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白山黑水第一战 四平战役(1946)zt -- 发泡剂

共:💬13 🌺77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白山黑水第一战 四平战役(1946)zt

    白山黑水第一战

    四平战役(1946)

    引子:

    黑土地上的战役是一个谜。

    1945年,当残破膏药旗被T34的履带碾在脚下的时候,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开始了。8月16日,八路军先头部队四千人在曾克林的率领下向山海关进发,沿途群众夹道欢迎,到9月1日,曾克林部与苏军协同攻下山海关。至9月中旬,部队到达沈阳时,总兵力已迅速扩大到三万余人。面对这难以想象的大好形势,9月15日凌晨,中共中央决定,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组成东北中央局,立即赶赴东北建立根据地。9月19日,正赶往山东上任的林彪――这个被称为一生从未打过一次败仗的天才军事家――在河南濮阳接到了一封“万万火急”的电报。他催马北上。与此同时,山东、华北,一支支被紧急抽调出部队也在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们的率领下向着他们从来没去过的地方行军。这支部队总兵力约为十万人,其中,山东六万,华北四万。

    此时,国军尚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南部,但是蒋介石对东北的意义的理解并不比毛泽东逊色。11月初,杜聿明的两个军――13军和52军――3万多人就向山海关发动了进攻。11月16日,山海关失守,杜聿明军团长驱直入,在林彪刚刚进入东北,甚至还没有来得及与各部队建立联系的时候,连战连捷,战线迅速向北延伸。1946年2月,在美军帮助下,国军最强大的精锐部队――新1军、新6军、71军、60军、93军在秦皇岛登陆,东北国军总兵力增加到七个军,超过二十万人。

    黑土地上,一场持续三年的史上罕见的残酷战争拉开了序幕。当这场战争以辽沈战役为结束时,总兵力达到120万人的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出现在山海关的城墙外。她将结束这场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内战。

    黑土地上的故事是一场伟大的传奇。一支仅仅十万人的小部队,是如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发展到120万雄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作风顽强、刚刚在缅甸战场上凯旋而归的骄兵悍将又为何在这里折戟沉沙?林彪和杜聿明,国共双方一流军事家间惊心动魄的对决,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很可惜。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对于这场战争的记述与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国军方面自不必说,在解放军方面,由于1971年的悲剧性事件,政治原因使得有关四野的一切历史都变得扑朔迷离――尽管他们是解放军中公认的最能打的部队,解放军陆军的七个甲等集团军中四野就占了三个。

    而其中争论最大的,恐怕就莫过于1946年的四平战役,这场国共在黑土地上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这场战役究竟该不该打?该怎么算?谁应当是这场战役的赢家?几十年来争论不休。不光是国共之间的争论,甚至在解放军军内,各种意见也是层出不穷。

    本文无意揭开什么“历史谜团”,这种事情本人既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那个能力。本文的要旨,仅仅是从各种已经公开的资料中,去探寻一下这场战役中能够折射出的东西。

    四平战役前东北的战略态势。

    从苏军占领东北,到46年6月双方暂时停战,东北局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八路军向东北挺进的阶段。这个时期从45年9月到11月,大概是两个多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八路军十万部队从山东、华北两个方向快速进入东北,一路上横扫伪日残余武装,大量扩充兵员,同时苏军与八路军之间配合仍然良好,八路军顺利接管了大量日伪留下的仓库。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共产党最理想的时期。

    第二阶段从45年11月到46年2月底。杜聿明的两个军开进东北之后,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蒋介石和苏联的秘密协议开始发挥作用。对于中共,其实苏联的态度是打算用他们作为同蒋介石讨价还价的筹码,并不是真正支持中共。他们也不相信中共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在这个所谓《中苏友好协议》中苏联可以说简直捞足了。他们不仅取得了东北铁路的控制权,迫使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甚至还取得了至沙皇以来就梦寐以求的远东不冻港――旅顺。苏联心满意足,于是共产党的处境也就糟糕了。各地的民主联军部队被从大城市中驱逐出来,仓库也不再交给中共。第二个是由于前段时间的急速扩军,部队成分开始复杂化。大量以前招募的新兵对于共产党的认识还仅仅限于“中国人”这么一点点印象而已,甚至其中还有成建制的伪军部队。这些新兵在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的反水和逃亡。仅从45年12月底到46年1月初的10天当中,吉林就叛变一万三千人,合江五千,龙江三千,牡丹江三千,松江一万,辽北三千,嫩江三千。这不但导致部队士气降低,而且还导致武器大量损失,部队实力大受影响。此外,严重的“七无”对部队造成很大削弱,尤其是“无群众”一条简直把联军逼上绝境。不过,这一阶段民主联军实力还比国军强大,秀水河子一战就迫使杜聿明暂时停止进攻。

    第三阶段从46年二月底开始,到46年6月停战。这段时间虽然民主联军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根据地,但是随着国军精锐部队的到达,实力对比上国军已经占了明显的优势。毕竟这个时候民主联军中真正能打的还只是从关内带进来的那10万人,新招募的部队还严重缺乏训练、整顿,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四平战役也就在这个阶段进行。不过,虽然国军在实力上占优,但是他们仍然缺乏足够的兵力控制大部分地区。随着林彪“放开大路,占领两厢”战略部署的实现,国军机动兵力逐渐不敷使用,最终不得不停止了进攻。这个时候,国军主要控制了从锦州到长春,一直到松花江边的一条宽阔的走廊地带,而民主联军则分成东西南北四个解放区,分别控制着广大边缘地带。这其中,又以以临江为中心的南满和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北满两个解放区最为重要。接下来就是停战谈判和暂时的停火。

    四平是长春到沈阳的铁路线间的一个重要城市,扼守着南满与北满间的要冲。如果能够占领四平,那么北可以背靠长春,南可以进攻沈阳,反之亦然,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战略要冲,兵家必争之地。2月18日,苏军刚刚撤离,民主联军便攻下四平,歼灭4000多日伪残军,取得了通向北满的通行证。之后,民主联军迅速向北发展,4月18日克长春,4月25日克齐齐哈尔,4月28日克哈尔滨,控制了北满全境。同时,国军也没有闲着,3月13日,52军在熊式辉指挥下占领沈阳,旋即开始向四平进攻。3月22日,蒋介石严令熊必须在“4月2日”以前攻克四平。3月23日,毛泽东电令林彪,“不惜任何代价”,“坚决控制四平地区”,“方利于今后谈判”。四平战役,箭在弦上。

    林彪一直不想打四平战役。作为一个崇尚运动战,以“不打无把握之战”为信条的军事家,和具有火力优势的敌人拼阵地战,这不是他的风格。前几个月毛泽东曾经要他在锦西与国军决战,他当时狠狠的抗了一命,尽管这一次,他又和中央争论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中央决心已下,而且政治形势确实决定了必须打这一战,最后,林彪屈服了。

