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聊聊当今医生生存现状,说说我知道的情况 -- fleurrriste

共:💬177 🌺818 🌵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部分赞同楼主的意见

      主贴中谈到的问题都是医生乃至我们这些在校医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解决方式绝不是所谓的把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化。

      我在医院实习时,附近有家私人医院。

      然后经常能听到病人抱怨在私人医院那里受骗,甚至有些病人被骗了还不清楚。有个女患者拿着那家医院的白带检查单,上面七八种细菌、霉菌严重超标,阴道炎症情况非常严重;而在我们医院检查之后,只是一个普通的阴道炎而已。

      可想而知,因为监控的缺少和金钱的驱动,那家医院的医生昧了多少良心。把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化,会导致医院的公益效用急剧降低,削弱了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同时也让患者的医疗支出剧烈上升。

      • 家园 是的,这是一个黑幕

        这些民营医院是有靠山后台的,还在媒体那边有大笔的广告投入,所以没有媒体揭露他们的黑幕。这些民营医院有医托,在公立大医院门口拉客。

        我有认识的朋友一个老妈,本来是乡村医院的,退休后来给女儿这边,闲得无聊就到一家民营医院干过,被包装了一把。不过做了不到半年就不干了,说实在太黑了,良心难安。

        如今的民营医院,真的拥有优质医疗资源的很少,目前优质医疗资源基本在公立医院。但是,按目前的医改路子走下去,我认为在医疗资源也很可能被“优化配置”。

        比如目前的三甲医院,每天门庭若市,看病的人来自全省各地,各个阶层,因为最贵的名医门诊也不过100元一个号子,这导致名医号子非常抢手,有人愿意加价从号贩子手中买,有人愿意走后门。这名医号子完全可以市场化,价高者得之,这就是所谓“资源优化配置”,私有化改革不就是追求这个吗?公立医院每天客流那么大,居然还可能亏损,私有化之后,搞搞资源优化配置,炒作炒作名医之类的,给富有阶层提高特别服务,就有很多文章做了,怎么可能亏损?

        如今的公立医院,比如妇产科,价格是社会上大部分人是能承受的,所以,床位总是非常紧张,有钱的人也要和钱不那么多的人争夺好的床位,这里又有很大的“优化配置”空间。

        公立医院私有化对于富人是好事,富人可以更舒心享受优质医疗资源,而不必像如今那样很那么多人挤着。

      • 家园 你说的都对啊,我都同意,不过我什么时候提过应该市场化了?
        • 家园 可能是我反应过度了

          由于公立医院不能够市场化,所以说不能够跟着CPI同步涨价,导致财政收入非常有限。想一下医院的收入从哪里来?一方面是挂号费,这是与医疗活动直接挂钩的劳动所得。你注意过挂号费是多少么?各个地方不一样,但是举个例子上海一般在20元以下,哪怕是教授级别。专家门诊贵一些,最多也不过几百。我在欧洲私人小诊所挂号费四十几欧,最低保险报销了27欧。这可是一对一的专门服务啊,这点钱就引起强大的愤慨,其中非理性的成分远远高于理性成分吧。

          因为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私立医院的乱象,以及他们的行为对整个医生名誉的损害,这让我异常反感对医疗体系市场化改革的鼓吹。

          医疗卫生行业是天然具有公益性质的,把医疗体系全面推向市场,等于把包袱甩给民众。

          中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其实体现在乡镇居民上,城市居民更多是看大医院难、看名医难;看病贵,则是因为老百姓承担医疗费用的比例高,所以觉得贵。

          根本原因在于国内卫生资源的总量远远小于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卫生服务体系地发展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卫生资源的不平衡,分布集中于城市,乡镇医院只能捞到一点残渣。国内解决医疗问题的关键应该在于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给体系。

          以预防为主,减少群众的病发率,可以直接大幅度降低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提高医疗体系的覆盖率,改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提高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之的浪费。

          降低群众的医疗卫生支出的承担的比例,减少群众看病贵的感受。

          完善药品供给体系,将流向渠道的灰色收入截留,降低群众医疗费用的支出。

          而鼓吹市场化万能丹一吃灵,不过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要分肥而已。

    • 家园 这个也要有经验

      有钱的开高价药,没钱的开低价。是这样的。呵呵,但是能做出判断,还是要有点经验。

      其实高价低价,都是物价部门定的,和医院没啥关系。

      但是医生知道,低价药和高价药的差别并没有价格来得那么大。所以,如果碰到家境不好的,会尽量找同类药中价格低的开。一般的医生都会这样做。

      我老婆讲过,不少在民营 医院花了很多钱没看好的人跑来看,结果有一些根本没病,当然也”治不好“。有一些是简单常见的妇科疾病,被危言耸听为严重疾病,我老婆开了十几元的药就治好 了。大部分医生,还是本着良心做事情的。民营医院例外,其实也不是里面医生的错,而是老板就要求那样做。民营医院比较可恶的一点是,欺骗的对象往往是社会底层的人。

