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蒋琬的那个上疏我倒认为没有特别可以指责的地方

      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越闹越大,240年前后的反叛让太守都逃离郡治八百里,很不容易才被镇压.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不断在为蜀汉提供耕牛战马等物资,这些在农耕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加上无当飞军等精锐部队也是从南方少数民族获得,这样的局面蜀汉首脑无法坐视.此后蜀汉在南方的驻军不断增加,邓艾攻破成都时南方的一万蜀军曾要求增援被拒绝,虽然有对己方威胁估计不足的原因,南方之不能放弃也是显而易见的.242年蒋琬离开汉中回到涪县,恐怕是南方压力增大的直接结果.即使诸葛亮在世面对南方越来越动荡的形势恐怕也不能稳坐汉中了.

      诸葛亮几次出兵,综合地看我觉得他最大的心愿恐怕还是陇西而不是陇东.关键在于几次出兵分量不一样.第一次出陇西,虽然因为马谡兵败前功尽弃,但兵强马壮准备充分.如果不是马谡败得太快,诸葛亮肯定要打下去.换句话说,这个意外的大败不一定能让诸葛亮"认输",觉得陇西打不下来,动摇对其的野心.第二次出陈仓,只准备了二十天的军粮,明摆着没有大打出手的打算.当时曹休兵败淮南,关中部队被抽调东下救援,诸葛亮的本意恐怕就是趁机弄点小便宜,和238年“以乘其衅”应该是同样性质.后来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就是为西征打通道路.曹真几路大军征讨蜀汉由于大雨双方未能交手,唯有撤军后在西线魏延出出手教训了郭淮,可见诸葛亮对确保去陇西的道路是如何重视.果然不久后大军又出上圭,和司马懿龙争虎斗一番.这次虽然有射杀张合等战果,但整体上并没能达到征服陇西的目的.这时诸葛亮切身体会到攻击陇西的困难,即使局部胜利也很难达到战略目的.此后的五丈原是诸葛亮最后一战,但也是他大规模攻击陇东的唯一一战,不是没有道理的.蒋琬的目光盯在陇西,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至少是有相通之处的.

      • 家园 嘿嘿,赵兄点到我的死穴了

        其实我写诸葛亮其余几次都是出渭南平原,心下就已经在打鼓了,自己马虎算一下,诸葛北伐也没有几次正式的,因为那时不涉及姜维,所以全是略写的,不像现在这样仔细对照。本来这个帖子的来意是因为我跟某人说,“简单来说,诸葛是以战养战,姜却完全是在消耗了”,被人笑了半天。当时就想写一个两者北伐的比较,现在就先从姜维入手。涉及诸葛北伐,大部分是凭个人印象和别人的资料综合的,以后再慢慢看诸葛的北伐。

        简单的看法,蜀汉的瓶颈是在刘备征汉中就形成的,廖立对兵头刘备的牢骚(记不清了),差不多就是我现在的基本看法。

        但是关于蒋琬后撤涪县,我认为确实开了放弃汉中基地的先河,后来费掉虽然又去汉中呆了三年,但不久后折衷驻扎在汉寿,还是没有把汉中当成坚守的大本营。

        后来南方夷人间有战乱,但是和汉中相比,孰清孰重,赵兄也不能否认吧。蒋琬不能因为南方夷人之乱就丧失卫国之本呀,再说,蒋琬迁到涪县,在各方面的言语中表达的还是为北伐而变,因为夷人之乱的原因只是我们后人的猜测之一了。

        正好我今天写的这一节已经涉及到羌人对蜀汉的军事支援,我的意思是蜀汉高层对人才运用的不妥当,除了这个王嗣,本来好好的郡太守非要带到前线,也包括吕?V,做地方官时相当得力,到了中央反而施展不开手脚。后来南中政策实施得当的张嶷也战死在前线,我觉得真是浪费了。大概也是因为蜀汉拿不出人才,姜维急眼了,挺叹息的。

