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姜维传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掌军事 -- 陈不到底

共:💬30 🌺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试北伐

蜀二相时的姜维

初试北伐

对蜀国政局认识还不够深刻的卫将军姜维,只是一心准备着继承诸葛丞相的遗志北伐。

在247年,益州境内的汶山郡平康夷人(*注下)聚众反抗蜀国(*注十三),姜维率军队前往平叛,这个益州内不协调的声音很快就消失了(*注十四)。

*注上,汶山郡内少数民族众多,号称“六夷、七羌、九氐”,平康夷也不知具体是何种民族。

益州境内的夷人叛蜀,可雍凉州境内的羌人却想投蜀。

就在同一年,陇西、南安、金城、西平诸羌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结叛魏,攻围城邑(上述四郡分属雍凉,参看地图),这几个羌人部落派人向蜀汉求救,要求归顺蜀汉。同时凉州的胡酋治无戴也复叛响应。姜维接到消息后就从汶山郡(平康往北是阴平郡再往北就到达魏境陇西郡)出兵向陇西出发。这时夏侯渊次子夏侯霸任讨蜀护军驻扎在为翅(应该是个军队戌守点,在洮水以西,我没找到具体位置),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行进到狄道(属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县)时,有人向郭淮建议应该进军?⒑保ㄇ既司垡兀?在狄道西,今甘肃临夏市?⒑闭颍?,先平定恶羌,然后再对付接应羌胡的姜维。

郭淮觉得叛羌还没有威胁雍凉四郡的能力,但姜维却不是单纯为了接应才来的陇西。他算定姜维会趁机先攻击为翅的夏侯霸,于是下令部队进入?h中(狄道南,参看雍州地图),往南行进接应夏侯霸军。不出郭淮所料,蜀军果然在攻打为翅的夏侯霸,这时突然见到郭淮的军队,姜维就下令军队撤走。随后郭淮率军转头讨伐叛羌,“斩饿何、烧戈,降服者万馀落”。到了第二年248,剩下的羌人退守陇西郡的河关、白土(参看雍州地图),打算据黄河拒敌,结果还是被郭淮破城击败。这些最先起兵的诸羌失败后,就只剩下凉州的治无戴还在围攻凉州武威。治无戴率领胡人虽在武威郡,但家眷却在西海(非是西海郡,此西海既今天的青海湖)。郭淮决定攻击西海治无戴的老巢,结果在龙夷的北方阻击到回撤的治无戴,遭遇政府正规军的羌胡立时大败,治无戴向南逃窜。郭淮在后面不紧不慢的跟着,还顺便剿灭了盘踞在石头山西,霸占官道的土匪。(*注十五)

姜维听说还有一支羌胡没被剿灭,又领军出石营(属雍州南安郡,今甘肃武山县南),经强川,西向去迎接治无戴的败军,留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修筑军事据点,好收留败退的羌人散军和部族。(强川和成重山的位置实在是找不到了)

跟进的郭淮决定分兵两路,分别对付姜维廖化。手下的众将又劝道,“姜维去接“强胡”(这帮属将把败军称为强胡,好像说这两伙一组合变形就更厉害了),廖化又据守险地。如果分兵对付两头,兵力自然减弱。这边既制不住姜维,那边也搞不定廖化。还不如大军一起往西(敢情是不敢离开郭淮),去防止姜维和治无戴会合,这才是上策。”郭淮冷笑一声,“如今咱们去攻廖化,就是要出其不意。姜维肯定回头,等到他赶回来的功夫,廖化早就败了,那时姜维回赶也会累得不轻。咱们根本不用大老远往西赶,姜维也不敢往西接应胡酋,这才是一举两全之策!”手下的众将立马都被这位自信的前将军征服。夏侯霸被分派追姜维,郭淮自己去攻打廖化。年轻的姜维果然照着郭淮说的那样,赶着回来救廖化。

郭淮传没说交战的结果,姜维传说两军战于洮河以西。郭淮因此战进封都乡侯,后来郭淮晋升车骑将军,诏书曰“摧破廖化”。看来“洮西之战”还是老辣的郭淮占尽上风。

姜维这边虽然败退,但是治无戴终于碰着蜀军,被姜维护送回蜀中,安置在成都附近的繁县,我估摸着也没剩多少人了。

这年248,姜维47岁要说也不年轻,比当年诸葛丞相平定南中时还年长两岁。可是他碰到的郭淮,在姜维18岁的时候,就挡住斩杀夏侯渊的刘备大军(当时郭淮还生着病),郭淮稳定散军,推举更具威望的张嗔为汉中最高指挥官,顶住刘备坚持到曹操援军赶来。后来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也没在郭淮手下占到便宜。郭淮面对小自己十多岁的姜维,是绝对的自信。就像郭淮此次转战雍凉四郡(247~248),击破羌胡叛军和蜀军,不是夸他,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算无不中,来去自如。姜维救廖化之前两次碰到郭淮,知道自己差的太远,每次都及时退兵。郭淮也轻蔑的说“今往取化,出贼不意,维必狼顾”,狼顾是指像狼一样的回头,有犹豫不决的意思,初试北伐的姜维还算不上郭淮的对手。

