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影评系列(序) -- 上古神兵

共:💬673 🌺3839 🌵56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影评44之《侏罗纪世界》——聊聊续集电影

      续集是美国电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大特点,虽然大多数续集都是滥竽充数和狗尾续貂,但也还是有些精彩之作值得一说——当然这部“恐龙”属于前者。续集与系列电影不同,系列电影是开始就有续集的计划,当然也有续着续着成系列了。这次只谈纯续集。

      美国人把电影作为一种商品,拍电影作为一种工业生产,所以续集和系列电影就是对固定成本的摊薄,比如宣传费用、场景搭建等等。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类(或说是创意类)商品,能否卖钱和成本毕竟是两回事,所以续集电影的制作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敷衍了事。还是拿这部“恐龙”为例吧!第一集是正片,我们不多说。成功了所以要拍第二部,第二部其实也是迈克尔.克莱顿的原著,这个家伙是有名的流行小说作家、电影导演、电视编剧(那几年《译林》很多他的科幻惊险小说),第一部热卖自然第二部接着写;电影公司的思路也一样,所以导演也还是斯皮尔伯格;演员就不同了,一般拍续集的演员会要高价,演员有演员的考虑,不只是短期收入问题,续集和系列电影容易给人定型,这对演员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第二部放弃了所有第一部时的演员。等到第三部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编剧和导演都不干了,因为他们的名气太大,没必要也不值得把钱包和脸都吊死在这一棵树上;电影公司则想榨干最后一点利润,没有编剧和导演的号召力,那就把演员再召回来,于是大家又看到了山姆.尼尔那张苦大仇深的歪嘴脸和没有任何异性吸引力的劳拉.邓恩;没有“正确”的编剧和导演,一部电影就没有了灵魂,第三部的下场可想而知。

      续集电影的思路大体上是这样,当然有很好的续集电影确实拍出了自己的经典和特色,比如《终结者2》(只是2)、《异形》系列(全部)。相对于科幻片,其他类型的续集成功者寥寥,比如我们熟悉的《小鬼当家》、《兰博》和《洛奇》系列等等,他们的续集都远不如第一部,很可能是科幻题材更容易发挥想象和应用新的拍摄技术,这样可以避免题材重复造成的审美疲劳。

      最后再说说这次的《侏罗纪世界》,很显然,《侏罗纪世界》是奔着人钱包来的,谁的呢?时隔15年,当年的青少年观众已然长大,成熟后的人不仅是自主消费的主力,还有着一定的怀旧情绪,于是这部到处虚焦、情节可笑、逻辑混乱、技术乏善可陈的续集出现了。

      说到这,不知为什么,我总有点自卑,觉得这是专为中国观众打造的烂片(奔着中国人的钱包来的),如果最后世界票房分布数据不支持我的话,那就算我神经过敏吧!

    • 家园 【原创】影评43之《?》——从昨天的电影评恐怖烂片

      评论烂片,我一般不点名,一是留点面子给当事人,二是防止被反面利用做宣传。

      昨天看的一个恐怖片,看的我连打了十几个哈欠,电影院的冷气倒是挺足,差点感冒。有位朋友说,至少该片恐怖片的元素都有,这个观点我不同意,啥叫恐怖片元素?背景音乐?遮脸长发和青白面孔?一只背后伸来的手?

      国产的恐怖烂片,最大的弊病有两个,一是道德说教,二是不合逻辑。前者是被香港电影带坏了,后者是学日韩东施效颦了,当然也是国产电影(不仅是恐怖电影)的通病。

      香港恐怖片的道德说教,一般来源于宗教中的因果报应,但由于因果的特性,使人容易预测出剧情,从而削弱恐怖效果,为了避免这一点,剧情设计就需要将人物关系和叙事顺序打乱和滞后交待。但这种做法也有问题,就是在最后矛盾爆发,剧情高潮的时候,忙不迭地说明情况会让最后的高潮变得索然无味,而不说就变得无厘头。昨天是最坏的情况——说了一半。

      日韩片子没有道德束缚,恶鬼恶灵随心所欲,但逻辑还是要有的,尽管可以很简单——我死了我就要别人也死或谁看我谁死。这使得导演可以集中塑造环境氛围和人物(恶鬼)性格。但电影毕竟是要靠一个故事来支撑,否则大家就去鬼屋玩吓人游戏了,没有故事就只是感官刺激,天黑拍人肩膀或街角跳出大吼一声,也有同样的效果,电影要做到的是让观众心脏受刺激的同时把把那个镜头画面留在脑海里。昨天的电影这点倒是做到了——不过都是别的电影用过的。

      昨天的片子最大的问题是逻辑错误:一个鬼可以找到自己怨恨的人,这个不需要解释,因为鬼可以有神通嘛!一个人怎么能找到自己没见过也不知道姓名的人呢?再加上那么直白的道德说教,我靠!你以为观众都是小学生啊?