    这个政治形势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吧,这个时期,正是国共停战的前夕,但是对于双方来说,停战都不过是暂时的而已,真正的战争迟早要来,那么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量多占地盘,尽量能够在停战前取得一个较好的位置。如果在四平长春一线达成停战,就控制了北满的主要工业城市及周边广大地域,在南满依托长白山的解放军则可威胁国军侧后,使东北国军局限于以沈阳为中心的区域,在区域战略上被迫两线作战,解放军就将占有东北停战的主动态势。 此外,要在谈判中取得相对有利的态势,就需要用一定的军事胜利加强谈判的筹码。由于此时关内基本处于和平状态,除了45年双方在上党狠狠来了一场之外已经没怎么开动了,所以这个军事胜利也就只能来源于关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四平已成为必然,不打,抢先进军东北的先手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对国军在东北的“大打”也难以抑制,谈判中就缺少了有利的筹码。从全国角度看,争取停战对解放军是很必要的,毕竟双方力量悬殊,需要有一定的回旋空间与时间。

    而且,此时联军已经有了一定的力量。虽然新部队仍然不能打,但是“七无”已经有了明显改善。怀德(北部)、梨树县就出动2000多付担架,1万多名民工到前线支援主力部队,不会像以前那样伤员都无法后送。另外武器装备上也有了不少改善,七拼八凑之下居然还能有些野战炮兵助战。45年底,联军只有士兵107959人,步枪39641支,轻机枪1139挺,重机枪105挺,掷弹筒59个,迫击炮64门。到46年5月底,虽然经过四平战役的消耗,总实力仍达到:士兵324571人,长短枪160881支,轻机枪4033挺,重机枪749挺,各种火炮(包括迫击炮)556门。这个实力确实可以和国军拼一拼消耗。我估计当时中央决策层很可能有这样的想法:反正马上要停战了,只要熬到停战协议签字,四平就算是守下来了。

    1946年4月,东北大地的春天,正在静静地等待,这场国共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战的爆发。

    参战部队:

    民主联军防守四平市的主力是保安一旅一团和第七纵队五十六团,此外在四平两翼部署有第1、第2师和第3师第8旅、第l0旅等部,后来又投入3师7旅、第7师,第359旅,保安第3旅,3师独立旅,三纵等部,共计14个师和旅的部队。此外,为了配合四平战役,南满的民主联军为配合四平战役,集中3纵(后调往四平),4纵两个主力纵队和若干地方部队在本溪布置防御,吸引了国军三个军的兵力。

    凭心而论,这个时候的民主联军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杂牌!”我们知道,民主联军其实是山东和华北的两路八路军拼凑出来的一支部队,在编制上非常的零碎,出关时每路部队通常只有3、5千人甚至是千把人,这样一支部队不要说打仗,单单是把他们拼合起来就要费不知道多少力气。而在出关后,由于大量扩充,部队编制和武器编制都变得更加混乱,有些连队一支枪都没有,有些又肥得流油。比如黄克诚的3师7旅,井冈山下来的老底子,就是几乎徒手。另外,带过兵的都知道,真正的战斗骨干谁会支援给你呀?我自己不打仗吗?所以一般来说这些被“支援”给你的人要么是一无是处的傻瓜,要么就是难剃的刺儿头。山东过来的6万人还好点,毕竟是罗荣桓亲自点的人马,但是华北部恐怕就难说了。大家都知道四野的部队是四大野战军中最“野”的,两头冒尖、三凶作风,打仗能打,抢东西干坏事也最能干,包括到了解放后各个部队犯纪律的仍然是四野的兵最多,真正的骄兵。其实要说根子,就在这上面。

    此外,民主联军还要面对战术上准备不足的问题。虽然从关内过来的10万士兵大部分都是和日本鬼子转过山头,打过游击的老兵,但是刚刚打完八年抗战的共产党军队对于大兵团作战――尤其是阵地防御作战还不纯熟。这个问题的后果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新招募的新兵就更别说了,他们几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和政治教育,在战场上根本指望不上。四平战役对于林彪的影响很大。在四平战役结束后,林彪把他的部队撤到松花江以北,开始了长达半年时间的全面整训。在这期间,一点两面、三三制等新战术被灌输到了每一个林彪的士兵的头脑中。在接下来的三下江南的战斗中,我们将会看到林彪的部队有什么样的变化。

    但是,民主联军有两个优势:一是部队虽然大兵团作战经验不足,但是长时间的游击战争却锤炼出他们优秀的运动作战能力,尤其是隐蔽机动的能力。一旦他们机动起来,就算是机械化部队也会被他们甩在后面,而一旦进入隐蔽,那就真可谓“藏于九地之下”,任敌人有多么强劲的侦查手段都无济于事。尽管四平战役基本是一场阵地防御战,但是我们仍将看到民主联军令人叹为观止的机动动作。另一个是民主联军的干部体系相当强大。毛泽东知道东北的重要性,所以他给林罗点的干部队伍素质相当的高。翻开东北局与四野的干部名单,满眼尽是陈云、彭真、邓华、刘亚楼、李富春、高岗、肖劲光、黄克诚、梁兴初……可以说,不是经天纬地之才,就是能征惯战之将。四野司令部的阵容之强大,就算与当时就拥兵60万,占据解放军半壁的三野相比,也称得上豪华阵容。正是因为有这些人,东北的解放军实力才扩充得如此之快,东北的战略形势,才会迅速逆转。经过这支强大的干部队伍惊人的努力,到4月初,四平方面的防御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善,部队阵地已比较坚固,市民民心也得到安抚,因为前一时期的“七无”而严重下降的士气逐渐恢复。“与四平共存亡”,“变四平为东方马德里”等口号开始在四平上空回响。民主联军基本做好了战争的准备。

    国军方面参加四平战役的部队最早主要有新1军、第71军(欠第88师)共5个师,后来又投入新6军、第88师、第52军195师共5个师,总兵力达到10个师。另外,攻击本溪方向的主要有新6军、第52军、第71军88师和第60军等部。

    在东北的这几个军大都是相当有战斗力的精锐部队。第71军军长陈明仁,当年东征时期是第一个将红旗插上惠州城头的勇士,后来该部在1947年的四平攻坚战期间表现非常突出,成功坚持到援军到来。长沙起义后陈明仁先后担任解放军第21兵团司令,解放军第55军军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52军在杜聿明指挥下从山海关杀入东北,一路上势如破竹。相对而言战斗力较弱的只有第60军,该部倒不是不能打,而是因为他们是滇军,龙云的手下。抗战胜利后龙云中了蒋介石的调虎离山计,把包括60军在内的3个军全部派往越南受降,结果被杜聿明的5个师逼出云南,被迫出任一个“军事参议院院长”的虚职。滇军势力就此瓦解。所以滇军恨透了蒋介石和杜聿明。60军杜聿明一直不敢重用,在本溪战役后期就调往营口布防。后来60军在长春起义,被编为解放军第50军,军长曾泽生,在历次对外作战中都有出色表现。毛泽东曾曰:“在你手头是60熊(蒋介石曾诬蔑60军为60熊),在我手头就是50凶!”