        今天再贴,欢迎赵兄在讨论。其实我自己写这个也改变了原先的许多看法,与各位讨论,也会使自己更明晰。

    • 家园 看得如饮甘醇,美.送花并期待下篇.
      • 家园 感谢石头兄的捧场,今天来改了个错误,下一篇正在写

        不知明天来得及否?因为涉及到许多地名,搞得我很头痛,不过写这个倒发现了以前许多不注意的细节

    • 家园 【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蒋琬辞世

      蜀二相时的姜维

      蒋琬辞世

      243年十月,蒋琬迁徙到涪县,这个消息传到吴国时却变了味。当时诸葛恪在皖城(吴庐江郡治所)不断派出细作想要谋取寿春,司马懿听说以后就挺军至舒县(属魏庐江郡,已靠近吴境),孙权马上将诸葛恪后撤到柴桑(属吴豫章郡)。这时步骘、仇然向孙权说,“听从蜀地回来的人说,蜀国想要背弃盟约,与魏通好,多作舟船,修葺城郭。司马懿这次出兵南下,蜀国不但不出兵(吸引魏军),反而迁徙大本营靠近成都,放弃汉中。事态已如此明显(言下之意蜀背盟投魏且修船欲作魏顺江下讨吴前锋),不能再犹豫了,应该早做防备。”这时候的孙权正被手下已分为两派的群臣搞得晕头转向(*注十二),61岁的孙权仔细想了想,还没有糊涂到不分敌友的地步,跟群臣说,坚持蜀吴同盟,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

      魏国的太傅司马懿一出兵就吓的吴国君臣又是撤军,又是朝议,使得这位次于首辅曹爽的老臣在魏朝廷内外的声望更高了。早已经开始和司马懿明争暗斗的曹爽坐不住了,他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增加军事威望的机会,手下的邓矧和李胜就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蜀汉。

      曹爽看到蒋琬退驻涪县,也觉得进攻汉中是个好主意。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244年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七万人出发和夏侯玄会合从骆谷(即傥骆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骆谷,在周至县西南;南口称傥谷,在洋县北。亦总称骆谷*注四)攻击汉中,总共约十万人。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有人就建议,“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掉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此战就是后来所说的兴势之役,王平本传说的很简单,后世却津津乐道于此战,刘伯温著《百战奇略》此役被归类为“退战”,说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三国志曹爽传、刘敏费掉传》《晋书文帝纪》《汉晋春秋》都有相关记载。综合各处,再来说一下这次防守反击战。

      曹爽和夏侯玄两军会合后从骆谷进军汉中,骆谷在三条汉中通雍州的谷道中最短(*注四),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曹爽挑的这条路使后援极其困难,当时发动关中和氐羌(雍凉)各地运输后勤物资,结果“牛马骡驴(够全乎的)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听着身后民夫的哭声,曹爽的十万魏军总算出谷面对阳平关前的崇山峻岭。以前曹爽的老爸曹真想攻汉中时选的还是平坦的褒斜道,因下大雨就不得不退却;爷爷辈曹操当年攻汉中张鲁也是走的褒斜道出散关,绕道武都才到的阳平关。曹操见到阳平关及周围的险峻,急的都说出“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的话来。现在的孙子辈曹爽看着阳平关更傻了眼,蜀军早已占据阳平关前的险要地势了。

      蜀军按照王平的布置占据兴势(*注下),刘敏则虚插旗帜,布疑阵绵延近百里。当年张鲁军的张卫杨昂也是依据阳平关横向扎营十几里凭险抗拒曹操,最后曹军因巧合撞入张卫军营导致后者自乱才攻下的阳平关(可参看老贴《刘晔传》)。如今王、刘既非张、杨,曹大将军也不是魏武帝。面对这样的形势,魏军一筹莫展,曹爽的参军杨伟就劝这位公子哥尽快撤军,旁边那个空谈的邓矧还在强词夺理,气的杨伟骂道,“邓矧、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曹爽听的很不高兴,您说邓李两人玩忽国事这不是骂我吗?就在这个时候夏侯玄收到司马懿的信,早先司马太傅在曹爽进军前就表示反对,现在更是言辞强烈,“以前武皇帝与刘备征战汉中,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军已占据兴势,你们前攻不能进,后路再被蜀军包抄,等到全军覆没,恐怕连负责任的命都没了!”夏侯玄吓的清醒过来,也劝谏曹爽撤军,曹爽才很不情愿的答应。而这个时候,从成都赶来的蜀大将军费掉已经率军到达三岭(*注下),曹爽慌了神,仗着人多硬闯才得以撤军(244五月)。