      我自己带小孩看儿童医院的体会则是,有不少医生并不热衷于开很多药给你,因为要看服药反馈的,往往是家长要求多开几天,省得老来排长队挂号候诊。儿童医院的医生,是最辛苦的,没日没夜,全年无休。在以药养医的政策下,也受益最小,因为小孩的服药量比成人至少少一半,考虑到其他因素,实际上不止少一半。所以,愿意学儿科的,就更少了。

    • 家园 改革让医患成为敌对关系

      医患关系本来应当是合作关系,共同和疾病做斗争的。但是改革让医患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变成了零和博弈。

      医改以前,医生某种程度上确实是“看多看少一个样”的,所以医生会尽量让病人不生病,生了病尽快治好,因为这样你就不会去烦她了。但是改革以后,医生为了从病人身上多搞点钱,就必须开不必要的检查和药物。而病人也不相信医生了,老想着这医生是不是要黑我啊。如果医生出了差错,部分无良病人就会想,这是一个从医生那里搞钱的好机会,就去医闹。

      根本问题,还是一个路线问题。医疗究竟是改善人民健康的事业,还是捞钱的商业,这个是必须搞清楚的。

      • 家园 其实说到底,还是在效益和效率之间选择最平衡的位点。

        医改之前,社会效益还可以,但效率低下。按照一些老医生的话说,以前医患之间的矛盾也是有的,但要小的多,主要集中在治疗效果这一块,而且患者比较相信医生。但既往的体制是大锅饭,容易养懒人,医疗行业又比较特殊--做得越多,出事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从客观上造成部分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太强,同时医院为非盈利性机构,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好的设备,这也导致了医疗水平的低下。

        现在是把医院当企业在做,利益至上。如今是县医院都可以做MRI,做大手术,在钱的驱动下,至少效率绝对是提升了的。但是社会效益太差————我们主任一边教育我多开单,多开药,一边骂娘本院的XX专科的医生给他老爸开贵药--连医生之间都不能互相信任了。

        现在医改怎么改也是大问题,举个例子,我所在的地区去年对一些乡镇医院搞试点,大概内容就是把乡镇卫生院的医生的收入固定化,按照年资,职称定下等级,工作量多少则对收入影响很少。同时对药品招标进行改革,导致医生没有回扣。OK,要说这样断绝了医生的逐利冲动,那么老百姓看病应该不贵,不难了吧?但是结果是那几个月我差点累死,下面那帮家伙全部把病人推到我们这一级医院来了,很简单,一句话:“这个病我们怕看不好,你去XX医院吧。”。这样能在乡镇医院看得小病,全都挤到我们这级医院了,患者最后的费用要高得多,医保和农合报销的比例也小。整个2010年最后两个月,我一直都是在超负荷工作,真是噩梦一样的经历,年后,这个政策就废了,一切照旧。

        怎样医改才能在社会效益和效率之间选择最平衡的位点,可能是决定医改的关键之一。

    • 家园 送花,作为医生家属,我也说几声

      我老婆是毕业九年的临床硕士,省城三甲医院的妇产科主治医师。每天7点不到就得起床,因为单位8点上班。如果在病房,一般都要七八点钟下班,有的科室,比如繁忙的不孕不育科,就要忙到晚上九点十点了。一般单位都有厂家,但是医院没有。比如国庆长假,他们只是法定的那三天放假(还得看是不是有值班),不调动日子排出7天假期来的。有好几次摊到春节期间值班,有一次是大年三十。值白班,没有补助,值夜班,补助50元。名义上有调休,但是人手太紧张,基本是请不出来假的。在门诊算是最轻松的了,如果是周末看”义务门诊“,看一个病人3元,不是双休日的正常门诊,就没有3元了。正式工资,一两千(如今最低工资都上调了,不知道有没有跟着调整?),主要看奖金,奖金一般三千到六千不等,看资历和科室的。年终奖非常低,不上万。这些就是全部的白色收入了。灰色收入,在病房,没有混到责任医生,一般是不可能有灰色收入的,在病房就是学本事。也就是门诊的时候可能有,所谓的以药养医,这个一般医生也不会滥用。加起来一年的收入,和02年毕业的工科研究生,尤其是信息技术类的,相比较,明显低很多,一年有十万就很开心了(当看到老婆开心地说,总算年收入也有10万了,我却有些心酸,这种专业技术工作,就是高级技术民工,收入比她高,工作环境也比她好。刚开始的几年,住院医师,收入就更低了,有些家长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自己家当医生的孩子的收入)。而当年,他们这个专业,录取分数并不低于本校的信息技术类的。当过医生的,一般都不鼓励亲属子女去学医,因为辛苦,也得不到尊重,钱也不多,却总被人以为有很多灰色收入。(不否认有些医生收入很高,也许有些地方,是个医生就收入高,但是我老婆上班的这个地方,除非是熬出头的大医生,否则,和高收入划不上等号)。