    当然,这里面最牛的还是远征军主力新1军和新6军。这两支部队都是五大主力中榜上有名的部队,战斗力绝对不下于张灵甫的整74师。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都是战功赫赫的名将。在装备方面,我查到的资料是:新6军军属105毫米榴弹炮12门,师属75毫米山炮12门,团属反坦克炮4门,营属大口径迫击炮2门,火箭筒2具,重机枪6挺,连属轻机枪9挺,冲锋枪18支,小口径迫击炮2门,火焰喷射器4具。此外,这两个军还有坦克76辆,装甲车151辆(此时应该尚未到齐),这支强大的装甲力量在中国可以说是空前的。关于这两支部队的人员素质也是非常出色。他们大部分是在印度和缅甸由史迪威将军进行训练的抗战老兵,军事素质非常高,战斗意志极其顽强,丝毫不逊于任何一支解放军的劲旅。在缅甸有美国记者如此描述他们:“这是一支种族繁杂的军队,有英国人和美国人,有钦克族的印度人,不过最勇敢的要算中国人。在这里,各国军人都知道,史迪威训练的中国军队是精锐的坚强之师。士兵们臂膀粗壮,肌肉结实,他们对于手中的美式武器非常熟悉并运用自如。他们不仅对自己充满自信,甚至敢于藐视它人。不管是美国人、英国人、缅甸人,还是其他什么人,只要触犯了他们,就会遭到迎头痛击。他们只要有一个人拿着一支汤姆枪占了一个据点,就能阻止一群敌人的进攻。”

    无疑,这也是一支骄兵。在黑土地上,这头走上末路的猛兽将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展现她的凶悍与顽强,并最终走向悲壮而惨烈的落日。

    前哨战斗

    蒋介石严令新1军“4月2日以前”攻占四平,可是到4月4日,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梁华盛率领的新1军和71军才慢腾腾地爬到法库。

    这个也没办法,初春的东北大地上冰雪消融,满地泥泞,新1军的汽车、坦克和火炮全部陷进泥潭,只好靠步兵一点点地把它们拉出来。如果大家读过苏德战争的作品就完全可以发现相同的痛苦。没过膝盖的泥泞把各种车辆统统拉了进去。开始坦克还充当救生员,把陷进泥里的汽车一一拉出来,但是到后来连坦克也陷了进去……道路上到处挤满了因为陷入淤泥而被放弃的坦克和各种车辆,只有步兵在挣扎着、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进。

    林彪不打算放过这个机会。他手下的士兵都是经过长期游击作战老兵,克服泥泞的能力比对方强得多。他决定首先给予对方一个下马威。4月8日,呈扇形推进的新38师进抵泉头附近兴隆泉地区,却不防,林彪已经亲自率领万毅纵队、第1师、第3师8旅、10旅共12个团的兵力对新38师设置了埋伏圈。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一次参战的部队都是林彪手里的老底子精锐。因为对于民主联军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与原远征军部队交手。林彪需要经过这场战斗,初步摸一下所谓五大主力的底牌。他也希望自己最强的这几支老底子,能够在和新38师的交锋中学到些什么。

    果然,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8日夜,联军隐蔽接近了新38师阵地,并在对方尚未发现之前发动了突袭。但是联军的成功也仅仅到此而已了。新38师迅速反应过来,一面收拢部队,一面向南突围。林彪锋利的尖刀仅仅剜出了对方四个连队。战至黎明,新38师突出包围,林彪也只得率军撤出战斗。这次战斗,新38师共损失1200余人,民主联军的损失估计也不下1000人。

    在战斗中,林彪亲自进入战壕观察双方的战斗。他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民主联军的力量还不足以对新1军这样的部队进行歼灭战。的确,就算是解放军中最强的三野,打孟良崮的时候也打得非常险,更不要说林彪现在这点儿穷家破业了。9日,林彪就率军撤到西北大洼地区,准备寻找战机打击敌第71军。

    不过有趣的是,那个领军的梁华盛看见一夜之间损失1200人,竟然吓破了胆,部队龟缩于昌图城内,再不敢出头……熊式辉打电话去催他,这家伙一脸苦相:

    “熊主任,我的兵力不够呀!共军非常强大,我寸步难行。”

    气得熊摔了电话。

    4月10日,副司令郑洞国赶赴前线接替梁华盛。他立刻发现林彪早已撤退,于是大举挥军前进。第71军迅速进至金家屯地区,在行进中遭遇北满独立旅。经激战,独立旅节节败退,71军87师乘胜追击,全然没有察觉到这又是一场林彪经典的伏击战。

    4月15日,第87师追击到金山堡、秦家窝棚一带,发现当面“ *** ”已经“逃”得无影无踪,于是像老百姓打听。

    “早走了,一个个逃命似的。”

    天知道这是“ *** ”表演能力太好还是赤化太严重。于是,第87师的部队放心大胆地埋锅造饭,还涌到镇上买吃买喝。

    一派打完胜仗后的懈怠相。古往今来的军队大概全这德行,否则就不会有人打败仗了。骄兵必败是不假,可是不骄狂的军队,会有高昂的士气和战斗力吗?军队真是个奇妙的怪物。

    梁兴初等的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家伙打过铁,人称铁匠,又因为长了一口龅牙,所以也叫梁大牙。一口铁齿铜牙的他是四野头几号能打的猛将。4年之后的朝鲜,正是他手下的第38军面对美第八集团军11小时狂飙70多公里,创下步兵进攻作战的世界纪录。现在他是一师师长,他的师和东北挺进纵队(万毅纵队)、西满三师之十旅、八旅、独立旅共十四个团,已经悄悄逼近了大意疏忽的敌人。其中一些侦察兵甚至化妆成老百姓,热热情情地把国军弟兄们招待到大院里歇息,然后……

    激战持续了一昼夜,到16日晨6时结束。87师遭到重创,1个团被全歼,2个团被击溃,伤亡2500人,被俘2000余人,总计损失达4500余人。其中,梁兴初歼灭87师先头团的战斗打得尤为漂亮。战后,1师与独立旅第3团因作战勇猛而获得通令嘉奖。

    顺带一提,此战进行时陈明仁不在军中。

    另:16日打扫战场时,林彪指挥部队用步兵火力击落敌机一架。这是民主联军击落的第一架飞机。

    不到10天,两次运动中的歼灭战,歼敌5700多人,这个战绩不可谓不好。但是林彪对于前景仍然不乐观。16日,林彪向毛泽东发电,认为固守四平成功把握不大,反而可能丢了城市又损人。这是他观察过敌人实力后得出的判断。

    但是毛泽东的意志仍然坚定:“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我们很快就会看见真理会站在哪一边。