      *注上,兴势即兴势山,在阳平关外围,位于今陕西洋县北,现在这个地方属于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前文提到的黄金也属外围的戌守,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武侯镇。

      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

      费掉因此战进封成乡侯,并在汉中逗留到九月244才返回成都。姜维并未出现在兴势之役的记载中,然而作为涪县援军,理应赴汉中参战。但这次王平在阳平关外围据险防守,进而反击魏军得胜的例子,却没能成为姜维得以吸取的经验。

      病重的蒋琬因为费掉此战的优秀表现请命由费掉任益州刺史,此后逐渐接手军务,蒋琬一直在涪县养病。费掉除在成都处理政事外,又于245年十二月到汉中巡视各个围守,到第二年246六月返回成都。

      就在这年246十一月,蒋琬在涪县病逝。

      蒋琬的辞世并没有在蜀国造成过大的震动,诸葛亮时期就被培养的费掉顺利接掌蜀国军政。247年,46岁的姜维晋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掉共录尚书事。

      魏国也没有因蒋费交班打蜀地的主意,曹爽从汉中退军后,与司马懿的争斗开始白热化,曹爽先毁中垒、中坚营(禁卫军),将兵属由其弟中领军曹羲统领,随后将身周围亲信何晏、邓矧、丁谧、李胜等人安排在要职,并将站在司马懿一边的郭太后迁至永宁宫以便自己把持朝政。老姜司马懿看到这个情况,在姜维升任卫将军的这一年247五月就索性装病不参与政事,偷偷的看着曹爽这帮公子哥暂时的风光。

      吴国那边这会儿还乱着呢,太子和鲁王的争权才上演到高潮,丞相陆逊已被孙权逼死245,还得接着因此事死人,没完。(*注十二)

      这样的局势,使当上卫将军的姜维跃跃欲试,准备开始自己的北伐,但蜀国的政局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蒋琬病逝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了魏略的一句话“琬卒,禅乃自摄国事”。刘禅被后世看作是扶不起的阿斗,但他并非白痴。魏略虽是敌国人的说法,但联系前后,刘禅的确开始自己处理政事。诸葛亮辅政时后主17岁,这会儿刘禅都40岁的人了难道还要靠臣子相辅吗?诸葛亮逝后,蜀汉不置丞相,蒋琬逝后,蜀汉不置大司马,这两个变化可以看出刘禅在逐渐回收权利。而就在蒋琬病逝的同时,素来秉公严厉的尚书令董允也病逝了。刘禅一直都怕这位董尚书,身边宠爱的太监黄皓看见董允更是老鼠见猫。董允一死,尚书令就空出来。费掉推荐吕?V任尚书令,吕?V“历职内外,治身俭约”,也算良臣。同时董允兼任的侍中也空出一职,费掉推荐陈祗填补空缺。侍中是虚衔的加官,即官员所任职务外另加的一种官职,加侍中后,即可出入宫禁,在皇帝身边备顾问,成为近臣。陈祗是以前刘备时代司徒许靖的外孙,史称其人“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掉因此看重陈祗推荐给刘禅。多才多艺,长的帅嘴又甜的陈祗也马上获得了刘禅的好感,并宠爱有加(汗,好像同志)。陈祗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反而这时和黄皓开始互相勾结。而刘禅失掉董允的制约,开始多次公费旅游,增广声乐。当时任太子老师的谯周上疏劝谏刘禅不要此时耽于享乐,浪费国家财政,刘禅也置之不理(文中引了前后两汉时的大堆典故,我都看的晕头,估计刘禅也看的头痛,汗)。

