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海军笑话之水下逃生训练 -- 潮起潮落

共:💬121 🌺4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海军笑话之水下逃生训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美国的潜水训练塔

各位也知道,潜艇是个危险行当。万一出事了,能不当烈士就别当烈士。在水下浮不起来了,那就得逃生了。说句大白话吧:都是人生父母养,长这么大不容易:)

潜艇都咋逃生呢?大致有这么两类:救援型与自救型。

所谓救援型是指潜艇救生舰把艇员捞出水面,要用到深潜救生艇、救生器与救生钟。

深潜救生艇就是一个小潜艇,救援时开到失事潜艇上方,下面有舱口与潜艇升降口对接,艇员可以爬到深潜救生艇,然后返回位于水面的潜艇救生舰。遇险艇员该进高压舱的,该干啥的干啥。

救生器与救生艇差不多,但有个脐带似的东西与救生舰相连,脐带里气、电、通讯电缆之类的,也用推进器航行和姿态调整(比如失事潜艇在海底是歪着的,救生艇、救生器也得歪着,舱口才能对接)。同比深潜救生艇,它的活动范围较小。

我估摸着,深潜救生器有可能是今后潜艇救援的主流器材,因为美国、俄罗斯之类的大国已经不造深潜救生艇了。瞎猜一下:可能是深潜救生器相对便宜,重量轻,对运输条件与部署的要求相对简单、维护费用也较低,同时也便于迅速开展救援吧。深潜救生艇太大(比如美国的DSRV),以前得用C-141、C-5(当然,现在得动用C-17了)之类的大型运输机先运到离失事海域近的国家或地区,然后再用水面救援舰只(或潜艇)拉到失事海域救援。而救生器用小点的飞机就能运载。

救援型还一种,是用救生钟。这救生钟状似一个烧开水的锅炉。救生钟是没动力的,放到水下与失事潜艇升降口对接,剩下的,与上面说的没啥区别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潜艇救生,就是救生钟把艇员救出来的:1939年,美国“角鲨”号潜艇在试航时因柴油机水下进排气系统故障致使机舱进水、导致沉没,随后美国展开了救援,并第一次将救生钟投入使用,幸存的艇员全部获救,共救出了33人(32名艇员、1名参加试航的船厂工程师)。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水下救援,并且空前绝后。说句那啥的话哈,潜艇一旦失事沉下去了,能救上来的可能性并不高。

自救型的手段大致有潜艇逃生舱与个人救生装具。苏联核潜艇普遍装备潜艇逃生舱,当然,那逃生舱位于舰桥,因而体积有限,所以装不下全艇的人,大约是能逃出去多少是多少的意思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苏式水下救生装具

个人救生装具是艇上普遍装备的,除了人人一套外,还有几套多余的,以供备用。万一出海人员超编,给他们用的。不过这玩意你要是没经过水下逃生训练,穿上它能不能捡条命,那就全凭天保佑了。按一个美国海军将军的说法:潜艇一旦失事,寻找失事潜艇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人们知道该把花圈投到哪里。心寒啊!

艇员经常要搞水下逃生训练,有潜水塔,水深10米左右吧。美国、英国这类采用英制的国家潜水塔一般是水深100英尺。现在咱水下逃生的基础训练也与国际接轨了,折合多少米,你知道的。

潜艇水下逃生的出口是鱼雷发射管与升降口。除了在潜水塔训练外,有时也在码头上搞出管逃生训练,爬鱼雷发射管。

一说钻鱼雷发射管,恐怕还是绕不开幽闭恐惧症这个话题。

有次全员部署,在码头搞发射管逃生训练,4名艇员身着沉重的救生装具依次爬进黑暗、狭窄的发射管。发射管后盖随即“咣!”地一声在他们身后关闭,舱外的艇员开始向管里注海水,冰凉的海水在他们身下一点点漫了上来,即使隔着橡胶潜水服和保暖衣物,也能感受到那海水的凉意。

稍解释一下:由于水压作用到发射管前盖的力量很大,打开前盖要有个向管里注水、供气均衡压力,前盖才能打开。注水是为了减少供气量(艇上贮存的高压气可事关潜艇的存亡,得省着用),再个呢,也可以减缓打开前盖后的水流冲击力度。否则管里的人被冲成一团,很容易发生危险。

回到刚才。

在水快没顶时,一个艇员在发射管里精神崩溃,猛敲发射管管壁。这是规定的出现意外的敲击信号,我们连给发射管排水都来不及了,便直接打开后盖。天!跟决堤似的,大半管水狂泻而出!钻在发射管后边的人直接就冲进了舱里,舱底全是水!艇首的锚机电机差点淹了,但救人要紧啊!谁知道管里出啥事了?

回过神的鱼雷兵赶紧呼叫机电长赶紧排水,还好,锚机保住了,要不然该有人吃不了兜着走了。

等惊魂稍定后一问,妈的,那家伙特不好意思、没辙找辙地说耳朵疼,其实啥事没有!潜水训练耳朵疼那算个屁事啊?!鱼雷班长(老兵)气得暴跳如雷,一脚就把那刚上艇不久的新兵蛋子直接踹地上了,“操你妈的!”都上了:)

可不是么?锚机淹了那可是等级事故!还想不想进步了?:)

通宝推:喜欢就捧捧场,njyd,廖石,渡泸,菜菜丛,大地窝铺,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