      医生的服务费用很低,表现在门诊上,即使是名医门诊,也不过100元,普通门诊,2-3元。而读临床,读大学期间就比其他专业要辛苦得多。

      一般来说,反倒是中小城市里的医生好混一些,因为监管没那么严。比如有些地方妇产科医生,接生一个家属就会送红包,都成一种风俗了。但是我老婆医院是禁止收红包的,这里也没有什么生孩子送接生医生红包的做法。

      医生还有药来养,否则真是比民工辛苦,比民工钱少了。那么一些技术类的呢?比如B超,一个三甲医院的B超医生告诉我,做一个B超可以得到 0.78元补助。

      其实大多数医生也是反对以药养医的,认为这是政府转嫁社会矛盾,变成了医患矛盾,如今的医患关系相当糟糕,医生的工作环境很差。而且,所谓的以药养医,不过养活了一大批医药代表,这帮人做好了,比医生滋润得多,因为每一个医生都是他的”羊“,羊越多,他的收益越大。其实从出厂到患者手里,最大的差价份额是被医药公司拿去了,而药品的价格也不是医院能决定的。中国的药厂创新能力差,都是同质化竞争,就要靠医药代表去拉拢医生,尽可能开他们厂里的药,而不是竞争对手的。而医生,不管开什么药,只要这些药是有医药代表的,这回扣医药代表就要给你,不要? 不要就是医药代表的。(估计是厂家给了一个比例给医药代表,医药代表自己再划分多少给出去,多少留给自己)。因为医药代表是来自药厂的,药品回扣自然是来自药厂,那么出厂价和到患者手中的价格之间的差价,其实并没有落入医生手中,而是给了患者和药厂之间的环节。政府背景的医药公司,招投标,定价,才是这个游戏中最大的玩家和赢家,躲在幕后的,而骂名都给了可怜的医生。为什么每次媒体爆出这种事情之后都是不了了之呢?因为这是不可能处理的事情,没有这点额外的”灰色收入“,医生的收入有多少呢?大家还记得那个杀小学生的福建大龄厂医吗?即使有药养医,还有不少医生不愿意干了呢,其中有些就转行去当医药代表去了。

      每当看到报纸上登什么捡到了医药代表掉下的什么什么药品回扣单子之类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这是某个业务员报复自己代表的厂家。自然,每一次这样的报道,都会激起很大的民愤,很多人都认为,看病贵,就是以为药品回扣之类的,其实,药价并不是医院定的,即使不收回扣,这些药的价格也是如此。第二呢,我看到媒体界很热衷于找一些公立医院的麻烦,因为这些医院从来不会投入广告,而民营医院之类的是在媒体大量投放广告的,所以媒体很少去报道民营医院的事情,其实民营医院的劣迹可谓斑斑,一般表现为没病说有病(特别是性病妇科病之类的),小病当大病,高昂的全套检查费用(所谓微笑服务)。但是,基本上看不到电视报刊揭露这种事情。媒体的恶劣事情的代表作就是掀起大波澜的所谓茶代尿送检,检出不正常来的。这简直就是恶搞,记者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和常识。尿检仪器是建立在送检物品是人尿的基础之上的,你把一杯茶水拿去检查,会检查出什么结果,天晓得。但是目前的设备绝对不会有检查是否是人尿否则就报警的功能设计,这完全没有必要。当时茶代尿弄得满城风雨,报纸电视,火力挺猛的,后来那个恶搞的记者好像也没有表示过任何歉意。

      那么,媒体界是不是就是道德模范标兵呢?实际上,他们这个行当,灰色收入更惊人,所谓的捂口费是也。我是从家属中有媒体界从业人员的朋友那里知道一些情况的。

      如今的医闹,就不说了,当医生真的有生命危险。

      我总觉得,医患矛盾,是TG转嫁社会矛盾而故意为之的结果。

      通宝推:赵沐浴,卷心菜,Chaoshk,
      • 家园 前面的论述是真实的,后面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