      说的远一点,陈祗在吕?V死后接任尚书令,陈祗活的不长,之后的尚书令依次由董厥、樊建接任。尚书令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政令的首脑,从刘备、诸葛时代尚书令一直是留守成都的主政者,吕?V之前历任依次为法正、刘巴、李严、陈震、蒋琬、费掉、董允。尚书令简单的说就是负责经济的官,蜀汉前几任尚书令都很优秀,法正多智,刘巴善理财,李严也被赋予重望,陈震也算良臣。蒋琬、费掉、董允和诸葛亮被蜀人并称“四相”,可是等到费掉主军权时,蜀汉却没有拿得出手的能臣,后面几个继任的能力好像股票的熊市一样暴跌,前方打仗,成都大本营再也没有人能调理好后援了。

      *注四

      摘引张大可《三国史》中叙述的汉中入关中的地形(可参看谭其骧的三国地图,雍州):

      从汉中北入关中二跨越秦岭主要有三条谷道,由西向东为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东道子午道最险远,有六百六十里的高山险谷。这条通道南段叫午谷,北段叫子谷。子谷谷口在长安之南,所以子午道虽然险远,但可出其不意直插长安。

      中道傥骆道最近,谷长四百二十里。蜀军出中道可陈兵武功,对长安的威胁也很大。

      西道褒斜道较为宽坦,有四百七十里的山谷。南段叫褒谷,上起褒城,在汉中郡治南郑北面。北段叫斜谷,谷口在陕西眉县西南三十里。下褒斜道中段有一条西出折而向北的支道叫箕谷,往北经散关即达陈仓。蜀军出褒斜道,前据雍噤可屏断陇右。

      从总的地理形势来看,关中有八百里秦川。陈仓在川原之西,长安在川原之东。东西距离五百余里,回旋余地大;而汉中只是一个狭小的盆地,三条通道如车辐之聚于车毂。因此,由北向南攻可诸道并出,居高临下会聚汉中,任何一条通道都无被截断之虞,曹魏的几次攻蜀都是诸道并进。

      反之,由汉中北伐三条通道呈辐射状,诸道并进,出谷后因分散在秦川东西川原上,不易集中。而且诸葛亮北伐的东道全线在魏境(按地图,子午谷已在魏荆州魏兴郡境内),因此,诸葛亮北出秦岭只能走中道或西道。

      *注十二

      太子孙登死后,孙权立孙和为太子242,不久又立宠爱的儿子孙霸为鲁王。鲁王的待遇和太子相同,使得一帮不得志的吴臣以为孙权有立孙霸为太子的心思,就依附孙霸天天上疏说鲁王的好处,而另一些吴臣看到孙权想犯当年袁绍废长立幼的错误,也上疏劝谏。孙权自己已老的糊涂,开始猜忌重臣,一时间吴国君臣之间都搞得乌烟瘴气,陆逊更因此忧郁而死245,后来孙权被搞得火起,250废掉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才结束这场闹剧。但吴国已经被折腾的乱七八糟,拥立太子和鲁王的吴臣先后被孙权杀的一片干净,两年后252孙权就撒手升天不管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说说兴势之役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有人就建议,“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掉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这段话大有问题,源自于对“关”字的片面理解,导致整个战役进程变了样,很难让人看个明白:

        从汉中地理形式看,阳平关在其西,主要是屏蔽来自西北方向的威胁,正因为陈仓道要远比东边的三条路来得平坦,适宜大军行动,才决定了阳平关是汉中盆地的战略地位(当然,也是从西川入东川的咽喉)。而此战魏军走的是傥骆道,战役发生地点在兴势,和阳平关隔了很远,当初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要修筑汉、乐二城,正是因为沔阳的汉城位居箕谷南口,而城固的乐城则可以作为抵御来自子午道、傥骆道的支撑点。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要是需要涪县援军来救阳平关,那就意味着汉中盆地已经任由魏军驰骋,后世蒋斌、王含的处境提前出现;还有,刘敏据兴势,王平反而抽身向西,跑到阳平关去,难道想当逃兵?

