白了,对策其实就是碰运气。

            用某个伟人的话来说:再蹩脚的建筑师做出丑陋的房子也比非常完美的蚁巢要好。因为房子是按照设计思想做出来的。而蚁巢的建立,完全是超出蚂蚁们控制做出来的,一个没有设计蓝图的建筑物。

            • 家园 我只能说,如果世界真是上帝造的,

              所有的科学门类都在试图理解和复制上帝的工作,比如说所有科学实验都要求可重复的。而迄今为止离理解上帝的工作还很遥远。

              中医也不是碰运气,它运行了上千年,是一个不断在大规模人群身上试错的实验过程,最终得到了一些可验证的可重复的治疗方式。

              东方和西方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对世界的理解。这些方式是可以互补的。但是西方似乎认为自己掌握了唯一正确的方式,有点过于傲慢的自信。而东方正在学习西方的方式。

              • 家园 最终得到了一些可验证的可重复的治疗方式。

                怎么说呢,如果一个医学体系运行了上千年,至今搞不清楚疾病的机理,连病毒性感冒都无法准确判断医治,那不是个好的体系。

                东西方认识上的差异与其说西方的傲慢,不如说东方的保守和迷信更恰当。实际上中国的教育体系里已经没有一项是自己的了:就连中文都是和西方杂化出来的白话文。

                • 家园 西方这么迷信他们的模型,

                  比如说经济模型,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比如所谓的GDP等等,把全世界拖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以至于造成环境、能源的危机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困境和危机。

                  而东方在被坚船利炮打开大门前的可持续运行方式,可以让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得更久一些。

                  当然,现在大家都被裹挟到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上,只能祈祷人类在地球上无法生存前,靠着科技的进步找到另外一个栖息地。

    • 家园 我怎么选的两边都有?

      语言能影响思维方式我同意

      反正我用英文发言更容易bla bla

    • 家园 和第3种猩猩一样有趣的书,我喜欢

      不知道 中亚地区和东西两方有什么区别么

    • 家园 试了一下,发现一些更神奇的

      1、把它念出来。熊猫、猴子、香蕉,试试看,好象结果会不一样哦。看来视觉和听觉对判断可能有不同的影响。

      2、次序很重要。鸡、草、牛,鸡、牛、草,好象结果又不一样。

      感觉这个实验的严谨性不够,或者是有些对比试验没写出来?

    • 家园 我怎么觉得panda和banana是一组呢。

      都是an, na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