      国产的恐怖片经常两样毛病都能占全。这说明:从制片到编剧,从导演到特效,大家都没想着怎么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想做的就只是邯郸学步,骗点小情侣的荷包而已。

    • 家园 【原创】影评42之《海上钢琴师》——一个人的绝望

      时隔十二年,我又拿起当年收藏的D5来看这部《海上钢琴师》,也许是年龄的增长、生活的磨砺和对自身的反思,让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新的解读。

      小号手马克斯.托尼对别人讲述1900那传奇的一生,动情处的喜悦、泪水和哽咽,让人感慨他们之间的友谊。我却觉得我们被这种叙事手法欺骗了,到本片最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完全绝望的音乐家叙述完自己对艺术成就的想象、渴望,最后彻底绝望的过程——也就是说1900是不存在的——小号手创造了一个自己的影子,以他来代表自己艺术上的天才和辉煌。

      先说这个影子的名字“1900”,这很可能就是小号手刚登上弗吉尼亚号的时间,从这一天起,他的艺术人生就被禁锢在这艘巨轮上,寄托在茫茫的大海上。同时,1900也代表着小号手爱巨轮上风光无限的那个时代。

      作为小号手天才载体和艺术灵魂的化身,1900无师自通,可以无视一切规则(就像剧中的台词一样),他可以战胜那些虚有其名的投机者(自称爵士乐发明人的杰利.莫顿),他可以在无边的海洋上获得无限的灵感创作出人间绝无仅有的作品。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小号手都没能抓住机会。心爱的姑娘消失在人海中;为他创作的乐曲灌制的唱片最后没能发行。小号手只能靠想象1900的腼腆和偏执来掩饰自己的失败和沮丧。

      怎么解释1900不愿踏上陆地呢?小号手的全部艺术生涯都在邮轮上,邮轮就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移动监狱,但在这个“监狱”,1900却有着事业的辉煌和别人的认可,同时这个“监狱”也是小号手创作的源泉,他也不能想象离开了它之后还能创作出什么。所以尽管他不再满足于邮轮上浅薄的观众,但还是止步于对陆地上未知世界的恐惧。离开这个环境,一切就都成为未知,这种未知也确实代表着现实的危险,因为事实证明:离开这船,小号手就穷困潦倒地饭也吃不上,甚至要卖掉自己赖以生存的谋生工具了。

      在乐器店里,小号手遇到了自己的伯乐——乐器店老板,然而一切都晚了,小号手的才华也随着即将炸毁的巨轮一去不复返了——小号手甚至自己也找不到1900(自己的艺术天才),即使找到了,他也仍然不能把“它”带离那艘船。

      绝望——小号手满含着绝望的泪水告别自己的艺术生涯——他完全对自己绝望了——当他对唯一的知音说出自己对音乐的全部理解(1900的一生)后,绝望成为了质疑和否定——“没人知道1900(他的天才)是从何而来,没人能证明1900存在过。”

      所以我没看到什么心灵的自由,而是一个彻底的绝望!

      后记:写到此时,我扪心自问,自己这样平庸之辈,是否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刻绝望地质疑自己曾有的全部理想和才能吗?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纯粹乱猜胡说而已。

      通宝推:玉垒关2,
      • 家园 佩服

        挺美的一部文艺片解读出了大卫芬奇、今敏的味道,牛比啊

        如果说阿甘正传是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美国的总结,那么1900就是对于上半叶的西方的总结。遗弃是故事的起始,阶级与贫富分化、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间隙中的穷奢极欲、移民的美国梦...男主角的世界观形成的时候发生了一战,同“爵士乐大王”的比赛理解做对现实的嘲讽,宁死不下船则是对于现实的绝望

