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可以理直气壮地挖坑了 – 拜单田芳先生为师始末 -- 萨苏

共:💬32 🌺231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可以理直气壮地挖坑了 – 拜单田芳先生为师始末

    “至今,只要一听到单老那“呀呀呸!”,就会进入“吃饭不知饥饱,睡觉不知颠倒”的状态。

    如果说武侠小说中的金庸是皇帝,那么单田芳,大概就是评书界一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了。总觉得,书中的那种说书人,就应该是单田芳先生这个样子的,绝对“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

    说起来,单田芳先生给小魔女曾经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因为听到单先生的一段广告 – “野酸枣,滴溜溜地圆,有营养,纯天然。。。”魔女听了大笑 -- 这个人说话怎么这么逗呢?做广告都这么逗。。。

    其实魔女不知道,先生这张嘴,可是叫“单国嘴”呢。

    单先生的评书,个人以为胜在投入和谦逊,真正是把自己放在说书人的位置上在说书,就象茶馆里的说书人一样,把书说得好,是自己的职业,是自己的衣食饭碗。单先生说书的时候,这种对于自己职业的恭敬,让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所以,单先生的书,特别忠实原作,很少作伤筋动骨的改变,这样说书,实际上,说的就是实力了,硬碰硬。同样的本子,说得不如前辈,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不过单先生有自信,所谓“舌尖儿顶上牙膛,叫丹田一力混元气”,“上山虎遇到下山虎,云中龙遇到雾中龙”,还真没在前辈面前栽过面儿。

    忠实原作,但是,单先生的书听着绝对不让人腻,因为他有自己的绝活 – 那是,单先生什么人?“眼睫毛都是空的”,他的绝活就是情节忠实原作,却不妨碍自己经常跳出书外,从一个说书人的角度自己点评开了 – “什么紫面昆仑侠,白云剑客侠,一个比一个名声大,一个比一个能耐大。。。”忽然冒出一句“侠客值多少钱一斤?”让人不禁莞尔。

    要听正宗的中国评书,恐怕还是要听“单国嘴”,用单先生的话说,自己的名字,带了十个口呢(繁体单字上面是两个口),先天条件别人就没法比,“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如果给单田芳先生设计一个形象呢。。。那就是单先生的本色吧,灰长袍,半分头,一手扇子一手惊堂 – 兵器就不必了,老先生带着十张口呢,就是碰上九头狮子都不在话下,天下无敌。。。

    n 摘自萨苏《说书人中的五虎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昨天作了一期《书香北京》的节目,回来到今天说话还带着韵呢,一说话就咬牙,半天才醒悟过来 – 单田芳先生的气场太强了。

    单先生来的时候穿一件大红色的毛衣,名牌西装拉毛围巾,满面红光,看着可真不像七十六岁的人,走路略有些不利,但反正老爷子刚买了保时捷,这倒也不是大问题(单先生说的是传统艺术,为人却时尚得很,自称极欣赏李英爱。)

    我跟老爷子说 – 您可得保重啊。

    是啊,多少人惦记着单先生呢。

    老爷子很慈厚,连声说谢谢,谢谢。

    在评书大家之中,我认为单田芳先生是一个极有特点的人物,如果比之古人,可当今天的柳敬亭。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被誉为评书的祖师爷之一。难得的是,一篇《柳敬亭传》把他的一生,生动地纪录了下来。

    《柳敬亭传》记载,柳早年悉心钻研,说书艺术已经颇为了得,达到了“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的地步,但真正使其成为大家的,则是明末之乱。当时,柳敬亭曾入左良玉幕府,最终抗清失败,重新为评书艺人,此时,经历世事沧桑,柳敬亭再说书,就达到了“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的水平,成为一代难以逾越的评书泰斗。

    而单先生情况与此极为相似。他在文革前已经是著名的评书艺人,声动四方。但文革中未经正式调查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受尽折磨,连父亲病危都不曾得到准许去见最后一面,可谓饱尝世态炎凉,生死艰难。文革过后平反,单先生已是齿落鬓斑,嗓音沙哑,不复当年模样。

    然而,先生的书,却越发地炉火纯青,能令人笑,令人泣,令人为之击节赞叹。

    这,大约是如《柳敬亭传》所述,“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让单先生的书多了无穷的沧桑感。

    这份磨难,对普通人是痛苦的回忆,单先生却把它变成了宝贵的阅历财富。

    这一期我是给单先生做嘉宾,做到中间老萨从嘉宾席跑出来了。因为我一直有个心愿,今儿总算有机会实现了,那就是拜单田芳先生做老师。

    萨不是心血来潮,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2005年《光明日报》上就登过老萨这条心愿。当时,那篇专访的名字叫《我有一张大嘴,应该去讲故事》,里面开篇写的就是这个愿望。

    从小儿听单先生的书听得多了,连文风都受到单先生的影响,单先生习惯在跌宕起伏之中突然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我呢,受写东西的时间限制,一不留神就被大伙儿说成喜欢“挖坑”。(其实,萨冤枉啊,咱可从来是遵纪守法的模范,从没干过破坏公共交通的事情。)

    萨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于是我对单先生说,如今这个年纪,学先生的技艺,是不可能了,但愿做先生的一个记名弟子,学先生踏踏实实做事,扎扎实实做人的品格。

    单先生想了想,大概觉得我还算有诚意,终于微笑点头,同意了。

    行了三鞠躬礼,先生说,从此我是他“正式的记名弟子”。

    出来,还满激动,跟朋友转圈打电话,朋友们也都为老萨高兴。

    不过,终于有个特殊的家伙,说不妥不妥。

    萨问:不妥在何处呢?