而更不幸的是,姜维下一次的北伐不光要面对郭淮,还有陈泰和邓艾。(*注十六)

*注十三

写到上一节蒋琬病逝,我还依然是按照《三国志》排列事件发生顺序,因《资治通鉴》是按时间发展记录,所以就按通鉴为对照校正。这时写汶山郡平康夷事件为确定时间却一下子被搞得晕头转向(毫不夸张)。

《三国志后主传》载“后主延熙十年(247),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卫将军姜维迎逆安抚,居之于繁县。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往讨,破平之。”

《三国志姜维传》载“后主延熙十年(247),(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掉共录尚书事。是岁,汶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资治通鉴》卷75魏纪七,载“魏曹芳正始七年(246),汉主以凉州刺史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掉并录尚书事。汶山平康夷反,维讨平之。”

“魏曹芳正始八年(247),是岁,雍、凉羌胡叛(魏)降汉,汉姜维将兵出陇右以应之,与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战于洮西。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部落降维,维徙之入蜀。淮进击羌胡馀党,皆平之。”

《三》与《资》不光“平康夷事件”与“洮西之战”记录的时间不一致,姜维任卫将军的时间也不同。

我立马糊涂,直欲摧脑也!反复寻找后,发现是《资治通鉴》出错在先,记录蒋琬死的时间早了一年――《资治通鉴》卷74魏纪六,“魏曹芳正始六年(245),冬,十一月,汉大司马琬卒。”(连带着董允的死也早了一年)

但实际上蒋琬是死于蜀后主延熙九年(246),就是魏曹芳正始七年的冬天。

这也不能怪司马光,他老人家编这个《资治通鉴》将近一千四百年时间的历史,除正史外还参考了一百二十多种杂史,难免会有些疏忽。我没有看过胡三省给《资》作的注,不知胡大爷发现了没有。也许我今天苦苦思索的疑点,早已是前人的牙慧了。忽然想,是不是我看的电子版本有问题?头痛裂之....

把脑袋修修再看,司马光犯的错误大概是因为《三国志郭淮传》的记载,魏曹芳正始八年(247),雍、凉羌胡叛魏,郭淮讨伐,直到第二年正始九年(248)平定,这时治无戴等羌胡才碰到姜维等人的接应,此事持续经年。大概缘此司马缸确定时间就糊涂了一下。

如果《郭淮传》的记载属实,那《后主传》和《姜维传》的记载都过于简略了。

最后再??嗦两句,我对于《资治通鉴》的看法,司马光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各种官史杂史编辑在一起,光按照通鉴的说法论史难免会有偏颇,所以只能多看别的书。不过我看的电子版《三国志》也有许多错误,比如此处《姜维传》里说“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於洮西”就比较可笑,郭淮是死后才追赠为大将军的,陈寿在这里却用郭淮死后的职位。

*注十四

《益部耆旧杂记》载(我判断是这次平叛之后),延熙年(后),犍为郡资中人(今四川资阳)王嗣任汶山太守、加安远将军。自他到任后,对汶山羌人用和抚的办法以相招引,“羌、胡,咸悉归服”,连之前关系恶劣的一些羌胡部落也来归降,王嗣以个人魅力使这些羌人对其信服。汶山郡由此就成为姜维北伐后勤的供给地之一,“羌、胡出马牛羊???炯耙骞锐跃?粮,国赖其资”。后来王嗣随姜维北伐中箭伤重而死,出葬之时,有数千戎夷相送,号呼涕泣。《杂记》载王嗣为人“美厚笃至,众所爱信”,王嗣的子孙也因此被羌胡爱戴,“羌、胡见之如骨肉,或结兄弟,恩至於此”。

*注十五

这一段文字,是记述郭淮驰骋在雍凉的大地上来回击溃羌胡叛军和姜维蜀军的过程。但有两个地方,需要仔细说明一下。

1,正始元年240,任凉州刺史的徐邈还洛阳为大司农。之后就找不到继任凉州刺史的赴任时间,我在第一节里写徐邈后为王浑,此王浑不是那个后来参与灭吴的王浑(参与灭吴的王浑为王昶之子),而是在《三国志崔林传》魏卷24注引“王氏谱,涿郡太守王雄,雄后为幽州刺史。子浑,凉州刺史。”《晋书》里也有记载,这个凉州刺史王浑的儿子王戎后来也参加了灭吴的战役。但是并没有找到此王浑何时任凉州刺史。这次248郭淮(郭淮在曹爽伐蜀后假节)跨越雍州凉州四郡讨伐胡酋,似乎是因为当时凉州没有州刺史的缘故,或是督雍凉军事的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命令。