    郑洞国是很有能力的将领,他不会被损失吓倒。87师被重创后,郑洞国立刻指挥71军和新1军进一步靠拢,继续北进。4月17日,郑洞国部进抵四平,18日晨,正式开始进攻。也正是4月18日这一天,惨烈的四平保卫战打响了。

    写到这里,连笔者这样的业余军事爱好者都不得不提出疑问,四平是联军重点设防的城市,怎么说打就打?对于坚固设防之敌,必须要做周密的准备,尤其是大量的侦查之后,才能进攻,这是任何一个军校学生都知道的最基本的军事常识,郑洞国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吗?联想起来,四平城攻了一个月硬是攻不下来,准备不充分恐怕是国军最大的失策之一。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是国军上下对于共产党部队的一种严重的错误观念所引起的。那就是认为“ *** ”只会运动战、只会游击战,而“不能”打阵地战。 比如白崇禧就一再声称:“共军配备即使与国军相等,但仅习于游击战术,苛无其它复杂原因掺杂在内,共军仅靠游击战术而不知正规防御战术和攻坚战术,在东北战场上当不至于发生任何有决定性之影响。”

    他们似乎都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战术是可以学的。更何况共产党部队战斗意志极其顽强。对于一场防御战来说,有什么比顽强的战斗意志更重要的呢?

    以前读Mars先生的《东线战役》,曾听Mars说,德军在44年的很多战役中,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严重低估了苏军的战术能力,尤其是装甲战术的能力。他们眼里的苏军坦克更多的还是41、42年的那些勇敢却不知灵活的愣头青。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在要来付出这个代价的是新1军。

    当然,林彪的士兵也必须交足他们的学费。

    四平血战

    林彪是在忐忑中度过17日夜晚的。

    “化四平街为马德里!”毛泽东的电文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是不想打。8日同新一军的交手中,他已经大致明白了五大主力的斤两。“歼灭顽敌一个师至二个师之全部或大部”,说得容易,就算是我有陈毅粟裕的实力也不敢打这个保票!此战可是东北战场上的一场大规模战役啊!万一没打好,对于士气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但是他也隐约感到一点把握。敌人是强大的,但是他们并不是没有弱点。夜战、近战、肉搏战,这些方面我军仍然有一些优势。我军的战斗意志和作战能动性都让人放心。敌人虽然火力凶猛,但是兵力并没有优势,自己手上的预备队还不少。就算比火力,手上刚刚搞到的那些三八野炮也能凑合着用。毛泽东说得没错,一旦守住四平,“顽军打得精疲力竭”,消耗掉他们“六个月时间调集的兵力、武器、弹药”,那么“我则因取得长、哈,兵力资财可以源源补充,那时,便可以求得有利于我之和平”。

    “防御的方法我们还是外行,不过,打过这一仗也就会成为内行了。”

    梨树镇,林彪召集所有师以上干部进行作战动员。

    “我要求大家做好三点:修好工事,组织好火力,更要充分激励斗志”,林彪向所有士兵发出了死守四平的训令。“坚决顶住敌人”,“刺刀见红”,“寸土不让”,一个个坚强词汇显示出他的决心。现在,他已经无路可退,只有打!

    四平守备部队――保一旅和七纵的士兵们在工事中等待着明天。

    这个之间还有些什么国民党特务杀了四平中苏友好协会会长啦,四平百姓连名上书杜聿明要和平啦什么的,本文暂不讨论。

    18日晨,新1军的进攻正式开始。三个师在四平以南地区一字排开。第30师居中,沿铁道担任主攻,第50师在右翼,第38师在左翼。看这个阵势,简直不把民主联军放在眼里,预备队都不留,打算一鼓作气推掉四平。

    但是首先却是联军惊了一诧。几十架轰炸机,威力强劲的105毫米榴弹炮,这样的火力不要说土八路们没见过,就算是当年的日军在淞沪战役中的炮火,与之相比都颇有不及!

    土八路当得实在是太久了!当时守城部队的工事,大部分过度高大,按照士兵们的说法,“像是鬼子的炮楼”。华北平原上双方火力都很弱,这样的工事还能满足要求,但是现在,面对榴弹炮,这样的工事与棺材无异!

    105毫米榴弹炮,这种火炮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富传奇色彩的炮兵武器。无论是在国军方面还是在解放军方面,拥有一门105毫米榴弹炮都是炮兵们最大的梦想。潍县攻坚战期间,攻城部队总共只有4门105,却压制了守城部队上百门山炮和步兵炮。高峻厚重的城墙在它面前简直像纸糊的一般。在四平,它们更是逞尽了威风。

    还有M4中坦。坦克炮直瞄射击对于工事有多大的破坏力大家都清楚,而此时民主联军连一门反坦克炮都没有!

    工事全毁!伤亡惨重!

    四平近郊的海方屯、泊罗林子、鸭湖泡等阵地接连发生大规模战斗,民主联军士兵用手榴弹把国军击退下去。战至黄昏,新1师没有任何进展,郑洞国只能下令鸣金收兵。

    19日,战斗再度展开。郑洞国调整了部署,主攻鸭湖泡和铁路以西阵地,战至黄昏,终于攻占鸭湖泡阵地。20日,新38师迂回至四平以西北山发动进攻,遭保1旅2营猛烈抵抗,进展缓慢。71军部队迂回到三道林子附近,也遭到民主联军1师的还击,整日进攻毫无进展。同日,林彪的增援部队赶到,也就是杨国夫的第7师。杨国夫被任命为四平城防的总指挥。

    危险的时刻发生在21日。在新1军的猛攻下,四平南郊的防线终于破裂了。新一军两个连的部队一度突破到四平市区。杨国夫立即命令东北民主联军三师七旅二十一团及特务营投入到市区防御作战,封闭突破口。由于新1军主力未能进一步扩张战果,攻入市区的两个连最终被全歼,突破口被封闭。当晚19时,民主联军发动夜间袭击,夺回了失守的南郊阵地。

    郑洞国逐步扩大了进攻正面,把战线从东面的叶赫站拉到西面的八面城,长达七十多公里。林彪也决定调整部署,除了在市郊的两个团继续固守外,第1、第2师和第3师第8旅、第l0旅向四平西北方向延伸布防;第3师第7旅由城北三道林子转至四平以东哈福、火石岭一带,增强第7纵队防御;以第7师接替第7旅之三道林子北山阵地。至此,民主联军以四平为中心,从东到西组成一条蜿蜒百余里的防线。

    至此,四平周围的阵地逐渐稳定下来。从22日到26日,郑洞国每天都向四平发起猛烈地进攻。主要进攻点落在了三道林子和北山两个阵地上。战况空前惨烈,24日,进攻达到高潮,这一天,炮火密集时,三道林子和北山阵地每分钟竟然落下了400发炮弹!

    四平保卫战以双方的惨重伤亡而闻名。不善防御的民主联军工事在敌军炮火下生存能力非常低,简直是聊胜于无。24日的战斗中,北山阵地上7旅特务营1连竟然有三分之二的战士倒在敌炮兵火力下。但是,民主联军的战斗意志却仍然坚强。上述这个连队,就是在仅剩下不到一个排的兵力的情况下,顶住了新1军的九次冲锋。当到夜间新1军停止进攻时,整个阵地上只剩下三个人,却守住了阵地!