    那位叹息道:单先生一点头,萨以后挖坑不就算是有了执照了?写文章关键时刻“且听下回分解”的毛病还不得变本加厉?!

    呃,那肯定是当然的事情了……萨悄悄地说。

    [完]

    春节快到了,到时候,带了自己的书和点心,看老师去。

    通宝推:鹦鹉螺,史老柒,龙驹坝,热力学守恒,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BTV青少《书香北京》 2月14日 晚20:23播出

      《书香北京》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一位老人用深沉沙哑富有磁性的声音55年来传述了无数经典。亿万观众深深崇拜他,敬重他,他就是单田芳。今天时髦老人单田芳携新书《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做客《书香北京》,为您讲述他自己的55年来评书生涯以及70多年人生传奇中的精彩故事。

        播出时间:BTV青少 2月14日 晚20:23播出

      BTV《书香北京》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 家园 送花送花

      喜欢单先生的评书~

    • 家园 恭喜老萨!

      喜欢的事情,遂了心愿就是幸福!

    • 家园 恭喜

      不过,其实私心里满不想看到现在这个状况的。

      纯粹是个人想法儿哈,偏颇而且自私,请老萨和各位海涵。

      老萨近一段时间的文章,俺其实是越来越少看了。这种讲故事的东东,俺觉得没劲。偏赶上老萨血性汉子、铁骨柔肠,喜欢“忽悠”,就更加不太进来了。

      俺喜欢当初的老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虽然俺不是完全同意老萨曾经的一些观点和论述,也就是说,按照俺的思维能力、逻辑套路、知识积累、人生经验等等,认为老萨某些东东是不对的。但是,俺很尊重和喜欢那时的老萨(当然,对老萨的尊重和喜欢,是永远活在俺们心中的),因为在老萨那时的东东里,能看到思想的火花,能看到一个智者的分享,能从中得到收获。。。

      俺到西西河,不像很多碰友那样是追随老萨的,但老萨的吸引力,功不可没。现在的老萨,似乎有变化。

      单老的评书,俺喜欢。但是单老也有局限性,比如文化功底、思想上稍有保守等等。还有,在他的评书里面,俺发现过夹带用徒弟模仿其声音凑数的,发现过故意扯、混时间、描述一顿无关的饭也能说大半集的。不过,俺必须交代清楚,上述现象俺没有证据,只是说说自己亲身体验到的。爱听的时候,觉得能够接受,多了,就厌了。我觉得在这点上,老萨有点儿往萨老的方向上走。

      当然这里面有原因的,比如时间、精力、人生体验、侧重等等都有变化。俺理解,但俺不想接收。让思想在字里行间跳舞,俺喜欢看。。。俺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但俺喜欢看。。。或者,偶尔插插嘴。讲故事这样的事情,俺觉着可以别人来做。或者,比重可以调整下。俺,不是很喜欢看记叙文,某些人的;俺喜欢看,议论文,某些人的。

      写这么几个字儿,私心的一些话,说起来很惶恐,改了又改,大家莫怪。或者,大家想怪就怪吧,该抨击就狠狠地抨击俺。。。

    • 家园 录像 刻盘

      春节快到了,到时候,带了自己的书和点心,看老师去。

      光这样是不够滴

      穿上大褂,弄一长案加惊堂木。

      来一段啊!

      录像 刻盘

      那啥,咋说来着: 哦 ,斧正!

      顺便,也记得要传到西河,让咱也过个年撒!

    • 家园 单大师的评书我也喜欢!恭喜萨大得偿所愿!
    • 家园 恭喜恭喜

      另谢萨大铢钱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 家园 恭喜恭喜!以后的坑得更深构造更复杂!
    • 家园 同是小时候听单老师评书长大的人送花!最喜欢白眉大侠和乱世

      枭雄!

      我基本上评书只听他的,再听别人说的都觉得没劲。这就是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另外加两个单老师的段子。文革他下放东北农村,冬天嗓子得了重病都说不出话来了,当时求着医生不管怎么样只要能让他说出话来就行!结果虽然成了后来招牌的哑嗓,但是他的评书艺术生涯却继续下来了。

      其实别看文革后单老师又出了名,电台放单田芳的评书也特别多,其实他本人一直都没怎么赚到钱,有的时候甚至入不敷出。当时大概版权观念也不强,好多电台放他的录音根本不给钱。后来就是用在录音的前面加广告的方法(出名的野酸枣、跌打损伤膏……),第一次觉得赚到钱了。后来评书出书又闹版权纠纷啥的就是比较出名的故事了。

      这两个段子是我好多年前看电视台采访单田芳的时候他说的。

    • 家园 哈哈,拜师之后,萨打就是“谨尊师父法旨,就地挖坑少许”了

      什么八门金锁阴阳坑,一字长蛇连环坑,克里姆林坑,埃佛尔铁坑。。。。

    • 家园 有一点不同意,俺个人比较喜欢袁阔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