2,另外还要补充解释一下西海、西海郡和龙夷,大家如果看谭的《历史地图》,会发现三国的西海郡(建郡于195)遥远的都到现在的外蒙古了!再仔细看,却会在青海湖旁边找到一个龙夷的小字,在凉州西平郡的边上。

我刚开始误把《郭淮传》中的“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当作是西海郡。以西海郡的距离之远,我还写了一段夸赞郭淮率军转战千里的文字,但总觉得不对劲。只好再仔细看书加网上搜索,幸亏没闹大笑话。

龙夷是王莽秉政时的西海郡郡治,今青海海晏县三角城镇,遗址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地方就在青海湖的北边。地图上的青海湖一目了然,古时因此湖在西,故称“西海”,就是西王母的地盘喽,西海(青海湖)附近历来是羌族人的聚集地。另外咱们国家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就在这里(当然是指这一带,青海湖北部,现在叫海北州),在此成功地诞生了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

西海郡建于西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当时一脑子古制的王莽上疏说,“现在天下已有东海、南海、北海三郡,正好有羌民上献的土地做西海郡。”挺追求完美的王莽乐滋滋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嗬!这下可算全乎了。龙夷就是这个时候的西海郡治。但新建的西海郡却成了王莽发配犯人的劳改营,“增法五十条,犯者徙之西海。徙者以千万数,民始怨矣”,也成了王莽得罪人的炸药桶。

王莽挺高兴,可羌人不干了,西海郡是王莽硬夺的,根本不是人家自愿献的。两年后(公元6),羌人就把王莽的西海太守赶跑了。西海郡因此而破落,等到王莽登基(公元8)后,西海郡的名称被改到了金城郡头上(这家伙改了好多地名,添乱!)后来刘秀恢复汉祚,地名自然被改了回来,但龙夷的西海郡却被遗忘了。后来青海湖一带的羌人不断反抗东汉,在政府军的镇压下,龙夷附近的羌人几乎绝迹。(公元102)就有人建议恢复西海郡,结果这次的修缮持续了八、九年将近完成时因为羌人的再次反抗而放弃。以后龙夷附近又成了羌人的聚集地,一直处在东汉和后继者魏的势力边缘。这个西海郡就再也没有恢复了。

三国时的西海郡,是东汉献帝兴平二年195,由武威太守张雅请置(《晋书》),治所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跟老西海郡真是隔着千里之遥。

西海的问题搞清了。然后,郭淮追击治无戴路上讨伐的石头山土匪,是令居的流窜犯。令居(今甘肃永登)属金城郡,石头山在令居西,土匪又在石头山西,估摸着就在郭淮南下的路上。据说,令居的位置在史学界一直都没有确定,这段郭淮讨伐石头山土匪的记载还是后世考证的重要依据之一。像我这样的历史行外人,只要知道郭淮追击治无戴没有绕道转圈就足够了。

*注十六

其实,我在这里把郭淮和姜维都不自觉地拔了一个高度。郭淮在魏国最高也只做到督雍凉军事,他平叛的羌人部落都是小规模部队,所攻破的河关、白土也是郡辖下的小城。属于魏国的中高级将领,只是没有机会再擢升发挥而已,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魏的人才优势。但与其相对的姜维,是被看作是诸葛亮军事继承人,日后更是蜀汉军事一把手,却屡次被魏的方面军击败。还有,姜维的北进恐怕不能称之为北伐。诸葛亮有“隆中对”作为基本的战略指导,虽然后来所依赖的地理形势基础遭到破坏。但诸葛亮还是依据“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政理”的基本方针从各个方面对北伐作出实际指导。而姜维的北进,从这第一次就开始为非主动的伺机战术,总是趁敌国的变动盲目的钻空子。把“隆中对”的“天下有变,(可遣军北上)”的战术变成战略,“政理”不修,“孙吴”不结,“岩阻”不保,“诸戎夷越”只知利用,不知抚和。自诸葛亮逝后,隆中对的战略随着武侯的尸骨也逐渐消蚀了。这样的蜀汉是一点点希望也没了。后面接着写姜维就会越来越清楚。如果真是小说的话,姜维注定是个悲剧人物。

这一小节,注文比正文还多,我自己写注写得都像老学究了,实在不想写,却又觉得有些是必须要弄清楚的,对自己也是好处。结果注文的内容和本传扯远了许多,调侃的内容也多了一点,但对历史中的人物我始终怀着崇敬之心。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的那个王嗣,只是两国交战中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但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就是由历史中的这些小人物建立和巩固的,我们熟知的历史弄潮儿是站在他们的肩上才得以让后人津津乐道......

很为王嗣不平,姜维不会用人啊,这样的人就留在后方好了,为什么非要带到前方呢?

昨天,煮酒论史的神迹虎皇天尊回帖说“姜维是个人才”,我愣了一会儿不知该怎么说,写完这一小节的最后一句时我就想,姜维是那种始终不能认清自己的人才:才干是有的,却总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目标下奔跑。别人看得辛苦,也扼腕叹息,但终归是个悲剧。

凉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雍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益州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