    新1军的骄狂善战同样十分罕见,一个连队打到还剩7、8个人,还在冲。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士兵就以阵亡者的尸体为掩体,猛烈射击!71军自从军长回来之后,全军上下嗷嗷叫着要报仇,盯着他们的死对头梁兴初死打狠拼就是不放手。

    这样的军队交手,伤亡能不惨重吗?

    “上去时整整齐齐,回来时稀稀落落。一个营早晨上去,第二天傍晚回来,连枪都没人来扛了,像木棍一样捆着挑回来。”这是一个当年参加过四平战役的士兵的说法。

    四月二十三日,林彪电告毛泽东:“在保卫四平的战斗中几个老主力旅伤亡各有一千数百人。”这个时候,战斗开始才仅仅五天!“白天与敌激战,夜间修作工事,休息时间甚少,体力精神疲劳,因此部队勇气不像过去那样激昂,那种生气活泼的现象也不见了。”

    但是仍然有值得欣慰的事情。四月下旬,北满各主要城市相继解放,又有一批增援部队到达。新到达的359旅被林彪部署在公主岭一带,作为预备队使用,而朱瑞的炮兵19师投入战斗则大大减轻了林彪的压力。除了九二式步兵炮、山炮什么的以外,朱瑞手里还有些日军留下的三八式野炮,虽然威力上还不如对手的105毫米榴弹炮,但是好歹也算是大口径火炮,对于步兵来说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经过这几天的锻炼,联军步兵已经逐步开始找到了修筑工事的要诀。他们仿造对面新1军的工事修筑对自己的工事进行了大量改进。炮楼不再出现,代之以适应现代战争的单兵掩体。交通濠挖深了,胸墙加高了,靠敌方的方向还有大量防炮洞。新的掩体和阵地除了一米多厚的土石外,还加上了20毫米以上的钢板装甲,能够在强火力条件下生存下来。

    解放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能力一向很强。这几天的战斗一直在残酷的拉锯战中结束。白天,国军部队在炮火掩护下拼尽全力攻下一两处阵地,入夜,民主联军又发动夜袭,夺回失去的阵地。除了无以计数的尸体和伤员,双方的战线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多年以后,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阵地战基本上也是这个架势)

    战至26日,郑洞国终于精疲力尽了。他的部队伤亡也大得可怕,炮弹消耗殆尽。民主联军的阵地连一处都没有被攻克。他只得停下自己的攻势,开始向杜聿明要援军。

    林彪紧张的神经终于得到少许放松。几天来,他给毛泽东发的电报几乎全部是报忧,但是,喜讯也在逐渐增加。经过前一段时间的锻炼,部队成长的速度惊人的快,在接下来的防御作战中,各师都是越打越顺手,甚至已经打得郑洞国都打不下去了。看来,自己的部队已经通过了第一次考验。只要敌人得不到新的增援,看来这个四平,他是守定了。可是目前,杜聿明还抽不出部队来增援。他的所有其他部队:包括新6军、52军和60军全部被牵制在本溪。

    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难题。随着战线的拉长,现在他每个团就要防守差不多9公里战线。现在手中的预备队仅仅剩下一个359旅。几天的战斗中惨重的伤亡已经使得不少主力部队成了空架子。不少营士兵只剩下一半,而干部连一半都没有剩下。弹药也出现匮乏。他的防线的张力已经接近极限。当然,只要郑洞国得不到至少一个军的增援,那么林彪还有足够的信心坚守四平。

    他甚至兴致勃勃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一向以阴沉闻名的林彪竟然一反常态地高谈阔论起来。他骄傲地宣称:“那些为新1军宣传吹嘘的人应该感到羞耻了。”

    胜利在望。连林总都如此认为,还有哪一个联军士兵不这样认为?

    但是林彪小看了两个人:杜聿明和廖耀湘。

    杜聿明决定首先解决本溪,把廖耀湘解放出来。

    本溪战役是南满的3纵和4纵为了支援四平而发动的侧翼战役。本溪本身也是易守难攻之地,战略地位虽然不及四平,但是却严重威胁着沈阳的安全。攻其所必救,共产党的老法子。杜聿明也没办法,只好拿出三个军进攻本溪。但是3纵和4纵也不是善主,四月一日到七日,他们一边用少量兵力拖住新14师,一面以优势兵力突然包围了52军第25师。25师一个团全灭,另一个团集体放下武器,25师师长刘世懋落荒而逃。本溪方面再无进展。

    杜聿明决定,声北击南,首先,放出风去,将在四平发动更大攻势,新6军准备北调,自己已经到四平前线督战等等。但是自己却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对本溪的突击。

    不过这个时候林彪想的不是这个。他的胃口大起来了。他要集中他所能集中的所有兵力,趁新1军和第71军久战疲惫,来一场决定性的歼灭战!

    4月底,他把南满的3纵调了过来,然后又加上自己的保三旅和独立旅,准备出击敌后,断掉郑洞国集团的退路,然后,集中优势兵力给予痛打。

    林彪的计划是:命令3纵七、八旅、独立旅进占双庙子以南,夺取泉头车站,保三旅在开原以南活动游击。他们管这个计划叫“第二战场”。

    林彪没有想到,这个计划将是他一生中最痛悔莫及的计划之一。

    南满只有两个纵队!没有3纵,4纵挡不住新6军!4月28日,新6军、第52军在向本溪发动攻击,经过6天的殊死战斗,到5月3日,4纵防线被突破,不得不全线撤出本溪。本溪战役以国军胜利而告结束。

    廖耀湘这只猛虎出笼了!而且他的军还得到第88师、第195师两个师的加强。5师之众浩浩荡荡杀向四平。只要他们一到,四平战役的力量天平将急速倒向国军一方。杜聿明则决定改变前一阶段的平推战法,尝试命令新6军攻击四平以东的塔子山阵地,然后向四平东北侧迂回,断绝林彪的后路。

    林彪立即改变部署。现在他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新6军的北上。5月12日,毛泽东致电林彪,指出:“要将主要力量放在开原、昌图地区,切断四平敌之后路,歼灭沈阳北进之敌。采取积极动作钳制本溪地区之敌。”

    但是这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林彪现在只要阻止住廖耀湘前进就是胜利。他命令三纵在开元到石火子岭地区的公路两旁迅速构筑袋形阵地,一定要顶住、并尽量杀伤廖耀湘集团。同时,预备队359旅迅速南下,在昌图、开原一带构筑工事,组织新6军北上。

    5月14日,威远堡。

    这是四平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新6军22师65团开始向3纵的袋形阵地发动进攻。战争的结局是惊人的。战至下午四时,3纵不支,撤出战斗!

    一个团就打垮了3纵!

