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海军笑话之水下逃生训练 -- 潮起潮落

共:💬121 🌺422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提一个比较幼稚的问题

              潜艇部队出航的时候吃的太好,在那么狭窄的环境里,会不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

              • 家园 机舱环境闷热,湿度高

                在这种环境中,从事重体力劳动,体能损耗极大。

                朋友可以试试在夏初的下雨前,进行重体力劳作,绝对是一项挑战。

                或者找个桑拿房试试也可以。

              • 家园 好像没啥问题吧?

                这方面似乎军队医学研究机构也没进行过专题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对风浪大时吃不下的饭晕船大王来说,能量还是必须的。

                据说50年代苏联老大哥帮中国建设海军,他们对中国水兵的体质之弱感到震惊,许多人出海值4个小时的班都体力不支。一了解,发现中国海军的食物热值仅为苏联水兵的一半,于是向TG建议应该增加伙食费,否则难以出海执行任务。TG从善如流,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海勤灶伙食标准,这个,还真得感谢老大哥。

      • 家园 基本物理学知识在那呢

        那得多大的气囊吖?

        现代潜艇上千吨起步。再说有气囊,你还得有压缩空气储备吧?

        • 家园 潜艇出事也不是像剖鱼似的,一刀两半.

          潜艇若干个舱室,出事前一般来说都可紧急封闭,更何况还有压水仓可以排水.一个吃水5千吨的潜艇,即使是最严重的情况下,半数舱室损坏进水,也只需要排开2.5千吨的水就可保持潜艇不下沉.直径为10米的球形气囊,只需3个即可.而这样的气囊,加上压缩空气储备设施,所需的空间应该不会很大.至于材料,现在的高分子材料完全能够满足这样的强度.

          • 家园 【讨论】找个极端点的例子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事故

            灾难前135秒,过氧化氢液体和一小块铁锈接触,体积瞬间增加5千倍。巨大的压力炸碎了鱼雷外壳,并导致煤油箱破裂。高热蒸汽引燃煤油,释放出的氧气助长了煤油的火势,鱼雷舱成了一片火海,舱内人员当场死亡。冲击波从通风管进入指挥中心,海水从发射管涌入后,库尔斯克号开始缓慢下沉。当时,21枚鱼雷就像被放在了烤炉上,500公斤煤油猛烈燃烧。当内部温度达到摄氏400度时,弹头就会自动爆炸。上午11点30分15秒,灾难发生了。在五分之一秒内,共有7枚鱼雷爆炸。超音速冲击波炸碎了库尔斯克号的密封舱壁,并朝着核反应堆冲去。但反应堆的减震器吸收了50G的力量,舱壁也阻挡了冲击波。这时在潜艇前端,耐压艇体的负荷已经超过极限,5厘米厚的钢管爆裂,水从70米长的破洞涌入潜艇。这时距离第一次爆炸仅仅几分钟。118名官兵,大多数都是当场死亡的。但潜艇后部的23人在爆炸后仍然挣扎了8个小时。

            除此以外,你还要考虑压缩后的气囊如何收纳?那些压缩空气罐如何安置,以及战时情况下这些压缩空气罐的抗打击能力?

            附注一下:一个直径10米的球体气囊,在空气中,其体积大致约为520多立方(V=(4/3)πr^3 就是三分之四乘以π乘以半径的三次方)。考虑到你是水下充气,所需压缩空气量应高于水平面。

            • 家园 你觉得这种7枚鱼雷在艇内部爆炸的事件有代表性?

              幸好你没假设潜艇被核鱼雷击中的情况.

              • 家园 关键在这里

                除此以外,你还要考虑压缩后的气囊如何收纳?那些压缩空气罐如何安置,以及战时情况下这些压缩空气罐的抗打击能力?

                附注一下:一个直径10米的球体气囊,在空气中,其体积大致约为520多立方(V=(4/3)πr^3 就是三分之四乘以π乘以半径的三次方)。考虑到你是水下充气,所需压缩空气量应高于水平面。

                • 家园 气囊的体积在没充气前也不会很大.

                  至于压缩空气,以液氮或其他气体液化,体积缩小为原来的1/600.也就是说只要几立方米的液态气体即可,至于抗打击能力,你鱼雷导弹都不怕,怕个液态空气罐吗?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其稳妥可靠的放置与潜艇各部分.体积应该不会是很大的问题.

                • 家园 其实用气囊还有一点:如何防被鼓破

                  在水下,水压很大,要想让气囊鼓起来,供气压力势必也得大。问题是潜艇在上浮过程中随着深度变浅,水压变小,气囊对海水的压力差也在急剧变大,气囊毕竟是胶皮之类的材料,肯定会鼓破了,跟氢气球升空后会爆炸一个道理。此其一。

                  其二是气囊收缩状态小不了(想想没充气的救生圈即可),潜艇容积有限,放啥地方?

                  再则,气囊材料所限,容易老化。潜艇的环境从夏季甲板烤的跟铁板烧(夸张一下吧),到冬季的严寒,啥材料经得住这份折腾?

                  所以气囊说根本不成立。

                  实际上潜艇失事浮起有更简单、更可靠的方法,诸如用化学药剂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吹除水柜的水、或用爆炸法排水之类,这些都有报道。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诸如用化学药剂与水反应产生气体吹除水柜的水

                    这个应该就是苏联潜艇上用的干粉吹出法吧?

                    • 家园 国外潜艇早期是这种,但化学法应急吹除速度太慢

                      后来应急吹除都是爆燃法了。

                      一艘潜艇因某种原因急剧地掉往无尽深渊,若等着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再建立压力排水,恐怕潜艇早就掉到损毁深度以下了,艇毁人亡将必不可免。

                      爆燃法好就好在快,这方面苏式双壳艇有先天优势,因为预备浮力大,水柜同时吹除,可快速制止潜艇下沉速度,并转沉为浮,美国那种单壳潜艇因储备浮力小就难说了。

      • 家园 几千吨的潜艇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