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近来各地都在取消农业税,各位有什么看法? -- 副将

共:💬25 🌺13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近来各地都在取消农业税,各位有什么看法?

    时事论坛近来有点安静啊...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我的老师说

      这是为了把羊养肥了才好得到更多的肉……现在免几年,等农民缓过来了再恢复。

      • 家园 这种事是不会发生的!

        我不知你的老师是哪位大师。但是取消农业税,不只是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一点就是它符合WTO的要求。

        另外,中央原来是要求在三年内各地根据自己当地的情况逐渐取消农业税,而今年却改变初衷,提前取消农业税。

        因此,再征收农业税的话(包括其它换汤不换药的税〕,共产党就真的该下台了。

    • 家园 呵呵,安静是因为出了个万象版

      容易吵架的都搬那儿去了。时事版多是评论分析性的原创帖子,门槛略有提高,就有些安静了。但是和原先一样,希望大家多“炒”几个话题、随便说说自己的看法,当然如果是“吵”得过火了,就会挪万象或争鸣了。副将兄和大家尽管来炒,这里欢迎得很呐。

    • 家园 我的看法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农业税一直在国家税收里比重不大(改革开放后).但是依附于农业税的所谓"村乡提留"以及其他种种名目的"费"却一直伴生,而且大有超过农业税本身的趋势.

      减免农业税是不是给农民减负?当然是的.但是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此.从现在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可以说大致走到尽头了.如何调理农业生产结构,摆脱农民增收依靠政府支付转移,减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经济相互独立的发展目标.这个是重中之重.从去年和今年两个"一号文件"来看.我们正在寻找一条稳健的农业生产改革道路,既不能激进的搞"圈地运动"强制将农民和土地剥离,又不能完全按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既要控制农民进城的数量和速度.又不能继续把农村作为富余劳动力的储水池.

      所以在我眼里,现在的农业生产变革道路大致是走自由扩张的自由商品经济道路,用稳定的承包制给农民以最低限度的补偿,同时不禁止土地二次承包或者说鼓励商品化集中化的农产品生产.减免农业税很有点对于改革初期个体户的鼓励政策.

      • 家园 确实有深度,希望糯米兄能进一步谈谈一号文件

        基础设施、科教公共事业、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等等。但还是以政府强力财政投入为依靠。转变产业结构已经说了不短时候了,人和力的矛盾怎样调和折中。糯米兄看来是政策研究室的,什么样的好见解请多提出指教。

        • 家园 看到底下的回复.多说两句

          我在回复中提到过,和农业税伴生的有提留款和其他杂费.取消农业税后,这些伴生费自然也就不能再收取了.但是以此作为结论来说明"农村政权"被"釜底抽薪"则还不足.农村基层自治政权在全国范围来说的主要收入是集体所有的土地和矿山.提留款在农村自治组织出问题的情况中只是小部分.首先这部分钱很少.一年能收几万块就是大村子了.其次这里面还要留给乡政府一部分.靠这个来"发家致富"很是有点南辕北辙的意味.

          让兄弟我不理解的是.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不是一级政府,不列入财政计划.村委会主任也不是吃皇粮的主.待遇可谓低无可低.另一方面村委会是村集体财产的合法占有者,情况好些的村集体资产过亿也不罕见.在这种低无可低的待遇下,村委会主任却能掌此重权,并且还是自治组织,上级政府也只能换届,不能强行插手村委管理.所以近几年来乡村贪污和集体财产流失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毁耕地/林地/湿地变商业用地也是屡见不鲜.

          所以说,农村经济发展不能依靠自然经济,同时村民自治组织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可靠.这就要求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要对所有权,特别是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所有权结构进行治理.集体所有条件下的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已然很突出.无权无势的农民贪污起来反而更狠,恨不得吃光骨头喝光汤然后把饭缸也拿回家去.大量农业用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林地湿地等重要战略资源不能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发展,为了眼前的很小的利益,不惜让全社会加重大量负担."集体所有"因为其本身的局限性,照我看来也算是走到头了.

          所以减免农业税,就我看,其核心目的就是改变现存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分配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关系到10亿农民生存问题.是一个非常严重,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大范围动荡的问题.所以要一步步来,寻找一条稳妥的道路.至于村自治组织和乡政府自身存在与否,全看能否适应新的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生产方式.直接对村自治组织和乡政府开刀得不偿失.而且成效很难说的上明显

          • 家园 地区之间可能有差异

            在我的家乡(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某农业大县),除了城乡接合部的村庄几乎没有能创收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在这个前提下,农业税的减免将导致村委会作用的大大降低,而上级乡镇政府由于财政压力的增加必将会减少村委会人数,同时这将导致村委会干部收入的减少,加上地位的降低,那么有能力的人有谁愿意去做这个村干部呢?

            以前,由于有各种乱摊派的税收及集资,一个村至少要支撑五个干部(书记、村长、会计、水利、计划生育),现在由于取消了除农业税以外的其他负担,一个村只需要支撑三个干部(书记、会计、计划生育)就行了.一旦完全取消农业税,大概会计也可以精简下来,甚至于只要一个就行了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多多指教.

            • 家园 确实是地区差异.