        其实我对于今敏的《千年女优》的解读和您十分相似,也是那个做访谈的花什么大叔的一个梦,女主角以及花什么大叔在各个电影中的穿插就是典型的梦境,女主角是不存在的,倒是梦中穿插了很多部有名的日本电影(典型的就是那个纺车婆婆),甚至一开始电影制片厂拆除的时候,我就想起了80年代的《电影天地》,女主角的经历也似乎和《映画女優》、《电影天地》相似

        • 佩服
          家园 过奖,不过我对片子的1900

          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和时代没有太大联系,特别是移民这一背景。我认为移民的情节也是一种暗喻——新世界的冒险,我的理由是:开篇的新移民发现纽约更像是海市蜃楼而不是实地——这表现了男主人公对未来的怀疑和恐惧。

    • 家园 【原创】影评41之《木星上行》——三句话

      独自在影院看了《木星上行》,总结了三点:一是虽然肖恩.宾最后也没挂,但他仍然是打酱油的;二是片名可以改为《我的一双滑板鞋》;三是导演哥哥变成姐姐后,看来很渴望尽快穿上婚纱。此外:剧情很弱智,场面很励志!

      • 家园 最好的镜头就是领主的飞船进入木星基地的场景

        大门缓缓打开,气体云团逐渐散开,飞船进入工厂。还有,另外一个领主的飞船冲破碎冰带的镜头,那种极致的华丽看着真爽,当时心想什么时候中国影人也能拍出这样的场景。

    • 家园 【原创】影评40之《智取威虎山》——就一个字

      评论本片,就一个字:你等我慢慢说完。

      3D技术上,徐老怪没有蒙大家,虽然不够100分,但就凭那只虎,已经完全过关了。剧情上,翻拍片都是一种投机取巧,因为剧本是现成的,剧情也是为大多数观众所熟悉的。整体上看,本片属良心作品,可以算中上之作。所以我就挑点毛病吧。

      首先是反派人物戏份不够。尤其是作为反一号的座山雕,其戏份还不如八大金刚里的老八和老二。当正反双方戏份不平衡的时候,正面人物就失去了烘托和反衬,没有座山雕的狡诈、凶残、多疑,就无法反衬杨子荣的机智、勇敢和灵活。在本片中,座山雕上述三点不足,却过于残忍、绝望和变态。另外在面部刻画中,不知道梁家辉的扮相是不是向老版戏曲电影或《教父》致敬,打光很失败——过于阴暗,现在这么用有点东施效颦,当年样板戏受布景、胶片、灯光、化妆等技术物质条件限制也没这么糟,其实在人物面目刻画上可以借鉴《指环王——国王归来》中刚铎摄政王德内豪。

      其次是音乐。其实音乐是大可以借鉴戏曲原版的,而且可以和片尾情节中电视上播出的样板戏前后呼应。毕竟戏曲原版音乐的确是精华,特别是“打虎上山”的前奏,改编后是很适合运用到电影的背景音乐中的。将少部分的原版戏曲音乐改编后运用到相对应的各个情节中,对80前的观众很可能会产生很好共鸣效果,即使是80后也同样能够欣赏出符合剧情场景的音律之美。至于为什么没用,我有一个猜测,可能是刻意与老版电影和其他同题材影视剧保持距离,觉得有了片尾致敬就够了。不管怎样,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缺憾。

      最后还有“一个字”,对于这个贯穿本片的梗,笑过之后,我还是觉得有点无厘头。

      关键词(Tags): #智取威虎山#影评#徐克通宝推:陈王奋起,迷惑不解,
      • 家园 样板戏

        其实可以看作中国的莎士比亚戏剧。

      • 家园 很多人都觉得可能与胡东吸毒导致我方这边一些戏被剪掉有关。

        另外如果楼主看过纪录片就知道,老怪根本就没想过给座山雕更多的什么‘人性’表现。他要的就是一部三观正,爽快的电影。

        看看余亮的文章大概就明白这种感受了:

        外链出处

        余亮:智取威虎山,徐克中指竖得漂亮

        我混的小论坛,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心情:谁管你座山雕有多少人性,我要看的就是203小队奋勇杀敌的电影。

        这种给反面人物‘人性’表现的想法,经过近二十年的鼓吹,真的已经滑向了反面。

        也许十几年之后还会有这样的风潮吹回来,但是现在,还是容许无数的人们去痛快的对反派竖起中指,肆意嘲笑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