    这个结果连廖耀湘都不敢相信。战斗结束后一天,他一直以为他所打的只是敌人的先头部队,为此他足足浪费了两天时间来等待“共军主力”的“进攻”。直到65团打扫完战场,把缴获的文件带到司令部时,廖耀湘才恍然大悟――65团打垮了一个纵队。

    3纵绝对不是什么垃圾部队。他们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旋风纵队”,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第40军,东北第三只虎!两年后,辽沈战役中,3纵一夜之间砍了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外加三个军部。

    但是现在他们竟然在自己的阵地上――虽然仓促修建还算不上坚固――被廖耀湘一个团击退!国军一个团击败解放军一个纵队,这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是唯一的一次。

    这次战斗在解放军内引起的震动远远超过了正式史书的轻描淡写。

    “3纵防线被新6军迅速突破,影响保卫战全局,这是最大的教训。”林彪如是说。

    其实廖耀湘的底牌并不复杂。他的装备和新1军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65团除了自己的火力外,还加强有一个榴炮连、一个山炮连和四门重型迫击炮。和新1军相比,新6军在战术上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廖耀湘规定,炮兵射击一定要短促、猛烈,最重要的,步兵在炮火准备结束之后三至五分钟之内必须冲上敌人的阵地。

    说白了,也就是步炮配合更好一点。

    其实3纵也打得相当顽强了。3纵7旅第10连,全连抵挡对方一个营的进攻,打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班的时候,对方占领了阵地。这个班在最后一个地堡中拉响了炸药,与敌同归于尽。

    但是打仗并不能仅仅靠顽强。技战术不如人、装备不如人,即使有再强的战斗意志,也不过是给对方当活靶子罢了。

    新6军的到达使整个战局立即向有利于国军方面的方向发展。五月十五日,敌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配合下,向联军四平东、西、南面阵地猛攻,民主联军在西面、南面阵地均击退了敌人,国民党军九十一师师长赵林被击成重伤。五月十六日,四平各方阵地战斗更为激烈,敌军向四平东南331.5高地发起烈进攻,守军曾七次打退敌军的接连进攻,致敌以巨大伤亡,后因敌增调坦克,从正、侧面包抄进攻,守军顽强抵抗,直到大部火器被敌炮摧毁才撤出阵地。

    五月十七日,新6军向塔子山阵地发动进攻。塔子山阵地是四平的咽喉,一旦此地失守,那么国军将能够迅速切断四平守军的退路。四平守军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日,塔子山上的战斗空前激烈。由于守卫部队――民主联军58团1营的阵地比3纵的临时阵地坚固许多,新6军攻打竟日仍未能成功。但是58团1营也因为伤亡过大,不得不撤出战斗,由7旅19团接防。此时战局进一步恶化,平东、哈福车站,被敌新投入战斗的52军195师占领,塔子山阵地被敌三面包围。

    十八日,新6军继续攻击,7旅也开始支持不住了。

    “必须撤退!”林彪不是保卢斯,他可不愿留在这里等死。当塔子山阵地的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林彪一面向中央发报,声明部队形势已相当危急,四平再守无宜,必须立即撤退,一面迅速布置部队的撤退计划。撤退时间定在十八日夜。

    这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把正在战斗中部队撤下来,这个机动动作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全盘崩溃。如果新1军和新6军突然向撤退中的部队扑下来,大家完全可以想象联军将遭到多大的伤亡!

    但是林彪不愧是机动作战的大师。他不仅不折一兵一卒的完成了撤退,甚至,他的敌人直到第二天早上,还不知道他已经闪人了。十九日晨,刚刚抵达前线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他前一段时间一直在英美访问)亲自驾驶一辆坦克率军在炮火掩护下冲向四平南郊阵地。但是他们一直冲进城里,才发现四平守军早已全部撤退,四平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这个机动的确非常的漂亮。

    顺带一提,这个撤退使廖耀湘很窝火。塔子山虽然是四平防线的重中之重,但是距离四平城还有十公里左右。所以虽说攻占四平新6军功劳最大,但是最早攻进四平的却是孙立人和陈明仁。这两位老大把风头都抢完了。

    但是林彪的司令部里却出了个败类(毕竟是刚刚凑出来的司令部),差点让整个民主联军休矣。十九日,总部作战科副科长王继芳携带机密文件叛逃。他交给廖耀湘的机密文件中涉及了民主联军的实力、部署,还有最重要的撤退计划。这样,整个民主联军就完全暴露了。

    林彪紧急调整计划,但是为时已晚,殿后的万毅纵队遭到敌军的猛烈进攻,队伍被打散,撤过松花江时,一万多人的队伍仅剩下三四千人(多数是被打散,后来又跑回来了)。其他部队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失。但是由于部队运动速度较快,基本上还是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至五月二十八日,大部分部队都撤到了松花江以北地区。

    长春被放弃。二十二日,蒋介石赶到沈阳督战。二十三日,新6军和71军占领长春,二十八日占领永吉,三十一日占领桦旬、拉法。

    为了拖住敌人,已经缓过气来的南满4纵发动鞍海战役,突然包围了位于海城的60军184师。杜聿明紧急下令新1军南下增援。但是孙立人认为部队过度疲劳需要休息,向蒋介石要了三天假。孙立人觉得4纵总不至于三天时间就吃掉184师吧?可惜,孙立人的想法在军事上完全正确,在政治上完全错误!孤立无援的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居然宣布起义……

    别忘了,滇军早就看蒋介石不爽,你孙立人要修整三天他潘朔端难道不会认为你是故意要拿他们当垫背的?孙立人不懂政治,而蒋介石则过分自信,其实我觉得他同意孙立人修整未必不是想削弱第60军的实力。现在好,60军是削弱了,可是共产党却大大地加强了!

    整个计划全部被打乱了。杜聿明只得命令暂缓向松花江以北进攻,先解决南边的问题在说。万一出现多米洛骨牌效应,让第60军集体投敌,那可就糟糕了。

    接下来关内也开打了。从六月七日开始,兵强马壮的陈毅山东野战军突然出手,十天之内攻克胶县、张店、周村、泰安、枣庄、德州、高密、即墨等城镇,歼敌达三万人。蒋介石担心局势恶化,遂计划从东北调出两个军去支援山东。不过由于杜聿明的坚决反对,没有成行。

    同时,贺龙、聂荣臻、刘伯承也纷纷出手,进行小规模进攻,对关外战场进行牵制。

    这个时候蒋介石的一步臭棋也帮了林彪的忙。六月三日,蒋介石去长春慰问时,插手指挥把一个加强团调到拉法(老毛病又犯了)。其实拉法虽然重要,但是距离主力过远。结果虎将陈光在林彪不同意的情况下突然出手,一举歼灭拉法守军,取得了对于稳定军心至关重要的一场胜利。