        医生的灰色收入是很复杂也是很恐怖的。。

        一个例子,某一个乡村医院的医生,医术相当地烂,但是收入非常高,为什么?他值夜班的时候,看到病人就介绍给市里的大医院,---美其名曰,我们小医院水平不够,。。。因此病人都很感激他。。事实是,他介绍一个病人,可以拿到回扣600块。

        一般,他一个夜班,可以赚外快1200块。

        另一个例子,某一个家伙在某县城边受伤,骨折,救护车来了,不是拉他到县医院,而是市里的医院。一样,患者得到了治疗。不同的是,救护车司机获得了介绍病人的另外的600块。

        再一个例子,很多医生晚上出去吃饭都是医药代理买单的。

        这些都是小例子罢了。比较夸张的一个例子,某骨科医生的老公开了一个厂子,专门做那种不锈钢的“关节”(人造骨骼),结果该医院骨科手术都用这个关节,成本和售价差一个数量级。

        当然,还是很尊重画眉兄的领导,而且像这样辛苦的医生我也看过很多,也有一个例子,某位医生有次吃饭的时候,感叹,说他做了一个肿瘤手术后,患者很感激,给他送一个红包,被他拒绝了。因为那个患者很穷,这个手术,在他那里做和在省里医院做,他给患者省了3千元。

        其实这个社会真的是充满了诱惑也充满了机会,而在国家只有一个执政党的情况下,所有的怨气自然都可以扔到一个筐里面,不过说实话,很多大声骂娘的“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如此理直气壮,俺是有所保留的。

        通宝推:何求,
        • 家园 俺倒是很同意画眉mm的结论

          目前医患矛盾原因之明显几乎可以看做是一种精心的“制度安排”了。

          医患矛盾根本来源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能提供资源之间的矛盾”。人寿命的延长不是没有成本的,问题是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政府想通过涨价来支付增长的医疗费用,群众自然不干。让政府从其他地方挪钱过来给医疗,政府不干。所以矛盾永远得不到解决。那么总要有人来承担未解决矛盾的骂名。谁来承担呢?让群众承担??当然不行。让政府承担?更不用提。正好有现成的医生来背黑锅,何乐而不为?群众稀里糊涂大骂医生,政府时不时出面打击一下不良医生,为群众出口气。皆大欢喜。

          世界各大国的医疗制度几乎没有让所有群众满意的,几乎没有群众不骂政府的。就是在天朝,群众骂医生而不骂政府,所以政府毫无动力去改变这个制度。

          一方面医疗费用会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政府一旦提高医药的“名义”价格,必然引来愚昧的媒体和民众的疯狂痛骂。所以政府乐得把医生推到台面上当靶子。

          政府不能说大家没钱就少活两年(实际上这是一条千真万确的事实),也不能说因为我政府没钱大家就担待些大不了少活几年就当给医保减负了。所以医生这个黑锅还得背下去。背到什么时候呢?背到天朝没有医生的时候,民众会痛哭流涕请医生回来。那时候政府会再次“顺应民情”,大幅提高医疗收费,理顺关系。

          所以问题的一方面是政府的精心制度安排,另一方面是民众和媒体的愚昧。这两样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

          • 家园 画眉老婆很生气

            当医生护士的同学日子也就一般,还特累

            显然用于医疗的转移支付被中上层截流了,而一线的医生护士成了替罪羔羊

          • 家园 哈哈,如果以制度而论。。。

            医院系统和铁路系统一样,都是国有大型服务型企业在市场环境下必然遇到的问题啊。。。

            尤其是医疗系统,之前的国家包治的大前提下,现在低收入群众对其的怨言是同样是必然的。

            俺觉得如果从社会资源并没有被国家政府有效调节这个角度看,用医疗问题来批评政府是言之成理的。

            但是如果从政府为了故意把脏水泼到医院系统的话,俺倒是觉得似乎应该不至于“精心制度安排”吧。。。。当然,这可能和不同地区有关,俺所看到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不收红包,不收药扣的医生,当然,在收回扣的医生里面,有一些对贫困的病人有同情心,而且医德不错。比如有一个曾经花了三个小时在手术中找不见了的一个“小钉子”(具体什么东西俺不知道啊。。),后来是在手术床底找到的。

            另外一些医生,商业意识比较重。至少俺在酒桌上就碰到两次,做伽马刀的医生告诉我们,介绍一个病人给他们,回扣是上千的。(话说,伽马刀可是治疗肿瘤病人的,这种做法,兄弟俺确实腹诽啊。。)但是各地的情况或许确实不同。所以俺的看法也是一孔之见罢了。供渡泸兄一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