        《姜维传》明确记载兴势之役就是秉承魏延的“实兵诸围”策略,要点就是将敌人堵在谷口,使之不得进入平地,无从展开优势兵力,收到一夫当关的效果,王平所言的“关”指的就是这条战线。姜维的“敛兵聚谷”与此形成巨大反差,也才导致后世人们指责其防御计划。

        姜维并未出现在兴势之役的记载中,然而作为涪县援军,理应赴汉中参战。但这次王平在阳平关外围据险防守,进而反击魏军得胜的例子,却没能成为姜维得以吸取的经验。

        顺便也说一说,我认为姜维是否参与了汉中战役在两可之间。

        如正《初掌军事》一帖所言,蒋琬对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东向不成又回到西,但和诸葛亮略有不同,不仅绕得更远,还将基地改到涪,其计划大体上可以用三点概括:汉中的王平部,主守;姜维的负责西向,主攻;自己则在两线的交叉点--涪,随时准备支援那一方,所谓“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指的就是兴势危机。

        这种情况下,姜维若在西方前线,恐怕不是说来就能来的,而且兴势一役提到的主要也是费掉(按说既然主攻西线,精锐部队应该在涪或姜维手里,可从记载看,前到的“涪诸军”作用似乎不如费掉部),当然,成都部队都赶来,也似乎没有道理姜维不来。存疑!

        • 家园 呵呵,再来纸上谈兵一把

          轩辕春秋的锋寒兄来啦,嘿嘿,谢花,

          然后我再说说这个“兴势之役”,

          各传记载摘引如下

          《三国志王平传》

          七年春,魏大将军曹爽率步骑十馀万向汉川,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涪诸军及大将军费掉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退还,如平本策。

          《三国志曹爽传》

          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矧与伟争於爽前,伟曰:“矧、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同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司马宣王谓夏侯玄曰:“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於爽,引军退。费掉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M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三国志姜维传》

          初,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

          《三国志费掉传》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掉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掉许别,求共围馇。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掉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掉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晋书文帝纪》

          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蜀将王林夜袭帝营,帝坚卧不动。林退,帝谓玄曰:“费掉以据险距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亟旋军,以为后图。”爽等引旋,掉果驰兵趣三岭,争险乃得过。遂还,拜议郎。

          我的文中认为王平此次是据阳安关,锋寒兄说不对:“这段话大有问题,源自于对“关”字的片面理解,导致整个战役进程变了样,很难让人看个明白:”

          我找了几个地图,贴在下面。(红X处为兴势之役)

          地图链接可看此处

          地图 http://www.glink.net.hk/~jkc/map.htm

          照片 http://www.glink.net.hk/~jkc/photo.htm

          又看了各传,修改我的错误,

          王平说,“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

          结合这几个地图,“兴势”、“黄金”两个戌守就在骆谷出口,王平应该在刘敏的兴势围守之后,

          以游军(?)对魏军进行骚扰?(我看到网上有的文中把晋书文帝纪的“王林”写作“王平”)

          王平和刘敏相距不远,这样才对,而曹爽应该也看不到阳安关。

          魏军在骆谷口就被堵住,无法前进到平原地带,不得不退军,这才是兴势之役。

          关于姜维是否参战,我觉得是涪县援军和成都援军是两条线,成都援军赶到三岭截魏军后路,涪县援军赶到汉中王平处增援。成都援军立功就记载下来,涪县援军只是跑个腿而已,所以涪县的部队名声不显。

          哎,这都是纸上谈兵,

          冷兵时代的数万军队在崇山峻岭之间战斗,我是怎么想也想象不到是个啥样子,有机会将来一定要到实地去看一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老跋失踪好久了

          哪儿发财去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