    不过目前防守松花江林彪把握还不大。他决定放弃哈尔滨。反正计算着,国军兵力就只有那么点,就算是占领哈尔滨,也无法控制整个黑龙江省――甚至控制不了黑龙江的所有大城市。即使放弃了哈尔滨,他的部队仍然能够在黑龙江占据一席之地,积蓄力量,准备反攻。

    但是事实上杜聿明连松花江都没有过得来。六月五日,国共两党谈判取得进展,遂宣布东北地区停战十天,后来又延长到十五天,然后就是无限期拖延。

    前不久看见台湾某人在某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什么蒋介石同意停战简直是“宋襄公”,说如果当时杀过江去,那么林彪就完了,国共内战的历史就会倒过来。虽然凭心而论,当时蒋介石不过松花江的确是个错误,因为他没有想到自己困难林彪更困难,但是所谓过了松花江林彪就没有办法那就是丝毫不顾历史事实的胡说八道了。内战在即,当时蒋介石已经无法再继续向东北增兵(他甚至想从东北调兵出来),而以杜聿明现有的兵力是不足以控制控制黑龙江的。不要忘了他自己后方都还有很多地区没有摆平呢。林彪虽然受到重创,但是部队主力仍然有相当强劲的战斗力,他并没有哪怕一个团被全歼,拉法一战就是证明。如果兵力过度分散的话是会倒霉的。目前网上有股子歪风就是根本不管历史事实,想当然的提出一大堆所谓“真相”、“揭秘”、“如果”、“那么”,其实不过是断章取义而已。

    至此,四平血战正式落下帷幕。东北战场上的国共双方几十万大军暂时安静下来,开始休整。但是,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国共双方历经近二十年的厮杀,已经到了最终决战的关头。1946年六月二十六日,随着进攻中原解放区的炮声,解放战争正式爆发。

    战役的评价

    四平战役的损失情况一直非常的混乱。解放军自己的统计是歼灭国军一万余人,自己损失八千人。这个数据肯定是缩了水的。而国军方面所谓歼敌四至五万则基本是胡说八道,这个是歼灭战的歼敌数字,而四平甚至连击溃战都算不上。就个人的估计,按照民主联军五月三十一日的统计数字对比,民主联军在四平、本溪,以及撤退中损失的人数估计在1万~2万人之间,国军损失也与此相若。

    四平战役是整个解放战争当中争论最大的战役。无论是军事界还是史学界,对于这场战役都有很多的争论。解放军正统战史认为,这一战虽然损失巨大,但是阻止、迟怠、消耗国军于四平一线,并最终能够稳定住北满根据地,这个战略目的是达到了的。所以,四平战役仍然是一场基本达到作战目的的战役。

    但是四野的很多将领并不这样认为。韩先楚将军说,四平战役是“过多地看重了一城一地之得失”,“与敌进行了不利条件下的战斗”,“在战略上是失策的”。以仗义执言而闻名的黄克诚大将更是明确反对进行四平战役。他认为,相信国民党会停战本来就是错误的,“四月中旬,马歇尔返回美国,美国政府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已经明朗化。在此情况下,我军固守据点已无意义”。后来,黄克诚还曾经为四平战役当着毛泽东的面与周恩来辩论,毛泽东打圆场说“是我决定的”,黄克诚当即回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国军方面自然是以大捷自居,像白崇禧之类还因蒋介石放弃过松花江而进行攻劾。其实要我说在这件事上谁批评蒋介石都行,唯独你白崇禧不行!因为蒋介石停止追击的命令最早还是白崇禧带给杜聿明的!装什么事后诸葛亮?

    我们最开始就分析过,打四平之所以要打阵地防御作战,之所以要违背解放军历来机动作战的传统,关键是因为停战在即,需要抢地盘。中央当时的思路是:以四平地区的防御作战跟蒋介石慢慢耗,耗到停战就是胜利。但是,实际上停战谈判的约束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蒋介石对于四平是志在必夺,为此即使付出上万伤亡也可以承受。而另外一方面,当时民主联军的力量的确和东北国军有差距。我说过,民主联军虽然兵力并不比对手少,但是新兵数量太多,这些新兵无论是战斗素养还是战斗意志都非常的薄弱,基本是不堪一战的。因此,整个四平地区上阵作战的还是那些老骨头。而就算这些老骨头,打阵地防御也得从头学起,所以出现大量伤亡也就在所难免了。另一方面,进攻东北的新1军和新6军在战斗力上决非以前和红军交过手的任何已知国军部队所能匹敌。对于这些部队有多强的战斗力,毛泽东和林彪都估计不足。林彪后来曾公开检讨:“我们对于全部美械装备的敌人还是估计不足。”黄克诚将军在五月三十一日给中央的电报中称,新1军和新6军相对于以前交过手的国军进步包括:士兵待遇提高、官兵关系进步、扰民较少(不是没有)、战术灵活、指挥统一协调、工事坚固、自信心强、炮兵火力和技术均超过日军、督战严厉等等。对于这样的部队,民主联军一时还没有足够的把握将之击败。四月八日的伏击战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所以,总体来说,四平一战,从战略上来说,中央过高的估计了民主联军的实力,过低估计了国军 东北部队的实力,赋予了民主联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任务。虽然在四平战役期间,民主联军曾一度击退了新1军和71军的进攻,甚至一度十分接近胜利,但是最终仍然不得不弃城撤退。再好的策略,如果超出了部队的能力范围,如果战术上不能实现,那么都是无用的。从此以后,解放军基本放弃了和国军进行大规模阵地防御作战,大踏步后退,在运动中寻找机会。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功。

    有些将领认为,如果当时不是采用阵地战,而是使用机动防御手段,结果将会好得多。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毕竟也是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分析。首先,国军这几个军战斗力并不弱,林彪伏击新1军不就没打好吗?其次,如果不在四平地区给予国军一个重大杀伤和消耗(从这上面来说四平倒还真是做到了的),那么能够阻止国军的进攻吗?这些就不是我这么个业余爱好者所能回答的了。

    国共两军在四平城下虽然杀的昏天黑地,但是客观来说,两军的表现都算不上好,最多就是一个及格。在这一战中,民主联军虽然表现出出色的战斗意志和近战夜战的能力,但是其阵地防御仍然做的不好。四平的炮楼已经成为一个人所共知的笑话。事实上,解放军真正学会世界一流的防御作战战术是在抗美援朝时期。四平战役后期,虽然联军参照对面新1军的阵地对自己的阵地做了改进,但是也只能说是基本能够像个样子,和对手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国军方面的火力、战斗意志、基本军事素养等方面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在战术上就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了。除了四平外围让林彪吃掉五千多人外,进攻四平的部署让人看了过后直摇头。5个师的部队,超过对方多倍的火力,但是部队却一线展平,摆开方阵慢慢攻,这样的进攻就算能够攻下敌人的阵地也无法对敌人造成多大的打击。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如果倒过来,让林彪组织攻城部队他会如何打。他肯定会首先集中所有优势兵力和火力,对四平侧翼进行迂回和包围。如果这样的话守城部队就难打了。进攻的组织也有不少问题,已经攻进城了,后续部队却跟不上,结果眼睁睁看着先头连被全歼。最为可气的是国军空有相当强大的装甲力量却使用不出来。要知道林彪手上除了炸药包之外没有任何反坦克兵器!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即是在朝鲜人民军手里这些坦克会发挥出多大的作用。而如果是苏军或者德军这样坦克战的超一流高手恐怕四平早就破城了。国军的坦克在四平城下可以说完全只是当作活动火力点来使用,基本上没有进行过有力的突击,对于民主联军阵地造成的破坏非常有限。国军空有强大的火力优势和技术兵器优势,但是四平一战虽说是赢了,但是甚至没有击溃林彪的部队,而仅仅是把他们打退了,四平的胜利也因此而大打折扣。这个不能不说是因为国军在战术上严重缺乏魄力、进取心和想象力的原因。虽然他们在装备、士气和基本军事素养上已经接近了世界水平,但是在战略战术上,他们还显得相当的落后。