              其实在全国范围来说,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农村自治组织和乡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是靠农业税以及农业税伴生的其他费用的.不光是产粮区.非产粮区自然条件恶劣的也是一样.说到底无论怎么看农村土地,实际上它还是商业资本.条件差的土地白给都嫌硌手,条件好的土地炒到天价一样有人接盘.我前文所说的商业化农业生产也好,有价值的集体财产也好.都是说有商业发展前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就可以满足农民自给自足需求的.贫困县或者刚够温饱的地方恐怕怎么商业化也难有出路.所以国家在谈三农问题的时候一直伴随着农民进城的"城镇化"问题.特别是在最近,把城镇化问题作为一个优先考虑解决的问题来对待,给出了时间表,各阶段目标以及大致预算.不得不说,这个考虑非常贴近现实.

              • 家园 城镇化怎么解决就业问题呢

                完全无法想象~~~~~~~~~~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把土地看成农民的一种退路或者说一种社会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形势不好的时候回家乡至少能保证温饱问题(实际上在完全取消农业税后还能确保一定的收入),并认为这是相对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中国能避免大量贫民窟产生的主要原因.(原文在www.cc.org.cn网站上,可惜我现在连接不上)

                个人比较赞同这个观点,现阶段也没有改变现状的必要,对外出务工的人员政府能监督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保证劳动条件,对于在家务农的农民能控制种子农药化肥等价格上涨幅度就行了

                • 家园 从几个角度回复把...

                  第一.从城市本身的功能性上来说,城市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区域.由此就有了城市功能区的规划问题.从城市功能区带来的就是城市人口分工问题.也就是说.只要是城市.无论规模大小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就必然需要"专职服务"人口.而这部分人口在乡村是不会产生的.由此,会增加一部分就业.

                  第二.从行业划分来说.传统的三个行业划分下,农业这个第一产业所需人口最少.现代发达国家平均农业人口不超过5%.而服务业这个第三产业需要人口最多.平均都在4成以上,美欧这样得高度发达国家/地区会超过五成,经济黄金期的时候还有超过6成的报道.所以从吸纳人口来说.城镇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吸纳农村富余人口的较好选择.

                  第三.从农业发展的自身要求来看.农产品商业化生产有两个趋势,第一是农业生产的最核心生产资料土地有集中化趋势.第二是农业生产方式有机械化大规模生产方式.这两种方式都是排除富余劳动力而不是吸纳的.如果老兄有心看看中国历朝变天,除了外敌入侵之外,几乎历朝都是因为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导致的把?当机械代替人力的时候,劳动力就必须向外转移,而不再能回到农村过最低水平的生活.

                  第四.从农村问题来说.现在中国人口构成已经是农业人口11亿Vs城市人口4亿了.对比城市化初期结束后的人口结构.我们可以看到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可以说基本失控了.虽然从食物链的角度来说,农民多生孩子符合了生物本能,没有错.但实际上这部分多增加的人口是给全社会带来负担的.解决这种情况的一种手段就是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城镇化在我看来是个一举两得的方法,一方面扩大了社保的缴纳人数,另一方面减少了新增人口.

                  • 家园 有些脱离现实了吧

                    第一: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目标之一即为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下,也就是说,城镇甚至不能为现有城镇人口提供足够就业机会,何谈为城镇化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呢?其实内地城镇失业率应该大大超过4.6%.

                    第二:从第一产业占主导到第三产业占主导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很快吸收农村富余人口的.

                    第三:既然现阶段无法承担土地集中化的后果,为什么不抑制这种趋势呢?抑制这种趋势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业生产率,但想象一下失去土地的农民蜂拥入城市所产生的后果,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本来嘛,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就不大

                    第四:城镇化就能"改变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

                    其实如何实现"城镇化"?城镇化能够吸引见识了外面世界的农民么?从我的家乡来说(也许有一定代表性),城镇的功能正在弱化,外出打工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多,街上的人越来越少,城镇商业越来越萧条,比如,以前大家会觉得武汉来的时装很时髦,但现在那些从深圳,珠海回来的打工者们谁会去多看一眼呢?

                    或者这么说,城镇化是沿海地区的全面城镇化,当然,对于内地来说,这也没什么不好

                    一点浅薄之见~~~~~

                    • 家园 嗯...怎么说好呢..

                      失业率只是失业人口的统计数字,而不能代表"过剩"人口.打个比方说,有人高不成,但是低也不想就,就指望拿失业保险混日子.这样的人当然是失业人口,但是能说明社会"多"了这么一个人哪里也不需要么?

                      第一产业主导早就过去了.2001年一.二.三产的比例是15?2∶51?1∶33?6,相对于1990年的27?1∶41?6∶31?3来看.在未来几年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还会继续下降.三产发展速度依然快过二产.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三产能够吸纳的劳动力多过第一产业的原因.

                      抑制土地集中趋势是一直以来的农村政策.但是这个政策是求稳定而非求发展的.农业的出路是商业化生产而非自然经济.而商业化必然要求规模经营.所以抑制土地集中也是有反弹的..一直执行的话可能也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我所说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地位里,生活习惯主要指"添个孩子添双碗筷"这样得生育观念,而转变为教育,培养.通过加大抚育费用来控制新增人口.社会地位指参加社保.增强对突发风险的控制,避免"因病致贫"等其他由富返贫的事由.以此提高人均收入,避免贫富分化的继续扩大.同时农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生物圈",它一样依靠城市输入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同时输出农业产品,人口等.所以解决农村问题必须注意城乡结合而不能继续走城乡二元化道路..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