    整个四平战役期间有三个亮点,其一是金山堡的歼灭战。这一战打得干脆利落,对手连手都没有还上。解放军优秀的隐蔽机动能力和强大的冲击力在此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二是廖耀湘的威远堡战斗,这一战虽然从最终结果上来看并没有对三纵造成致命的打击,没有对三纵达成包围和歼灭战,但是它的的确确给民主联军好好的上了一堂现代战争课。其三是林彪在最后阶段的撤退战。很多不太懂军事的爱好者很愤青地认为撤退有什么好看的?其实一支军队的运动能力经常能够在撤退行动中见分晓。在收拢部队的过程中,一线部队与敌脱离接触都很困难,需要边打边撤,出现建制混乱和被追击都难以避免。但是林彪仍然能够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部队,摆脱敌人的围追。如果不是出现叛徒的话,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全身而退的。

    从参战国共双方将领的表现来看,林彪的表现应当说是不错的――除了那个3纵北调的命令以外――毕竟决定在四平和敌人拼消耗的不是他,这个不该他负责。而在这种不利的战略形势下,他基本上还是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而且他最后的撤退动作确实是相当漂亮。可惜这一战本来就是必输的。解放军方面要说的负责的话首先要负责的应该是毛泽东。他的错误判断致使部队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杜聿明的表现应当说是最好的。他居然把林彪耍了一道。能够让林总上当的人实在是不多。郑洞国的表现不算太好,71军被袭击他也脱不了干系,攻打四平一线平推,缺乏想象力。廖耀湘的表现个人觉得毁誉参半。首先他威远堡一战确实打得漂亮,四平能够打下来他功劳最大,但是打完威远堡居然两天不敢动简直让人匪夷所思。个人觉得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最近查资料发现他的司令部居然设在战线后面几十里的开原(指挥不靠前,又是一条罪状)。陈明仁表现中规中矩,算不上差也算不上好。毕竟71军被袭击时他不在军中,不该他负责。孙立人捡个落地桃子,无话可说。蒋介石除了添乱之外没做任何事情。

    总体来说,四平之战中民主联军的表现说明他们仍然缺乏打大战的经验。之后,林彪把他的部队撤到松花江以北,用半年的时间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和整顿。在三下江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训练的成果。而国军,虽然他们的基本军事素养已经相当之好,但是,他们不仅仅在政治上缺乏依靠,而且他们在作战行动上严重缺乏魄力,一线平推的战术过分保守。东北战局,正在平静中酝酿着新的惊雷。

    四平郊外的硝烟正在逐渐飘散。当关内各战场已经打成一片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在静静等候。中国容不得两个太阳,那么中国的天空将不得不选择自己的太阳。

    关键词(Tags): #四平战役(pzhmzg)#解放战争(pzhmzg)#四野(pzhmzg)通宝推:大汉铁骑,Parsifa,自以为是,
    • 家园 三纵没有被打垮。

      这是四平战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斗。新6军22师65团开始向3纵的袋形阵地发动进攻。战争的结局是惊人的。战至下午四时,3纵不支,撤出战斗!

      一个团就打垮了3纵

        按我看的书,新6军先锋团(书中没说番号)与3纵7旅打的不可开交时,廖耀湘用600辆汽车装上主力部队,从7旅和8旅的结合部强行通过。等3纵发现时汽车已经开到炮火射程之外。

        3纵发现已经追不上,掉过头来把新六军先锋团吃掉了。

        

        另外,四平没守住还有个重要原因。八路刚进东北,手头还没有能生产弹药的工厂。经几次战斗后从日军仓库搞来的弹药已经用的差不多,四平又没什么歼灭战缴获不多。罗荣桓紧急向苏联求援。苏联调拨了8列车的弹药和药品送到北朝鲜,再经铁路运到当时的东北局驻地梅河口。因缺乏车头滞留在车站,被国军飞机发现,280车皮的物资全被炸毁,造成弹药无法补充。

      通宝推:大汉铁骑,
      • 家园 3纵应该没吃掉新六军那个团

        那个阶段东北共军打得歼灭战(正规国军,国民党临时拉过来的伪满军之类不算)应该不多,歼灭师一级都在南满:新开岭的25师,营口、鞍山一带的184师;北满共军的歼灭战基本都在团级:秀水河子的1个加强团(13军89师的,具体番号我懒得查了),四平失守之后拉法的1个加强团(好象是71军88师的),在四平之战初期打击过71军一个师(好象是87师,郑洞国的回忆文章说1个团被歼,2个团崩溃);除了以上的,那个阶段好象再没有大的歼灭战成果。我看到的资料说与3纵交手的是新6军新22师的一个团(64?65?66?),新22师的战斗力在那时还是比较强的,似乎没有团级被歼的记录。其实与秀水河子几乎同期,南满4纵主力(3纵1个团后期也来了)在沙岭曾经包围新22师的1个团,虽然打得不好,但如果坚持到底,应该也能打成歼灭战(国民党军资料显示这个团弹药几乎耗尽),因国民党军援军到达而撤围了,其实国民党军援军数量不多。沙岭未全歼敌人是很可惜的。

    • 家园 王继芳没有跑掉

      这人可是红小鬼啊!

      他叛变前是东北野战军总部作战科副科长。

      参考一下科长是李作鹏,55年当中将

      再坚持3年, 那可是根正苗红的老革命。

      怎么都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

      这傻小子找了个地主的女儿结婚了,

      后来躲到南方去了。

      最后被二野在重庆捉拿归案,

      四野派人押到武汉, 审讯后枪毙了。

    • 家园 8年后的奖励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 家园 《血红雪白》里面说到四平那个纪念碑

      四面题词是林彪,高岗,彭真,陶铸。后来这几面按照几人倒运的顺序被凿掉,最后变成光碑,结果弄来毛泽东在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 家园 这么好的东西居然就被埋没了,甚为可惜
    • 家园 Re:白山黑水第一战 四平战役(1946)zt

      Good, anymore?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